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三峡库区生物多样性的变化态势及其保护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章家恩  徐琪 《热带地理》1997,17(4):412-418
三峡库区拥有丰富的生镜多样性,物种多样性与基因多样性,是一个天然生物宝库,然而,由于人类活动长期的强烈干预和破坏,库区生境日趋退化,生物种群发生逆行演替,生物多样性在逐渐减少或丧失。加强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乌兹别克斯坦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重要国家,是中亚地区生物多样性丧失较为严重的国家。由于国内外学者对乌兹别克斯坦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研究较不充分,通过分析该国生物多样性面临的挑战、保护现状和管理体系,总结归纳了该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存在的问题,并针对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生物多样性保护合作提出建议:(1)以经济发展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协调发展为目标;(2)以重点地区生态修复为突破口;(3)以重点物种科研合作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4)以发展生态旅游扭转自然资源利用方式。  相似文献   

3.
柯西河流域是世界物种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其生物多样性及其生境保护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采用了当前和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的Worldclim和土地利用数据,选择Max Ent模型模拟柯西河流域关键保护物种的潜在分布及其变化状况。结果表明:该模型的总体准确率高,模型的评价效果达到优秀水平。陈塘镇、樟木镇、Lamabagar和Langtang国家公园附近河谷地区是关键保护物种的主要栖息地,是生境保护的重点区域。通过比较1992和2050的关键物种的分布数据,发现关键物种的潜在分布区均发生了较大变化。模拟结果显示在未来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情景下,黑颈鹤、参三七和长尾叶猴的栖息地均会减少,需针对这些物种的栖息地,重点开展柯西河流域湿地和森林的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4.
基于参照基准的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区域对比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评估缺乏区域可比性和评估结果难以被管理部门应用的实际问题,以三江平原与伊犁—天山山地西段作为研究区,将InVEST模型的生境质量指数用于表征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采用基于参照基准的生境质量指数相对量方式,将研究区内湿地自然保护区生境质量指数的时间序列最大值用作生成评估指标相对量的参照基准,通过计算相对于参照基准的生境质量指数相对量,形成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区域之间对比的评估指标,对1990~2010年期间研究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具体成效进行动态对比评估。研究结果表明,三江平原和伊犁—天山山地西段的参照基准数值分别为0.83和0.36,它们能够有效反映两区域之间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的本底差异;三江平原生境质量指数相对量由-0.1428减小为-0.1683,总体呈现距参照基准较远且逐步远离趋势,而伊犁—天山山地西段生境质量指数相对量由-0.0427增大至-0.0285,它们更接近参照基准,并具有不断接近趋势,由此说明伊犁—天山山地西段湿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效果要优于三江平原。  相似文献   

5.
珠江是中国南方第一大河,水能资源丰富,其优越的自然条件孕育了众多鱼类,近年来珠江流域上修建的大量水利工程,造成河流生境破碎,这将严重威胁到鱼类的物种多样性。基于此,在水资源分区的基础上将珠江流域划分为22个子流域,采用Shannon-Wiener指数研究鱼类物种的多样性,构建河流生境破碎化综合指数(P)研究珠江各流域河流生境破碎化程度,再运用空间叠加分析探究河流生境破碎化对鱼类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珠江流域鱼类物种多样性较高,珠江流域的22个子流域Shannon-Wiener指数平均值达到4.539,有18个子流域Shannon-Wiener指数值均大于4(Shannon-Wiener指数值超过4就意味着鱼类物种多样极高)。(2)珠江流域河流生境破碎化综合指数值在0.141~3.484,均值为1.519,总体而言河流生境破碎程度较高;不同子流域的生境破碎程度差异较大,生境破碎化程度较高的子流域较多分布在中游。(3)通过对鱼类物种多样性与河流生境破碎度进行空间叠加后,发现较多子流域的鱼类物种多样性程度与河流生境破碎化程度均比较高,主要分布在北纬24°附近。  相似文献   

