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纳米比亚罗辛地区白岗岩型铀矿床产于白岗岩穹窿边部白岗岩与达玛拉基底变质岩内外接触带,以及变质岩片理、褶皱、转折等部位.已有矿床晶质铀矿年龄介于494~508Ma之间,既是D、E两期白岗岩重熔年龄,也是近水平方向韧性剪切变形活动时代.白岗岩型铀矿床铀矿物以晶质铀矿、钍铀矿、钛铀矿为主,晶质铀矿及伴生的锆石、独居石等矿物具有全自形或半自形晶粒状结构、浸染状构造,具有岩浆分异结晶特征.铀铅同位素示踪分析表明铀来自达玛拉基底岩系和A、B、F期白岗岩.含矿的D、E白岗岩是基底变质岩和早期白岗岩部分重熔形成的.以晶质铀矿为主的白岗岩型铀矿床是在达玛拉造山期岩浆形成演化阶段,由结晶分异作用形成铀预富集基础上,在造山期后韧性变形作用下白岗岩再次重熔富集成矿的.  相似文献   

2.
甘肃龙首山207铀矿床成矿地质特征及其成矿机制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7铀矿床位于龙首山成矿带西部,区内地质构造复杂,岩浆活动强烈,主要出露下元古界龙首山群变质岩和中条期伟晶状白岗岩。区域构造线呈北西-南东向。矿床铀矿化主要受岩体和断裂构造控制。铀矿化具有明显的多期次特点。铀矿化年龄是1750Ma,显示了相当小的矿岩时差。矿床具有花岗岩型铀矿床的一般特征。文章在阐述207铀矿床区域地质背景和成矿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溶液来源及成矿物质迁移途径,建立了矿床铀成矿模式。认为207矿床铀成矿是受区域地质背景控制的特定时空域内的客观产物,区域富铀地层是成矿的物质基础,成矿溶液源自岩浆水,岩浆及期后热液是铀迁移的载体,铀成矿模式强调了花岗岩成岩过程是成矿物质的富集过程。  相似文献   

3.
<正>甘肃红石泉伟晶状白岗岩型铀矿床是我国最为典型的白岗岩型铀矿床,也是迄今我国发现的最古老铀矿床之一,与纳米比亚罗辛矿床具有十分相似的成矿背景和特征。笔者以该铀矿床中的黑云母矿物作为研究对象,对该矿床中与铀成矿关系密切的黑云母等蚀变矿物开展系统研究,在此基础上讨论黑云母对成岩成矿的意义。1区域地质与矿床地质  相似文献   

4.
罗辛矿床为世界级白岗岩型铀矿床,存在SJ、SH、SK、Z17、Z19等多个矿(化)带,各矿(化)带矿物组合存在较大差异,但系统的矿物学研究程度不高。本次工作通过岩矿鉴定、扫描电镜观察、电子探针分析等方法,系统研究罗辛地区主要矿(化)带铀矿物共生组合及赋存状态。结果显示,白岗岩矿化按矿物组合可划分为3类: ①晶质铀矿+锆石+磷灰石组合,主要分布在Z17、Z19、SJ矿床(带);②铀石 、铀钍石+榍石+磷灰石组合,主要分布在SH矿床;③贝塔石组合,主要分布在SK、SH矿床。研究区铀成矿可划分为3个期次:岩浆期、热液期、表生淋积期。岩浆期为主成矿期,研究区晶质铀矿电子探针化学年龄为505±11 Ma,代表岩浆期成矿年龄。SH应进一步寻找铀石、铀钍石+榍石+磷灰石组合矿化白岗岩。  相似文献   

5.
白岗岩型铀矿床:构造和岩浆作用耦合的产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罗辛矿床为代表的白岗岩型铀矿是纳米比亚主要的铀矿床类型。白岗岩型铀矿集中产出在元古界达玛拉造山带中,含矿白岗岩是造山期后岩浆作用的产物。白岗岩易于侵入Nosib群罗辛组和可汗组地层中,但对地层没有绝对选择性,在整个Nosib群中都有发现矿化的可能。根据野外特征可将白岗岩分为6种,其中D型、E型是主要的含矿白岗岩,白岗岩具有成矿专属性。区域千岁兰(Welwitschia)断裂控制了白岗岩浆的侵位,其次级断裂以及片理、片麻理构造等为岩浆就位提供了有利张性空间。穹窿的转折部位是有利的成矿位置。构造和岩浆岩是重要的控矿因素,成矿是构造和岩浆作用耦合的结果,是一次构造-岩浆热事件。  相似文献   

