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林景祺 《海洋科学》1991,15(5):25-28
Ⅱ.4. 其他种类种群特征和种群数量变动规律 Ⅱ.4.1. 鲐鱼 据调查研究的结果,鲐鱼可分为东海种群和闽粤东种群,前者种群数量远超后者。现就两个种群的越冬场、产卵场、索饵场、种群结构和数量变动规律分别叙述。 A.东海种群:幼鱼群体在沙外渔场及其附近海域越冬,成鱼群体从五岛以西到东海中南部连成狭长的弧形深水区越冬。每年3~5  相似文献   

2.
东海曼氏无针乌贼种群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种群问题的研究,是资源评估及其数量变动规律的基本研究之一,也是渔业生产和管理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3.
罗会明 《海洋科学》1982,6(1):27-31
“过剩摄食” (Superfluous feeding)问题的研究,关系到探讨浮游植物与浮游动物的种群数量变动规律,进而分析食物链各个环节之间的数量消长和种类更替等复杂而重要的生态学问题,所以很受重视。  相似文献   

4.
种群的补充、生长和死亡是决定种群数量及其变动类型的三个相互联系过程。要阐明种群补充过程的基本理律,就必须对它的各个环节加以深入的研究。生殖力的变动及其调节规律就是补充过程的最主要环节之一。 从1958年秋季开始,我们进行了大黄鱼生殖力种内规律的研究。本文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于研究浙江舟山渔场岱衢洋产卵场的春宗与秋宗大黄鱼的个体生植力变动规律,着重阐明一个种群内个体生殖力的变动与调节规律及其影响因子,探讨同一地理种群的不同生物学宗个体生殖力变动规律的差异及其适应意义o 春宗大黄鱼共观察分析了304尾;秋宗大黄鱼由于取样不易,仅观察分析了41尾。所据以观察分析的资料均系未出现透明和游离状卵子的典型IV期卵巢。卵子的计数是采用重量取样法,取样重为0.2-0.3克。卵巢采用5%福尔马林液固定保存,称重前几天移入80%酒精中,这样可以减少因水分重量所产生的误差。取样时先除去卵巢外膜井取卵巢中部卵子作为计数样品。凡是开始累积卵黄颗粒的小型卵子到半充满与完全充满卵黄的中型及大型卵子都进行计算,卵径范围为0.16一0.99毫米。  相似文献   

5.
分布于黄、渤海、东海和南海的带鱼Trichiurus haumela (Forsk(?)),是我国海产鱼类中很重要的捕捞对象之一。为了探索带鱼种群数量变动,开展带鱼生殖力的研究,阐明与补充群体关系至为密切的环节,不仅具有理论上的意义,而且可供渔业现代化管理的参考。关于带鱼生殖力的研究,国内外虽有一些报道,但我国南方带鱼种群生殖力的研究却很少,仅在综合调查报告中有些零星的记载。因此,作者对台湾海峡西部海区带鱼生殖力指标及其变动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6.
林景祺 《海洋科学》1991,15(4):25-27
Ⅱ.3. 带鱼种群特征和种群数量变动规律 著者根据已经公开发表过的生态习性和形态特征等资料分析,认为带鱼种群有:1.南海种群;2.东海种群;3.黄渤海种群等3个种群。 Ⅱ.3.1.种群特征 A.越冬场的分布 秋末冬初,南海种群带鱼移动到水深60~150m一带的深水区,如粤西深水区(19°30′~21°00′N,111 °30′~113°00′E)  相似文献   

7.
胶州湾内纺锤水蚤休眠卵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描述了胶州湾内双刺纺锤水蚤(Acrlia bifilasa)和太平洋纺锤水蚤(A.pacifica)卵的形态,揭示了底泥中休眠卵数量季节变动与种群数量变动的关系,并探讨了温度、盐度、泥覆盖等环境因子对休眠卵孵化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绥芬河大麻哈鱼类种群生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3种大麻哈鱼的洄游期、种群组成、数量变动等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认为:溯河期依每年河流生态条件而有变化;驼背大麻哈鱼为单一龄组型,马苏大麻哈鱼为双龄组型,大麻哈鱼为多龄组型;其主要产卵场分布于绥芬河中、上游河区,我国河区种群数量较多。  相似文献   

