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冲 《气象》1987,13(3):58-58
稻纵卷叶螟,是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它属于迁飞性昆虫,春夏由南向北迁飞,秋季则由北往南回迁。 分析稻纵卷叶螟资料,在我国一些地区迁入的高峰时期,发现该虫的迁飞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下同)的活动关系密切,尤其与500  相似文献   

2.
在分析2008年我国稻纵卷叶螟时空发生规律特点的基础上,选取典型迁飞过程并对迁飞的大气背景进行分析,利用F LEXPART-WRF模式,对典型迁飞过程的路径进行逆推,以此明确大气背景对迁飞路径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8年稻纵卷叶螟发生峰型主要以双峰型为主,发生范围最广、程度最严重的北迁过程是7月15—18日过程。(2)通过FLEXPART计算逆推代表站,江苏淮阴的迁飞虫源来源于浙江中部至安徽中西部一线。(3)气压场上天气系统的分布、移动和强度变化对稻纵卷叶螟的迁飞和降落有重要作用;850 hPa风场上的盛行偏南风对稻纵卷叶螟的北迁有利;该高度上的反气旋环流对稻纵卷叶螟的迁入和降落十分有利;气旋性切变对稻纵卷叶螟的迁出有利。(4)稻纵卷叶螟迁飞路径上的降水对稻纵卷叶螟的降落有动力迫降作用。  相似文献   

3.
2003年我国稻纵卷叶螟发生特征及其灾变大气背景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3年我国稻纵卷叶螟的灾变造成了水稻的明显减产.本文以GIS为平台,对2003年我国稻纵卷叶螟发生的大气环流背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2003年我国稻纵卷叶螟发生情况特重.(2)850 hPa大气环流形势对稻纵卷叶螟的迁飞和降落有重要的宏观调控作用.(3)850 hPa风场上的盛行偏南风对稻纵卷叶螟北迁有利,925 hPa风场上的盛行偏北风对南迁有利,这两个高度上的风向反气旋式切变对害虫迁入和降落十分有利.(4)迁飞路径上的降水对稻纵卷叶螟的降落有迫降作用,但南迁过程中降水作用明显小于北迁.  相似文献   

4.
以1991年至2008年广东省恩平市的观测数据,分析了普通黑光灯对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诱虫量与气象条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稻纵卷叶螟蛾年总诱量与年总降雨量呈正相关,稻飞虱成虫年诱量与年降雨量呈负相关,稻纵卷叶螟蛾与主要为害的5、6、8月降雨均呈正相关,与7月降雨则呈负相关;稻飞虱与5、7、8月降雨均为负相关,与6月降雨为正相关.此外,热带气旋个数与稻飞虱年诱虫量呈负相关;与稻纵卷叶螟蛾年诱虫量呈正相关.综合分析表明,稻纵卷叶螟蛾与稻飞虱与气象因子比较有较大的差别,对普通黑光灯诱虫量有极大的影响,可间接预测预报两迁飞性害虫的发生量,为准确预测预报两迁害虫为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基于1980-2016年全国稻纵卷叶螟逐年发生面积、产量损失资料、逐月74项大气环流特征量以及南方15省(区、市)地面气象资料,采用因子膨化处理技术、Pearson遥相关分析法和逐步回归分析法,筛选对中国稻纵卷叶螟发生面积率有显著影响的大气环流因子,构建中国稻纵卷叶螟发生面积率的多时相动态大气环流预测模型,探讨大气环流对中国稻纵卷叶螟发生的可能影响机制。结果表明:46项大气环流因子与稻纵卷叶螟发生关系密切,副热带高压类、极涡类环流因子是中国稻纵卷叶螟发生面积率的主导影响因子。建立的中国稻纵卷叶螟发生面积率年前、年后3-10月的月动态预测模型历史拟合较好,对2015年、2016年1月初及3-10月各月初外延预报两年平均准确率分别达86.6%,90.5%,91.8%,93.4%,93.4%,94.0%,94.0%,94.3%,95.4%。关键环流特征因子、当年气候年型和稻区5-9月气象条件对中国稻纵卷叶螟的发生程度具有较好的指示效应,稻纵卷叶螟发生面积率较大的年份主要出现在干暖年和湿暖年;干冷年型常导致稻纵卷叶螟发生面积率偏小。  相似文献   