6.
《极地研究》2021,33(1)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环境DNA(environmental DNA, eDNA)方法被广泛应用到水生生物多样性研究中。与传统方法相比, eDNA方法具有灵敏度高、省时省力、对调查的生物对象无损伤等优点,并可以快速地检测出调查区域内生物种类组成、稀有物种等。但目前eDNA方法在极地海洋生物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极少,本文综述了国内外eDNA的研究现状,分析了该方法的优点与缺点,结合北极地区海洋鱼类生物多样性研究现状,展望了eDNA方法在北极地区海洋鱼类生物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潜力以及可能面临的相关挑战。  相似文献   

7.
宋斌  邓旺秋  张明  李泰辉 《热带地理》2018,38(3):312-320
文章介绍了南岭大型真菌多样性研究概况,列举了37种以南岭为模式产地的大型真菌物种的拉丁学名、中文学名和生境及分布,对部分错误鉴定或存疑种类进行了注释,对南岭大型真菌优势科属和区系地理成分进行了统计,并对南岭大型真菌资源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前景进行了分析。加强南岭大型真菌多样性研究与保护不仅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同时对生态系统稳定、区域环境安全和未来产业发展服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昆虫不仅是世界上最多的物种,同时也对生态系统功能和全球经济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昆虫多样性的保护对全球来说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昆虫多样性常被"生物多样性"研究者们所忽略, 昆虫多样性与植物、气候变化的关系更是不明确。本文对将来昆虫多样性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几点建议,基于中国北部两大典型的森林生态系统——东北长白山地区和华北东灵山地区。这两大地区的植被和气候已经有长期并且完整的调查,而对于其中昆虫多样性的了解却不多。因此在这两个地区开展研究认识昆虫多样性格局和进一步分析昆虫和植物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科学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土库曼斯坦与中国新疆在地理地形、景观带以及气候特征等诸多方面具有相似之处,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二者在物种多样性方面的相似性与可比性,加之人类活动影响加剧,两地物种多样性均遭受着严重的威胁。在对土库曼斯坦和中国新疆现有物种多样性数据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分析了二者的物种多样性现状、珍稀动植物特征以及濒危种和入侵种相关研究进展,对比了二者在物种多样性年际尺度上的异同,总结了土库曼斯坦与中国新疆物种多样性保护现状与相关政策,以期为深入开展两地生物多样性合作与交流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0.
长江上游优先保护生态系统类型及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最新的长江上游植被图为基础数据源,以生态区的优势生态系统类型、特殊生态系统类型、特有生态系统类型、物种丰富度高的生态系统类型和特殊生境等5项指标作为评价准则,在专家咨询的基础上,借助GIS分析工具,综合分析了长江上游优先保护生态系统类型和分布特点,提出了长江上游优先保护生态系统的重点分布区.结果表明,长江上游301类生态系统中有优先保护生态系统类型83类,其中森林生态系统40类,灌丛生态系统16类,草原生态系统7类,草甸生态系统6类,湿地生态系统10类,荒漠生态系统4类.根据优先保护生态系统的分布特点,筛选了秦巴山区、横断山北端-岷山地区、横断山南端地区、川黔渝鄂交界处山地、长江源区、三峡库区6个优先保护生态系统的集中分布区域,这些地区可作为长江上游生态系统优先保护的重点地区.研究结果对于合理布局长江上游自然保护区,提高长江上游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有效性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The spatiotemporal landscape heterogeneity implies multiple biodiversity mechanisms across scales, and the cross-disciplinary studies between landscape ecology and biodiversity are becoming a new research field in China. This paper briefly review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ield by comparing papers published in international journals and Chinese journals;then it investigates the differences in the trends and focuses between international and Chinese studies. We also introduce several study areas that have emerged over the last 10 years in this field, including metacommunity assembly, landscape genetics, 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 service relationship, and landscape planning for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The major advances emerging in this field in China over the past 5 years can be classified into six subject areas: 1) effects of urban landscape and urbanization on biodiversity;2) altitudinal patterns of biodiversity in mountain landscapes;3) effects of topographic heterogeneity on plant community assembly and species coexistence;4) impacts of landscape patterns and processes on animal behaviors;5) forest fires and spatiotemporal patterns of vegetation responses;and 6) landscape ecology applications in natural conservation planning and design. In an attempt to promote cross-field studies between geography and ecology, this special issue collected 10 research articles, involving multiple landscape types and biological assemblages,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landscape features and biodiversity. We anticipate that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is active front will be primarily driven by the application of novel information techniques and the realistic demands of sustainability issues, in addition to answering scientific questions cross scales.  相似文献   

