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太行山中北段发育大量燕山期中-酸性火山岩,其中位于太行山北段的涞源县神仙山地区的断陷盆地正是其中—期构造-岩浆活动形成的逆冲推覆残片.本文报道了研究区内广泛出露的髫髻山组安山质角砾凝灰岩的锆石SHRIMP U-Pb年龄为131±2 Ma.该年龄对太行山地区的髫髻山组火山岩进行了时限上的厘定并限定了太行山北段北西向拉张断裂构造系统的发育时间.本研究为太行山中生代岩浆活动研究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一、前言北京平原位于华北平原西北角,地处燕山南缘与太行山东北缘衔接地带。源自燕山山脉的潮白河及太行山山脉的永定河构成北京平原区两大水系。北京平原属于山前冲洪积平原,总体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高程50~10m,坡降5‰。北京市坐落在北京冲洪积平原的后缘。北京平原的活动构造为隐伏活动构造,增加了该地区地震构造研究的难度。本文将展示近年对这一地区主要活动断裂开展调查取得的主要结果,并对该地区未来强震危险性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南太行山中新生代隆升过程:磷灰石裂变径迹证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太行山地区地处华北陆块中部,是研究华北岩石圈减薄、克拉通活化期间山脉隆升与剥露机制的理想场所。本文对太行山南麓的中生代岩浆岩和元古宙变质岩开展了磷灰石裂变径迹低温热年代学研究,获得了相关样品的磷灰石径迹年龄和径迹长度。研究表明,南太行山地区磷灰石裂变径迹表观年龄集中在75~32 Ma之间,峰值径迹长度在11μm以上,为宽带单峰分布。综合考虑裂变径迹反演,南太行山地区初始隆升始于100 Ma前,晚白垩世以来的剥蚀去顶量在3 km以上。100~50 Ma的构造抬升相对平静,50~40 Ma及10 Ma左右以来隆升速度加快,是太行山地区的主要隆升期。南太行山区域上表现为北早南晚的倾伏式差异隆升格局,其新生代隆升与华北东部同期的快速沉降相耦合。以上资料有利于更好认知华北陆块中–新生代冷却史及岩石圈减薄地表响应。  相似文献   

4.
<正> 奥陶系在内蒙古清水河地区及山西省出露甚广。除恒山、云中山、五台山、吕梁山和太行山及大同以北地区外,寒武纪和奥陶纪地层广泛分布。寒武系与奥陶系为连续沉积,奥陶系与华北区其它地区一样,下统发育最为良好,是研究华北奥陶系和寒武—奥陶系分界的理想地区之一。 本区奥陶系和整个华北区一样,自下而上包括冶里组、亮甲山组、北庵庄组和马家沟  相似文献   

5.
太行山南段安林地区中生代侵入岩LA-ICP-MS锆石U-Pb测年表明侵入岩形成于129. 1±1. 0~129. 7±1. 1 Ma,属于早白垩世,与太行山其他地区乃至整个华北地区侵入杂岩体具有相近的形成年代,表明在晚中生代太行山地区与华北地区经历了相同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和构造环境,即南太行山地区处于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减薄范围之内。安林地区中生代侵入岩轻稀土总量(LREE平均为113. 71×10-6)明显高于重稀土总量(HREE平均为11. 97×10-6),具有相对明显的富集轻稀土元素的右倾型配分形式、Eu的弱正异常及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富集的特征,且具有Sr、Ba含量高、Sr/Y、(La/Yb)N比值高的特征,表明壳幔岩浆混合是太行山南段安林地区中生代岩浆作用的主要成因机制。  相似文献   

6.
太行山中段左权羊角镇发育新生代玄武岩, 记录了太行山新生代以来的构造隆升事件。在详细的野外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 通过与玄武岩发育相关的地貌面及其上的地层特征分析, 初步确定该玄武岩是上新世末期到早更新世初期的喷发产物, 初步揭示了太行山中段区域上晚上新世以来地貌发育历史, 主要存在6次构造隆升与剥蚀期: 在唐县期宽谷面形成的基础上, 于上新世晚期存在一次隆升和一次稳定侵蚀期, 并侵蚀形成“U”形谷; 早更新世初, 玄武岩开始间歇性喷发, 同时发生以西武家坪为中心的地区上拱, “U”形谷为玄武岩充填, 之后经剥蚀堆积形成第四级阶地面; 早更新世末, 该区再次发生隆升, 并形成第四级阶地; 中更新世末, 该区发生隆升, 形成第三级阶地; 晚更新世以来, 太行山中段又连续发生两次抬升, 从而在玄武岩体上形成了4级阶地, 形成太行山现今地貌。研究同时表明, 太行山中段上新世晚期以来的隆升主要发生于上新世末到早更新世时期。这一认识为探讨太行山中段晚上新世以来的构造隆升提供了具体证据。  相似文献   

