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3 毫秒
1.
晚第四纪我国沿海海平面变动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研究了海平面变动的依据后指出,贝壳堤、海滩岩、古海滩砾石层、钻孔中的海侵层是可靠的,老红砂和广泛采用的“海蚀地貌”在一定条件下可用,而风成生物碎屑岩通常不宜用作判别海平面。晚更新世晚期我国沿海海平面变动的遗迹处于不同的高度和埋深,~14C年龄也有差异,可能是新构造运动的结果或其他原因。长江三角洲和华南沿海地区全新世海平面上升的基本趋势相似,速度接近,但达到最大海侵的时间显然不同,可能系两地沉积速度不同所致。  相似文献   

2.
日本的海平面资料处理方法与质量控制措施1组织日本的海平面观测主要由三个部门承担,它们是:地理观测所(GSI)、日本气象厅(JMA)、水路部海上保安厅(HD-MSA)。它们的观测目的各不相同,因此彼此的结果也有差异。为了便于它们的资料交换,在地理观测所...  相似文献   

3.
大多数科学家至今认为,海平面持续上升是全球气温升高的信号。地球大气层温度升高引起山顶冰体融化,融水排人大海;还会引起上部大洋扩张,体积增大。 然而,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研究人员最近提出,海平面上升与全球气温升高之间的关系并不像大多数科学冢所认为的那样密切,气温升高引起冰川融化和大洋表层扩张只是全球海  相似文献   

4.
姜建军 《海洋学报》1991,13(5):715-720
众所周知,在第四纪发生了全球性的海平面变化,因为它与第四纪冰川密切相关。关于古生代和中生代的海平面变化,人们在20-30年代曾予以研究,但由于多种原因未能兴起。近20年来在西欧和北美形成了对显生代以来海平面升降变化研究的高潮,这主要基于下述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现代物探技术和海洋科学的发展,提供了进行海洋地理调查的条件,从而发现海洋盆地内的体积能量及海底山脉体积的变化是显生代内非冰期的海平面变化的机械作用。  相似文献   

5.
海平面记录包含着地球气候变化和海平面与海底地形之间相对运动的基础信息。这些记录提供了全球范围的尺度 ,衡量地球历史中不同时期有多少水被锁在了冰盖和冰川内。此外 ,Clark等认为海平面变化的地理模式能够提供冰消期融水脉冲成因的线索。有许多现象导致了以往的海平面变化 ,这些现象的模拟模式越来越精细化 ,使我们能够弄清地球体系各部分 (水圈、冰冻圈、岩石圈和大气圈 )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对气候和生物圈的影响。此外 ,还辅之有现有的和计划中的卫星空间数据以帮助我们提高探测现代海平面变化的能力。以弄清地球体系各…  相似文献   

6.
全新世以来最大海侵时期(7 kaBP)中国东部海的海平面达到最大,黄河三角洲此时期并未形成,整个古渤海西部轮廓较开阔.依据前人浅地层剖面和岩心测年的研究,大体恢复了中国东部海的古岸线和古水深,运用三维水动力悬沙数学模型(ECOMSED)对最大海侵时期和现今两个时期渤海的潮流沉积动力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显示,由于...  相似文献   

7.
发育在下扬子区早三叠世青龙组沧波门段中下部的瘤状灰岩、薄层泥晶灰岩、泥灰岩和泥岩,作为深水凝缩段沉积代表了三叠纪最大海侵事件,时间为奥伦初、中期。这个由5个次级短周期波动构成的长周期海平面升降始于三叠纪初期,在奥伦中期达到最大,之后开始大规模海退,经过安尼期、拉丁期、卡尼期的成化潮坪-泻湖环境和海陆交互环境,在诺利期-瑞替期海水全部退出本区。与之相比,三叠纪长周期全球海平面升降是在诺利早期(221Ma)达到最大海侵。下扬子区的最大海侵事件的时间比全球最大海侵事件提早大约22Ma,显示出明显的非同步性。这种非同步性反映了下扬子区的大地构造背景在三叠纪发生了重大改变,即发生在中-晚三叠世的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碰撞,其伴随着海陆变迁的发生。下扬子区三叠纪海侵事件与全球海平面变化的非同步性可以作为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碰撞的地层证据。  相似文献   

8.
一、引言处于海陆界面的海岸带是个十分敏感的地段,海平面的变动必将在海岸带得到反映。海岸线的变化对于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影响极大。因此,海岸与海平面的研究日益得到各国政府和科学界的重视。近几十年来,发达国家将现代科学技术及手段广泛地应用于海岸与海平面的研究,诸如航空和卫星遥感、冰川研究、深海钻探和电子计算机资料处理等。它们在定性、定量和时空研究上具有广阔的前景,对于探索海平面变化规律和原因亦有所裨益。但是,我国是具有数千年文明史的古国。浩瀚的古横、丰富的文物为我们保存了绚丽多彩的历史地理材料,其中许多材料同海岸与海平面变比直接相关,为这项研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充分发挥这一优势,系统地搜集、整理阳分析各冲有关的材料,揭示海岸与海平面变化特征和规律,是使这项研究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并能在短时间内达到世界先  相似文献   