12.
荒漠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程磊磊  郭浩  卢琦 《中国沙漠》2013,33(1):281-287
荒漠生态系统是中国西北地区的代表性生态系统,具有不同于其他生态系统的独特结构和功能。开展荒漠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对干旱区的生态恢复与重建以及区域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促进干旱区的可持续发展。把荒漠生态系统服务划分为防风固沙、土壤保育、固碳释氧、水资源调控、生物多样性保育、旅游文化等6类。在此基础上回顾与评述了相关研究,简要概括了已有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建议加强荒漠生态系统提供的独特服务的价值评估和针对特定地区开展小区域的荒漠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等方面的研究,以及科学选取与调整价格参数。  相似文献   

13.
在辨析城市空间破碎化概念基础上,以空间破碎化在城市方面研究为主题对1998—2016年间SCI和SSCI数据库中相关文章进行文献计量,对城市空间破碎化研究的内容、方法和进展开展评述。从研究主题看,相关研究多以土地利用、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展开,遥感和GIS技术应用是主要的技术趋势。从测度方法看,以土地功能碎化与景观破碎化测度为主,采用景观格局分析的方法,涉及多种景观维度或指数的综合运用。从城市空间相关的研究来看,以现象描述为主,主要着眼于城市内部空间重组,探讨不同类型空间破碎化的表现、产生原因和应对思考。未来城市空间破碎化研究应综合多学科的视角和方法,从空间上一体化运行的相关实体要素出发研究城市空间破碎化内涵、测度方法,结合空间大数据挖掘应用的新技术新方法开展系统综合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国内外社会空间分异测度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空间分异作为一个具有社会性及空间性的概念,其测度研究直接关系到隔离等级划分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本文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空间分异测度研究所关注的视角,将社会空间分异测度研究分为早期萌芽阶段、多维度群体评估阶段、空间转向阶段、多模型多视角阶段等4个阶段,介绍了社会空间分异测度指标在各阶段的演变特点和主要测度指标,并对其中26个主要指数进行比较和分类,阐述各指数的适用范围和优缺点。分析国内社会空间分异相关研究现状,指出其存在多维度指标使用较少且多为实证性研究,空间分异测算方法缺少理论基础的不足。移动互联网和社交网络空间快速发展,对社会空间分异的测算方法提出新的要求;基于地理位置信息的个人行为空间交互数据和基于虚拟网络的赛博空间交互数据,为社会空间分异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5.
北京大学生物地理学与生态学的发展与成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鸿雁  唐艳鸿 《地理学报》2017,72(11):1997-2008
北京大学的生物地理学研究始于1953年成立的植物地理小组,1991年拓展为景观生态学教研室,21世纪初发展为生态学系。半个多世纪以来,依托地理学系(现城市与环境学院),北京大学生物地理学与生态学研究团队极大地推动了植被结构、功能和动态研究,在干旱半干旱区、高山林线等关键地区的植物地理学研究方面取得了开创性的成果,在此基础上有力地推动了以景观生态学和城市生态学为代表的宏观生态学研究。近年来,围绕全球变化和生物多样性等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北京大学生物地理学与生态学研究团队在气候变化及生态响应、碳循环、生物多样性、植物化学计量学等前沿方向开展了开创性的工作,并服务于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国家战略。目前,北京大学生物地理学与生态学研究在软硬件建设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建设了塞罕坝生态站等观测设施和全国树木生长、森林施肥实验、高山林线监测等平台,形成并延续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陆地植被的格局与功能”创新研究团队。未来将加强不同尺度生态学研究方法的整合,同时围绕区域生态退化开展生态修复的支撑研究。  相似文献   

