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杨得宇 《气象》1982,8(7):21-22
在人工防雹作业试验中,国内外均发现在防雹期间有雹日增多的现象。国外如瑞士,在阿尔卑斯山实验了7年,据施米德报告,在作业年份雹日增加了66%;在国内如北京延庆、包头麻池公社、内蒙昭盟等,均发现防雹作业后雹日增加。因此,近年来“催云可成雹”之谈很为流行。对此问题,不少文章都力图获得统计上的说明,但都因统计检验不显著而得不出结论。  相似文献   

2.
渠永兴  阎敬泽 《青海气象》2004,(7):50-51,57
本文用甘肃岷县1959~1998年的年雹日和受灾面积历史资料,用统计学分析方法检验高炮防雹前后防雹效果。序列、wolch检验发现,高炮防雹后“年雹日”减少32.8%,“受灾面积”减少33.6%,检验结果都达到了0.05以上的显著性水平,可信度达95%以上。  相似文献   

3.
李玮  许弋  邹书平 《贵州气象》2013,37(4):45-48
由于天气过程的不可逆性,在人工防雹效果评估中自然降雹必须通过统计推断进行估算,而要使估算值具有统计意义,就必须对其进行可信度检验。该文采用序列试验评估方法,以1961—1979年自然降雹期站日数为历史资料,对毕节地区1992—2003年人工防雹作业效果进行了评估,并用t-检验法进行了统计检验,可看出毕节地区人工防雹作业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其效益为33.11%,置信水平达0.05。  相似文献   

4.
冰雹作为一种短时强灾害天气,常给农业、建筑、电力、交通甚至生命财产等造成严重影响,人工防雹也因此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文中首先介绍了冰雹形成机理和雹云物理研究情况,然后围绕人工防雹机理、技术、科学试验及效果评估这4个方面的研究进行了评述,旨在从理论和实践上总结人工防雹工作的进展,增进对人工防雹科学问题的认知,从而为促进中国人工防雹理论研究和技术进步提供借鉴。研究表明:(1)“累积带理论”和“循环增长理论”是冰雹形成的最常见理论,限于早期的雷达观测技术和缺乏完整的冰雹数值模式,早期认知的冰雹形成机理存在一定的局限。(2)雹胚一般分为冻滴胚和霰胚,冻滴胚由过冷雨滴冻结而成,霰胚则是冰晶、雪花撞冻生长而成。冰雹云中哪种雹胚占优势,主要看云底温度的高低。雹云的发展依赖于水汽条件、动力不稳定条件、风垂直切变等关键因子。(3)人工防雹主要遵循“播撒防雹”和“爆炸防雹”2条技术路线,“利益竞争”和“早期降雨”是常见的6种防雹原理假说中最广泛被用来作为防雹作业设计依据的2种播撒防雹理论。(4)人工防雹技术上多采用通过飞机、地面火箭、地面燃烧炉等向云中播撒人工冰核,或通过地面高炮向云中发射含人工冰核的炮弹等方式,影响冰雹的生长过程从而达到抑制或削弱冰雹生长的目的。(5)大量外场试验证明人工防雹效果有较大的地域差异,需根据各地冰雹云特征及其降雹特点制定和发展本地适用的人工防雹技术体系。(6)人工防雹效果检验仍然是制约人工防雹技术发展的一个“瓶颈”,目前常用的统计检验、物理检验和数值模拟检验技术方法均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由于雹云变化迅速、降雹过程短促,人工防雹技术实施的时效性以及防雹效果评估仍存在较大的困难。今后应更多地借助多种探测设备进行冰雹云的精细化探测,开展有科学设计的人工防雹外场综合试验,运用统计检验、物理检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综合检验技术方法评估防雹效果,推动人工防雹事业进一步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5.
岷县高炮防雹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渠永兴  孙旭映  阎敬泽 《干旱气象》2003,21(2):37-38,41
根据甘肃省岷县1959-1998年的年雹日和受灾面积、历史资料,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检验高炮防雹效果。经序列、wolch检验发现,高炮防雹后“年雹日”减少32.8%,“受灾面积”减少33.6%,显著性水平达到0.05.可信度达95%以上。  相似文献   

