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冯军  尚学军  樊明 《高原气象》2009,28(5):1051-1057
青藏高原气旋造成的多种天气现象可引起沙尘暴、 冰雹天气过程\.在2007年4月27日20:00~29日00:00历时32 h的高原气旋造成甘肃民勤出现沙尘暴, 陇南出现雷阵雨天气, 西和县出现冰雹天气\.该气旋持续时间长, 影响范围大\.本文分析了此次青藏高原气旋的形成过程, 即冷锋的形成完成气旋的波动; 在北切南槽贯通、 连接的过程中, 伴有正涡度平流的短波槽围绕主高空槽移动, 形成了气旋的辐合中心, 槽区两侧温度差异形成两支冷暖输送带, 锋面过境处为地面最大风速区, 是气旋的生成阶段。气旋生成后, 在气旋前部, 低层低湿、 辐合上升, 高层的动量沿锋面下传, 出现沙尘暴; 锋面锢囚时冷空气在槽区堆积形成凝结核, 在陇南造成强对流天气, 形成冰雹。  相似文献   

2.
蒙古气旋是指生成于蒙古人民共和国的锋面气旋。它是影响我国西北、华北、东北、黄淮及渤海和黄海的重要天气系统之一。蒙古气旋强烈发展,常给淮河以北广大地区带来风雨天气,尤其在春季可造成危害严重的风沙天气。本文用1956年6月至1978年5月共22年的历史天气图。规定  相似文献   

3.
刘瑞芝 《大气科学》1985,9(1):19-26
应用六层全隐式原始方程模式,对地面气旋形成与扰动发展的机制进行了数值试验. 首先,构造了接近实际的理想带状温压场和相应的扰动场.试验表明在带状环流上如果在低空加上一个类似锋区的扰动,便会有锋面气旋很快地发展起来,并逐渐趋于锢囚阶段,和实际大气的锋面气旋生命史很相似.但若扰动在对流层中层,则地面气旋形成过程较慢,强度也弱.如果初始扰动位于对流层高层,则地面形成的气旋在结构上和切断低压类似,不像锋面气旋.  相似文献   

4.
天气学的发展概要——关于锋面气旋学说的四个阶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参照流体力学发展的4个阶段,以锋面气旋模型为例将天气学也分为:"古代"、经典、近代和现代4个发展阶段。"古代"天气学的代表是1863年航海家Fitz-Roy绘制的第一个风暴概念模型,它是对实践经验的总结,但不失其科学性;100年前挪威气象学派锋面气旋模型是基于牛顿力学的经典天气学代表,确立了斜压性是天气变化机理的核心,但将锋面视为物质面是其有悖流体连续性原则的重大缺陷;50年前芝加哥学派的锋面气旋三维模型是基于对准地转动力学理论深刻物理洞察力的近代天气学代表;20世纪末暖锋后弯卷入爆发性气旋模型是高科技时代基于大规模数值计算的现代天气学代表。在大数据时代,现代天气学需要学习和继承近代天气学用深刻的物理洞察力来分析天气学问题。  相似文献   

5.
春季江淮气旋波的某些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信轩 《气象学报》1980,38(1):92-96
我国江淮气旋波有它独有的特点,预报它的新生,有时也有难处。因此,它是日常天气预报工作中比较注意的一个问题。本文着重分析它的新生与发展问题。 普查1961—1963年,1968—1971年3到5月的资料。当地面图上(凡是40°N以南130°E以西的我国东部地区范围内)有一条闭合等压线的锋面气旋波出现时,就算有一次气旋新生,都在统计之列。总共有92个气旋波,锋面气旋波形成时,最低闭合等压线的气压,一般都在1000—1015毫巴之间,尤以1005—1010毫巴为最多。在锋面气旋波形成之前,等压线的形状一般成倒V形,通常称为倒槽。这点与古典锋面气旋波的初始阶段不相同。  相似文献   

6.
赵景忠 《气象学报》1980,38(2):182-186
雨季对流层中下部的涡旋或地面气旋是极为重要的暴雨系统,为广大气象工作者所注意。但有时暴雨的产生既没有出现这些明显的暴雨系统,也没有天气尺度的锋面或低压相伴随。松本诚一等提出了中间尺度的天气系统,指出了带有暴雨团的中、小尺度  相似文献   