9.
一、前言作者曾经着眼于渔捞作用,陆续讨论过黄、渤海区带鱼两个种群数量变动规律。现在提出的问题是,在减轻捕捞压力,乃至停止捕捞之后,是否就能达到恢复带鱼资源的目的?这就需要研究这个属暖水性鱼类之一的带鱼,在温带海区里对海洋环境自然调节的适应性。就是说,如果带鱼适应性很强,那末在捕捞压力减轻之后,就能依靠自己调节能力,经过种群  相似文献   

10.
旧金山湾卤虫在同安盐田实验池中种群动态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森铭  林昱 《台湾海峡》1993,12(1):55-60
美国旧金山湾卤虫于1989年引入同安盐田实验池养殖,1989年10月至1990年3月池内人工养殖卤虫的结果表明,秋、冬两季实验池的水温变化不是影响卤虫种群数量变动的主要原因,卤水盐度的变化对卤虫幼体群体数量有较大的影响,饵料是影响卤虫种群变动的主要因子,使用花生渣饼磨浆后投喂卤虫比使用干鸡粪更有利于卤虫种群的增长。实验证实旧金山湾卤虫能在同安盐田安全越冬.  相似文献   

11.
中国近海带鱼肌浆蛋白电泳图谱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可玲  尹青 《海洋科学》1983,7(3):43-43
带鱼是我国海洋渔业近二十年来首要的捕捞对象,产量约占世界带鱼总产量的3/4。种群是鱼类数量变动的基本单元。以往从形态和生态学等方面,对带鱼种群进行过一些研究,结果不甚一致,特别是近几年来,出现了中国近海带鱼存在不同的种或亚种的报道。因而,进一步探讨带鱼的种群和分种的问题,仍然是渔业生产和鱼类分类上  相似文献   

12.
中国近海主要鱼类种群变动与生活史型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物种为了种族的延续和繁衍,在历史的长河中,通过自然选择形成了适应其生存的一系列生态学特征,即生活史的选择型。具有不同生活史型鱼种的数量变动形式也不同,换言之,种群数量的变动方式是各个种生活史的反映,种群动态与其生活史选择型有着密切关系。 随着海洋渔业的发展,以及人类对海洋渔业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增强,一些传统经济种类的资源受到严重威胁。有的资源潜力削弱,甚至有的生物种群的再生机制受到破坏,使其资源面临着枯竭的危险。在强大的捕捞压力下,海洋渔业资源的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生命周期长的种类被生命周期短的种类所代替;传统的经济种类被低质的小型种类所代替。渔业组成处于不断变化和演替之中,水域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将会发生变化,生态平衡将遭到破坏。 对各个生物种群来说,上述变化将不同程度地改变它们的生存条件。物种为了延续和生存,通过自然选择对其所处的环境进行适应性调节,因而,种群原有的生态学特征将产生一系列的变化,如生长速度提高、性成熟加快等。在渐变过程中,物种生活史选择方向也将发生变化。研究鱼类种群的变动及其生活史型的演变过程,对科学利用海洋渔业资源和保护物种的多样性,在实践和理论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海月水母的生物学特征及其爆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海月水母的形态、生活习性、生活史、分布、生存条件、爆发及危害等基本情况,并分析了其爆发成因,最后提出了我国海月水母及其爆发研究的工作重点:确认在我国海域爆发的海月水母究竟是外来种还是本地种,了解其种群的生活史、食性及生活习性,掌握其种群数量动态变化规律并进行数量动态监测,分析其种群数量动态与海域环境的关系,开展其爆发的危害评价工作。  相似文献   

