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前期高度场和海温场变化对我国汛期降水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严华生  严小冬 《大气科学》2004,28(3):405-414
利用1952~2001年我国160个测站汛期降水和前期500 hPa高度场和太平洋海温场资料以及三因子最佳子集回归求最大复相关系数的方法,把前期不同时间步长、不同时段的高度场和海温场同时作为预报因子与汛期降水求相关.结果发现:前期两个场共同作为预报因子比把其中某场单独作为预报因子的相关要好.并且存在着较好的"隔多季度相关"现象.预报因子具有实际预报意义的最佳时段为上一年的6~9月.影响我国汛期降水的最佳预报因子主要集中于高度场和海温场具有重要天气气候意义的关键区域.汛期降水可预报性在北方和长江以南均较好.  相似文献   

2.
林易  严小冬 《贵州气象》2005,29(Z1):15-17
通过对近半个世纪以来太平洋和印度洋海温变化趋势分析,根据海温异常变化,选取5月太平洋区域(135°~171°E,25°~39°N)和印度洋区域(71°~107°E,25°~39°S)的海温变化指数,与中国汛期降水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太平洋和印度洋对中国汛期降水的影响存在很大差别,太平洋的影响大于印度洋的影响,初步建立了一个太平洋和印度洋5月海温变化与中国汛期降水分布的物理概念模型.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EOF分析方法对华南(广东、广西、海南)1957~1994年前汛期(4~6月)和后汛期(7~9月)的降水量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华南前汛期和后汛期雨量的最主要特征(第一特征向量)都是华南降水趋势一致的形势,前汛期降水偏多(少)中心呈东西向,位于阳江-玉林-龙州一带,后汛期降水偏多(少)中心位于桂东北和粤西北.`` 通过主要特征向量对应的时间系数与北半球500hPa高度场、北半球海平面气压场、西北太平洋海温场和100hPa高度场的相关分析发现,前汛期各主要特征向量与前期8、9月500hPa高度场,9、10月海平面气压场的相关较好,第四特征向量与7、11月海温场的相关较好.后汛期第一、二特征向量与前1年11、12月的500hPa高度场、11月海平面气压场相关较好.海温场明显地影响华南的后汛期降水,各主要特征向量与海温场的相关都较好,其中以与前1年7、10和11月相关最显著.华南前、后汛期的各主要特征向量与前期100hPa高度场的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黄淮地区汛期降水预测的一种前兆信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薛德强 《气象》2006,32(4):110-115
为探讨黄淮地区汛期降水预测的物理因子,应用奇异值分解(SVD)技术研究了冬季北太平洋地区上空100hPa高度场与黄淮地区汛期降水场的时空结构及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其SVD分解的第一模态有较高的相关,一般1月份40~60°N,160°E~160°W的北太平洋地区上空100hPa高度场偏低(高)时,则黄淮地区汛期降水偏少(偏多),可作为预测黄淮地区汛期降水的一种前兆信号。  相似文献   

5.
印度洋海温的偶极振荡与高原汛期降水和温度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1961—2000年近40年印度洋海温距平场资料及对应的青藏高原35个观测站的降水与温度资料,通过相关普查得出,印度洋地区东西海温的偶极振荡与青藏高原汛期降水、温度有较好的相关关系,特别是前期1月、12月~2月的印度洋地区东西海温的偶极指数与青藏高原汛期(6~8月)降水和前一年6月的印度洋地区东西海温的偶极指数与青藏高原汛期(6~8月)温度有很好的相关。分析1961—2002年NCEP/NCAR 500hPa北半球高度场资料发现,印度洋地区东西海温的偶极指数与欧亚500hPa的高度场异常有密切的关系,并通过印度西南季风的强弱,影响到青藏高原汛期降水和温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滑动相关普查及多信度统计检验方法,利用近30多年来山西30个代表站点5月至10月总降水量与前期北半球500hPa月平均高度场(5°×10°格点),北太平洋月平均海温场(5°×5°格点)以及74个环流特征量作逐点、逐年、逐月滑动相关普查分析,找出了显著影响山西省降水稳定可靠的关键区因子,并对这些物理因子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张万诚  郑建萌  解明恩 《气象》2002,28(6):32-34
利用典型相关方法作云南汛期(6-8月)降水的预报试验,选取有实际预报意义的北半球500hPa场1-4月平均环流特征产量、部分关键区的高度和距平资料及太阳黑子数作为共同影响因子,建立典型相关模型。并取所有的前10个典型变量分别作汛期雨量预报对比。对1998年、1999年的汛期雨量预报结果表明:取前10个典型变量为预报因子作汛期雨量预报的准确率优于取所有典型场为预报因子的预测模型。从实况检验来看,该模型物理意义清晰,效果较好。并作了2000年的汛期预报,其准确率为10/16。  相似文献   

8.
江南汛期降水基本气候特征及其与海温异常关系初探   总被引:26,自引:10,他引:2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江南汛期降水异常的基本气候特征。指出:雨季开始于3月,雨量集中于春末夏初(4~6月),是中国东部雨季开始和结束均最早的地区。江南汛期降水近50年来略有减少的趋势。影响江南汛期降水的海温异常关键区位于9~1°S,121~129°E,关键影响时段为前一年的5~7月。长时间的海气相互作用使前期的海温异常影响了后期的大气环流,导致江南地区次年汛期的降水异常。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大气热力学与动力学原理出发,设计并推导了一个以高度场和海温场为主要变量的多网格点的海气耦合随机动力模式,用此模式作500hPa平均高度场的预报试验。预报以春季月份(2月)为初始场,取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活动地区(10°N-40°N,110°E-170°W)6月500hPa高度场作为预报场。另外取赤道东太平洋地区5°S—10°S范围内海温场作为耦合场,把该模式中的微分方程组化为差分形式,以前期月平均高度场和海温场为初始场,以时间步长1天进行积分,积分系数是用依赖资料(1951—1980年)反演估计出来的,然后对独立样本(1981—1986年)作预报试验。方程中的随机项假设为白噪音,并对不同的白噪音量级作了一系列试验。结果表明,加上白噪音的效果均比未加时要好,说明次要因素的随机作用在海气相互作用中是不可忽视的。  相似文献   

10.
基于1962~2008年贵州84站冬季冻雨日数、前期北半球500h Pa高度场和西北太平洋海温场资料,利用秩序量三因子最佳子集回归法,开展前期高度场和海温场变化对贵州冬季冻雨的影响分析。结果发现:前期两个场共同作为预报因子比把其中某场单独作为预报因子的相关要好,预报因子最佳时段为同年的4~7月,并存在着较好的"跨季度相关"现象。影响贵州冬季冻雨的最佳预报因子主要集中于高度场和海温场具有重要天气气候意义的关键区域,如暖池附近以及北美洲东北部等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