7.
2002年3月18~22日强沙尘暴过程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分析了2002年3月18-22日发生在我国北方地区的近几年来范围最大、持续时间最长且影响最大的一次强沙尘暴过程。主要进行了气候背景、天气形势和物理量诊断分析。分析表明这次强沙尘暴天气过程是在前期干旱少雨的气候背景下受强冷空气和蒙古气旋影响造成的。沙尘天气的产生原因包括:上游沙尘高空输送沉降、本地热力作用、蒙古气旋和锋面附近大风。  相似文献   

8.
副热带气旋是低纬度高空低涡的一种形式。据有关文献记载:“副热带气旋是发生在副热带(25—35N°)地区的一种气旋。它既非锋面性质的温带气旋,又不是暖中心性质的热带台风,而是在对流层中最强大的冷中心性质的中层气旋。这种副热带气旋在冬半年1—3月初的太平洋中部和大西洋中部最多”。而在夏季发生在我国大陆上,并且形成暴雨天气的个例较为罕见。现将1989年7月底、8月初一次副热带气旋过程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几类区域性暴雨雷达回波模型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张家国  王珏  黄治勇  周金莲  王仁乔 《气象》2011,37(3):285-290
以2007-2008年湖北省暴雨过程为研究对象,按区域性暴雨过程的定义,通过分析地面雨量资料筛选出32次区域性暴雨过程.在对比分析多普勒天气雷达反射率因子回波形态、结构、暴雨落区以及主要影响天气系统的基础上,概括了湖北省区域性暴雨雷达回波模型.结果表明:典型区域性暴雨雷达回波形态有逗点状暴雨回波、涡旋状暴雨回波、涡带结合型暴雨回波和带状暴雨回波等4类,它们分别与锋面上中尺度气旋波扰动、川东低涡系统的发展、低涡发展与梅雨锋结合和气旋波上准静止锋面切变线的形成等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10.
肖庆农  张颖  李微 《大气科学》1995,19(4):465-474
本文将锋面作为密度的零级不连续面,对锋面上扰动的非线性发展演变进行了数值研究,所用的锋面模型是f平面上的浅水、两层模型,差分格式具有位涡拟能守恒和动能守恒的性质。锋面波的发展与初始扰动尺度有关,天气尺度的扰动可以维持较长的发展时间,形成较大振幅的波动,其结构类似于具有锢囚锋结构的气旋,相反,较小尺度扰动不易形成锢囚锋结构。同时,锋面波的发展演变受Richardson数(Ri)的影响,Ri越小,锋面波发展的时间越长,波动振幅越大;Ri越大时,锋面波发展的时间越短,波动容易衰减。锋面波的发展类似于气旋的形成过  相似文献   

11.
一、粘虫 (一)二代粘虫 1.一代成虫迁飞降落与天气系统关系依20年蛾峰观测结果,前2天至当天有降水27次,占93.1%;无降水2次,占6.9%.从850hPa,等压面图分析,一代成虫常在盛行偏南气流引导下北迁,而在锋面条件下降落.这是因为:夏季锋面气旋移到本地时,常有降水天气出现,由于雨滴的拖带对成虫飞行不利,加之锋面后部有较强的下沉气流,迫使粘虫蛾降落.为了弄清粘虫在我县活动高峰的时间,我们从1983-1984年6月期间共观  相似文献   

12.
无锋面气旋     
一、各式各样的无锋面气旋报纸与电视上常见的地面天气图,出现无锋面气旋是相当多的.其中,以下几种情况还不属这次讨论范围. 1、由于白天日射作用下陆地升温,而在内陆产生的低压. 2、台风及其他热带气旋. 3、在大陆上实际明显存在较完整的锋带,但由于大陆的空气干燥而不出现坏天气,还由于其它原因而习惯不分析锋面的情况.  相似文献   

