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广州市低温日的气候特点及其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统计了1951~2008年广州市最低气温≤5℃的低温日数,发现近58年来呈现年低温日数减少、低温终日提前、低温期缩短的趋势,年低温日数主要有2~3年和7~8年的变化周期.对低温日数异常年景冬季500 hPa环流进行合成分析发现,广州年低温日数显著偏多和偏少年份的亚欧地区冬季500 hPa高度距平场基本呈反位相分布.另外...  相似文献   

2.
利用宜昌市9个观测站1966-2010年的逐13降水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小波分析和Mann-Kendall法等方法分析了近45a来宜昌市暴雨日数的变化趋势、多时间尺度的时频特征和气候突变特征。结果表明:宜昌市暴雨日数空间分布存在明显差异,基本表现为南多北少;近45a暴雨日数呈现不明显增加趋势,且存在明显的两次波动;暴雨日数存在2-4a、6a、准10a、准16a的4类尺度的周期变化规律,其中在2-4a时间尺度下周期振荡最强,从准10a和准16a时间尺度来看,在2010年后一段时间宜昌市暴雨日数还是处于相对偏多期;突变检测显示,暴雨日数在1979年前后发生了气候突变。  相似文献   

3.
分析广西春季低温阴雨周期性及其QBO特征,太阳黑子相对数、厄尔尼诺事件与广西春季低温阴雨的关系,以及广西春季低温阴雨前期500hPa环流的演变特征,得出:(1)广西低温阴雨天气具有准2a周期.(2)在太阳黑子暴发年,破坏了低温阴雨的准2a周期振荡,全区低温阴雨结束期为偏早趋势;在太阳黑子相对数低值年,广西低温阴雨天气的变化存在22a左右的周期.(3)受东传型厄尔尼诺事件的影响,全区大部低温阴雨结束期偏迟,总日数偏多.西传型厄尔尼诺事件的影响,全区大部低温阴雨结束期偏早,总日数偏少,无全区性结束期偏迟,总日数偏多的年份.(4)广西春季低温阴雨前期500hPa环流演变具有较明显的持续性.建立了低温阴雨天气预测概念模型.  相似文献   

4.
利用河源市观象台1953~2010年最低气温≤5℃的低温日数和霜冻日数资料,运用线性倾向估计、Mann-Kendal突变检验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对河源市近58年来低温和霜冻的主要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58年来河源低温日数和霜冻日数呈显著减少趋势;12月和1月是低温和霜冻天气出现最多的2个月份;初低温日和初霜冻日存在较明显退后趋势,终霜冻日存在明显提前趋势,但终低温日的提前趋势不明显;低温日数和霜冻日数分别在1976年和1994年发生突变;低温日数存在2~4年、8年左右和准14年的周期变化;霜冻日数存在2~3年、5~7年和准13年左右的周期变化。  相似文献   

5.
三穗县近46a极端气候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利用三穗1961—2006年的逐日平均气温和日降水量资料通过阈值求取,并采用线性趋势分析、相关分析、小波分析[6]等方法来分析三穗极端事件发生频数的总体特征,得出如下结论:夏季温度和降水的阈值比较高,对应温度高、降水多;冬季阈值低,气候干燥,温度低、降水量相对较少;通过趋势分析,95百分位极端降水日数、暴雨日数都呈增加趋势,汛期降水极端事件则呈减少趋势,但它们的变化趋势都不明显,通过相关分析发现,极端降水日数与年降水日数相关性较好,极端降水日数可以间接反映年降水日数的多少;通过小波分析得出极端降水日数周期为9 a左右,汛期降水日数的周期在11 a左右;暴雨日数在1970年以前存在准2 a的周期,在1970年以后存在4~5 a的准周期。  相似文献   

6.
近60a来洞庭湖区气温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洞庭湖区24个气象站1952-2010年的平均气温资料为基础,利用气候倾向率、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洞庭湖区的气温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洞庭湖区年平均、冬季、春季和秋季气温均呈显著上升趋势,增温速率尤以冬季和春季为甚.除夏季外,年平均和其他各季气温在1990s,先后发生增温性突变.高温日数呈上升趋势,但显著性不明显,低温日数下降趋势非常显著.除夏季外,年平均和各季异常冷年,基本出现在1950s至1970s,异常暖年,均出现在1998年以后.除夏季外,各季气温均存在准9a周期.  相似文献   