6.
《气象》1977,3(8):19-19
我县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斗争实践中不断摸索、积累了一些丰富的看天防雹经验,如在预测冰雹方面的有:早上太阳出山有“绿阴绿霞”则下午有雹;“云打架”有雹;“拉磨雷”有雹;“蜂子朝王声”有雹;“云黄”有雹等等。这些经验在群众性防雹工作中起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昔阳地区冰雹云形成过程的一些特征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昔阳地区冰雹云形成进行了个例分析和统计研究。结果表明,冰雹云形成演变常有发生、跃增、酝酿、降雹和消亡五个阶段。云体并合是雹云出现跃增的重要成因之一;较强回波伸入低温区是成雹的重要条件。文章指出,雹云形成常有“酝酿期”存在,它对雹云识别和人工防雹都是有启发的。  相似文献   

8.
"三七"高炮防雹对昭苏县气象站雹日数影响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昭苏县气象站1956-1973年(防雹前)和1974-1998年(防雹后)6-8月平均雹日数的变化,就“37”高炮防雹对下游地区雹日数的影响进行了统计分析。经计算,防雹后25年的平均雹日数比防雹前减少了3.8d,为了证明这一结果是人为影响还是自然变化,进行了序列检验和回归分析,表明,人工防雹使防区内雹日数显著减少,显著性水平分析达到0.001和0.01。  相似文献   

9.
消雹效果的检验是科学防雹的重要问题。特别是人工防雹处在试验结段,效果的客观评价尤为重要。本文利用1956-1979年、1974—1985年岷县雹灾面积(取自岷县农业局,并经多方核对)和雹日(取自县气象站)资料,分别进行 u、t 检验,得出高炮防雹有一定效果,雹灾面积减少46.4%和39.6%,而雹日无变化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王鹏云 《气象》1985,11(4):33-33
在人工增雨或防雹试验中,经常用随机试验和统计检验方法判定作业效果。其中常用的一个方法是:划定一个区域作为作业的试验区,按一定条件在邻近选择另一区域不作业,让其自然降雨或降雹,比较上述两个区域的降雨或降雹情况,从而说明人工增雨或防雹的效果。这种方法英语称为“targetcontrol”方法。  相似文献   

11.
徐乃璋  王昂生 《气象》1976,2(6):24-25
正确判断云体是冰雹云还是雷雨云,这是进行人工防雹作业的重要依据。广大劳动群众在长期的防雹抗灾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根据雹云的声、光、雷电、降水和移动等宏观特征,用耳听目测来识别雹云,并用许多生动的谚语形象地指出冰雹云的特征。例如冰雹云多“拉磨雷”、“蜂子朝王声”;“横闪多雹”;“黄云黑边子,必定下雹子”,“黑云尾,黄云头,雹子打死羊和牛”;“雹走老路”、“雹打一条线”以及雹云光象异常等等。这在人工防雹工作中起了很大的作  相似文献   

12.
甘肃人工防雹效果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立祥 《大气科学》1981,5(2):225-229
本文使用统计学方法分析甘肃省东部1972—1977年土炮人工防雹试验的效果,由简单序列试验发现防雹后“区域年雹日”增加 7.0%、雹灾面积增加29.4%,但都没有达到α=0.05的统计显著水平,说明现用的低空小剂量爆炸方法没有达到人工防雹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文继芬 《贵州气象》2001,25(6):21-22
“三·七”高炮防雹的另一个效果是增雨 ,本文取瓮安、普定两地的资料 ,作K、Ks 计算 ,K为降雹日的月平均降雨量和月平均降雨量的比率 ,Ks 为作业日 (或模拟作业日 )的平均降雨量和降雹日的月平均降雨量的比率。结果表明 :K值 ,瓮安、普定的作业期比非作业期分别大 8%和 9 5 % ;Ks 值 ,作业期比非作业期分别大 12 % (4月 )、4 % (5月 )和 6 % (4月 )、3% (5月 )。可见 ,作业期对流降水比非作业期对流降水贡献大 ,作业日对流降水的贡献比模拟作业日的贡献大。在人工防雹的同时 ,也产生了增雨  相似文献   

