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本文简要介绍了上海天文台与上海自然博物馆天文组用φ6米射电望远镜在6厘米波段观测1987年9月23日日环食所取得的资料处理过程,郑重于局部源的证认。  相似文献   

2.
本文叙述1968年9月22日北京天文台在新疆喀什用波长21厘米射电望远镜进行日食观测所取得的结果.分析了射电局部源和光学活动的对应关系,给出了一些局部源的流量,一维半功率角径,高度和平均亮温度.计算了谱斑上空局部源的辐射标度■L≈1.8×10~(23)电子~2/厘米~5.  相似文献   

3.
蒋苏云 《天文学报》2005,46(4):380-397
建立了热脉动AGB星氦燃烧壳层源出现非稳定热核反应的判据,新判据包含 了丰富的物理信息,它不仅与热脉动AGB星氦燃烧壳层源的几何性质有关,而且与氦燃 烧壳层源的力学、热学和化学的性质都有关. 提出了热脉动AGB星氦燃烧壳层源非稳定热核反应的发生和消失的机理,它可表述 为:热脉动AGB星氦燃烧壳层源的局部区域出现对流不稳定区会触发非稳定热核反应的 发生,非稳定热核反应会促使氦燃烧壳层源急速膨胀,氦燃烧壳层源的急速几何形变会消 除非稳定热核反应. 用改进后的Kippenhahn恒星演化程序对5M(?)恒星进行了从主序星到热脉动AGB 星的演化模型计算,结果表明新判据能很好地反映5M(?)AGB星氦燃烧壳层源的热核反应 情况.并得出5M(?)热脉动AGB星在第6次热脉动周期阶段,被挖掘到热脉动AGB星 表面的元素主要是在温度lgT2/K<8.155和密度4.0相似文献   

4.
研究了至今为止已发现的 2 0个河外H2 O超脉泽源的观测参数。多数河外H2 O超脉泽源的光度在几十至几百个L⊙ 之内 ,但TXFS2 2 2 6 - 184源的河外H2 O超脉泽源光度达 6 10 0L⊙ ,它属于射电星系类型 ,主要是由于其谱线轮廓较宽所造成的一种例外情况。所有 2 0个河外H2 O超脉泽源的系统速度约为几百到几千km·s- 1,16个河外H2 O超脉泽源的峰值流量密度小于 1Jy ,但有 4个河外H2 O超脉泽源的峰值流量密度大于 6Jy(6 .2~ 16Jy)。通过对这些河外H2 O超脉泽源的观测参数特征的分析和研究 ,得到这些观测参数之间的相关关系为 :河外H2 O超脉泽源的峰值流量密度的对数分别与系统速度的对数和距离的对数之间存在着反相关关系。而河外H2 O超脉泽源的光度的对数与距离平方和峰值流量密度乘积的对数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
刘汉朋  孙锦 《天文学报》1997,38(2):129-134
天文中醇脉泽源可分为两类.第一类脉泽源在6.7GHz及12.2GHz上有强的吸收特征,而第二类脉泽源则在6.7GHz和12.2GHz上有强的脉泽发射.注意到甲醇的第二类源总是6.7GHz和12.2GHz脉泽同时存在,并与超致密HII区成协,本文对此提出一种新的激发机制,即无粒子数反转的甲醇6.7GHz脉泽激发机制.本文论证了这一机制与天文条件相符,与其它机制工不排斥,互相补充,是一种有前途的模型.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对本台太阳观测区两个周围环境相差较大的地点所进行的光学对比观测。通过对观测资料的处理、统计和归算,讨论了望远镜周围环境对宁静度的影响。证实了影响太阳望远镜宁静度的近处局部效应通常是很强的。近处建筑物和裸露的沥青或水泥地表提供严重破坏良好宁静度的永久性对流源。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1987年9月23日昆明日偏食8.2厘米射电观测资料进行了处理,分析了射电局部源和光学活动区的对应关系,得出了8个射电源的流量,二维角径大小、高度和亮温度。计算出谱斑上空晕的辐射标度N~2L=7.3~8.4×10~(28)电子数~2/厘米~5。  相似文献   

8.
具有毫角秒量级射电结构的类星体4C39.25是诸类星体中比较引人注目的一个。自七十年代以来,人们已在2、2.8、3.6和6cm上对该类星体的精细结构进行了充分的研究,证实了它内部有两个子源,相距为2毫角秒。1979—1982年,D.B.Shaffer在2.8和3.6cm波长上对该源进行了观测和研究,结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BPM短波授时信号模拟器的主要功能和工作原理,阐述了该模拟器的系统组成、输入输出及软件流程。该模拟器以GPS信号作为时间源,以10 MHz的高稳定恒温晶振作为守时频率源,并在程序控制下产生载频与调制信号,放大输出6路BPM短波模拟信号。测试结果表明,该模拟器的功能与技术指标符合BPM短波授时信号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1980年2月16日日全食带经过云南天文台,本台的8.2厘米射电望远镜进行了观测,获得了预期的观测结果.本文对观测资料进行了处理,分析了射电局部源和光学活动的对应关系,得出了15个射电源的流量、一维角径大小、高度和亮温度.计算出谱斑上空晕的辐射标度N~2L=5.3×10~(28)电子数~2/厘米~5.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考虑了大气影响的条件下、导出了可见度函数的积分表达式,(6).据此,给出可见度函数的相位关系并分析其来源,分为四类,名之为:可见度函数的基本相位、大气折射相位、不对称源相位和双源相位。结果揭出:(1)由于视场中心与源分布中心的不一致,引出了可见度函数的基本相体和大气的二级效应。(2)即使基线较短时,大气的一级效应所引起的相位与可见度函数的基本相位比较,仍是一个不可忽视和数量,之所以如此,是由于使用了相位旋转技术。(3)当综合射束的尺度较源的尺度为大时,源分布的不对称性也可引出可见度函数的相位.此外,本文严格地解释了闭合相位技术消除大气影响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具有一定空间分辨率(~4’)和高灵敏度(0.004sfu)特性的13.7m射电望远镜,在1.35cm(22GHz)波段上观测到的两个脉冲事件前的周期性脉动和吸收现象进行了分析,并认为这种观测特征,可用源区局部区域的加热得到合理解释。  相似文献   

