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2009年4月6日意大利拉奎拉地震的前震及其预测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分析2009年1月1日~4月5日意大利及周边地区中小地震的时空分布特征发现,2009年4月6日意大利拉奎拉地震是一次具有明显前震的中强地震.震前中小地震从频度和强度上在时间和空间向未来震中聚集的现象,为探索利用前震序列进行地震预测提供了较好的研究案例.  相似文献   

2.
对意大利中部拉奎拉7名公职人员的审判和定罪,据称是因为在2009年4月6日地震之前对公众给出了令人误解的和不正确的信息,已被证明是最近一段时间在科学与减少灾害风险方面最重要的发展之一,同时也是最令人误解的事件之一。它突出地展现了将地球科学中普遍的带有不确定性特征的发现转换成保护普通公民的信息的困难。本文介绍有关在拉奎拉地震灾难中及随后的审判和法律诉讼程序中的那些情况。分析审判的政治、社会和科学方面,以及意大利和其他国家的科学家和他们单位的反应。我认为被告应是负有责任的公职人员,而不是科学家。意大利和国外大众媒体倾向于坚持审判的是预测地震的能力,这对各国科学家的意见也产生了极大地影响。然而,正如检察官所说,实际上审判的是用"不完整的、不准确的和相互矛盾的信息"误导公众导致明显地致命的后果。我相信对审判的很多国际反应是被有关诉讼程序的不完整的二手信息所误导。如果科学家们在他们自己的工作上以如此肤浅的方式做判断,结果也会非常不可靠,而公众对科学的信任将会直线下跌。  相似文献   

3.
2012年10月22日,6名意大利科学家和1名政府官员因为2009年的拉奎拉地震事件被裁定犯有过失杀人罪并被判入狱,这一判决震惊了全世界的科学界。在秋季会议(指2012年12月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AGU秋季会议,译者注)日程中新增加了一个特别会议,由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国家气候数据中心的John Bates和布里斯托尔大学  相似文献   

4.
云南大理MS6.4地震和意大利拉奎拉(L'Aquila)MW6.3地震都因未能准确做出危险性预测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哪些工作可能向政府和公众说明“哪里可能发生地震”、“最大量级多大”、“未来发震趋势如何”等问题都值得深入思考。本文根据天气预报思路,将地震活动按丛集性做分区处理,从各区M-t序列、3级地震活动性、2年来地震能量释放升级趋势、G-R关系等几方面分析了这两次地震主震发生前的地震活动特征,对比分析了它们之间的相似性。认为这两次地震的相似性有以下几点:①震源深度都比较浅。云南大理MS6.4地震震源深度8 km,意大利拉奎拉MW6.3地震震源深度8.8 km;②b值相近。云南大理MS6.4地震b=0.59,意大利拉奎拉MW6.3地震b=0.61。G-R关系外推震级相近,均为MGR6左右;③M-t图序列地震能量释放都呈升级趋势,地震活动也相似。平静打破后3级以上地震活跃,都出现震群现象,地震能量释放呈加速状态;④都属于前震-主震-余震型序列。意大利拉奎拉MW6.3地震主震前最大前震为MW5.2;云南大理MS6.4地震主震前最大前震为MS5.6,且前震震群特征明显。同时,本文讨论了按地震丛集性划分区域的合理性,认为按地震丛集性划分区域更容易把握区域地震活动的特点。这两次地震发生在不同区域,构造差异极大,属不同错动类型,用分区G-R关系和M-t序列分析,都得出较好的结果,再次说明了分区G-R关系和M-t序列分析对判断地震危险性的普适性特征,这为下一步产出“地震危险性云图”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视震源时间函数方法和直接波形反演方法在意大利拉奎拉(L′Aquila)MW6.3地震破裂过程反演中的应用,分析比较了两种方法的特点.视震源时间函数结果表明,这次地震的破裂过程由两次子事件组成,其中第二次子事件的多普勒效应显著,表明破裂主要朝震中的东南方向传播.分别采用视震源时间函数方法和滑动角固定以及滑动角可变的直接波形反演方法对拉奎拉地震时空破裂过程进行反演所得到的结果一致表明:断层面上有两块滑动量集中的区域,分别位于震源处和沿走向(132°)方向距震源5~10 km处,最大滑动量分别约为1.2 m和1.0 m.破裂持续时间约为9.5 s.最大滑动速率达0.6~0.7 m/s,快速的破裂和上盘-下盘效应导致了拉奎拉城的严重破坏.  相似文献   