9.
海南岛红树林泥炭的海侵成因研究及其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在海南岛全新世红树林泥炭及其含沉积特特征,形成环境详细研究的基础上,对比会南晚更新世以来的海平面变化,综合分析得出:红树林泥炭形成于泥炭坪相;晚更新世晚期-全新世的快速海侵为含炭沉积的形成提供了古地理背景;红树林泥炭发育于4000a以来的海平面波动上升时期;泥炭坪的发育主要取决于海平面的上升速度和植物有机质的堆积速度。海南岛全新世海侵成碳的研究为华北晚古生代含煤建筑的解释提供了比较沉积学的论据  相似文献   

10.
在青岛东郊距市中心约16公里的石老人村沿岸,有一座形态奇异的海蚀柱,从岸上望去,象一个安祥的老人在凝视着茫茫的大海,人们叫它“石老人”。石老人不但是青岛有名的风景之一,而且对地质学者们说来,研究石老人及其附近海岸地貌,对了解本区第四纪海平面的变化也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1.
<正>我想很多人应该跟我一样,特别喜欢的拍摄地点之一是海边。在这里,既可以感受到大海的壮美,又能捕捉到各种细腻的情愫。很多人都喜欢在工作之余到海边去散心度假,那么我们应该怎么用手里的相机将美丽的海滨风光尽收眼底呢?本文继续上一期,向您介绍一些关于大海的拍摄小技巧。前景的搭配构图是摄影中永恒不变的话题。与其他风光题材一样,在前景中安排一些能捕捉人眼球的元素是个很有效的办法。比如在海中央拍摄,仅拍摄一张海平面的照  相似文献   

12.
山东荣成后港泻湖沉积及其速率对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荣成后港泻湖和镆铘岛周围地区的勘察及S02孔岩芯样品的粒度1、4C、有孔虫等分析资料阐明了该泻湖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其形成于冰后期最大海侵之后(约7KaB.P.),泻湖的沉积速率约为0.8mm/a。对比得出,山东半岛的泻湖一般形成于最大海侵之后的两个时期,7KaB.P.左右和5~4KaB.P.;其沉积速率大多在1mm/a左右,最大可达1.56mm/a,最小的为0.55mm/a。泻湖的沉积速率大小主要与入湖物源有关,也与相对海平面升降,沉积物的压缩性相关联。  相似文献   

13.
第五次北极科学考察在北极区的白令海首次进行了高分辨率单道地震作业。Navarinsky峡谷头部测线BL11-12剖面中部识别出不对称沙波,陡的一面朝向陆架,波高约为9m、波长约为882m。结合站位U1345的沉积速率及站位U1344表层纵波速率推测沙波沉积可以追溯到中更新世(距今约0.258Ma),同时近陆架的洼地逐渐填平。将地层分为3个沉积层,分析沉积物变化情况,结合0.25Ma以来白令海海平面变化历史,推测最大海退事件对应的界面。结合沙波的地理位置及海平面变化情况,认为内波对沙波的形成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珠江口盆地西部新近系主要为陆架浅海沉积环境,发育良好的海相砂岩储集层和多套储盖组合。因此,对这些砂体的成因及赋存位置的海平面变化研究至关重要。在有孔虫及钙质超微化石资料所建立的珠江口盆地西部新生代年代地层格架基础上,以有孔虫个体大于0.25mm的浮游有孔虫丰度和百分含量为依据,参照微体古生物化石带、岩性、电测和地震资料,总结出三级旋回边界和最大海泛面识别标志,从而提出具有国际对比意义的三级层序划分对比方案,对盆地内18口井进行了层序划分,识别出了2个完整的二级层序和15个三级层序。根据南海海域表层沉积物建立起的浮游有孔虫含量与水深的定量关系,得出量化古水深数据,辅以古生态成因相及特征沉积构造分析、海岸上超分析编制了海平面变化曲线,指出珠江口盆地西部新近系受拗陷阶段持续沉降影响,形成不同于海退型全球海平面变化的台阶式海侵特征。  相似文献   