7.
湖南省近60年雨凇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湖南97个地面气象站点气象观测资料、运用经验正交函数、旋转经验正交函数、一元线性回归、Mann-Kendall、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湖南雨凇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并与高山站的变化趋势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湖南雨凇发生在11月至翌年3月,空间分布特征呈现为南多北少、东多西少、迎风坡多、背风坡少、“三心二带”、高低交错.湖南雨凇日数空间分布既有全区一致性,也存在着南北反向变化的差异,空间分布大致可分为湖南南部、北部及中部、西北部3个异常区.湖南年雨凇日数和南岳高山站年雨凇日数呈现出的周期变化相同,即均存在2a、4a、9a和24 a左右的准周期,2a和4a周期尺度雨凇日数多和少转换频繁,9a周期尺度在1970年代末以前振荡明显,在24 a准周期尺度上经历了1960年代初期、1970年代中期、1990年代初期、2000年代中期4个转折年份.在过去60年全省年雨凇日数呈显著减少趋势,南岳高山站年雨凇日数趋势变化不明显,但存在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  相似文献   

8.
该文根据逐日气象干旱指数DI指数统计佛山1959—2017年气象干旱日数,采用"二项式系数加权平均法"进行趋势分析,结合M-K检验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气候突变和周期变化,对佛山市59 a的气象干旱日数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近59 a佛山年气象干旱日数总体呈减少的趋势,2015年以后年气象干旱日数呈显著减少的趋势,2010—2011年是气象干旱日数突变减少的开始时段;年气象干旱日数存在着3 a、7 a及20 a的周期时间尺度,准3 a的短周期存在于1980年前,准7 a的周期出现在1980年后,20 a的周期有着最强的振荡,是年气象干旱日数变化的首要主周期。  相似文献   

9.
利用1981-2020年安顺市6个国家气象站的逐日能见度资料和同期地面逐小时降水资料,运用统计分析、Morlet小波分析、Mann-Kendall非参数统计检验以及Pettitt突变检验,对安顺市大雾天气的气候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81-2020年安顺市总共出现大雾1111d,年平均大雾日数为27.8d;大雾日数的季节变化呈冬季>春季(秋季)>夏季,其中冬季大雾出现的频率占全年的44%;大雾主要出现在1月,其出现的频率占全年的18%,其次是2月和12月。近40年安顺市出现大雾最多的站点是西秀区,其次是关岭县;夏季大雾的高发区是紫云县,西秀区是大雾的低发区,春、秋、冬三季,大雾的高发区是关岭县和西秀区。安顺市大雾日数存在明显的准5a、准12a和准20a的周期震荡,其中准20a为第一主周期,具有明显的稳定性和全域性。1981-1996年期间安顺市的大雾日数总体呈减少趋势,且1986-1990年期间减少趋势显著;1996年以后安顺市大雾日数总体呈增加趋势,且2004年以后增加趋势显著;安顺市大雾日数在2003年发生突变,且突变特征显著,突变后的大雾日数较突变前增加了157%。  相似文献   

10.
利用梅州市气象观测站1952—2012年低温、霜冻资料,采用线性回归、小波分析和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等方法,分析梅州市近61 a来的低温、霜冻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梅州低温、霜冻日数呈明显减少趋势;12月和1月是低温、霜冻天气出现最多的2个月份,占总日数的70%以上。初低温日和初霜冻日存在延后趋势,终低温日和终霜冻日存在提前趋势。20世纪80年代初低温、霜冻强度开始减弱,低温、霜冻日数也在此时期发生突变减少。低温日数存在2—4 a、7 a和10 a的周期变化,霜冻日数存在2—4 a、6—7 a和10 a的周期变化。根据低温、霜冻天气出现的主要两类天气形势,再结合单站气象要素特征,归纳总结低温、霜冻天气的预报指标和经验。  相似文献   

11.
该文利用1971-2005年六盘水市3个测站的平均气温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小波分析等统计方法,对六盘水地区倒春寒天气的分布情况、年际变化及倒春寒发生的总次数及总日数的气候变化特征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35a倒春寒天气东部、北部较重,南部较轻;倒春寒天气总日数和总次数近35a来均呈下降趋势;倒春寒天气总日数在年代际尺度上存在显著的16a、准10a周期振荡,在年际尺度上,存在准6a和2~4a的振荡周期;倒春寒天气总次数存在显著的准10a周期振荡和一个较弱的准4a振荡周期;目前倒春寒天气由偏少向偏多的趋势转变。  相似文献   

