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土力学的现状及其数值分析方法中某些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赵成刚 《岩土力学》2006,27(8):1361-1364
概括性地论述了土力学目前的状况,指出土力学仍然处于半理论、半经验的发展水平。论述了土力学数值分析方法在工程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正确地使用土力学的数值分析方法和改变土力学数值分析在工程应用中的不利状况进行了讨论。另外,就如何改善这种状况提出了一些措施。从这些讨论可以得到以下结论,土力学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随着土力学的理论及其数值分析方法的不断发展,以及其使用经验的不断积累,计算土力学在工程实践中将会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它必将成为岩土工程分析中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2.
粗粒土试验与力学特性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粗粒土既是一种天然地质体,又能用作建筑材料,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其力学性质研究对实际工程实践至关重要.在大量关于粗粒土试验与力学性质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做了以下分析和总结:将粗粒土试验分为三类,包括室内试验、原位试验和数值试验,分别对每种试验的试验原理、仪器、方法和适用范围进行了详细介绍;根据粗粒土力学性质研究现状,重点对粗粒土的剪胀性、颗粒破碎性和软化性这三种特性从形成机制、影响因素和描述方法上进行了深入总结.在此基础上,指出粗粒土力学性质研究方面存在如下不足:现有方法和理论存在一定局限性、宏观特性发生机理假设缺乏客观验证、宏观特性难以用细观力学演绎、多相耦合下的力学性质鲜有研究.最后,从试验、理论和数值仿真试验角度提出关于粗粒土力学性质研究的展望.  相似文献   

3.
《岩土力学》2011,(6):1619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复合地基技术的不断进步,工程建设中复合地基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自1996年第一届全国复合地基理论及工程应用学术研讨会以来,复合地基理论和传统复合地基技术日益完善,新的复合地基技术不断涌现。与此同时,在工程实践与理论研究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值得探讨与研究。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地基处理  相似文献   

4.
非饱和土剑桥模型的基本框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范秋雁 《岩土力学》1996,17(3):8-14
分析了用有效应力原理和用两个应力变量建立非饱和土力学理论的区别与联系,借助于有效应力原理将饱和土的剑桥模型推广到非饱和土,并与现有的几种塑性模型作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5.
李作勤 《岩土力学》1979,1(2):81-94
土力学是一门应用技术科学,试验研究对本学科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往往一个新的土力学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与试验实践是分不开的,而且往往是与新的试验设备的出现和新的试验方法的实施相关联的.在研究土体的应力~应变和时间关系(本构关系式)、土的破坏条件与强度实质问题、土的长期强度和残余强度、地基在各种变形条件下的沉陷理论等问题中,由于作为地质介质的土,是由固、液、气三相组成的复杂体系,是历史过程的产物,  相似文献   

6.
非饱和土力学中几个基本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些年非饱和土力学的研究非常活跃,但对一些基本问题的认识并不一致,有时甚至概念混淆。针对非饱和土力学的几个基本问题:非饱和土状态变量的选择、非饱和土有效应力变量的选择、吸力概念的界定和轴平移技术的局限性、非饱和土的结构的表征方法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其中非饱和土状态变量和有效应力的选择对于非饱和土力学的理论和相应本构模型的建立具有重要影响,因此,首先深入讨论了这一问题,概括论述了非饱和土有效应力的演变并深入探讨了目前各种形式有效应力的优缺点。其次,指出由于受负压孔隙水气化(液-气相变化)的影响,在实际场地中大于某一界限值的基质吸力是不存在的;目前被广泛使用的轴平移试验技术却掩盖了这一情况,而基于此所建立的非饱和土强度和变形理论的适用性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论证。再次,指出非饱和土的结构除了包括组构和颗粒之间作用力的综合效应外,还建议增加孔隙水和孔隙气的分布以及各相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物理-化学作用。最后对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进行了梳理。其目的是希望国内同行在今后的研究中对这些问题加以关注,并建立正确的认识,促进非饱和土力学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7.
经典朗肯土压力理论是土压力计算的重要理论之一,采用统一强度理论主应力型表达式和平面应变假设,首先将挡土墙土压力问题视为平面应变问题,通过广义虎克定律确定出中主应力,并根据朗肯土压力分析原理确定出另外一个主应力,最后结合统一强度理论主应力型表达式分别推导了朗肯主动土压力和被动土压力的计算公式。经典的朗肯土压力计算公式仅为该统一解的特例。最后通过算例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对反映中主应力影响的中间主剪应力系数、粘聚力、内摩擦角、重度 4种因素进行了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中主应力对朗肯土压力计算结果的影响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一带一路”新时代背景下大规模的工程建设,推动着岩土工程学科的繁荣和蓬勃发展。土动力学、非饱和土与特殊土力学与环境岩土工程是未来土力学的重点研究方向,有必要进行系统梳理分析。本文从土工动力测试技术、动本构关系和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方面对土动力学的主要内容进行了阐释,然后从非饱和土有效应力原理、非饱和土本构模型及黄土力学特性方面对非饱和土与特殊土力学的基本理论进行了分析,最后对垃圾填埋处置和水土污染等环境岩土工程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了探索,并提出了合理的应对措施。土力学学科面临着极大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这一系列核心问题的解决,必将为全面提升岩土工程项目建设的质量和效益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9.
针对土力学中渗透力概念模糊、计算方法不统一的问题,从饱和土体的两相介质组成特性研究出发,全面阐释了饱和土体中与水相关的作用力概念,揭示了各种水作用力对土体骨架的面力作用本质。建立了渗流条件下土体、土骨架和孔隙水体的受力分析模型,推导了土中水流动形成的渗透力计算公式。从土体受力分析的弹塑性有限元和极限平衡分析方法两个角度,阐述了渗透力荷载效应的计算模式。分析结果表明:在有限元方法中采用有效应力原理进行土体受力分析可以正确反映渗透力荷载效应;条分法中的面力模型也可完全代表渗透力的荷载作用效应,但由于条分法中条间力假定的存在将导致渗透力荷载效应不能全面得到反映。边坡稳定性分析的水土合算总应力法在理论上是不完备的,而基于有效应力思想的水土分算法将条块边界上所有的水压力都作为条块受力分析的荷载,从而可以全面地反映渗透力的荷载效应,因此,在考虑渗透力作用方面是精确的。  相似文献   

