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8 毫秒
1.
利用渭河盆地2001—2008年高精度GPS监测资料,结合区域构造特点建立了渭河盆地有限元动力学模型,基于此研究了区域现今地壳应力场特征,深入分析了构造应力场与盆地内地裂缝群发之间的内在关系,首次基于空间大地测量定量的揭示出了区域构造应力场与盆地内地裂缝群发的内在动力学联系,及盆地东、西部地裂缝分布不均衡的根本成因.研究结果表明:渭河盆地现今地壳应力场差异性显著,主要呈现出中、东部以NW-SE向拉张为主,西部则以NW-SE向压缩应力为主,整体具有相对左旋运动趋势,与区域以往长期构造变形具有较好的继承性;分析揭示出区域NW-SE向拉张构造应力正是盆地内中、东部地裂缝群发的力源机制,而盆地内差异性构造应力场也正是导致盆地东、西部地裂缝发育不均衡的根本原因所在,由此进一步证实了渭河盆地地裂缝的强构造属性,其是由活断层在上述力源机制作用下,以蠕滑形式错断地层使土层破裂而形成的.本文研究结果为盆地地裂缝灾害防治、城市安全建设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2.
山西大同市地裂缝的分布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裂缝是地下断裂构造现今活动在地表土层形成的痕迹,地裂缝灾害能够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叙述了山西大同市地裂缝的现状、灾害情况及地裂缝的基本特征,并对其成因进行了分析,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3.
临汾盆地是汾渭盆地中地裂缝较发育的地区,地裂缝类型众多、成因复杂。在对临汾市区西部高堆村出现的地裂缝进行地质调查并采用电阻率CT方法勘察后,基本控制了该地裂缝的空间展布;从活动构造、地下水开采、黄土湿陷及地层条件、地形地貌环境四个作用因素分析其成因机制。发现,高堆地裂缝深部不存在隐伏破裂面,属非构造成因地裂缝,而地下水超采和黄土湿陷性是其诱发因素,地表渗水使裂缝扩张、加剧,地层条件、地形地貌环境则制约、控制其发育位置。  相似文献   

4.
运城地裂缝     
引言 1975年以来,在运城地区出现多处地裂缝,(图一),除①一⑤号发生在煤矿采空区,库岸、渠旁、河边外,绝大多数发生在地貌为陡坎的断裂构造附近。运城县上王—半坡—五曹地裂缝(以下简称半坡地裂缝)和83年7月发生在万荣县王亚公社薛店村的地裂缝(以下简称薛店地裂缝),规模较大,其破坏程度相当于Ⅶ度地震。这两起地裂缝,在成因上有不同的看法。本文就这两起地裂缝的成因谈一些看法。 一、地裂缝分布区的地质构造背景 运城地区位于祁吕贺“山”字型构造东翼转折部位,是一系列“多”字型展布的新生代断陷盆地与隆起相间展布地带,  相似文献   

5.
依据地震地质构造和断裂带几何特征,将临汾盆地及其周缘划分为6个研究区域,运用近27年经过精确定位的区域台网地震资料,采用多个地震活动参数值的组合,结合震源深度分布、历史强震背景,分析临汾盆地及其周缘各研究区的现今活动状态。结果表明,现今应力水平较高的3个区域分别为洪洞—临汾凹陷、侯马凹陷和峨眉台地。其中,洪洞—临汾凹陷为1303年洪洞8.0级地震的破裂区,现今应力水平仍然较高,其中深部出现的小震活动稀疏段可能表明其正处于破裂区的恢复阶段;侯马凹陷至峨嵋台地北缘自有史料记载以来,没有记录到M6以上地震,现今地震活动特征显示其处于较高应力水平下的相对闭锁状态,属于未来强震的危险区段;灵石隆起、辛置凸起和襄汾凸起现今应力水平相对较低,以中小地震活动为主要特征,强震危险性较小。  相似文献   

6.
1985年6—10月间,在山西临汾盆地南部工作期间,发现历史地震遗迹,长度约75公里,遗迹年代经推算距今约1400年(北魏)。 这些地震遗迹主要有:地震楔、地震陡坎、沟拐弯、断层快速活动等,集中分布在侯马市上马乡上院至庄里7公里长的地域里。 在地震遗迹中,规模最大的是地裂缝,长度约68公里。它分布在侯马市北5公里的北坞村北,高阳、西上宫、张寨一带和新绛县柳泉乡至万荣县通化乡一带。总体呈右行雁列状排列,分布规律,穿沟越坡,不受地形影响。  相似文献   

7.
基于断裂力学理论,应用FLAC3D数值模拟方法对交城断裂活动时附近土体的变形特征进行模拟计算。计算结果表明:断层活动带动上覆土层差异沉降及应力场变化,当断层错动量达到一定程度,断层附近出现拉应力区,土体在拉张应力和自身重力作用下产生垂直差异形变,从而产生地裂缝。将数值模拟结果与方山探槽揭示的地裂缝剖面特征进行对比,二者结果相互印证,说明清徐地裂缝是交城断裂活动的结果,二者具有明显的对应关系,地裂缝为构造成因裂缝。数值模拟结果为研究断裂和地裂缝成因关系提供了佐证。  相似文献   