12.
利用中国691个无缺测站点的经均一化处理及质量控制的逐日最高、最低气温资料,基于冷昼日数、冷夜日数、霜冻日数、冰冻日数、月最低气温极大值以及月最低气温极小值等6个由世界气象组织定义的极端气温指数,分析了1961~2014年中国冬季的极端低温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冷昼日数、冷夜日数、霜冻日数以及冰冻日数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均呈现下降的趋势,下降趋势较为明显的区域集中在东北南部、华北、西北东部、华东、华中、西南及高原地区,全国整体上下降幅度分别为-0.9 d/10 a、-1.7 d/10 a、-1.5 d/10a和-1.4 d/10 a。最低气温极大值和最低气温极小值在全国范围内则主要呈现上升的趋势,全国整体上分别为0.4℃/10 a和0.6℃/10 a;极端低温天数在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中后期呈现波动状,随后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至21世纪初呈明显下降趋势,从2006年左右以后其下降趋势较之前有所减缓,是对全球变暖减缓背景下的气候响应;与其他时间段相比,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为冬季极端低温事件较为频发的时间段,这可能与该时段陆地冷高压频繁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13.
贵州夏季暴雨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贵州52个测站的1961-2006年历年夏季(6-8月)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贵州夏季暴雨的时空分布特征、周期振荡及其突变特征。结果表明:46 a来贵州夏季暴雨量呈增加趋势,并存在明显的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暴雨日数和暴雨量在1985年发生突变;暴雨日数和暴雨量均存在15 a和准10 a的周期振荡;暴雨日数和暴雨量EOF分解的第一特征向量的荷载场空间分布基本一致,表明全省呈偏多(少)的一致型同位相分布。  相似文献   

14.
利用贵州52个测站的1961-2006年历年夏季(6-8月)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贵州夏季暴雨的时空分布特征、周期振荡及其突变特征。结果表明:46 a来贵州夏季暴雨量呈增加趋势,并存在明显的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暴雨日数和暴雨量在1985年发生突变;暴雨日数和暴雨量均存在15 a和准10 a的周期振荡;暴雨日数和暴雨量EOF分解的第一特征向量的荷载场空间分布基本一致,表明全省呈偏多(少)的一致型同位相分布。  相似文献   

15.
塔吉克斯坦百年气温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塔吉克斯坦百年气温资料,运用一元回归分析法、Kriging空间差值法、非参数检验方法的Mann-Kendall趋势检验和突变检验法以及小波分析法,进行了气温变化的趋势分析。结果表明:1)在时间变化上,塔吉克斯坦过去百年平均气温总体呈现增加趋势,其中19011908年和19151908年和19151960年为变冷期,19091960年为变冷期,19091914年和19611914年和19612011年为变暖期;四季气温总体都有增温,同时也都呈现冷暖交替变化但最后变暖的趋势,其中冬季气候变暖趋势最为明显;四季的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都存在气温突变并在突变后呈现了显著的增温趋势;春季和夏季都有27a的准变化周期,秋季存在12a为准变化周期,冬季存在20a的准变化周期,年平均气温以24a为准变化周期;2)空间变化上,在19012011年为变暖期;四季气温总体都有增温,同时也都呈现冷暖交替变化但最后变暖的趋势,其中冬季气候变暖趋势最为明显;四季的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都存在气温突变并在突变后呈现了显著的增温趋势;春季和夏季都有27a的准变化周期,秋季存在12a为准变化周期,冬季存在20a的准变化周期,年平均气温以24a为准变化周期;2)空间变化上,在19011960年,塔吉克斯坦大部分地区都呈现降温趋势,在19611960年,塔吉克斯坦大部分地区都呈现降温趋势,在19612011年,大部分地区则呈现增温趋势,其中19312011年,大部分地区则呈现增温趋势,其中19311960年的降温最明显,19911960年的降温最明显,19912011年的增温趋势最明显。  相似文献   

16.
库尔勒1959-2008年冬季气温及负积温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库尔勒市近50a冬季逐日气温资料,分析了库尔勒冬季日平均气温、最低气温、负积温以及低温持续日数的变化趋势和特征,结果表明:库尔勒冬季平均气温自1985年开始发生增暖突变,最低气温、极端最低气温均在波动中逐渐上升,冬季增温主要体现在最低气温和2月平均气温的显著偏高,冬季气温最暖阶段在20世纪90年代;冬季负积温增暖变化早于冬季气温,冬季≤0℃低温持续日数明显减少,但近8a冬季≤-15℃的低温寒冷日数较20世纪80、90年代有明显增加,从而导致近8a负积温绝对值的增加。  相似文献   