6.
以罗辛矿床为代表的白岗岩型铀矿是纳米比亚主要的铀矿床类型。白岗岩型铀矿集中产出在元古界达玛拉造山带中,含矿白岗岩是造山期后岩浆作用的产物。白岗岩易于侵入Nosib群罗辛组和可汗组地层中,但对地层没有绝对选择性,在整个Nosib群中都有发现矿化的可能。根据野外特征可将白岗岩分为6种,其中D型、E型是主要的含矿白岗岩,白岗岩具有成矿专属性。区域千岁兰(Welwitschia)断裂控制了白岗岩浆的侵位,其次级断裂以及片理、片麻理构造等为岩浆就位提供了有利张性空间。穹窿的转折部位是有利的成矿位置。构造和岩浆岩是重要的控矿因素,成矿是构造和岩浆作用耦合的结果,是一次构造一岩浆热事件。  相似文献   

7.
白岗岩型铀矿是纳米比亚主要的铀矿床类型,纳米比亚湖山铀矿被众多研究者视为当今全球最重要的铀矿发现。白岗岩型铀矿集中产出在元古界达玛拉造山带中,是造山期后岩浆作用的产物。白岗岩易于侵入Nosib群罗辛组和可汗组地层中,为6种,其中D型、E型是主要的含矿白岗岩,构造断裂和穹窿的转折部位是有利的成矿位置。湖山铀矿床是中广核集团中广核铀业发展有限公司完全持有的特大型海外铀资源开发项目,将为中国核电发展提供有力的燃料保障。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中南铀矿地质志》、《中国矿产地质志·湖南卷铀矿》的基础上,系统梳理湖南铀矿勘查和科研成果,总结了湖南铀矿成矿规律。将湖南铀矿床划分为热液型、海相沉积型、陆相沉积型等3大类4类10个亚类。总结了铀矿时空分布特点,成矿地质背景和同位素年龄表明,控岩控盆控矿构造与岩浆、火山和热液活动集中发生在晚白垩世至古近纪,主成矿期为晚白垩世;重要铀矿床均分布在中新生代断陷盆地周边及盆地中,区域上铀成矿受铀独特的地球化学性质和统一的区域构造演化特定时期陆内裂谷阶段或区域断陷盆地阶段的制约,反映了铀区域成矿作用内在的时空统一性。厘定了湖南省内以铀为特色的矿床成矿系列,共划分2个成矿系列组合,7个成矿系列,8个成矿亚系列;衡阳盆地以铀为特色的矿床成矿系列的复合,是本次研究的重要成果,有助于揭示铀区域成矿作用内在的时空统一性;分析了铀成矿演化特征,构建了铀成矿谱系。近年来,应用成矿系列理论在重点铀成矿区开展找铀和关键矿产的综合找矿,取得重要找矿成果,建立了金银寨式、鹿井式等13个铀矿矿床式。提出在重点铀成矿区主攻热液型中大型铀矿床的同时,要重视大吨位岩体型铀矿(斑岩型、白岗岩型、花岗伟晶岩型)的找矿探索工作以及铀成矿区关键矿产的综合找矿和第二找矿空间的探索,在新元古代江南造山带可关注白岗岩型和花岗伟晶岩型铀矿,在扬子陆块与华夏陆块的结合带可重点探索斑岩型铀矿和火山岩型铀矿。以上成果有利于深化对铀、关键矿产区域成矿规律的认识,为今后铀矿勘查、综合找矿和科研工作提供指导与借鉴。  相似文献   