8.
利用汾渭盆地及其邻域2001—2007年与2009—2011年高精度GPS监测资料,基于区域构造特点,采用块体运动应变模型结合数理统计假设检验法,建立了区域合理的地壳运动应变模型,基于此定量研究了区域现今地壳应变场及其变化特征,特别是2008年汶川强震对汾渭盆地区域变形特征的作用影响,同时从盆地整体上分析了盆地内多发的地裂缝灾害与区域整体构造变形特征之间的内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经统计检验判断,选择合理的区域地壳运动应变模型,对获取真实反映区域实际构造变形特性的应变参数具有重要的作用;2008年汶川强震对青藏东边缘地块及渭河盆地西侧局部地区应变场造成一定的影响,但是震后上述区域并没有出现显著的应变积累而是呈现出应变量值较震前减小的特征,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因为此区域并不是强震造成的库仑应力显著增加区,在震后2009—2011年时间段内处于构造应力场的松弛调整期;汶川强震没有显著改变研究域现今整体的构造变形背景特征,区域地壳构造活动特征仍具有较好的继承性;基于研究域构造块体具有各向同性连续弹性变形的前提,初步推断整个汾渭盆地内多发的地裂缝灾害可能是区域NW—SE向拉张应力场作用下的地表破裂响应.  相似文献   

9.
随着深水油气勘探和深水盆地研究的推进,白云凹陷陆架坡折在张裂结束后发生快速跃迁、上下地壳伸展存在不均一性等一系列地质现象逐渐受到学者的关注,这些问题的解决对被动大陆边缘演化过程的认识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根据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CNOOC)提供的地震地球物理数据,计算出白云凹陷地壳的拉张因子(β)分布.并选取白云凹陷内13条精确解释的长地震剖面,分别计算出沿剖面的上下地壳拉张因子,并获得拉张因子的平面分布,揭示上下地壳在拉张过程中的不同贡献.结果显示:白云凹陷全地壳拉张因子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变大,反映了地壳由陆向洋减薄的特征.上地壳拉张因子较小,而下地壳比上地壳的拉张贡献大,表明白云凹陷新生代变形受脆性伸展作用控制不大,而主要受韧性伸展作用控制.数值模拟计算过程表明白云凹陷初始地壳应为热减薄地壳.下地壳拉张因子由北部向深海盆边缘逐渐增大,并出现两个拉张中心,分别对应于白云凹陷和荔湾凹陷.在23.8和13.8 Ma这两个时期,陆架坡折形态都与下地壳拉张因子等值圈闭的外缘走向近似,且都处于下地壳强烈变化的地区,推测由下地壳伸展和下地壳流动引起的盆地沉积沉降作用是控制陆架坡折发育位置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2014年景谷地震震中附近地裂缝成因初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14年10月7日云南省景谷县发生了M_s6.6级地震,震中附近出现了一系列的地裂缝。本文通过对这些地裂缝的实地调查,结合震源机制、余震分布、烈度分布等其它信息,综合分析探讨了这些地裂缝的成因。结果显示,这些地裂缝都是斜坡在地震的震动影响下,由于重力作用而形成的。在此基础上,本文还深入讨论了不同裂缝的形成机制和模型,为以后甄别地裂缝成因提供了良好的范例。  相似文献   

11.
在对西安地裂进行了全面综合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对各种不同的地裂灾害进行了归纳分类,並对其各自的成因进行了初步分析。给出了各类地裂在中国的宏观分布及地裂灾害最严重的地区——汾渭盆地的地裂分布。提出了在地裂的研究中,理论上要认识在多因迭加下浅部地层的非均匀、软弱、多相介质中断裂的失稳、扩展及终止的规律;应用上要解决各类建筑的防裂减灾技术问题,並能服务于环境、资源保护和城市规划,同时,还可以为地震预报、开发地热等工作提供某些基础资料。地裂学就是旨在完成上述任务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将作为地球科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在“国际减灾十年”中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2.
The earth fissures in the Su-Xi-Chang area are caused by differential land subsidence due to long-term excessive groundwater withdrawal and controlled by the bedrock ridge or cliff underlying. There have been more than 15 earth fissures in the area since 1989. The field investigations have lasted for more than 20 years. The earth fissures generally have a main fissure and a number of secondary ones parallel to the main one. The main fissure (crack) has a scarp, is steeply dipping, and can be more than 2000 m long. Geophysical surveys (2D or 3D seismic investigation, controlled source audio frequency magnetotelluric sounding, and electric sounding) combined with geological drilling are effective for the investigation of earth fissures. Geodetic leveling is effective to monitor the ground deformation across the earth fissure, so is the extensometer for the opening of the fissure. The activities of earth fissures are directly related to different stages of land subsidence and controlled by geological abnormalities. Most earth fissures in the area are still active.  相似文献   

