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6 毫秒
1.
罗布泊卤水经室内恒温(30℃和52℃)蒸发结晶析出石盐,其内含有丰富的液相包裹体。测试这些石盐液相包裹体均一温度,发现仅有少量包裹体均一温度与石盐结晶卤水温度一致,大多数均一温度明显偏离结晶温度,大多数高出卤水温度约20℃~90℃,少数低于卤水温度约6℃~30℃,罗布泊盐湖自然沉积的石盐液相包裹体均一温度也存在类似情况,除少部分数据与当地卤水温度相近,大多也存在明显的差异。说明石盐包裹体均一温度可能受制于多个因数影响。因此,用石盐包裹体均一温度恢复沉积时期古水温或流体介质温度时,不能简单应用,需要综合分析才能从中提取可靠的地质信息。  相似文献   

2.
别勒滩位于察尔汗盐湖的最西端,最主要的沉积物为石盐,钾盐矿物主要为杂卤石、光卤石和钾石盐。文章研究了别勒滩区段盐类矿物形成的温度,为确定钾盐的形成条件提供了参考依据。别勒滩地区石盐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呈现出3个或2个温度区段,即低温区段、中温区段和高温区段。低温区段均一温度变化范围为19.5~49.3℃,反映了大多数石盐结晶析出的卤水温度。中温区段均一温度变化范围为50.1~99.3℃,与盐湖底部卤水所达到的最高温度相对应。高温区段均一温度变化范围为100.3~195.6℃,可能为太阳池事件的响应。由太阳池下部对流层中沉积的盐类矿物组合或相关参数计算的古温度只能为其形成时的卤水温度,不能代表当时的气温。在同一样品中,既出现高温流体包裹体,又出现中温或低温流体包裹体,是矿物生长经历太阳池下部对流层环境与中部非对流层环境所致。别勒滩地区在18 m以上部位可能出现6次太阳池事件,它们的位置 (编号)分别为0.40~1.00 m(S6)、1.70~2.90 m(S5)、7.90~8.10 m(S4)、9.90~10.10 m(S3)、10.80~11.00 m(S2)、16.39~16.63 m(S1)。其中第6次太阳池事件(S6)可能是1989年发生的大水灾在盐湖沉积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3.
运用低温冷冻成核方法,对柴达木盆地大浪滩地区梁ZK02孔早—中更新世石盐样品的纯液相流体包裹体进行均一温度测试,获得158个均一温度数据。所测石盐样品的镜下形貌显示有石盐“人”字晶特征,其内部流体包裹体呈负立方体晶形,且测试均一温度数据与包裹体粒度相关性不明显,指示了测试石盐及包裹体原生性良好,其最大均一温度可代表古代夏季气温。最大均一温度测试结果表明:(1)早更新世最大均一温度主要分布于25~30 ℃温度区间,高泥质、粉砂岩性特征指示早期气候较为温和,淡水补充相对丰富;晚期盐类矿物含量升高,反映干旱程度升高;个别时间段夏季温度高于40 ℃,呈高温干旱特征。(2)中更新世温度位于30~35 ℃温度区间,出现了更新世以来最高温度50.6 ℃,包裹体最大均一温度与高含量盐类矿物共同指示了高温干旱环境特征。与早更新世相比,中更新世环境温度总体呈升高趋势,蒸发盐含量升高,干旱程度增加,温度波动加剧,显示出中更新世更加不稳定的气候特点,与世界范围内中更新世总体气候特征一致,且盐类分布显示这种气候不稳定性在大浪滩地区自早更新世晚期就开始显现了。结合石盐包裹体古温度研究成果,对阿尔金山前砂砾岩孔隙含钾卤水矿成矿模式进行补充:早更新世较为温和湿润的环境下,风化盐分和N22古盐发生溶滤,汇聚形成含盐卤水,赋存于阿尔金山前冲洪积扇砂砾岩孔隙中,历经中更新世的高温蒸发,最终形成KCl砂砾岩孔隙储层卤水矿床。  相似文献   

4.
蒸发岩是保存古环境信息的宝库,而石盐是蒸发岩盆地完全干涸后最主要的矿物。石盐矿物具有很好的封闭性,在浅埋深状态就会固结成岩,没有孔隙并且不可压缩。石盐、石膏、钙芒硝、芒硝中的包裹体,是潟湖或陆地盐湖环境下,通过蒸发而结晶析出过程中所捕获的流体(液体和/或气体)。因此,在石盐矿物的内部可以保存下来良好的原生石盐流体包裹体,它们记录了原始海洋/盐湖的温度、化学组分和大气成分的信息,为古环境研究提供了绝妙的直接记录。其中石盐原生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可记录卤水沉积时的温度;浅水环境石盐流体包裹体记录的卤水温度近似等于气温。石盐原生流体包裹体中的卤水成分代表了海水/盐湖蒸发浓缩过程中的卤水,可通过其来推断当时的海水/盐湖水体的成分。石盐漏斗晶形成时是漂浮在卤水表面的,其原生流体包裹体可捕获当时的大气,而石盐是一种稳定的无机矿物,其原生流体包裹体可保存原始的大气信息。石盐原生流体包裹体可以提供其他传统地球化学手段无法提供的直接、精确、定量的地质记录,因此在未来的古环境研究中将成为焦点。  相似文献   