6.
气候条件与病虫害生命活动关系密切,是决定病虫害分布的主要因素之一。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ee)属螟蛾科,是危害水稻的世界性害虫之一。研究表明,其暴发原因与气象因素密切相关,因此有必要分析气候变化影响下该虫适生区的变化。利用稻纵卷叶螟地理分布信息和环境数据,借助最大熵生态位模型(Max Ent)和Arc GIS,评估稻纵卷叶螟"当前时段"的分布状态,预测2020年时段稻纵卷叶螟在我国的风险区变化。结果表明:稻纵卷叶螟在中国的极高风险区为上海、浙江大部、江苏南部、安徽大部、湖北中东部、湖南东部、四川西南部、广西中部等地;高风险区为贵州、广东、福建、江西、重庆、广西大部。2020年时段A1b情景下极高风险区在中国分布范围变化不大,高风险区面积变化亦不明显;A2a情景下分布范围变化显著,浙江、江西、湖北、湖南等省极高风险区面积大幅度减少,高风险区面积显著增加;B2a排放情景下风险区变化情况与A2a情景类似,极高风险区面积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7.
稻飞虱是水稻生产中的主要害虫之一。近几年来,稻飞虱在大连地区的危害有明显加重的趋势。因此,研究稻飞虱的发生发展规律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是目前大连地区水稻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稻飞虱属热带昆虫,具有迁飞特性。在我国北方每年所发生稻飞虱的虫源都是由南方逐次迁飞而来的。稻飞虱的迁飞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其起飞、高空飞行、降落等过程,必须依赖于地面上升气流、高空气流、当地的下沉气流或降水来完成。因此,本文从气象角度来研究稻飞虱的高空飞行及降落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并找出相应的气象指标。1稻飞虱迁入的气候规律1…  相似文献   

8.
稻纵卷叶螟,第三代多发生在7月下旬,主要危害一晚禾苗和二晚秧苗,或带卵至大田孵化。秧苗受稻纵卷叶螟危害后变成白叶,对返青分蘖都大为不利,因此在生产中,很有防治必要。 笔者所在的农气室与市义成乡农科站经1977—1994年18年的气象与虫情联合观测结果可以看出,第三代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发展、危害程度同气象因子的关系极为密切。盛蛾高峰期温度高(30℃以上)对成虫活动、  相似文献   

9.
利用2009年6月内蒙古自治区植保站的草地螟越冬代成虫标记放飞和捕获试验结果,结合2009年6月每日08时和20时500-1000 hPa高空天气图、每日8次的地面天气图等气象信息,分析2009年内蒙古自治区草地螟盛发期自然放飞并回收到的标记成虫的放飞与天气系统的关系。结果表明:草地螟成虫放飞后卷入东北冷涡并随其在控制区内沿逆时针方向旋转的气流飞行,其迁飞方向与天气系统密切相关;气流方向、降水和风力等气象因子是影响草地螟成虫迁飞与降落的主要原因,分析气象因子与草地螟迁飞和降落的关系,有利于进一步认识草地螟在盛发期的迁飞习性;分析草地螟主动降落迁入的气象条件和相关预警指标,对监测草地螟成虫迁入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赵圣菊  周朝东 《气象学报》1985,43(2):248-252
粘虫(Mythimna separata Walker)是我国粮食作物上的重要害虫。 它具有远距离迁飞的习性。一年中,粘虫春夏季从南向北,秋季又从北向南,逐世代逐地区地往返迁飞危害。根据这一迁飞规律,通过虫源及发生条件调查所作的粘虫预测,基本正确。为了推动病虫测报工作从定性进入定量,向数学模式化发展,作者曾对建立一代粘虫发生区越冬代成虫迁入量和迁入期、二代粘虫发生区一代成虫迁入期、二代粘虫  相似文献   

11.
赵圣菊  周朝东   《气象》1985,11(2):35-35
研究表明:粘虫远距离迁飞的方向和高空气流的走向是一致的。因此,在预测中常根据虫情调查及迁出期高空天气图上气流的走向,来判断其降落地区和迁入期。为了推动病虫测报工作向数学模式化发展,更好地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建立“最优”回归方程为目的,对我国东北二代粘虫发生区一代成虫迁入期与一代幼虫发生程度以及一代成虫迁出期和高空风向的关系,进行相关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用逐步回归方法,建立二代粘虫发生区一代成虫迁入期的预测模式,结果较好。研究的具体步骤如下:  相似文献   