10.
周萃英 《地球科学》2000,25(2):215-220
土体的结构性研究是土力学研究中的前沿课题之一.工程土体在宏观上所表现出来的非连续、不均匀、各向异性和非确定性等复杂性特征, 从根本上取决于土体微观结构的非连续性和非确定性.可以说土体的复杂性是其介质结构与组分非线性的直接体现.因而, 对土体结构及其模型的研究, 成为土力学的核心问题之一.科学建立土体演化的结构控制模型, 进而建立基于土体微观结构演化机制的土力学模型和本构关系是土力学理论发展的新方向.从土体微观结构研究的进展出发, 探讨了土体结构演化机制和结构模型的特点, 进而指出土力学理论建模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非饱和土土力学工程应用方法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通过引入文[1]提出的广义朗肯土压力计算公式,本文针对非饱和土主动(被动)土压力计算问题提出了工程应用方法,能够把非饱和土土压力理论应用于实际工程。该方法可以推广到非饱和土地基承载力、边坡稳定等其他领域,从而为非饱和土土力学理论应用于工程实践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黄土湿陷机理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回顾早期黄土湿陷机理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概述了黄土湿陷机理的发展历程,从微观结构、数理分析方法、土力学角度和建立本构模型4个方面总结了黄土湿陷机理的研究现状。通过工程实例研究提出了当前黄土湿陷机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认为应以黄土微观结构研究为基础,结合先进测试仪器和分析软件,从非饱和土力学的角度出发,采用离散元分析手段,考虑溶盐因素,系统建立各种应力路径下黄土湿陷本构关系,从而完善黄土湿陷机理的研究。这对正确理解和研究黄土湿陷机理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Nature as described by classical mechanics is governed by a set of physical laws in the balanced form of various physical entities, including mass, linear and angular momenta, energy, and entropy (entropy inequality). These laws must be obey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any theory of applied mechanics. In soil mechanics, one deals with porous material composed of solids and fluids strongly interacting with each other.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continuum mechanics, materials are assumed to be infinitesimally continuous, which renders an unavoidable hypothesis for soil. That is, each of the solid, liquid, and gaseous phases can be treated as a ‘smeared’ medium superimposed by and interacting with other constituents at the same infinitesimal point. Such treatment, however, requires the fundamental balance laws be recast into more elaborative forms involving microstructural effects (inter-phase actions).

This paper introduces such a continuum framework based on existing theories of immiscible mixtures. To accommodate the pre-flow response, in the present work, the energy terms attributable to shear deformation and spin, allied with a coupling effect, are included. In the framework, a set of extended effective stresses is defined; indicating that the soil skeleton has an effective stiffness, which may still be positive-definite after failure. The framework is general and may pave a way for solving practical geotechnical problems covering both pre- and post-failure stages.  相似文献   

14.
杨正  杨克修 《岩土力学》1994,15(1):74-79
介绍了用于岩土力学物理模型试验的大型自动控制的三轴压力试验设备的概况。着重论述了该试验设备中的主机系统(即机械部分)的结构、性能及在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黄家会  崔广心 《冰川冻土》1999,21(4):336-338
Based on the practice of artificial freezing engineering in deep alluvium and simulation tests, it is found that there exists an obvious difference between frozen soil mechanics for shallow alluvium and for deep alluvium. The concept of frozen soil mechanics for deep alluvium, its research topics and methods are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相似文献   

16.
深土冻土力学—冻土力学发展的新领域   总被引:26,自引:5,他引:21  
崔广心 《冰川冻土》1998,20(2):97-100
在人工冻结工程的初实践和模拟试验的基础上,提出不同于常规“冻土力学”的“深土冻土力学”概念。分析浅土冻土力学与深土冻土力学的区别,提出深土冻土力学的内容,框架及研究方法,展望21世纪地下人工冻结工程前景和深土冻土力学的未来。  相似文献   

17.
冻土静力学室内试验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冻土力学是冻土工程学的理论基础,以解决冻土工程问题为归宿。冻土力学分为冻土静力学和冻土动力学两个方面,而冻土静力学是冻土力学的重要部分。为此,对常规冻土静力学室内试验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系统地阐述了其在冻土的强度特性、变形特性及理论模型等方面所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并指出研究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最后结合冻土静力学研究的特点及实际冻土工程建设的需要,对冻土静力学研究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黄土湿陷性问题由来已久。20世纪60-80年代, 采用扫描电镜(SEM)和物化分析技术, 黄土湿陷机理的结构理论获得了发展和完善, 当时, 由于不能提供定量的力学参数而很少应用于工程建设。随着土工试验技术的进步以及土力学理论的发展, 克服传统的黄土湿陷机理研究方法的不足成为可能。本文首先论述了黄土湿陷性研究的力学属性; 其次, 提出了黄土的广义湿陷概念; 最后, 从非饱和土力学角度对黄土湿陷机理研究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