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分别将粒子群算法、遗传算法、蒙特卡洛法与位错理论模型相结合,利用已知纯走滑单断层参数正演模拟出的重力变化数据,对单断层三维滑动速率进行反演计算,分析并选取最优的非线性算法。利用2013-09~2014-09和2014-09 ~2015-04两期地面重力数据反演鲜水河断裂三维滑动速率,结果显示:1)粒子群算法相对于遗传算法、蒙特卡洛法收敛性较好、稳定性强、精确度高;2)鲜水河断裂带具有明显的分段差异性且不同段处滑动速率大小不同,该断裂以左旋走滑为主,整体呈逆冲断层,局部兼有挤压;3)2014-09~2015-04地面重力数据反演鲜水河断裂断层走滑、倾滑参数大于2013-09~2014-09重力数据反演结果,这可能与2014-11-22康定6.3级地震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2.
利用遥感影像、DEM数据、重力及航磁数据对庆元5.5级地震震中附近断裂构造进行研究,获得断层地貌和深部构造特征,并在震中附近开展野外地质调查,验证解译结果,为确定发震断层及进一步开展探测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重力和航磁资料的处理,确认了五桂山北麓断裂的存在。在中山市城区等重点地段得到的地质、钻探、物探、形变与流动重力测量等资料也证实该断裂为一深大断裂,并且第四纪以来还具有一定的活动性。  相似文献   

4.
断层模型在火山区形变和重力反演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利用腾冲火山区1998~2002年的垂直形变和重力测量资料,应用多元Mogi模型对测区的等效岩浆房位置及大小进行了反演计算,得出了最佳拟合值。但当对形变和重力资料联合分析时却发现:实测重力数据比用球形Mogi模型计算所得的值要大得多。为了对此进行合理的解释,提出了断层模型。当岩浆沿断层上升时,充填了断层中原先存在的大量空隙.因而可以只对重力产生影响.而不对形变产生影响。为此沿断层积分得出上升岩浆所产生的重力异常,其结果与实测重力资料拟合得较好。同时断层模型也对负的岩浆源(即岩浆的流失)作出了较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5.
基于2009~2017年阳原盆地及周边区域GPS观测数据和2017~2019年升、降轨Sentinel-1卫星SAR图像,使用SBAS-InSAR技术精确反演阳原盆地北缘断裂现今地表形变速率场。统计跨断层剖面线上指定间隔点的垂直滑动速率得出,阳原盆地北缘断裂东段、中段和西段两侧垂直滑动速率差值分别约为1.04 mm/a、1.43 mm/a和0.72 mm/a。右所堡-松枝口断裂的左旋走滑运动特征和该断裂与阳原盆地北缘断裂中段空间分布上呈交切关系是导致阳原盆地北缘断裂中段断层活动水平高于东段的主要原因,阳原盆地北缘断裂西段活动性不明显。GPS资料显示,阳原盆地北缘断裂在水平方向上具有右旋走滑运动特征。  相似文献   