14.
雷夕 《气象》1976,2(5):27-28
冰雹预报是人工防雹工作中的重要一环。准确的预报对于防雹的组织工作十分重要。同时,对于识别雹云以及防雹效果的检验也有一定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大规模人工防雹群众运动的蓬勃开展,冰雹预报也取得了显著进展。这里只就短期预报的一些基本知识和方法作一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15.
黄金康 《气象》1984,10(4):16-20
本文通过1963—1979年6至7月113个冰雹实例,采用上下游相邻两站近地面层净潜热能量温度,对自然降雹过程地面可见雹块最大直径进行定量经验计算,然后与人工影响作业后雹块实测直径比较,检验个体和总体防雹作业的作用。结果表明,在1980—1983年6至7月22个雹日中,对11个雹日未实施人工影响,其自然降雹最大直径与计算直径一致;对另外11个雹日实施人工影响作业,进行逐个个例检验后表明,在高炮防雹作业控制区内,总体有效百分率为  相似文献   

16.
郝望 《气象科技》1980,(5):19-21
本文为美国在科罗拉多东北部的随机防雹试验(NHRE,恩勒)的最后一部分结果。一、从随机防雹试验(1974—76)本身得出的结论目标区地面降雹量是试验中所用的主要响应变量,对它的统计研究结果是看不出播撒日与控制日之间有多大的差别,得不出播撒究竟是减少了冰雹或增加了冰雹的结论。利用不同测雹仪器的两个测雹网来估算冰雹总量,并且分析中应用了各种统计方法,但都检查不出播撒对防雹的影响。恩勒试验是在苏联声称防雹得到巨大成功(受灾面积平均减少80%)的推动下进行的,并且是重复苏联的播撒方法。试验结果的统计分析在90%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了防雹效果达60%的假设。也即苏联的说法在科罗拉多东北部是不成立的。不过恩勒试验  相似文献   

17.
咸阳市北五县高炮防雹联防作业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咸阳市北五县联防作业前(1983~1988年)和联防作业后(1989~1992年)10年的雹日进行统计检验,并对受灾面积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高炮防雹联防作业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8.
位于我区西部边境的昭苏县,是新彊冰雹最多的地区之一。据该县气象站(1956—1973年)记录,每年平均雹日为23天,最多年可达32天,对农业危害很大,几乎每年都有上万亩农田遭受冰雹危害。1974年夏季,我们在昭苏地区首次开展丁碘化银高炮防雹试验,使防雹区内广大农田基本免遭冰雹危害。经统计检验,防区内的雹日数显著减少,显著性水平达到0.025。  相似文献   

19.
林大强 《气象》1982,8(9):19-20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80年第1期)和《气象》(1982年第2期)先后发表了“巨凇形成机制的探讨”和“大雹乎?巨凇也!”两文(以下简称“巨凇”两文),这两文对林西大冰块都作出了是“巨凇”的肯定性结论。《气象》(1982年第4期)发表了另一篇文章“对‘大雹乎?巨凇也!’的进一步探讨”,就当时是否有形成“巨凇”的过冷却降水到达地面提出了疑问,作为这个资料的直接收集人,笔者也打算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林西大冰块的发现经过和当时的气象情况1975年7月25日,内蒙昭盟林西县十二吐公社境  相似文献   

20.
采用青海省东部农业区1961--2010年6-9月雷暴日数、降雹日数及雹灾面积资料,利用气候变化趋势分析、历史回归分析及显著性检验等方法,分析了近50a雷暴日数、降雹日数的变化趋势,以雷暴日数变化趋势的最优显著性拟合值为自变量预测了降雹日数的自然变化趋势,并由降雹日数趋势值与自然趋势期望值的差异显著性检验定性说明了气候变化背景下人工防雹效果,通过雷暴日数和雹灾面积的历史回归分析及显著性检验定量估计了人工防雹效果。结果表明:在自然背景也发生同样趋势性变化的情况下,降雹日数在1961--1990年没有显著的减少趋势,未能检验出显著的人工防雹效果;1991--2010年减少趋势显著,通过了0.001信度的显著性检验,人工防雹效果显著。1991-2010年青海省东部农业区平均人工防雹减灾率为52.6%,可信度为95%,但具体年份之间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