12.
为了改进稻纵卷叶螟监测技术,明确气象因子对田间赶蛾和灯下诱蛾监测影响,应用临海市3个监测点稻纵卷叶螟成蛾数量消长动态监测资料,开展对2015年稻纵卷叶螟两种不同监测技术与气象因子需求关系及其影响原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田间赶蛾和灯下诱蛾监测对日平均气温存在极显著相关,但对日雨量和日照时数无显著关联。经对模型分析提出:灯下诱蛾初始见蛾临界温度为日平均气温20℃,较田间赶蛾增加1-2℃;灯下诱蛾日平均气温处26℃左右时数量达高峰,较田间赶蛾峰期气温低1-2℃,相对灯下诱蛾较田间赶蛾对气温需求范围趋窄。  相似文献   

13.
利用近30年(1981—2010年)历史天气图、MICAPS资料以及台站降雨资料,对6—8月移出型高原低涡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对我国降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初步分析了不同路径移出型高原低涡的环流形势及降雨分布。结果表明:近30年来平均每年有9个高原低涡能够移出高原而发展,移出型高原低涡涡源主要在西藏改则、安多和青海沱沱河以北以及曲麻莱附近,并以东移为主,占移出型高原低涡的58.2%,而东北移和东南移的分别占25.5%和13.8%,其它路径占2.5%。东移路径移出型高原低涡频次与长江流域中上游、黄河流域上游及江淮地区的降雨有较好的正相关;东北移路径移出型低涡频次与长江流域上游、黄河流域以及东北降雨相关较好;东南移路径移出型低涡频次与高原东南侧及长江流域的降雨有较好正相关。各路径移出型低涡的降雨合成分析距平异常大值区分布与各路径正相关分布一致,且降雨异常大值中心与正相关大值中心相对应。利于高原低涡移出并发生降雨的500 hPa异常环流形势为:东移路径,中高纬异常环流型为“西高东低”分布,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西太副高)强度偏弱且位置偏东、偏南,低涡降雨带维持在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之间;东北移路径,中高纬异常环流型仍为“西高东低”型,西太副高强度偏强且位置偏北、偏东,雨带维持在黄河流域及东北地区;东南移路径,为“两高夹一低”异常型环流,西太副高强度较强且位置偏西、偏南,降雨带位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   相似文献   

14.
高空急流对青藏高原切变线影响的数值试验与动力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雄  李国平 《气象学报》2018,76(3):361-378
利用NCEP 1°×1° FNL分析资料和中尺度数值模式WRF对一次青藏高原(简称高原)切变线过程进行了数值试验,主要研究高空急流强度对高原切变线的影响,并结合ω方程分析了影响高原切变线上垂直上升运动的若干因子。研究得出高空急流的强度对低层风场有重要影响,急流增强会使高原切变线上的风切变增大,切变线变长,同时高空急流强度的增强也有利于高原切变线上水汽的辐合。高空急流可通过影响高层辐散、低层辐合的散度场垂直配置对高原切变线上的正涡度柱与辐合上升运动产生作用。ω方程的诊断分析表明,温度平流的拉普拉斯项对高原切变线上的垂直上升运动起主导作用,低层暖平流有利于切变线上产生上升运动。高空急流强度的变化对差动涡度平流项的影响要大于温度平流拉普拉斯项,高空急流强度的增强会放大差动涡度平流项和温度平流项的正贡献,从而更加有利于上升运动及高原切变线的维持。   相似文献   