13.
镇江大杨林岩溶塌陷及地裂缝灾害机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镇江大杨林地区发生的民房墙体开裂、地面裂缝等地质灾害现象,从破坏特征看,应属地面塌陷和地裂缝共同作用的结果。根据地质调查资料,辅以物探(csAMT法)、钻探、槽形钻等工程勘查手段,基本查明了该地区内地质灾害发生的地质环境背景、形成条件及影响因素,重点分析了岩溶塌陷及地裂缝的形成机制。认为地下水开采是诱发岩溶塌陷的主要因素,并由此引发了居民区墙体及地面开裂,地袁水入渗侵蚀与持续干旱天气促进了农田地裂缝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王新  邵辉成  刘春  韩恒悦 《内陆地震》2007,21(4):361-365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的方法,对2007年1月陕西省泾阳县龙泉乡新出现的地裂缝进行了初步勘察。地裂缝主要沿清惠渠西干渠的两岸断续分布,上下两盘错距约5 cm,且都倾向于水渠一侧。结合该区地质地貌特征和地震前兆观测手段资料变化,对该次地裂缝的展布、性质、活动特征及地裂缝快速发展时期该区周围环境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表明由于长期干旱,清惠渠的西干渠在输水过程中渗漏,从而引起黄土自重湿陷,造成此次局部地质灾害。此地裂缝属于非构造性地裂缝。  相似文献   

15.
徐起浩 《华南地震》2008,28(1):52-66
从1969年开始,雷州半岛每年或隔年频繁发生地裂缝,论述了雷州半岛地裂缝的分布特征.指出区内的地裂缝主要与地质构造、地壳活动(海岸抬升)相关,也和邻区强震、中强地震及区内的小震和微震部分相关.认为区内的地裂缝主要属构造蠕变地裂缝。推测与1969年其邻区阳江发生的6.4级强震对本区构造活动的激发并改变其地壳活动性有关。  相似文献   

16.
在应用网络并行电法技术的基础上,建立有基底潜山的物理模型,对注水条件下模型土体开裂过程中的地电场响应进行测量。试验结果表明,土体中电位、电流和电阻率的变化与土体含水量密切相关,随着土体中含水量的改变,自然电位、一次场电位、激励电流和视电阻率发生急剧变化;网络分布式并行电法反演信息表明在视电阻率曲率值较大位置容易产生不均匀沉降和裂缝,不均匀沉降的程度越大,地裂缝的长度、宽度、深度也越大。  相似文献   

17.
2022年1月8日发生的门源M6.9地震诱发了崩塌、滑坡、砂土液化、地裂缝等多种同震地质灾害。通过对门源M6.9地震地质灾害进行现场调查,得出了地质灾害的分布特征和各类型地质灾害的主要特点,分析了地震地质灾害不发育的原因,并对地震地质灾害的长期效应进行了分析预测。研究结果表明:门源地震诱发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震中附近;崩塌、落石总体规模较小,滑坡多为岩质滑坡,且以冰碛物和表层岩土体的溜滑为主。受表层土体冻结和孔隙水压力消散的影响,饱和砂土液化沿较窄的地裂缝呈串珠状分布,喷出物多为粉细砂。地震形成了4条左旋左阶斜列的地表破裂带,并在极震区内形成了大量的地裂缝。断层破碎带对地震动的阻隔作用、覆盖层薄、地表土冻结可能是造成本次地震地质灾害总体不发育的主要原因;地震产生的大量地裂缝导致斜坡和堆积体的稳定性减弱,在耦合集中降雨、冻融作用等因素后可能诱发滑坡灾害,松散堆积于沟床处的崩滑物作为物源,可能会增加地震影响区泥石流灾害的风险。  相似文献   

18.
对全球2020年以来发生的5.0级以上地震活动进行统计,以季度为周期并通过多渠道收集地震灾害相关信息资料。重点对2023年1—3月发生的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财产损失的5.0级以上地震进行数据搜集、归纳整理和统计分析,对典型地震的地震灾害及其影响进行了概括和阐述,总结了2023年第一季度地震灾害活动情况主要特征,分析了全球地震活动和人员伤亡特点,强调日常抗震设防和培养应急避险意识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王景来 《地震研究》1996,19(4):396-404
地震是云南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它制约了云南经济和社会发展,给云南国民经济带来严重冲击,本研究了云南地震灾害的基本情况,着重分析了1950年以来地震对云南国民经济的影响,自1970年以来,云南发生的通海,昭通,龙陵和澜沧-耿马四大地震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最大,通海地震经济损失占当年全省国民生产总值的7.5%,而澜沧-耿马地震则达到7.6%,作认为,防震减灾工作要做在地震发生之前,如果用国民生产总值的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