16.
该文旨在描述十年来我国"信息社会的地理学"发展的大体轮廓。依据主题词选择、领域选择、期刊选择和论文选择的标准,以国内地理期刊上发表的96篇论文为研究对象,并按期刊、主题词、研究方法、研究区域进行分类分析,进而从7大领域综述我国"信息社会的地理学"的研究内容。研究发现,十年来我国"信息社会的地理学"呈现出研究不断深化、领域和主要内容全面化、研究方法和研究区域多样化的特点,据此探讨其研究趋势以引导未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The subtropical Atlantic Forest is a highly diverse ecosystem in South America and one of the most endangered rain forests in the world. The present study focuses specifically on the Paraguayan part of the tri-national Atlantic Forest. Over the last decades, the Paraguayan Atlantic Forest presented one of the highest deforestation rates in the world, and today, only a small share remains. Hence, forest loss in Paraguay's Atlantic Forest was detected and analysed through remote sensing and GIS methodologies based on Landsat images obtained in 2003 and 2013.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amine the spatial impact of forest loss in Paraguay's Atlantic Forest over the past decade with a special focus on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Classifications results obtained overall accuracies above 83% and revealed that over 6000 km2 of forest was cleared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The forest landscape and its fragmentation level were characterised through a set of landscape metrics, in particular the proximity analysis which support the identification of forest priority areas for nature conservation and potential biological corridors. In summary, the study revealed that deforestation and fragmentation of the Atlantic Forest area continued, but at a slower pace than that in the previous decade. Protected areas were conserved very effectively; however, forest core areas without any protection status require further attention. Intact forest patches and their connectivity are a crucial prerequisite to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in a highly fragmented forest area. The combination of different remote sensing and GIS methods provides valuable information for sustainable forest management in the region.  相似文献   

18.
利用CiteSpace文献可视化软件和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分析1979—2020年CNKI期刊数据库中国国土空间用途分区研究的662篇相关文献,系统梳理其研究动态和发展脉络。结果发现:1)国土空间用途分区成果不断涌现,发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总体可划分为土地用途分区(1992—2006年)、自然生态空间用途分区(2007—2017年)和国土空间用途分区(2018年至今)3个阶段,发文作者之间合作密切,形成具有规模的科研集群,“土地利用”这一关键词具有0.28的高中心性。2)国土空间用途分区研究政策导向性强,内容不断深化。分区理论、分区体系不断优化;研究方法从定性或定量转变为结合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分区管制研究大多集中于现存问题发现、国外经验启示和分区实践研究3个方面。针对已有研究内容较为传统,科学验证研究不深,理论总结升华不够,以及对多学科融合和大数据的运用不足等问题,提出未来研究重点应包括:开展国土空间用途分区相关理论研究,深化生态空间、海洋空间与乡村建设空间用途分区研究,结合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体系构建需求拓宽国土空间用途分区研究视角,基于多学科交叉融合开展方法与技术的创新应用等4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未来气候变化对7种荒漠植物分布的潜在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CART(cl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 tree,分类和回归树)模型,采用A2和B2气候情景,分析了气候变化对百花蒿、红砂、灌木亚菊、灌木小甘菊、戈壁藜、瓣鳞花和白梭梭分布范围及空间格局的影响.结果显示:气候变化下,就目前适宜分布范围,这些植物都呈现缩小趋势;就新适宜及总适宜分布范围,...  相似文献   

20.
针对当前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存在的生态孤岛问题,提出陆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群网体系建设的设想,阐述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群网体系的基本概念,各种尺度体系的主要任务和功能,并设计了体系的初步框架,以期充分利用自然保护区外一切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地域空间和条件,从生态系统整体性、空间关联性和不同尺度、不同层次、不同性质的保护性地域的协调整合上,建构一个用地节约且效能较高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通过实证,从县域、省域、省际不同的空间尺度探索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群网体系的建构。县域尺度以福建省明溪县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为例,分析了各类自然保护实体空间的协调和保护以及主生态廊道的架构;省域尺度以福建省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群网体系构建为例,在增补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节点的基础上,探索了地域上分割的同类或相关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的网络连接;省际尺度以中国南方华南虎潜在分布区生境廊道构建为例,探索华南虎种群生存空间体系网络架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