15.
青藏高原绕流和爬流的气候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李斐  李建平  李艳杰  郑菲 《大气科学》2012,36(6):1236-1252
本文利用1951~2008 年NCEP/NCAR 再分析资料, 通过绕流和爬流方程, 将高原附近表层风场分解为绕流分量和爬流分量两部分, 计算出了实际大气中的绕流和爬流运动的强度, 分别探讨它们的气候态特征。结果表明:高原主体年平均绕流场围绕高原地形并在高原西南部(32°N, 75°E)附近产生分支, 分支点下游的高原主体南部和北部分别表现为气旋性和反气旋性流型;年平均的爬流分量场沿喜马拉雅山脉辐散, 高原主体为偏南上坡风, 东北部为偏北上坡风。夏季绕流场为气旋式流型, 中心位于高原中部(35°N, 90°E)附近;秋季绕流场围绕高原地形边缘基本为一个反气旋流型。夏季, 高原主体偏南风爬流与偏北风爬流在高原南北中线附近辐合, 除夏季外, 沿高原南侧喜马拉雅山脉为爬流辐散区。高原主体和高原附近的关键区内, 绕流和爬流存在不同的季节循环特征。从绕流和爬流分解公式出发, 本文详细探讨了表面流场的绕流和爬流运动各分量对地形高度及地形梯度的依赖性:经向绕流与纬向绕流比值、经向爬流与纬向爬流分量比值为仅依赖于地形高度的定常值。年平均的绕流及爬流矢量强度随着所处地形高度的升高而逐步增强;从区域分布的角度而言, 高原附近绕流强于爬流的区域范围较广, 绕流占主导地位。地形纯动力强迫产生的爬流运动与观测资料中高原附近的垂直运动具有很高的位置对应关系, 但冬季和夏季均存在强度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对2007年6月5日~10日惠州市出现持续强降水过程进行分析得出:持续强降水具有降雨量分布不均、持续暴雨日多、强对流特征明显、短时降雨强度强等特点;500hPa高空南支槽东移和850hpa切变线辐合,配合低空急流及高空辐散等是持续降水的环流特征;不稳定层结条件特征,为暴雨的产生提供了有利因素;雷达回波沿着海岸线或沿江移动强度加强,导致降水增幅的一个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7.
"海棠"台风对褐飞虱灾变性迁入影响的个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1991-2005年中国褐飞虱灯诱资料和登陆台风数据的调研,分析了台风对褐飞虱灾变性迁入的影响.研究发现:这15 a中共有52个台风登陆我国东部稻区,其中16个台风对褐飞虱的迁入带来了重大影响.台风对褐飞虱迁入影响最大的是2005年,其次是1991年和1997年.在2005年登陆我国的9个台风中有6个台风对我国褐飞虱迁入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中对夏季迁飞影响最大的是海棠台风.本文选取海棠台风作为研究个例,将这一个例的虫情数据导入GIS中进行降落特征的空间分析,再结合相关气象资料对台风登陆期间的大气动力背景进行了客观分析,通过分析初步揭示了风场、垂直流场和降水在褐飞虱降落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夏季高原天气系统生命史短,空间尺度小,天气变化剧烈,气压系统又与风场不完全适应,因此,只有500mb和近地面层分析流线图较能正确地反映高原的天气实际情况。1979年5月—8月高原西部新增加了高空地面资料,这就有可能更进一步了解和掌握高原夏季风环流的发生演变特点及天气气候规律。我们分析了1979年5—8月高原地区的逐日流线图,发现它有几种固定的流场型式,有一定的天气区与之配合。现将分型原则及结果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青藏高原对西北干旱气候形成的作用   总被引:16,自引:14,他引:16  
本文利用1960—1969年10年平均高空风资料,对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1、4、7、10月的平均流场、涡度场、散度场及垂直速度场进行了计算。文中还讨论了高原边界层内摩擦作用对这些物理量分布的影响;发现垂直速度与降水量分布配合得很好。作者初步认为青藏高原的动力作用对西北干旱气候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0.
基于2019—2022年江苏草地贪夜蛾虫情监测资料,分析了草地贪夜蛾的时空发生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草地贪夜蛾发生区域主要集中在淮河以南地区,东部沿海的盐城和南通两地为重发区,2020年是近4 a来重发面积最大的年份;草地贪夜蛾在江苏主要危害玉米,春玉米、常规夏玉米、迟播夏玉米上均有发生,其中迟播夏玉米发生程度最重,多为集中连片发生,最高百株虫量在54.7~125.6头,最高被害株率均在93.0%以上;成虫迁入江苏的时段主要是5—9月,其中6—7月为成虫迁入峰期;草地贪夜蛾重发区、迁入峰期等与玉米种植情况、迁飞规律、大气环流、气象条件等因素密切相关。可为精准制定防控策略和监测预警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