5.
青海茶卡盐湖石盐中流体包裹体记录的古气候信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内陆干旱区形成的盐湖是研究过去气候变化的有效载体之一,而石盐中包裹体是揭示古气候的一种有效手段。青海茶卡盐湖是晚更新世晚期,逐渐演变形成的以石盐为主,固液相并存的综合性盐矿床。对茶卡盐湖钻孔样品中石盐的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研究,揭示出从5ka 以来,盐湖水温总体上逐渐升高,从20℃~30℃升高到接近400℃,反映出古气候的温度是逐渐升高的,与全球变暖的总体趋势是一致的。研究表明,对石盐中原生单液相流体包裹体,采用冷冻-加热的方法测定均一温度,是获得盐湖古水温资料,进而恢复古气候变化的一种十分可信新手段,它在盐湖的研究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蒸发岩沉积在地质历史上分布十分广泛。其中的石盐属于广温相矿物,其内部捕获的流体包裹体记录了大量石盐沉积时的古温度信息。石盐中流体包裹体的冷冻测温法已经广泛应用于包裹体均一温度的测定。通过该方法,目前已经初步建立了包裹体记录的均一温度与古气温的关系,即石盐中纯液相原生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最大值与卤水结晶温度符合,与最大平均气温关系密切,且形成于卤水底层"人"字型晶石盐中的流体包裹体记录的温度信息更能代表较长时间尺度的古气温变化等。除此以外,成岩作用对于石盐中流体包裹体的温度记录的影响也被广泛讨论,尽管石盐矿物中流体包裹体可能发生变形以及热再平衡等一系列的变化,但"人"字型结构的原生石盐晶体特征以及石盐颗粒云雾状环带中呈负立方体形状的流体包裹体为原生包裹体等一系列识别标志的建立,为我们利用石盐中流体包裹体进行古温度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样品基础。通过对石盐中原生流体包裹体最大均一温度测试,已经得到了一些现代盐湖以及古代盐类沉积时的环境温度信息,并在古气温波动方面也展示了一定前景。尽管石盐中流体包裹体在古气候研究中取得了初步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除最大均一温度的其它温度数据代表的环境温度意义问题;通过对盐类地质剖面进行连续的包裹体测温建立高分辨率定量古温度变化记录等,也尚未有大量文章报道。我国盐类资源分布广泛,石盐包裹体测温技术的应用,对于盐类发育地区古气候环境定量化信息提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石盐包裹体的均一温度能够代表卤水结晶的温度,因而是揭示古气候的有效手段。陕北盐盆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区内奥陶纪马家沟组发育厚层含盐沉积。对采自该盐盆的镇钾1井中的石盐包裹体进行详细的岩相学研究以及均一温度测定。岩相学研究结果表明,包裹体的形态主要为方形、圆形及不规则形,包裹体的类型主要为纯液相、气液两相和含子矿物包裹体三种。包裹体均一温度的测定采用低温冷冻测温法,其中,深度2 738 m的样品zjy-1,均一温度为18.5℃~27℃;深度2 740 m的样品zjy-2,均一温度为14.9℃~29.9℃;深度2 744 m的样品zjy-3,均一温度为24℃~36.9℃;深度2 812.8 m的样品zjy-4,均一温度为14.7℃~31℃;该温度与前人所研究的奥陶纪古温度基本吻合。样品均一温度反映陕北盐盆马家沟组五段六亚段沉积期的古气温在27℃~36.9℃之间,其古气候为地处南半球低纬度干旱气候带,炎热干旱的气候特征。  相似文献   

8.
实验室合成石盐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以及古气候意义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石盐是表生环境下形成蒸发岩系的主要矿物,在形成过程中捕获大量的原生包裹体。通过低温冷冻测温技术,可以得到石盐中原生包裹体的一系列均一温度,如何正确理解这些数据是应用石盐原生包裹体恢复古气候的关键。石盐沉积可以发生在气水界面以及水体底部,其均一温度记录了卤水结晶的温度。Lowenstein et al. (1998) 曾经用水浴法在恒定水温下合成了人工合成石盐,进行原生包裹体的均一温度研究,然而如何用水温来恢复古气温是古环境解释的关键。本次实验通过40℃下(气温,烘箱中蒸发)人工合成石盐,在岩相学观察基础上,对形成于气水界面漏斗晶中的包裹体和在底水沉积人字晶中的包裹体的均一温度进行低温冷冻测温法测定。测温过程中石盐包裹体可以得到一系列均一温度(10.6~39.9℃),而只有最大均一温度才能反映卤水结晶时的温度,两种类型的包裹体也显示了相似的最大均一温度。因此在浅水环境下,两种包裹体都可以用来反映古气温。  相似文献   