6.
基于GRACE重力卫星数据,采用P3M6去相关滤波技术、350 km半径的高斯平滑技术与差分方法,提取2004年苏门答腊Mw9.3地震的同震和震后重力场时空演化过程。该地震断层下盘同震重力变化达到4.6 μGal,上盘同震重力变化最大值为-8.3 μGal,该结果与球体位错理论计算结果在量级和分布形态上具有较好的一致性。震后7 a断层下盘重力变化累计达到5.6 μGal,超过同震变化信号|而断层上盘震后重力变化只有0.6 μGal,仅为同震变化信号的11%。该现象表明,断层下盘所在海洋地层的粘滞性较低,地层相对柔软,其地层在震后由于较大的粘滞性松弛效应而持续变形,并伴随较大的重力变化|而断层上盘所在的地层接近陆地地壳特性,地层相对脆硬,震后受地层的粘滞性响应而导致的重力变化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7.
利用GRACE重力卫星数据获取智利地区长期重力变化,提取特征点重力变化时间序列,分析2010 年智利MW8.8地震震前、同震及震后的重力变化,并将GRACE观测到的同震重力变化与球体位错理论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地震造成发震断层上、下盘显著的重力正负变化;特征点重力变化时序均清晰地揭示出地震造成的重力变化跃迁现象及震后3个强余震的异常信号,特别是震源域特征点重力在地震前2007~2010年呈现出“减小-增加-减小-增加-发震”的变化特征;GRACE观测到的同震重力变化与球体位错理论模拟结果在量级和分布形态上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地震不同阶段发震断层两盘重力变化亦有所差异,且受震后地层粘滞性效应影响,发震断层邻域重力变化呈持续性正负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8.
河西地区重力场及其动态演化特征   总被引:24,自引:16,他引:8  
系统分析了河西地区1992~2001年流动重力测量资料,研究了重力场的时空动态演化特征。结果表明:地震孕育发生阶段,重力场出现一定范围的区域性重力异常:震前震后重力变化所反映的构造活动含义不同;重力场变化与断裂活动密切相关,特别是跨断裂的重力变化能较好地反映断层活动特征;重力场变化与区域应力应变场微动态活动及地震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9.
利用金州地震台跨断层形变观测资料分析金州断裂现今活动特征.长趋势分析结果表明,金州断裂以右旋兼正断为主,活动水平总体较弱.断裂活动分段分析结果表明,北段活动速率高于南段.GPS资料分析表明,2011-03-11日本MW9.1地震对东北地区应力积累具有缓解作用,结合金州断裂跨断层数据认为,金州断裂在2011~2014年活...  相似文献   

10.
用VAV03和TSoft软件对深圳黄贝岭断层垂直形变资料进行了调和分析,并对宜昌DZW重力仪数据潮汐因子的变化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黄贝岭断层各波段的潮汐因子偏小,说明断层对潮汐波有缩小作用;宜昌台潮汐因子存在异常变化,这些变化大部分是数据异常造成的.通过最小二乘法对观测数据进行潮汐分析,证明VAV03对形变和重力数据的潮汐分析是通用的.  相似文献   

11.
利用三维角点法以及空间物体旋转的几何变换理论,建立断层向错与地表重力变化的关系,并进行数值模拟计算。选取断层下盘左端点为旋转基点,分析断层埋深和倾角对其向错引起的重力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断层向错引起的重力变化与断层埋深有明显的相关性,在W1、W2、W3向错模式下,重力变化均表现为随断层深度增加而逐渐衰减;重力变化对断层倾角有着不同的响应。断层运动产生的重力变化空间分布特征与断层的向错模式以及旋转基点的选择有关。  相似文献   

12.
豫西地壳变形以断裂及断块运动为主,具有伸展构造特点。断裂型式为高角度正断层、走向滑动断层、及低角度层滑断层,被断裂分割的断块常成掀斜断块格局。伸展构造体系在垂向上可划分为两个层次,下部为掀斜断裂系统,上部为重力滑动系统,基底滑脱、断块掀斜、重力滑动是形成伸展体系三大动力作用,它们像相互咬合的齿轮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体现了深层构造对浅层构造控制,地壳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的相互转化。地壳表层伸展运动使地壳拉伸、脆裂、旋转、解体,和深层韧性变形相辅相承,统一反映了地壳横向拉长,垂向缩短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利用多年GRACE卫星重力变化资料,给出尼泊尔及周缘地区的重力场时空变化,以探索2015-04-25尼泊尔M8.1地震震前重力变化特征;并基于球形位错理论,利用断层模型数据模拟同震重力场变化。研究表明,区域重力场变化以2008年为界存在明显的分时段特征,2003~2008年以重力增加为主,而2009~2014年以重力减少为主;且存在明显的分区性,区域重力场在尼泊尔地震震中四周呈正负相间分布;震前局部重力场变化在压缩区重力增加,拉张区重力减少,与理论同震重力变化结果一致。总结研究区域近年来M7.0以上地震震前重力变化特征发现,地震基本发生在重力变化高梯度带的过渡带及重力变化零值线附近。  相似文献   