14.
海洋浮游动物是海洋中的主要次级生产者。其种类组成、种群分布以及种群数量变动将直接和间接地制约海洋的生产力,对渔业兴衰关系极为密切。它是生态特征明显的海洋动物,还可以作为指标动物,用来区别水团和海流。因此,对浮游动物研究在海洋综合性调查中占一定的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15.
浙江近海大黄鱼性成熟与生长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吴鹤洲 《海洋与湖沼》1965,7(3):220-234
鱼类的生长和性成熟速度,是种羣对生活条件的适应反应的结果,是反映资源状况的重要质量指标。研究鱼类种羣的性成熟与生长的变动状况及其之间的关系,对了解渔业资源的补充过程和种群数量变动的特点,以及直接为渔业合理经营提供科学依据,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均具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第三节 浮游动物生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海洋浮游动物是海洋中的主要次级生产者。其种类组成、种群分布以及种群数量变动将直接和间接地制约海洋的生产力,对渔业兴衰关系极为密切。它是生态特征明显的海洋动物,还可以作为指标动物,用来区别水团和海流。因此,对浮游动物研究在海洋综合性调查中占一定的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17.
鱼类种群行为及其与环境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任何渔业的重要生物特征是鱼类种群的变动.经典的鱼类种群动态模型是以稳定的种群行为为基础的.作者阐述了鱼类种群的行为,并划分为三种类型: (1)稳定型:种群在较稳定产量上维持较长时间(反应系数0.02).(2) 周期型:种群表现出周期性的高产量和低产量(反应系数0.22).(3) 不稳定型:种群产生高产量后无可挽回地崩溃了(反应系数0.3).在环境变化较大时,白色噪音水平(变动系数)增加至35%,稳定型种群变为不稳定型.在白色噪音水平(变动系数)增加至20%时,周期型种群变为不稳定型.  相似文献   

18.
对广东大亚湾海域1997年7月至1998年6月期间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种群动态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肋骨条藻在该海湾全年出现,有春季与秋季两个藻细胞密度高峰期,其中秋季时的藻密度最大.1998年4-6月密集采样期间,各站位中肋骨条藻种群数量变动基本上呈现出表层密度高于底层的趋势,各站位间的数量变动具有一定的空间差异,呈现出养殖区、生活区等近岸海域藻细胞密度高于远岸海域的趋势.中肋骨条藻高频率、高密度出现的温度范围为25-26℃,盐度范围为30.6‰-31.6‰,溶解性无机氮 (dissolved inorganic nitrogen,DIN)、可溶性无机磷 (dissolved inorganic phosphorus,DIP)和SiO32--Si范围分别为9.2-78.3、3.7-5.9和564.0-1054.6μg·L-1.相关性分析表明,影响大亚湾海域中肋骨条藻种群数量的主要环境因子有SiO32--Si、DIN、化学需氧量 (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和氮磷比值,同时水温、溶解氧 (dissolved oxygen,DO)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肋骨条藻的种群动态.  相似文献   

19.
鱼类的种群桔构是鱼类最基本属性之一,也是种群补充与死亡两个相互矛盾过程的结果。许多的研究表明,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直接关系到鱼类生活习性和种群数量预测与控制等问题的解决。然而,直到目前,对鱼类种群结构的系统研究仍然注意不够,某些学者,在探讨其规律性时也多从种间比较出发;对种内不同种群进行系统研究,仍然是一个较新的课题。 我们在"大黄鱼的种族"一文中,曾经对我国近海三个主要鱼群(浙江北部岱衢洋、福建北部官井洋和广东西部硇洲近海生殖鱼群)种群秸构的某几项指标,如长度、性比等组成进行了初步分析,但是,资料的系统性或地区的广泛性均不能达到研究种内规律和地理变异规律的要求。本文是在过去的基础上于1959-1960年又补充收集另三个生殖鱼群(江苏南部吕泗洋、浙江南部猫头洋和广东东部南澳近海生殖鱼群)以及三个非生殖盛期鱼群资料(浙江南部洞头详,福建南部厦门外海和广东东部汕尾外海鱼群)加以分析的结果(图1)。文内主要探讨了大黄鱼种群秸构的寿命和年龄粗成,以及性成熟等指标的种内与地理变异规律及其雌雄变异理律;并对影响各地理种群的种群数量的某些因素进行了初步探讨。 参加这项工作的资料收集和耳石制片及资料计算的还有滕文法和黄颂芳等同志。本报告承张孝威教授热情指导,此外,方宗熙、郑执中等教授和管秉贤、郑守仪等同志也提出许多宝贵意晃,作者在此瑾致以衷心感谢。  相似文献   

20.
福建沿岸海域赤点石斑鱼年龄和生长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研究了赤点石斑鱼鳞片形态和年轮特征、年轮形成时期、渔获物年龄组成。结合生物学资料,对鳞径与体长、体长与体重的关系作了分析。应用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拟合生长规律,以定差法求得赤点石斑鱼生长参数。讨论了种群生长特性,并评估赤点石斑鱼资源变动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