9.
罗布泊杂卤石沉积特征及成因机理探讨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罗布泊是世界最大的盐湖之一。罗布泊第四纪地层中不仅蕴藏有超大型规模的卤水钾盐矿床,同时也沉淀了一定规模的固体钾盐矿,杂卤石是主要的固体钾矿物。罗布泊杂卤石主要分布于罗北凹地内部,分布区长轴走向与罗北凹地走向一致,面积约326km2;剖面上,杂卤石分布区呈不对称的扁透镜体状。杂卤石以杂卤石岩或含杂卤石钙芒硝岩等形式产出,杂卤石岩及含杂卤石岩呈薄层状分布,最多达12层,埋深10~38m,其KCl含量一般为3%~10%,最高达15.48%。研究表明,罗布泊杂卤石成因机制有2种:①盐湖(钙芒硝阶段)沉积期间,可能出现气候热波动事件,卤水化学体系演化到杂卤石相区,导致杂卤石结晶析出,主要形成方式为杂卤石交代钙芒硝,部分纯杂卤石岩可能直接从卤水中沉淀出来;②盐湖晚期或干盐湖阶段,石盐晶粒间卤水受地表水混合发生掺杂作用,导致杂卤石析出并沉积于石盐等晶粒间。罗布泊杂卤石等固体钾盐资源具有一定的成矿潜力,查明其成因和分布规律可为勘查评价罗布泊固体钾盐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0.
中更新世气候转型事件(MPT)是全球性冷气候事件,在柴达木盆地也有记录,但关于该事件形成时的古温度数据较少。石盐原生流体包裹体形成于浅水环境,其均一温度可直接反映晶体形成时的卤水温度,是恢复古温度常用的指标之一。本文选择柴达木盆地西部钻孔SG-1中1.22~0.88 Ma期间的石盐晶体进行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测试,共获得390个石盐流体包裹体数据。其均一温度最高为50 ℃,最低为6.8 ℃,90%以上温差值在10 ℃以内,且石盐流体包裹体大小与温度没有明显线性相关关系,这说明SG-1钻孔石盐流体包裹体被捕获后没有受到后期热液的改造。均一温度数据反映了石盐沉积时的古水温特征。石盐晶体主要在暖季析出,原生流体包裹体恢复的古水温可能是暖季节的温度。均一温度的最高值可能受到热液和气候的共同作用。MPT时期,石盐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中位值Th,med)接近于现代盆地7月份大气温度的平均值,高于盆地的全年温度及MPT时期的全球气温,与MPT时期地中海的海水表面温度相当,均一温度的平均值(Th,avg)高于以上温度。SG-1钻孔记录的柴达木盆地MPT事件最冷期出现在约1.165~1.0 Ma。  相似文献   

11.
北准噶尔洪古勒楞蛇绿岩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9,自引:6,他引:9  
通过对洪古勒楞东段蛇绿岩的研究,基本搞清了蛇绿者组合特征及其形成时代,首次指出该区在晚震旦世为广阔大洋环境,为研究准噶尔的大地构造演化提供了证据。依据蛇绿岩与围岩的接触关系,指出了其构造侵位时间为奥陶纪末,而与泥盆系则为断层接触。通过Sm-Nd等时线法测年结果确定蛇绿岩形成于626±25Ma。从稀土元素、岩石化学和εNd(T)=十8.4等综合分析,蛇绿岩来自亏损地幔岩浆,纯属洋中脊产物。  相似文献   

12.
李锦  李耕  郭建军 《陕西地质》2009,27(2):70-74
花岗伟晶岩型铀矿床是一种重要的铀矿化类型,其矿化层严格受到花岗伟晶岩脉控制,矿化层围岩为片岩、片麻岩和混合岩等。花岗伟晶岩脉由硅质物肢结,坚硬质密,不透水,其测井结果表现为高电阻和高自然伽玛特征。而其围岩片岩、片麻岩和混合岩层理和解理非常发育,并富含层间水,测井结果表现为低自然伽玛、低电阻和低自然电位异常特征。花岗伟晶岩型铀矿含矿层与其围岩物性差异较大,利用地球物理测井参数的差异来评价岩矿层和铀成矿规律显然是一种较好的铀矿勘查工作方法。FD--3019伽玛定量测井是铀矿钻探勘查定量解释必不可少的一项基本测井工作;2007年以前花岗伟晶岩型铀矿钻探勘查没有尝试用电阻率、自然电位等综合测井参数评价预测铀矿化情况,实践结果证明通过综合测井曲线解释能够更准确的预测花岗伟晶岩脉的展布规律,科学划分钻孔地质剖面,为花岗伟晶岩型铀矿勘查评价和预测提供可靠依据,并且及时准确的指导野外生产和钻探设计工作。  相似文献   