13.
太阳微波脉冲事件中原区加热的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对具有一定空间分辨率( ̄4')和高灵敏度(0.004sfu)特性的13.7m射电望远镜,在1.35cm(22GHz)波段上观测到的两个脉冲事件前的周期性脉动和吸收现象进行了分析,并认为这种观测特征,可用源区局部区域的加热得到合理解释。  相似文献   

14.
研究超光速运动的要点是求出正喷流和反喷流的多普勒因子,在传统方法中,反喷流的方向取向正喷流的反方向,其流还相等,正确的方法是先从由局部抛射和哈勃流组成的正喷流中,用狭义相对论的合速公式分解出局部抛射速度,然后从哈勃流和反方向的局部抛射速度导出反喷流的速度和方向,这就是本所求出的结果。本的主要目的是比较用传统方法和本方法所得的反喷流的多普勒因子的值,最后解和15个超光速源,其结果显示传统所得的  相似文献   

15.
我们使用密云“4×16”复合干涉仪跟踪观测太阳(中天前后各三小时),以确定Ⅰ型源的二维位置并分析它的自行。 460 MHz Ⅰ型源通常位于相应黑子群的径向延长线上,偏差不超过0′.5。 我们发现,多数Ⅰ型源不时处于缓慢运动之中,速率为10~5—10~6厘米/秒。凡有自行的Ⅰ型源对应的活动区具有较剧烈的耀斑活动。而无自行的Ⅰ型源对应的活动区,在以源存在日为中心,前后各一天(共三天)内,不出现一级以上耀斑。 我们认为,Ⅰ型源的自行,反映了磁力线管的运动,磁场位形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可能与耀斑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第I部分的基础上,继续用类星体射电子源线距D进行“标准烛光”分类,经过统计分析,得到了子源角径最大的一类类星体的一些统计规律:它的视星等与红移之间,它的绝对星等、单频射电光度、积分射电光度和色指数差Q与D之间有很好的相关性等.由此得到下列有关有子源类星体演化性质的推论:1.随着子源间距D的增大,光学光度下降:dM_v/d_D=10.~m6/MPC.2.随着子源间线距D的增大,射电光度下降.dM_(408-5000)/dD=9.~m04/MPC.3.随着子源间线距D的增大,色指数差Q下降.dQ/dD=-1.~m55/MPC.4.在演化过程中,射电谱型,即谱指数基本保持不变.5.光学辐射主要是非热致的.但随着演化,热致辐射的成分渐渐增多.6.根据光学光度、射电光度以及色指数差Q三种物理量所估计的类星体的演化时标基本一致,大约是1.6×10~7年.7.这些性质和类星体最后演化为星系的总观点不矛盾.8.子源线距D与距离间没有明显的统计相关,即没有迹象表明类星体是在同一个时代产生的,这是大爆炸宇宙学所不能解释的.  相似文献   

17.
本文着重介绍在编译管理状态下,为 TQ—6快穿机作源程序及源修改程序输出的应用软件设计及其使用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一种新的射电源表综合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正宏  须同祺 《天文学报》1996,37(3):320-326
本文提出利用正交完备函数系拟合射电源表的局部系统差,并通过选择初始星表确定综合射电源表系统的轴方向,在综合计算时以射电源表包含的所有源坐标决定其轴方向.整个综合过程概念清晰,计算量较小.检验结果表明,用新方法得到的综合射电源表可靠性与稳定性都很好.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宇宙r射线暴的能源提出了一个模型。按照这种模型,等离子体的不稳定过程包含两个相,即热暴发相和稳定湮灭相。而贮存在局部源中的磁能,以一种与观测相一致的速率有效地转换为等离子体的动力能和欧姆耗散能。随着反常阻抗的快速增加,建立了等离子体的湍动场。它与麦克思韦高能尾巴电子迅速耦合,产生了相对论性电子。r射线能够通过相对论性电子在磁场中的同步辐射而得到说明。  相似文献   

20.
利用调整流量基准面的方法修正19个费米耀变体(Blazars)的光学波段流量与色指数,通过对比修正前后色指数与星等的相关关系,研究多普勒因子对色指数变化机制的影响。研究表明:(1)修正前,只有5个源呈现明显的颜色变蓝的趋势,2个源呈现明显的颜色变红的趋势;(2)修正后,有9个源呈现明显的颜色变蓝的趋势,6个源呈现弱的颜色变蓝的趋势,只有4个源的色指数与星等不存在相关关系;(3)大约有一半的源的色变机制受多普勒聚束效应的影响,修正后,这些源的色指数与星等的相关性增强;(4)多普勒因子的变化可能是造成颜色变蓝的趋势变弱的原因。通过研究色指数和星等的相关关系,能进一步解释耀变体的辐射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