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华北第四地震期最大地震震级的估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G-R式(B.Gutenberg等,1949)及G-R修正式(宇津德治,1978)几种不同方法给出华北三个不同时期(1370—1739,1740—1979,1370—1979)震级频度分布参数。华北第三地震期强震(M 7)累计地震应变能较第四期约大一个数量级。华北两期地震活动强度、能量的差异与大区域的地震活动背景及强震主体地带的构造与介质环境不同有关。初步认为华北第四活动期发生最大地震震级约7.8级。  相似文献   

2.
地震震级—频度G-R关系的偏离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尊国  陈俊华  郑文衡 《地震》1995,(4):28-332
假设震级—频度分布服从对应于G-R式母体分布污染的情况,文中引进震级分布偏离度(ζ)来描述实际资料分布与G-R式的偏离程度。在G-R式分布参数稳健估计的基础上给出了偏离度的计算方法。华北地区1980—1993年取资料时间窗长1年,滑动步长1个月的ζ值计算结果表明,6级左右强地震前的半年至一年半左右ζ值明显为相对稳定的低值,震后呈高值变化。它可能反映了强震孕育发生过程中地震活动强度分形结构的变化,存在一个有序态(确定性)和无序态(浑沌)转化的自组织性质。ζ值可在地震预报中作为一个分析判定指标。  相似文献   

3.
统计地震学长期使用的两个幂律关系式为:描述地震频度-震级关系的古登堡-里克特(Gutenberg-Richter)关系式[1]和描绘主震后余震随时间衰减速率特征的大森-宇津(Omori-Utsu)定律[2]。最近,地震频度-震级关系斜率(b值)与断裂模式的相关性研究确定了应力对b值的影响[3]。在此,我们以类似的方式根据主震的断裂模式对余震序列进行研究。我们发现逆冲型主震的幂律余震衰减速率起始前的延时(c值)一般比正断层型地震的短,走滑型地震的c值则处于二者之间。对断裂模式的这些类似依赖关系表明两个基本幂律都受应力状态控制。只有2%的余震有已知震源机制解。因此,c值和b值是两个独立的估算值,它们可作为推断应力场的新方法来使用,目前应力场依然难以直接测定。  相似文献   

4.
最早大森在研究余震频度衰减时,采用了双曲线公式。 n(t)=A/t+c (1) 式中n(t)是:时刻t时,单位时间内的地震频度。 宇津德治在研究余震时采用公式  相似文献   

5.
文献[1]中把(8)式变形成文献[1]中(20)式,应用了“地球物理学报第11卷第二期中平面波产生的侧波一文中所采用的方法”。 文献[1]有:  相似文献   

6.
王力  荣勇 《四川地震》1989,(1):20-24.5
文献[1]指出,采一地区,一定时段内发生K次地震的单元面积的频数服从幂函数关系:N(K)=A/(1 K)~C,K=0,1,2,……,K_(max)。式中的C值表征地震在空间分布的集中程度,称为地震空间集中度。笔者认为文献[2]给出的几种C值求解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初值的选取以及由方程结构本身所决定的收敛速度的快慢。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简单可行的图解法,并制成了相应的量板。而且还利用此法研究了四川几次大震震例,发现在震中周围的C值震前确有一个较为明显的异常过程。文章最后还对C值的意义作了一些推理性解释,认为开展这方面的研究有利于认识地震活动图象随时间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7.
地震震级频度的古登堡-里克特关系式(简称G-R关系式)一直是许多地震学问题研究的重要前提之一, 然而实际分布常常与这一关系式有一定的偏离。 文中利用已有的对含有凹凸体、 挤压雁列破裂及Ⅲ型剪切破裂等三种类型的岩石实验结果, 对接收到的声发射事件序列分别进行了分段地震震级频度的G-R关系式拟合, 重点考察了每一时间窗内表征实际地震震级频度与这一关系式偏离程度的线性拟合系数r值的变化。 研究结果表明, 含有凹凸体、 挤压雁列破裂的岩石声发射序列在加压-破裂过程中, 分段扫描分别计算得出的r值在标本失稳前出现数字下降的现象, 表明临近岩石失稳, 实际地震震级频度与G-R关系式偏离程度有加大的趋势; 而含Ⅲ型剪切破裂的岩石在标本失稳前, 声发射序列r值数字下降的现象不明显。 部分实际震例也表明, 在一些中强地震前也存在着这种偏离。 研究结果可能对利用区域地震活动资料探求部分类型的中强地震前可能存在的前兆信息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
采用多触点预压式元件的钻孔变形法地应力测量,能够测得孔壁上较多点的折算位移值,因而能够用平差术减少偶然误差,得出地应力大小和方向的最佳值。本文讨论了这种元件在绝对应力测量和相对应力测量过程中的力学作用,导出了孔壁接触点折算位移向量与元件输出向量之间的基本关系式,以及它们增量之间的关系式。本文是文献[2]工作的推广。当接触点相互之间的距离变大、接触压力的相互影响减弱时,从本文基本关系式得出的极限情形与文献[2]的一致。本文比文献[2]进一步明确了目前实际工作中所用公式的简化前提。文末指出了用多触点元件精确测定地应力尚待解决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文献[1]、[2]的某些结论和结果作了认真的分析和讨论,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应用极值理论和b值方法对华北地震区未来50年的地震危险性和活动水平进行了分析,给出了各震级档次地震发生的概率预测。  相似文献   