15.
1993—2006年北太平洋海平面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93—2006年间卫星高度计资料分析北太平洋海平面的变化特征,结合同期上层海洋温度、盐度数据以及风应力资料分析比容海平面和风对海平面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1993—2006年北太平洋上升海域主要位于洋盆西侧中低纬度海域,高纬度海域及大洋东侧的中低纬度海域海平面呈下降趋势;同期比容海平面线性速率的空间分布与海平面相似。整个北太平洋海平面高度平均线性上升速率为2.9 mm/a,比容海平面平均线性上升速率为1.4 mm/a。比容变化对海平面上升趋势的贡献为47.5%。北太平洋海平面的季节变化占绝对优势,主要为1和0.5 a周期,对海平面距平做EOF,其第一和第三模态为季节模态。海平面季节变化的影响因素中,比容变化与海平面有相同的季节变化周期,比容海平面距平EOF的第一和第三模态为季节模态,分别与海平面的第一和第三模态空间分布相似,时间系数相关性好,比容变化在海平面季节特征中起到最主要作用。另一个因素风场主要通过Ekman抽吸和Rossby波的西传影响海平面的分布,其季节特征对海平面的季节特征有影响。北太平洋海平面也具有28个月的年际变化周期,海平面距平EOF第二和第四模态表现出年际变化特征。比容变化也具有28个月的显著周期,其距平场的第二和第四模态为年际变化模态,其中第二模态与海平面第二模态空间分布相似,时间系数相关性很好,海平面年际变化中比容起到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关于深切谷的形成因素,考虑较多的还是海平面变化的影响,此因素也是大家一直都非常认可的;对于气候和构造运动等因素对深切谷形成和充填的影响,目前研究的比较少。冰后期深切谷开始充填,但对于其充填模式存在较大分歧,目前国外流行的是Zaitlin等建立的波浪型河口湾深切谷充填模式,但此模式不能应用于沙量丰富的大河河口湾,目前在国内还没有一种理想的深切谷充填模式。晚更新世以来,海平面经历了半个变化周期,却在深切谷内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海侵、海退沉积序列,但对其初始海泛面和最大海泛面的确定,大多数学者的观点不是很统一,对于体系域的划分也存在一些分歧。  相似文献   

17.
气候变化在世界范围内产生重要影响,其中之一即海平面变化。观测记录表明全球平均海平面在21世纪以来呈现加速上升趋势,海平面上升引发一系列的海岸带灾害,影响沿海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本文回顾了海平面变化研究的前沿动态,介绍了海平面观测的不同手段及其特点,分别从全球、区域和中国几个空间尺度阐述了海平面变化事实的最新研究进展及我们的研究成果,给出了中国沿海全海域及各海区海平面的长期变化趋势,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海平面的变化幅度进行了预测,给出了全球和中国近海及沿海未来不同时期的海平面上升预测值,对沿海地区科学应对气候变化及海平面上升影响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8.
温室效应引起气温上升,进而导致海平面上升。本文在整理和计算全球海平面观测资料求得海平面年速率的基础上,结合全球气温预测值,提出和了全球和任意港口的21世纪长期海平面预报方法,并对东南亚、南亚和日本的一些海平面上升较大的港口曼谷、马尼拉、戴蒙德港、神户、名古屋、横须贺和宫古等进行了21世纪的海平面预测,介绍了温室效应和温室气体的排放量限制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东海海平面变化的综合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王龙  王晶  杨俊钢 《海洋学报》2014,36(1):28-37
利用1993年1月至2011年12月的卫星高度计数据,研究了东海海平面变化的季节信号、线性趋势和低频信号,并结合风应力资料、Ishii温盐数据和海表面温度数据分析了季节信号和低频信号的驱动机制。东海季节性海平面变化主要由年信号组成,其占海平面变化的大部分;年信号振幅和相位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东海季节性海平面变化主要受海面风和海水热膨胀驱动,而且在不同季节、不同区域,两种驱动机制的作用存在明显差异,主导地位也不断变化;季节信号还受到黑潮的一定影响。1993-2011年间东海海平面线性上升速率为3.28mm/a,各海域海平面上升速率不同。东海海平面变化低频信号与比容海平面变化低频信号具有显著相关性,最大相关系数为0.55;东海比容海平面变化低频信号与SOI低频信号同样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最大相关系数为0.3。ENSO通过大气环流和黑潮洋流等对东海海域的比容海平面变化产生影响,比容海平面变化进而对东海年际间海平面变化产生调制作用,因此ENSO可以通过东海年际间比容海平面变化对东海年际间海平面变化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20.
利用Ssalto/Duacs卫星高度计的融合数据和英国气象局哈德利中心的EN4.2.1版本的数据产品,结合1.5层约化重力模式,研究了南海海平面季节变化规律及其影响机制。南海海平面季节变化特征显著,在冬季和夏季、春季和秋季呈现出相反的变化特征。南海区域平均海平面最高值出现在11月,最低值出现在6月,海平面变化年振幅约为10 cm。海平面季节变化信号能够解释南海西北和西南大陆架海域月平均海平面变化的70%~95%,而对南海内区及东部海域的解释方差较小,为20%~60%。南海海平面季节变化主要受比容效应和风应力强迫的动力海平面变化的影响,比容效应是南海东北部海域海平面变化的主要原因,能解释海平面季节变化的50%以上;风应力强迫只对南海中部海域的海平面季节变化起主导作用,其解释方差为50%~80%。导致南海中部海域海平面变化的风应力强迫包括热带太平洋风强迫和南海局地风强迫两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