14.
利用102个GRACE卫星月重力场模型,提取了2011年3月11日日本9.0级大地震的重力前兆信息,同时利用USGS发布的断层模型结合向上延拓技术计算了理论同震重力变化,并对结果进行了比较和分析.  相似文献   

15.
阐述了断层错动引起地表重力变化的基本原理 ,给出了弹性半无限空间点源位错到矩形位错引起的重力变化的基本解析式 ,并将结论推广到多个断层。介绍了利用重力变化反演断层运动的基本思路。以滇西实验场作为应用实例 ,对 1996年 2月丽江 7.1级地震发生前后场区内的活动断层运动进行了演算 ,给出了断层位移解 ,并与已有资料相比较 ,结果基本一致 ,但误差分析结果表明本文位错模型还有待于改善。  相似文献   

16.
利用拉脊山地区1983~1995年水准资料,结合1999~2007年、2009~2014年GPS数据对拉脊山断裂带西段进行三维地壳形变分析。拉脊山断裂带西段垂直运动速率约为1±0.5 mm/a,表明该段处于隆升状态;与GPS数据显示出的水平挤压一致,拉脊山地区仍处于地壳水平挤压缩短状态,2008年之后断层两侧差异运动更加明显,地壳缩短速率增加并表现出明显的左旋走滑分量,与卫星影像解译和野外地质地貌调查结果一致。拉脊山断裂西段受挤压环境控制下的构造变形现今仍在持续进行,同时受全新世活动的日月山断裂右旋挤压应力影响。该地段是地震孕育的敏感部位,应该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17.
利用AlphaGUARD P2000便携式测氡仪对宝坻断裂进行定期定点土壤氡气野外测量实验,确定适用于本地区科学有效的土壤氡气观测技术方案,分析土壤氡气浓度与土壤性质、土壤含水量、断层构造及活动性等因素的关系,得出宝坻断裂研究区域中数据变化特性,对土壤氡气观测在地震监测、断层活动性跟踪中的应用具有参考意义,为震情跟踪和异常识别提供了新的观测方法和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18.
为了确定地球动力学形状因子( J2项)以满足其在卫星定轨、武器发射以及天文常数确定等方面的应用,根据卫星所受摄动力的不同,依据3颗重力卫星轨道序列长期变化趋势对其进行估算。分析了卫星轨道高度、数据采样间隔以及所受摄动力等对反演精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重力卫星的轨道越高,反演的地球动力学形状因子精度越好,此外,顾及GOCE卫星在轨的真实受力情况时,反演的精度要低于仅考虑低阶地球重力场摄动的精度。  相似文献   

19.
基于多期绝对重力与相对重力联测资料,获取不同时空尺度的郯庐断裂带苏皖段及周边地区重力场动态变化,采用小波多尺度分解方法计算不同深度的重力变化,结合区域地质构造,从深度层次的横向变化与时间尺度的纵向变化2个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重力变化主要由中、上地壳密度变化或断裂构造活动引起。沿郯庐断裂带苏皖段走向断裂活动分布不均,受周边深大断裂带交切作用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分段活动特征。淮阴-响水口断裂、滁河断裂等深大活动断裂带构造活动对局部重力变化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沿断裂带走向分布有明显的重力变化梯度带;郯庐断裂带郯城-泗县段、大别山构造带霍山-六安及江苏溧阳-镇江地区在小波细节动态变化中存在重力变化梯度带异常区,但强度不高,考虑到多条深大断裂交切于此,后期需要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20.
将微粒群优化算法与位错理论模型相结合,采用模拟重力测量数据反演断层三维滑动速率,并比较了该算法与蒙特卡洛法和蚁群算法的反演结果。利用河西地区2001~2004年的GPS数据,对祁连山断层的三维滑动速率进行反演,并与蚁群算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微粒群优化算法可有效求解断层的三维滑动速率,收敛快、精度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