6.
2009年4月6日,意大利拉奎拉(L’Aquila)发生Mw6.3地震,造成意大利中部308人死亡。地震后,意大利政府召集了一次国际地震预报委员会(ICEF)会议。在近期出版的《地震研究快报》(Seismological Research Letters)“见解”栏目中,  相似文献   

7.
拉恰地震的追踪斯特拉霍夫(B.H.CTpaXoB)1991年4月29日发生的拉恰地震是高加索整个地震观测历史上最强的地震。在地震区内,过去一般没有预报过如此巨大能量的地震(震级约为7级),即这次地震又一次填补了现有的普通地震区划图的不足之处。实际上,...  相似文献   

8.
利用PSInSAR时间序列研究拉奎拉地震位移场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2009年4月6日意大利拉奎拉(LAquila)Mw6.3级地震9景ENVISAT重轨单视复数据采用双轨模式进行永久散射体(Persistent Scatterer,PS)处理,获得了此次地震时序位移场,结合PS位移场Delaunay算法数值分析,结果表明:1)Envisat干涉雷达完整而清晰地探测到了地震前后位移场变化过程及其在不同阶段与震源断裂相关的不同形变特征:震前蠕动位移-明显变形-震期快速突变-震后量级明显减缓的持续变形;2)在此次分析的约54×59km2区域内,震中以西为大面积上升区,视线向最大上升量为130mm;震中以东为下降区域,但下降集中在破裂区,主要在发震过程及震后形成,视线向最大下沉量为210mm,与GPS监测结果一致;3)地震产生的破裂主要分布在约22×14km2范围内,沿NW走向、SW倾斜的Paganica-S.Demetrio正断层展布,方向约135°;4)本文为探索利用PSInSAR时间序列进行地震趋势预测提供了一个较好的案例.  相似文献   

9.
2009年4月6日意大利拉奎拉城附近发生了MW6.3地震,造成了巨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本文利用欧洲空间局共享的ENVISAT ASAR卫星资料,生成了3幅独立的同震位移图像.采用当前流行的均匀网格、四叉树以及基于数据分辨率3种采样算法分别提取了4个独立的数据集(其中均匀网格算法采用2个不同的采样间隔),比较分析了这些不同数据资料约束下的单一断层反演参数的异同.通过变倾角迭代的方式,分析了最优单一断层与全局最优模型之间的几何参数的关系,确定了全局最佳拟合的滑动模型.该模型显示,这是一次正断层地震,断层几何中心位于(13.451°E,42.358°N),走向141°,倾角50°,倾向西南.最大滑动位于地表以下6.1 km深度位置,约为1.2 m;断层滑动未出露地表,上边界埋深约为3.1 km;释放地震矩约合3.65×1018N·m.  相似文献   

10.
云南大理M_S6.4地震和意大利拉奎拉(L'Aquila)M_W6.3地震都因未能准确做出危险性预测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哪些工作可能向政府和公众说明"哪里可能发生地震"、"最大量级多大"、"未来发震趋势如何"等问题都值得深入思考。本文根据天气预报思路,将地震活动按丛集性做分区处理,从各区M-t序列、3级地震活动性、2年来地震能量释放升级趋势、G-R关系等几方面分析了这两次地震主震发生前的地震活动特征,对比分析了它们之间的相似性。认为这两次地震的相似性有以下几点:(1)震源深度都比较浅。云南大理M_S6.4地震震源深度8 km,意大利拉奎拉M_W6.3地震震源深度8.8 km;(2)b值相近。云南大理M_S6.4地震b=0.59,意大利拉奎拉M_W6.3地震b=0.61。G-R关系外推震级相近,均为MGR6左右;(3)M-t图序列地震能量释放都呈升级趋势,地震活动也相似。平静打破后3级以上地震活跃,都出现震群现象,地震能量释放呈加速状态;(4)都属于前震-主震-余震型序列。意大利拉奎拉M_W6.3地震主震前最大前震为M_W5.2;云南大理M_S6.4地震主震前最大前震为M_S5.6,且前震震群特征明显。同时,本文讨论了按地震丛集性划分区域的合理性,认为按地震丛集性划分区域更容易把握区域地震活动的特点。这两次地震发生在不同区域,构造差异极大,属不同错动类型,用分区G-R关系和M-t序列分析,都得出较好的结果,再次说明了分区G-R关系和M-t序列分析对判断地震危险性的普适性特征,这为下一步产出"地震危险性云图"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编者按:本文是2012年4月19日美国地震学会(ssA)年会的公共政策午餐会时的致辞。2012年10月22日,意大利法院宣判6名地球科学家和1名公共安全官员过失杀人罪,SRI。发布了控告书的内容。正式的文本可以访问WWW.seismosoc.org/itMy/获取。SSA对这一判决的声明刊于本期SRI。中新闻和按语栏,可参见http:∥WWW.seismosoc.org/news/newsitem.php?id—i2012i011183。  相似文献   