9.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砂岩型铀矿叠合成矿模式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文章阐述了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砂岩型铀矿成矿地质背景和矿床的基本特征;从铀的来源、迁移和沉淀富集等方面论述了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砂岩型铀矿成矿机理,认为该矿床形成的铀源、成矿流体和成矿作用具有多元性和复杂叠置性,提出了该铀矿床形成的“叠合铀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10.
白岗岩型铀矿是重要的铀矿资源,但针对该类铀矿典型矿床遥感特征的研究还十分薄弱。文章以纳米比亚罗辛铀矿区为研究对象,获取了该矿区哨兵-2遥感影像,总结了矿区典型蚀变矿物的光谱吸收特征,建立了针对矿区地质体的增强与构造解译方法。在此基础上,对获取的遥感影像进行了大气校正与几何校正,并应用主成分分析、波段比值等方法,提取了铁染、羟基和碳酸盐化蚀变信息。结果表明,罗辛铀矿中碳酸盐化蚀变在空间上与卡里毕比组的分布较为一致。通过选取合理的阈值,识别出与铀成矿相关的含大理岩地层。同时,对图像进行增强,并利用建立的构造解译方法,对罗辛铀矿的构造进行了识别。经野外查证,发现遥感识别构造、蚀变与野外查证结果一致,说明利用哨兵-2数据可以对白岗岩型铀矿的成矿条件与控矿要素进行识别,进而为铀矿勘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蒙古国铀矿地质特征及资源潜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涛涛 《地质与勘探》2018,54(6):1247-1255
蒙古国蕴含较丰富的铀矿资源。本文总结了蒙古国74处已知的铀矿床(点)地质资料,将蒙古国铀矿划分为砂岩型、火山岩型、花岗岩型、蚀变岩型、沉积岩型等5种类型,其中火山岩型和砂岩型是蒙古国主要的铀矿矿床类型;通过对蒙古国大地构造背景及典型铀矿床地质特征进行研究,将蒙古国划分为4个铀成矿省,其中最具成矿潜力的是蒙古-额尔古纳铀成矿省、戈壁-塔木察格铀成矿省;结合蒙古国成矿地质背景及矿产开发情况,圈定了多尔诺特铀矿潜力区、乔伊尔铀矿潜力区、赛因山达-宗巴音铀矿潜力区、楚鲁特铀矿潜力区、布图里诺儿铀矿潜力区等5处铀矿勘查开发潜力区。  相似文献   

12.
西大明山成矿带碳硅泥岩型铀矿找矿靶区圈定及优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综合分析大新铀矿床和巴江铀矿床等典型矿床的成矿地质环境、成矿地质特征、铀成矿地质作用,总结西大明山成矿带的铀成矿规律,笔者认为尽管带内存在堆积富集的古溶岩型铀矿,但其不是主要的资源类型,研究区内仍应以寻找热液叠加改造型铀矿为主要找矿目标。同时,总结和归纳了该带热液叠加改造型的碳硅泥岩型铀矿预测要素变量,主要有:前泥盆系剥蚀区、控矿构造、岩体、铀矿化信息、化探异常和有利岩相等。采用固体矿产评价方法和MRAS技术进行找矿靶区圈定和优选,为带内下一步的铀矿勘查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巴丹吉林盆地沙枣泉铀矿床成矿特征与成矿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丹吉林盆地是我国砂岩型铀矿产地之一。笔者通过沙枣泉地区地质调查、钻探查证和地球化学分析等,对该区铀成矿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进行研究,重点探讨了沙枣泉铀矿床成因和成矿模式。依据沙枣泉地区的构造及盆地演化、铀矿化特征、控矿因素和成矿年龄等,认为区内铀成矿具有两阶段特征:即同生预富集矿化阶段和后生氧化改造富集成矿阶段;铀矿体主要赋存在早白垩世晚期的构造-沉积转化面,产于盆地形成后由于构造运动所产生的向斜凹陷部位。  相似文献   

14.
龙首山成矿带207铀矿床矿化特征和外围铀成矿潜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7铀矿床位于甘肃省龙首山成矿带西部,区内地质构造复杂,岩浆活动强烈。矿区出露地层主要为古元古界龙首山群(Pt1)和下石炭统南洼顶组(C1n);出露岩体主要为中条期伟晶状白岗岩,其副矿物特征具有华南改造型产铀花岗岩的特点。区域构造线呈北西-南东向。207铀矿床具有"岩体型"矿化特征,含矿主岩伟晶状白岗岩发生全岩矿化,矿体多呈脉状、透镜状及不规则状;矿石类型为蚀变花岗岩型。岩体、地层和构造是铀矿化的3个重要控制因素。岩体侵位于高铀含量的龙首山群,构造上处于古老隆起区。岩体的铀含量和铀的浸出率高,Th/U值小于3,造岩矿物黑云母的多色晕异常显著,沿断裂带发育较强的黑云母绿泥石化及赤铁矿化(红化)。岩体较低的稀土元素总量预示其有较强的成矿能力,∑Ce/∑Y比值低对铀成矿有利。岩石的化学评价系数x=27,岩石化学组分十分有利于铀的成矿。根据矿床成矿地质背景、铀矿化特征、控矿因素及大量资料的综合分析和研究认为,207矿床外围铀成矿潜力巨大、找矿前景广阔,在新一轮找矿工作中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5.
《四川地质学报》2022,(2):235-240
为了进一步拓展104矿床的找矿空间,依据塔尔组上段的最新勘查进展和成果,详细总结了塔尔组上段碳硅泥岩型铀成矿类型的铀矿化特征。104铀矿床位于南秦岭铀成矿带西端,若尔盖铀矿田东端。本文在以往勘查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该矿床的成矿地质背景、铀矿体(化)特征、矿床成因及找矿远景进行了分析,认为区内地层、岩性、构造及岩浆热液活动与铀成矿关系密切,综合分析认为该矿床具有极大的铀矿成矿潜力和找矿远景。  相似文献   