17.
利用昌都市1980—2015年逐日降水资料统计分析其降水量与暴雨时空分布特征,应用Morlet小波分析、Mann-Kendall检验等方法对暴雨日数时间尺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36 a昌都市降水量、暴雨量、暴雨日数空间分布一致,总体呈北多南少分布,暴雨强度呈西弱南强分布;暴雨在西北部最早开始,东南部最早结束;降水量、暴雨量、暴雨日数、暴雨强度均呈增加趋势,增加趋势不显著;暴雨日数存在准7 a、准12 a、准22 a三个变化周期,时间域上无明显突变;夏季暴雨逐时分布不均,多发生在晚间。  相似文献   

18.
利用1979~2012年青藏高原125个基本、基准站观测日最高及最低气温数据、Hadley中心月平均海冰覆盖率资料、ERA-Interim的风场、高度场等再分析资料,根据相关统计分析、合成分析等方法系统地分析了青藏高原地区秋、冬季冷昼和冷夜日数(低温日数)与关键影响海区海冰的关系及影响机理。结果表明,夏、秋季关键海区海冰偏少时,秋、冬季极地和青藏高原地区500 h Pa位势高度减小,中高纬西伯利亚地区位势高度增强,北极至青藏高原有明显由北向南波动通量,高压反气旋系统在西伯利亚地区形成与壮大,青藏高原以北风场呈现明显偏北风,Rossby波在青藏高原及其以北地区呈现由北向南波动形式,青藏高原以北的西风带地区Rossby波东传减缓,导致经向活动加强,北部冷空气易于通过气流向高原侵袭,秋、冬季青藏高原低温日数将偏多。  相似文献   

19.
基于小波和M-K方法的商丘气温时间序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55-2011年商丘气象站地面逐日气象数据,集成Morlet小波分析法、Mann-Kendall分析法、回归分析法、变异系数等方法,分析商丘气温序列的年、季周期变化特征、突变特征、变化趋势特征及年际变率特征。结果表明:根据回归分析、5 a滑动平均分析,商丘年平均气温呈增加趋势,年际变化倾向率为0.17 ℃/10 a;各季节气温变化趋势差异明显,夏季气温呈下降趋势,年际变化倾向率为-0.08 ℃/10 a,冬春秋季气温呈增加趋势,冬季增温最为显著,冬季气温年际变化倾向率为0.35 ℃/10 a。根据Mann-Kendall分析,年平均气温突变点为1992年,夏季气温不存在明显突变,冬季气温突变点为1986年。根据小波分析,20世纪50-80年代商丘年平均气温存在准17 a周期信号,之后该周期信号消失,80年代和90年代出现准32 a周期信号,在本研究的整个时间序列上存在准5 a和准2 a周期信号,周期信号显示未来几年可能会出现低温年。商丘年平均气温的年际变异系数为0.04,年际变率较小,年际变化较平稳。商丘作为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集成多种方法的气温变化特征和趋势预测分析,对该区域的农业种植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利用饶平气象站1956—2012年的气象观测资料以及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大气环流指数资料,分析饶平县低温气候特征,并分为低温寒冷型和低温阴雨型建立低温预报系统,结果发现:饶平县历年≤5℃低温日年平均日数4.0 d,主要出现在12月—次年2月,1月占48%,57年气候变化呈下降趋势,倾向为-0.089 d/年。饶平县历年低温阴雨年平均日数为5.9 d,近57年出现轻度低温阴雨年和重度低温阴雨年各占4成左右,中度低温阴雨年占2成,57年下降趋势不显著。对两种低温类型进行Mann-Kendall检验发现低温寒冷型突变点为1976年,下降倾向趋于明显为1987年开始;低温阴雨型突变点为1970年,下降倾向趋于明显为1999年开始。应用Morlet小波分析发现低温寒冷型存在5~7 a、10~12 a、准20 a周期;低温阴雨型存在5~6 a,10~12 a、准14 a、准20 a周期。使用主成份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两种低温天气预报方程,低温寒冷型预报日最低气温预报拟合方程预测试验绝对残差平均为0.8℃;低温阴雨型预报低温阴雨年日数预报拟合方程预测试验绝对残差平均为2.1 d。基于Visual Basic语言开发饶平县低温天气预报系统,低温寒冷型预报次日最低温度并与寒冷预警信号关联,低温阴雨型预报次年低温阴雨日数并与低温阴雨年景强度关联,目前该系统已投入使用且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