13.
吴涛  许冠宇  李双君  魏凡 《气象》2023,(1):27-38
采用天气雷达、高空地面观测、1°×1°NCEP再分析场资料,分析一次春季江淮气旋形成发展过程中混合型(冰雹、大风、短时强降水)对流天气特征,初步解释了不同类型对流天气形成发展的原因。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强对流天气在时空分布和对流特征上存在差异,其中局地冰雹主要由气旋形成阶段离散对流线产生,带状短时强降水由气旋形成阶段人字形对流线上及发展阶段S形对流线后部的列车线/邻接层状云类中尺度对流系统(MCS)产生,大范围大风主要由江淮气旋发展阶段S形对流线上尾随层状云降水类MCS产生。江淮气旋是大尺度天气系统斜压发展的结果,对流活动使锋面低层辐合增强,对气旋形成发展有加强作用。强对流天气的产生与江淮气旋动力热力场有密切关系。气旋形成阶段,西南涡结合山区地形提供了有利于鄂西南大冰雹形成的环境场,暖式切变线以及气旋发展阶段受南支槽影响的冷式切变线,提供有利于风暴列车效应形成的环境场而产生短时强降水;气旋发展阶段,冷式切变线提供有利于后部入流急流形成的环境场而产生大范围大风。  相似文献   

14.
将逐个修改聚类和模糊聚类的多光谱云分类技术应用于2002年6月10日03时锋面气旋云系的识别,并采用同一时次的地面常规观测与其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发现,两种聚类方法对典型锋面气旋云系均有较好的识别能力,分类结果与天气概念模型云层分布情况一致;逐个修改聚类对组间差别较大的情况分类效果较好,而模糊聚类却对性质相近的类别有较好的识别;卫星图像分类结果与地面常规观测比较一致,但在层云、积云、层积云等性质较为相近类别的识别上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5.
利用北京延庆站和海淀站风廓线产品、微波辐射计产品、北京市雷达产品(南郊和车道沟)、北京市58个称重雨量站观测资料、FY-2E卫星云图、常规气象资料综合分析2012年11月3到4日北京暴雪天气过程。分析表明:降水相态(雨、雪)由华北气旋的锋面性质和锋面位置决定;过程雨雪量由气旋的强度、持续时间和水汽通道维持时间决定;风廓线和微波辐射计产品资料在雨雪开始时间、雨雪相态转换方面有明显的指示性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一、引言应用日本地球静止气象卫星(GMS)红外云图和常规的天气图资料对出现在我国东部一带的天气尺度锋面气旋逗点云系进行了复合研究。结果表明,逗点云头和云尾的各个部位的热力和动力环境是不尽相同的。剧  相似文献   

17.
对内蒙古地区2004年3月9至10日和2004年3月26至27日发生的沙尘暴天气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和对比分析。两次沙尘暴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分别是强冷锋锋区和蒙古冷涡。分析结果表明:强冷空气活动是内蒙古地区沙尘暴天气发生的主要原因。沙尘暴天气发生时,蒙古气旋和强冷锋锋区的动力机制有所不同,蒙古冷涡系统中动量下传效率较高,而强冷锋锋区系统中高空急流更强劲。同时分析表明:锋面次级环流对西风的增强和沙尘暴的形成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在1944年作者提出了大型天气过程形成图,也就说明了依照牟尔汤诺夫斯基轴径移动的高气压(图1)。这种方式表示了作者下面的一些想法。由於某些原因产生了冷暖气团的源地,因此大型锋区活动起来了。在各种气团互相接近的地带产生了梯度气流。对流层中的基本锋面活动起来,气旋和反气旋跟着就发生了。  相似文献   

19.
河西走廊一次强沙尘暴过程的干侵入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使用NCEP(1°×1°)每天4次的再分析资料对2006年4月9~10日发生在甘肃省河西走廊的一次强沙尘暴天气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强沙尘暴天气有明显的干侵入特征,对流层中高层高位势涡度,干空气在西北气流引导下,沿等熵面入侵到边界层;干侵入使对流层低层产生高位涡扰动、锋面气旋环流加强、低空急流形成、边界层辐合增强,从而引发了这次强沙尘暴天气。  相似文献   

20.
关于温带气旋的生成问题,一般都采用挪威学派的气旋模式,即认为气旋是由热带和极地气团之间极锋上的波状扰动发展而成的。但是近年来通过许多实例分析表明;气旋也能够在极锋后极地气流后部或极地气团内部形成。这种气旋,相对的比较小,在卫星云图上都伴随一个逗点云系,类似于一般锋面气旋,并有强锋区(强斜压区)与之相配合,但在地面除了活跃的个例能够分析出锋面外,往往地面的温度不连续表现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