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利用513中强地震仪记录图计算长周期地震动反应谱c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俞言祥  汪素云 《地震学报》1997,19(3):268-274
介绍了利用513中强地震仪记录图计算地面运动反应谱的方法.以泰安地震台记录的1976年7月28日唐山地震的7.1级强余震两个水平分向的513记录图为例,对记录图进行了数字化、弧形校正、等距插值、仪器响应校正后,在频率域里计算了周期T10 s的不同阻尼比的水平向绝对加速度反应谱、相对速度反应谱和相对位移反应谱.   相似文献   

2.
给出了数字化地震记录P波初始部分平均出射角和方位角的分析处理方法,研究了山西大同Mt=6.1级地震以及唐山Mt=5.6级地震前出射角与方位角出现的异常变化,并对地震前地震波动力学特征的这一类前兆异常现象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3.
论述了周期-频率谱方法在分析数字化地震记录中的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对识别各类振动的性质较为有效,所形成的一整套分析流程适用于各种地震数字记录分析。  相似文献   

4.
根据灰色系统的一阶灾变模型,对台湾海峡7.3级地震的ML≥5.0级余震进行了预测,给出了未来可能的发震时间;根据汕头市国际大酒店地下室记录的这次地震的地面加速度时程,反演计算得到了基岩加速度时程,据此进行了地震反应分析,并对地基震害作了分区。  相似文献   

5.
发展了一种用记震记录寻求和和滤波预报特定地点未来大地震地面运动的简便方法,并用洛马普列塔地震(M=7.0)同一地点的余震(M=3.7 ̄4.0)记录模拟主震强运动试验了这一方法。选用凹凸体破裂模型,其中断层面上平均的均方根应力降下随地震矩改变而改变。观测谱表明从3级余震直到7级主震的应力降均不变,而地震矩相关约6个量级。每次模拟对一个个余震图引入与传播破裂相对应的时间延迟后求和,并体现方向性和场地响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1994年9月16日台湾海峡发生了7.3级强烈地震时,在汕头国际大酒店内的强震加速度记录,这是我国在软弱地基高层建筑结构(26层)上首次获得的7级以上的强震加速度记录,文中介绍了对记录分析得到的最大加速度(及积分成速度,位移)振动周期等基本结果。  相似文献   

7.
大同—阳高地震及强余震电磁辐射异常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叙述了河北地震电磁辐射观测台网的分布、仪器系统的主要性能和观测资料既况及其分析使用方法,研究了大同-阳高1989年10月18日6.1级的中强震群和1991年3月26日5.8级地震前后台网电磁辐射记录资料的变化情况,统计、计算了异常参数和数量;得出了地震电磁辐射异常具弱-强-弱-地震、临近地震频率升高,异常变化越强烈,异常时间越长,异常量越大,地震也越强等特征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许俊奇 《内陆地震》1994,8(4):339-343
应用极值理论、马尔科夫过程、震级-频度关系等6种方法,分别对汾渭地震带地震发生的规律性进行了讨论,各种方法取得了比较一致的预测效果。经计算得到:汾渭地震带今后5年内,有可能发生Ms=5.0级左右的地震,发生Ms>5.5级地震的可能性较小;Ms=5.0、5.5级地震的复发周期分别为6年和25年左右;自1300年以来.其5.0级以上的地震活动存在着230±10年的卓越周期。  相似文献   

9.
工程结构地震动输入是结构抗震设计研究中的重要问题,输入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结构抗震能力。本文以框架结构为分析对象,将结构振动周期作为结构动力参数,地震记录加速度反应谱的特征周期作为地震动特征参数,通过计算对比发现:场地条件相同、峰值加速度相同、震中距相近的情况下,反应谱特征周期与结构基本周期接近的地震记录会让结构产生较大的地震反应。  相似文献   

10.
大同-阳高地震及强余震电磁辐射异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叙述了河北地震电磁辐射观测台网的分布、仪器系统的主要性能和观测资料概况及其分析使用方法,研究了大同-阳高1989年10月18日6.1级的中强震群和1991年3月26日5.8级地震前后台网电磁辐射记录资料的变化情况。统计、计算了异常参数和数量;得出了地震电磁辐射异常具弱-强-弱-地震,临近地震频率升高,异常变化越强烈、异常时间越长、异常量越大,地震也越强等特征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2017年8月8日四川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中国数字强震动台网布设在四川、甘肃、陕西、宁夏的66个强震台获得主震加速度记录。本文首先对198条三分向强震记录进行常规处理,计算出近场强震记录的加速度峰值随震中距的分布情况;再根据2个典型台站的加速度时程记录,通过计算其加速度反应谱并与设计反应谱比较,分析本次地震的基本特征;然后将实际观测数据与意大利新一代地震动衰减公式对比,分析峰值加速度(PGA)及谱加速度的衰减关系;最后结合已有的工程场地钻探资料,采用H/V谱比法对2个不同类别的典型台站进行地场地效应分析,发现该方法能很好地反映实际台站场地的反应特征。  相似文献   