7.
河北平山湾子群的时代:SHRIMP锆石年代学证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经过研究 ,将太行山地区原阜平群中一套浅粒岩、斜长角闪岩和钙硅酸盐岩及大理岩构成的稳定组合解体出来 ,建立了湾子群。本文对河北平山板桥沟地区湾子群中的钾长浅粒岩进行了锆石成因和年代学研究。阴极发光 (CL )图像显示浅粒岩中的锆石主要为具有震荡环带的岩浆型碎屑锆石 ,其 Th/ U >0 .38,表明原岩主要为火成岩。SHRIMP分析结果表明碎屑锆石的结晶年龄为 2 5 36 Ma,并且部分颗粒有 2 0 81 Ma深熔作用的增生边。笔者综合各方面研究成果 ,推测湾子群形成于 2 .5~ 2 .1 Ga之间 ,为古元古代的产物。并且在 2 0 81 Ma经历了强烈的深熔作用的影响 ,形成了太行山地区广泛分布的古元古代钾质花岗岩。这一研究结果为探讨太行山地区的地质演化提供了重要的年代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太行山南段安林地区中生代侵入岩LA- ICP- MS锆石U- Pb测年表明侵入岩形成于129. 1±1. 0~129. 7±1. 1 Ma,属于早白垩世,与太行山其他地区乃至整个华北地区侵入杂岩体具有相近的形成年代,表明在晚中生代太行山地区与华北地区经历了相同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和构造环境,即南太行山地区处于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减薄范围之内。安林地区中生代侵入岩轻稀土总量(LREE平均为113. 71×10-6)明显高于重稀土总量(HREE平均为11. 97×10-6),具有相对明显的富集轻稀土元素的右倾型配分形式、Eu的弱正异常及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富集的特征,且具有Sr、Ba含量高、Sr/Y、(La/Yb)N比值高的特征,表明壳幔岩浆混合是太行山南段安林地区中生代岩浆作用的主要成因机制。  相似文献   

9.
近年在河北太行山地区找金,获突破性进展.作者综合了有关资料,肯定该地区金矿属中偏高温热液叠生矿床;岩浆活动为矿层中Au的活化迁移提供了热力源;一定的围岩蚀变是找矿的重要标志;区域变质和混合岩化导致微量而分散的Au的富集.  相似文献   

10.
太行山东麓断裂带板内构造地貌反转与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华北克拉通前寒武纪基底可划分为东部地块、中部带和西部地块。中生代以来,华北克拉通发生减薄破坏,其破坏中心位于东部地块,而西部地块与中部带基本保持完整,其过渡带就是太行山东侧。太行山地区近乎平行发育着两条重要的断裂:太行山大断裂和太行山山前断裂,统称为太行山东麓断裂带。通过研究发现,太行山山前断裂是继承早前寒武纪构造带形成的断裂,控制着太行山与东部地块前寒武纪基底的差异,古新世以来发生板内构造地貌的负反转,构成渤海湾盆地的西界断裂。太行山大断裂则在燕山期时为重要的逆冲断裂,对太行山的隆起起着重要作用;中新世以来,伴随着山西地堑系的形成,太行山大断裂发生构造负反转,控制着一系列山间地堑的发育。新生代以来,该区构造演化特征整体表现为向西构造迁移的特点,是区域走滑伸展背景下的一种新的板内盆山关系。  相似文献   

11.
地质矿产部中美合作《缝合带构造特征、蛇绿岩、高压变质岩石及混杂体研究》项目,双方科技人员在新疆西准噶尔地区,经过25天的实地考察,顺利完成第一阶段的野外任务,现正分头进行室内研究。今年参加该研究项目的美方是斯坦福大学;中方是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所、西安所、沈阳所和新疆地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太行山中段采集的大枣和土壤样品的分析和对比,论述了影响太行山地区优质大枣品质的各项因素,指出了影响大枣生长的构造、岩石、土壤、地球化学异常,气候、地下水、地形等多项因素的作用和主次关系,即地质构造控制片麻岩的分布,优质大枣与片麻岩分布相关;高程500 m以下是太行山山区优质大枣适生地带,高程低于200 m、片麻岩区、沟谷地带、阳坡条件下的大枣品质更好。  相似文献   