10.
建立昆明重力基线场的指导思想已在文献[2]中论述,本文是文献[2]的结果。昆明重力基线场的重力值用绝对重力仪测定,基点间的辅助点的重力值用LACOSTE重力仪从绝对重力点上联测的。基线场的重力值属绝对重力值(详见绝对重力点测量一节)  相似文献   

11.
应变释放∑E1/2、小震调制比Rm值、缺震M、b值、G-R关系偏离度η值和地震非均匀度GL值等项地震活动参数空间扫描结果对于东南沿海地震带西段及其邻近地区的中强震发生地点具有一定的预报能力.根据该区已发生的10次Ms≥4.9级地震震前的空间异常分布初步给出了这6项参数的异常判据,并认为未来中强震所在区域应基本同时满足应变释放、小震调制比和缺震的异常指标;同时,未来中强震应发生在这6项异常密度最大的地区.研究结果表明,10次中强震中有7次地震位于异常最大密度区内,其中有5次地震的异常密度达到5项以上.  相似文献   

12.
本文应用微波网络理论导出了重建纯导电媒质电导率剖面的一个新的近似解析式.研究结果表明,本文公式比文献[1]的结果更精确.  相似文献   

13.
η值作为地震预报参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η值时空扫描方法,对η值进行系统的规范化预报检验和效能分析,结果表明:η值时空扫描方法捕捉了一定的前兆信息,是一种有希望的预报方法,但由于规范化预报的空间和时间尺度都较大,因此,η值时空扫描方法目前只能作为中长期预报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14.
大内徹 《地震学报》1997,19(6):586-589
研究人员普遍认为地震大小的分布服从古登堡-里克特(G-R)定律.我们根据矩方法引入b值谱的概念,用于研究实际震级分布对该定律的偏差.这使我们能描述地震的震级频次分布的特征.用这种方法分析表明,实际的地震大小分布有较大变化,有时明显地偏离通常假定的G-R公式.   相似文献   

15.
霍凯成  蔡洁 《地震学刊》2001,21(2):23-25
通过对灰砂砖砌体的基本力学性能试验研究,揭示了其破坏特征及影响因素,取得了有关数据,并与文献[1]计算值进行了比较,阐明灰砂可用于抗震设计的砌体房屋。  相似文献   

16.
在文献[1]中,作者对华北、西南地区十多年的地震资料进行了较系统的b值时空扫描研究,并对异常、地震与预报等问题提出了若干规定,初步建立了b值时空扫描方法的预报程式。本文主要对上述研究结果的预报效能进行模糊评分,以探讨b值时扫空描方法的预测能力。模糊评分结果表明,震级、时间和地点的平均贴近度分别为0.34,0.17和0.18;震级、时间和地点的平均清晰变分别为0.68,0.71和0.29。通过模糊评分研究,我们认为该b值时空扫描方法提取了一定的震兆信息,但目前预测能力尚有限。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文献[1]、[2]的基础上,介绍了一种消除地电阻率观测中线间漏电的新方法。该法通过在安徽省灵璧地电台的实验,证明它是简单易行、投资低、收效大,具有推广价值。并为今后地电阻率观测提出了一种新的外线设计方案。 新方法的理论及实验基础 文献[1]、[2]详细讨论了地电阻率观测中线路漏电问题,系统地介绍了在安徽省屯溪地电台所做的漏电实验。其中获得的主要结论是:(1)用理论公式定量地算出供电线对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文献[2,1]所建立的平衡重体系运动方程的基础上,对高层建筑电梯系统中平衡重体系的动力特性进行了探讨,给出了求解该体系自振频率的近似方法,通过对一幢14层建筑内的平衡重体系进行的大量地震反应分析,研究了其动力反应沿建筑物高度变化的一般规律,给出了最大反应所处的位置。本文的工作为实施和推广文献[1]所提出的平衡重体系的抗震控制措施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采用拟合优度参量方法,对华北地区部分中强以上地震震前区域中小地震震级频度偏离G-R关系开展了震例研究,得出华北地区部分地震前拟合优度参量时空变化特征,对探求地震前兆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研究结果表明:部分中强以上地震震前一定时期,地震活动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震级频度偏离G-R关系的现象,震级越大,震前偏离G-R关系越明显,这种偏离与地震发生所处地块无关联。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设计了一个新的超浅海风暴潮的动力学模型。该模型的特点是依据海域水深的不同,分别采用文献[2]和[3]所建议的模型,其中海水的湍粘滞性被假定是水深的已知函数,并对地转效应作了近似的考虑。利用表征渤海风潮主要特征的模型风应力场和有限元技术,对所提出的模型进行了数值试验和比较。结果表明,它对渤海风潮的描述比文献[4]和[5]有了进一步的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