12.
200km震中距内的加速度记录和地震动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田玉红  王培德 《地震学报》1994,16(3):399-402
200km震中距内的加速度记录和地震动特征田玉红,王培德(中国北京100081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1991年3月26日北京时间02时02分38.8秒,在山西省大同-阳高地区发生了ML=6.4地震.据北京遥测台网测定,震中位置为39°42’N,1...  相似文献   

13.
四川汶川8.0级地震山西数字强震动记录特征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0级地震,山西数字强震动台网27个台的地震加速度记录,进行了处理和分析,包括对加速度波形数据的基线校正,滤波,加速度傅立叶和反应谱计算,以及速度和位移计算。结果表明:局部场地的介质特性对地震动特征有相当大的影响,较厚的覆盖土层对较长周期的地震波有明显的放大作用。厚覆盖土层场地的强震动观测对自振周期较长建筑物的抗震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地震加速度相位差谱分布的数字特征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本文从地震加速度记录相位差谱的分布具有对数正态分布特征这一计算分析结果出发,进一步研究了基岩场地上加速度记录相位差谱分布的统计平均的数字特征——均值(?)、标准差(?)与震级M、震中距R的统计关系。它可应用于工程实际,从而为合成强度和频率含量两者均为非平稳的人造地震动提供了一个实用性较强的方法。文中利用统计分析结果,给出了不同震级、震中距的拟合目标反应谱的人造地震加速度时程。  相似文献   

15.
2021年5月21日云南漾濞发生6.4级地震,中国数字化强震动观测网络在主震中捕获28组加速度数据。对84条三分向加速度记录进行常规处理,计算出对应的地震动参数,并绘制震中附近水平向PGA和PGV等值线图,结果显示其走向和形态与震后烈度调查结果相近。将实际观测的相对持时进行曲线回归,求得相关系数,并据此计算出T_d(5%~95%)持时对应的震源持续时间在10.22~13.06 s间,与震源破裂过程反演结果基本一致。再通过分析近场6个台站记录的加速度反应谱,并与抗震设计谱比较,总结此次地震的频谱特性,为该区域抗震设防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地震与电磁辐射关系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关华平  陈智勇 《地震》1996,16(2):168-176
利用河北省地震电磁辐射台网连续12a的观测资料,研究了地震强度与台站接收的电磁辐射的能量、周期、幅度的关系,并由此总结出5-6级中强地震和4.5-4.9级中等地震的短临预报指标。  相似文献   

17.
利用1次中强以上地震(M0≥4.7)发生后前6天地震序列的资料,对未来半年内是否可能发生相当(M=M0±0.3)或更大的地震进行模糊聚类分析.根据36个初选问题的Wallen评分,精选出13项能突出表现地震序列的特征参数作为指标.应用模糊聚类的FCM算法对地震序列进行分类,Ⅰ类为M0级中强震后6个月内还有震级为M≥M0-0.3级的地震发生;Ⅱ类为M0级中强震后6个月内无相当或更大的地震。以中国大陆地区1966年以来的48次M0≥4.7级中强震序列资料建立震后判别模型,然后对近期发生的8次强震序列进行了外推检验。  相似文献   

18.
根据1988年12月7日斯皮塔克地震和1991年4月21日拉恰地震及其余震加速度图的分析,详细研究了这些地区在不同强度地震时,不同距离上地基振加速度频率的一些形成特点。建立了不同震级地震近场区的概率谱体系,确定了谱和对时间函数的估计,同加索不同震源区(达吉斯坦、普恰和斯皮塔克震中区)地基振动的概率步谱进行了对比分析。在预测加蕞大幅度反应谱的基础上以随机振频谱进行了对比分析。在预测加速度最大速度反应  相似文献   

19.
付虹  陈立德 《地震研究》1997,20(3):249-258
研究讨论了云南强震活动的时空特征,指出区内M≥6.8级地震呈现活跃与平静;主体活动区东西交替及时空轮回迁移等特征。据此指出1988年云南地区进入了M≥6.8级地震强活跃期,主要体地在云南西部,1995-1997年存在发生6-7甚至7级以上地震的危险。  相似文献   

20.
南黄海Ms6.1地震电磁辐射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德齐  王盛飞 《地震学刊》1997,(2):23-26,34
介绍了长江三角洲观测台网记录到的南黄海6.1级地震电磁辐射异常,并结合1979年淋阳Ms6.0、1984年南黄海Ms6.2地震前的电磁辐射观测资料有为内其它资料,分析了异常的主要特征。初步讨论了DPJ型电磁辐射观测仪的甚低频低及ULF型地震电磁信息观测仪的超低频段天线方向特性对震中预测的意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