13.
种凯琳 《地下水》2022,(1):45-48
通过对焦作地区太行山前冲洪积扇地下水主要离子浓度及溶解性总固体的检测,分析水化学分布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总体为弱碱性;水化学类型主要为Ca-HCO3、Ca-HCO3·SO4、Ca·Na-HCO3·SO4、Na·Ca-HCO3·SO4;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主要受岩石风化和矿物溶解作用控制,且差异不明显,岩盐...  相似文献   

14.
1989年局共有20项成果通过评审、鉴定,包括地质方面7项、钻探3项、物探5项、计算机软件开发5项,其中7项获部煤炭工业科技进步奖:淮南刘庄精查综合地质勘探、太行山燕山地区岩溶水资源及大小矿区岩溶的预测利用及管理获一、二等奖;  相似文献   

15.
<正>安妥岭斑岩型钼矿位于太行山北段NNE向乌龙沟、紫荆关断裂控制的构造—岩浆带内,是太行山北段多金属成矿带上重要的金属矿床之一。近年来,地学工作者对安妥岭钼矿床开展了地质特征、矿床成因及找矿远景等方面深入的研究,但缺乏对该矿床成矿流体、成矿物质来源方面的探讨,本文通过流体包裹体研究,并结合氢、氧和硫同位素分析,探讨了安妥岭斑岩型钼矿床  相似文献   

16.
太行山是我国东部地区的重要山脉,经历了长期而复杂的地质构造作用,形成了种类多样的地质遗迹,兼具美学观赏价值和科学研究意义,造就了一批独具特色的地质旅游资源。本文通过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开展细致的野外调查,对太行山地区的地质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归纳,重点分析了太行山岩石地貌景观资源、构造地貌景观资源、水体景观资源和古生物地质景观资源的特征和成因。此外,针对太行山现有的地质旅游资源开发情况综合分析,科学指导区域旅游开发,保护地质遗迹,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河北省由于地下水持续超采引发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其根源在于人类活动强度超出了地下水资源承载能力,并缺乏及时有效的预警。为了构建更符合河北省实际的地下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体系,解决以往预警方法需要设置固定的水位、水量预警区间值,水位的区域差异导致的宏观性评价困难、工作量巨大且无法动态修正的问题,从地下水的资源属性和社会属性出发,采用指标体系综合分析评判法,建立承载本底、承载状态2个层面的承载能力评价体系;采用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为主,水位变化幅度加以修正的“双控联动”预警方法,实现两指标的动态联动且无需设置固定的水位、水量区间。研究表明河北省地下水资源承载本底整体较好,但由于开发利用程度高,承载状态多处于超载状态,承载能力太行山中南部高于北部及燕山山区、坝上地区,山前冲洪积平原优于中部湖积平原和滨海平原;受咸水分布、工农业生产取水量大等因素影响,地下水红色及橙色预警区域主要分布于河北平原中部冲湖积平原的沧州、衡水地区、太行山山前平原邯邢交界区域及城市市区周边。评价及预警结果与河北省实际情况吻合。该评价方法具有区域适用性强、可操作性好、数据易获取等优点。  相似文献   

18.
<正> 寒武纪笔石在我国广泛分布,自西南的滇西、黔南,东北的辽宁太子河流域,及太行山两麓,晋西、内蒙古黄河峡区。值得提到的是,安徽北部宿县、肖县地区,河北井陉和山西盂县地区,上寒武统的笔石特别发育。到目前为止在全国发现寒武纪笔石的有17个化石点。它们是:  相似文献   

19.
《中国勘察设计》2010,(12):140-145
一、概况 本项目用地位于黄河路以南,太行山路以西。黄河路为城市主干道,道路宽度为50米,太行山路宽度为40米。用地西侧为30米宽步行街。用地被菏泽路分成南北两部分,  相似文献   

20.
太行山屹立在华北平原西侧,气势磅礴,巍然突兀。在地质构造上,适位于中朝陆台中枢地区,历来为地质工作者所重视,因而论述颇多。有人认为太行山是以褶皱运动为特征,为燕山运动的产物;有人认为太行山系发生于燕山运动末期的断裂束,属山西隆起的次一级构造单元。其构造特征基本上和北京西山相同,表现为开阔背斜或向斜,并有穹窿构造及拗陷盆地伴生,断层较多,虽然有时也有倒转褶皱及逆掩断层存在,但比较罕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