12.
针对造成300多人死亡的拉奎拉地震,科学家们和官员们将面临过失杀人罪的审判。  相似文献   

13.
John E Vidale的报道中指出[1](见本期第3页译文:"意大利地震:批评者的逻辑值得商榷"———编者注),有关2009年4月袭击拉奎拉的6.3级地震的过失杀人案是不公正的。但我们必须明白,针对意大利"重大  相似文献   

14.
拉恰地震的地质机制鲍里索夫1991年4月29日白天在格鲁吉亚北部发生强烈地震后,很多熟悉高加索山系地质情况的同行立即指出,这次地震事件是由大高加索主山脉上升及其轴心带向南坡逆冲引起的。这一初步看法成为主震机制的模型基础,并被以下几点所证实。第一,最强...  相似文献   

15.
四川省地震局地震测量队在1973年2月6日炉霍7.9级地震破裂带上的虾拉沱场地进行了地面槽探。经初步考察,发现了因地震房屋倒塌的遗迹,它们分别埋深于0.9—2.2米及1.9—3.58米,推测是1923、3、24及1816、12、8两次大地震所致。因此,虾拉沱地区在158年间共发生了三次烈度为Ⅹ的地震。 由于多次大地震的重复发生,槽探中见到了间距5—10米的四组地震断层,它们分别为1973、1923和1816年地震形成的  相似文献   

16.
亲爱的同事和朋友们: 两个星期前,拉奎拉检察官办公室以过失杀人罪起诉了在拉奎拉Mw6.3地震前一周会面的国家高风险委员会的成员们,罪名是他们未能在震前提供短期地震预报,导致超过300人在地震中丧生。  相似文献   

17.
鲜水河断裂带在虾拉沱附近的现今活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葛培基 《地震地质》1989,11(3):55-63
本文利用虾拉沱跨断层测量资料,通过必要的数学处理,分析了鲜水河断裂带在该处的总体活动趋势和年周期变化,研究了断层活动在主破裂带及其两侧的分布情况,提出了一个该处断层活动模型  相似文献   

18.
2009年4月6日意大利拉奎拉(L'Aquila)地震快速矩张量解.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刘超  许力生  陈运泰 《地震学报》2009,31(4):464-465
2009年4月6日1点32分42秒协调世界时(UTC),在意大利中部地区发生了MW6.4地震.作者利用矩张量快速反演技术,通过反演全球台网的宽频带P波波形得到了这次地震的矩张量解,并判断走向132deg;、倾角53deg;、滑动角——103deg;的节面是地震发生的断层面.   相似文献   

19.
火山口地下构造详细的地震成像对于增进这些高危险火山的构造和火山学的知识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在火山地带,尤其是在岸上,很难获得高质量的地震数据。我们报道了拉福萨火山口(意大利武尔卡诺岛)西部地区的高分辨率地震剖面结果。利用高分辨率的振动源及交替采集和处理技术,我们能够克服由火山煤岩类型带来的大多数困难。本研究提供了火山堆积的地下分布和一些重要内部喷火山口构造的识别。我们确定了埋于拉福萨火山口下面的寄生火山口或玄武碎屑岩丘的位置,它在约1km的深度记录到地震的地方正在消散CO2。此外,在剖面最南部发现的变形模式与穹隆侵入后破火山口塌陷是一致的。结果表明,使用高分辨率振动源结合交替地震采集技术和非常规处理方法,可以帮助恢复火山地区浅层构造的详细信息。  相似文献   

20.
拉东投影法三维叠前深度偏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地下地质构造进行正确成像是地震勘探的最终目的,由于三维地震资料采集不可能都沿垂直构造走向的方向进行,为地震资料的三维处理带来了许多困难. 本文将三维叠后拉东投影偏移思想应用于三维叠前处理中,提出了三维叠前投影偏移算法. 利用拉东投影变换的原理,将整个三维叠前数据体投影到一系列各方向的径向线上,各方位角的构造都包含在其中某条或多条径向剖面上. 投影完成后,形成一系列的独立的二维叠前测线,可采用二维叠前深度偏移成像方法来实现各径向线的叠前偏移,当各径向剖面偏移完成后,在时间切片上进行反投影,从而最终形成三维叠前深度偏移结果. 实际应用表明,用本方法进行三维叠前深度偏移时,深度偏移剖面对横向分辨率有所提高,对陡地层和小断层的成像效果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