13.
山东临朐山旺新生代玄武岩中超镁铁岩包体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山旺新生代玄武岩中的超镁铁质包体分为五类:尖晶石纯橄榄岩、尖晶石二辉橄榄岩、尖晶石方辉橄榄岩、尖晶石石榴石二辉岩和石榴石二辉橄榄岩。对它们的地质学,岩相学、岩石化学,造岩矿物的化学成分,稀土配分模式及热力学计算的研究表明,前三种岩石属原始地幔岩,后二种是地幔中岩浆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阜平群夕线石浅粒岩样品中黑云母的微形貌及其主要组成元素变化规律的电子显微镜研究 ,并结合浅粒岩和黑云变粒岩高温高压熔融实验研究结果的对比分析 ,获得了黑云母受深熔作用影响的微区信息。依据微形貌特征分为残留黑云母、不均一熔融黑云母和再结晶黑云母。深熔作用过程中Mg、Fe、Ti、K、Ca等元素从黑云母晶格中迁出 ,重组形成再结晶黑云母、磁铁矿、金红石、氟硅钠钾石类矿物  相似文献   

15.
法国中央高原Margeride花岗岩中黑云母岩的起源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国中央高原Margeride花岗岩暗色相中包含的Ance和Vazeilles黑云母岩,大小达数十米,分别含有40%和90%以上的黑云母及少量的磷灰石、锆石、斜长石或钾长石,且发现有变质岩包体。野外观察可见,黑云母岩与其上覆花岗岩呈逐渐过渡关系,而其下部界限则很分明;它的面状及线状结构与相邻花岗岩的一致。矿物成分显示,各矿物(黑云母、斜长石、磷灰石)的化学成分与相邻花岗岩中相同矿物的相似或相同。由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内蒙中部地区水系沉积物U、~(210)Po的区域概查,在约60000km~2范围内,发现了104个U异常点,296个~(210)Po异常点,并圈出了U异常晕圈210个,~(210)Po异常圈144个。在此基础上,总结了评价异常的方法、程序和10个主要评价判据,并对异常进行了分类(Ⅰ,Ⅱ,Ⅲ类)。文章通过对三个实例的解剖、从较多的U、~(210)Po异常中分辨出矿异常及非矿异常。从而说明,在干旱荒漠地区进行水系沉积物测量,快速扫面,是普查找矿远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7.
利用电阻率测深法寻找水泥用灰岩,通过对测深数据进行定量反演,确定灰岩的分布范围和覆盖层厚度。  相似文献   

18.
银厂坡银矿床碳酸盐化蚀变作用与银的矿化富集在空间上紧密相伴,这种蚀变作用导致矿石与围岩中组分有明显差异。本文通过定量计算阐明组分之间的迁移方向;计算表明在银的原生富集过程中,常量组分的带入与带出最不明显;而微量组分Ag和Cu、Pb、Zn、As、Sb、Cd、Ge带入围岩明显。在银的次生富集过程表现为Ag和Cu、Pb、Cd、Ga、Ge、REE、AlO3、Fe2O3、MnO、K2O、P2O5的强烈带入,以Al2O3、Fe2O3、K2O、P2O5带入强度最大,这是由于CaO、MgO被淋滤,体积亏损造成强烈带入的假象,而As、Sb、Zn、V、Cr、Co、Ni、CaO、MgO为自围岩中带出组分,以CaO、MgO带出强度最大。REE除原生富集的弱蚀变白岩→矿化白云岩表现为带出外,其余原富集过程均表现为带入围岩。造成组分发生迁  相似文献   

19.
小秦岭金矿位于华北地台南缘小秦岭隆起北部的太华台拱区,矿床成因类型为石英脉—构造蚀变岩型;区内太古界太华群地层既是赋矿地层也是矿源层,矿体严格受脆韧性构造带控制,燕山期岩浆岩为金的活化、运移提供了热动力。  相似文献   

20.
西藏发现蓝宝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如柏 《矿物学报》1992,12(2):184-186
蓝宝石见于西藏某基性岩体,对之作了一些矿物学工作,所得数据并与人工宝石作了对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