16.
显生宙脉型铀矿床成矿理论的几个基本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显生宙铀矿地质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大量脉型铀矿床(或称热液铀矿床)的发育。本文以中国显生宙脉型铀矿床的研究成果为基础,综合西欧、中欧、苏联和美国同类矿床的资料,概要地阐述了这类矿床的基本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讨论和评述了其成矿理论的几个基本问题。根据对世界主要铀矿区的大地构造背景分析,提出区域性铀源主要来自褶皱带的中心地块和活动大陆边缘基底古老硅铝壳中的富铀地质体,铀的活化和向上部构造层转移的主要因素是深熔作用和酸性岩浆怍用。显生宙热液铀成矿省形成的可能原因在于遭受深熔的部位存在着足够多的富铀地质体。提出了成矿热液形成的可能机制和“双混合”成因模式。强调指出拉张型构造运动和裂陷作用对脉型铀矿床形成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为了进一步拓展104矿床的找矿空间,依据塔尔组上段的最新勘查进展和成果,详细总结了塔尔组上段碳硅泥岩型铀成矿类型的铀矿化特征。104铀矿床位于南秦岭铀成矿带西端,若尔盖铀矿田东端。本文在以往勘查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该矿床的成矿地质背景、铀矿体(化)特征、矿床成因及找矿远景进行了分析,认为区内地层、岩性、构造及岩浆热液活动与铀成矿关系密切,综合分析认为该矿床具有极大的铀矿成矿潜力和找矿远景。  相似文献   

18.
黎琼  吴迪  尚长健 《地质论评》2019,65(Z1):61-62
正花岗岩型铀矿床是重要的铀矿类型,国内外学者提出了多种花岗岩型铀矿的成矿机理。地质流体的来源、运移和卸载是厘定铀成矿过程的重要指标。流体包裹体是地质时期流体的"活化石",关于流体包裹体的特征研究是探讨成矿流体特征以及成因的重要分析手段(苟学明等,2017)。目前缺乏对大布铀矿床成矿流体特征的深入研究,笔者通过对大布矿床成矿期流体包裹体的显微观察、测温、气相成分、同位素分析等,总结了大布矿床的成矿流体特征,初步探讨了成矿流体来源。  相似文献   

19.
红石泉矿床位于龙首山铀成矿带的西段,是我国发现的最为典型的伟晶岩型铀矿床,具有岩体型矿化的特点,铀矿化发育于伟晶岩体内部和接触混染带内。通过对含矿主岩伟晶岩进行系统研究表明,红石泉矿床中铀以晶质铀矿、沥青铀矿和铀黑形式存在。在中条造山运动晚期(1 735±67) Ma形成初始铀矿化,并在海西期(356±46) Ma部分矿石发生了热液叠加改造。早期岩浆成矿阶段主要形成晶质铀矿,晚期热液叠加改造阶段主要形成沥青铀矿,并发育了与芨岭钠交代型铀矿床相似的“四位一体”蚀变组合,热液改造过程是一个去K、增Na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纳米比亚欢乐谷地区白岗岩型铀矿成矿机理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对纳米比亚欢乐谷地区白岗岩型铀矿的铀矿物学、成矿期次、主要控矿因素、成矿物质来源及成矿机理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认为白岗岩型铀矿受到构造、岩性、地层、基性岩脉和后期热液活动等因素的综合控制。矿体主要产于褶皱的拐弯处、穹窿边缘及构造变异(转折、膨大)部位,这些构造为铀矿化提供了充足的赋存空间;同时千岁兰区域性断裂为铀的活化迁移提供了通道;在岩性方面,矿化白岗岩具有专属性,只有D、E型白岗岩成矿,其他类型白岗岩不成矿,而且矿化白岗岩主要侵入于卡里毕比组和卡塞布组;后期流体也对铀成矿具有叠加改造作用,该期铀矿化与侏罗纪基性岩浆的侵入密切相关。另外经研究发现,白岗岩型铀矿主成矿期铀来源于富铀的前达马拉基底,热液叠加改造期的铀可能来自于原生铀矿物本身,据此构建了一个全新的四阶段三期的"四维"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