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13为主的居民集居地,它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设市是由国家规定达到一定的标准设有市一级地方政府机构的行政单位,设市的城市是行政意义上的城市。城市的统计以市区为单元,市区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指城市行政边界内的地域;另一种是指城市行政辖区内具有城市实体特征的地域。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城市行政边界比较稳定,或者一些城市其建成区范围稍大于市区,所以在他们看来城市和设市的概念是一致的。在我国,城市的行政边界不稳定,而且几乎所有的城市的行政区都大于城市实体的范围。  相似文献   

2.
工业化伴随而来的现代城市化,是工业文明的重要结果,它使得每一个走向工业文明的国家,都不可避免地走上了城市化的道路。表现在农业人口占人口总额越来越少,农村面积越来越少,代之而起的是工矿城市、商业城市等不同类型城市的蜂起;农村聚落也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逐渐发展成为小城镇、城市、大城市乃至形成城市群带。农村地域大量地转为城市地域,城市化才得以最终实现。但是在我国,农村地域转化的任务还相当艰巨。 一、影响我国农村地域转化的因素 1.现有结构:我国城乡关系的二元结构是城乡长期病态发展的结果,它的基本特征是城乡的高度隔绝(包括产业、人口等),城镇化速度远远低于工  相似文献   

3.
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口分布在空间位置上的变动。一般指的是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这种移动通常涉及人口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的改变。人口迁移又分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国际人口迁移是指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国内人口迁移是指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国际上关于人口迁  相似文献   

4.
陈红霞 《地理研究》2012,31(10):1887-1894
在理论评述基础上, 构建了城市规模经济内涵的概念框架, 进一步应用计量分析方法, 探讨城市人口规模效益与经济规模效益。研究发现:现阶段我国的城市空间规模扩张整体呈现以人口增长为主要推动力;100~200万人口规模的城市每单位人口占用的空间规模相对较小, 从吸纳人口的角度应优先发展;200万以上人口规模的城市每单位人口占用的空间规模相对较大, 但每单位经济规模的空间占用较少, 从发展经济、增强区域竞争力的角度应适度发展;土地的集约利用可通过发展不同规模和类型的城市, 进而构建合理的城镇体系这一区域规划途径缓解或解决。最后, 本文从土地集约利用的角度, 针对目前的城市与区域规划实践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我国行政区划通名中的“省”、“县”、“乡 (镇 )”等用词中指代性都是明确的,都有一个确切的含义。而通名中的“市”,它可分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地级市及县级市等多种级别的“市”,它的跨度为省级、副省级、地级、副地级、县级等,它的功能有综合性城市、钢铁城市、煤炭城市、森林城市、旅游城市、港口城市、口岸城市等,人口多则逾千万 (如上海市 ),小则七八千 (如二连浩特市等 ),不但跨越多种行政区划级别,而且其含义不仅仅是原来的“市”字,内涵模糊不清,外延大小不定,是行政区划通名中最混乱的一个称谓。   “市”,原…  相似文献   

6.
中国东北三省城市收缩的识别及其类型划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平军  王柯文 《地理学报》2021,76(6):1366-1379
城市收缩是一个受经济全球化影响,并具有区域地方特征的世界性经济社会现象,如何构建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中国化”城市收缩研究理论分析框架,为世界城市收缩研究提供中国经验,是新时期中国地理学者、城市规划工作者亟需重点关注和研究的新命题。本文认为城市收缩本质是城市“发展势能”的相对弱化或绝对退化而引起以人口为核心的经济发展要素的再区位和城市功能形态空间重构的响应过程或状态,其是一个综合概念,一个基于人口变化、经济变化、投资消费变化与财政变化等的多维一体过程,据此构建基于“二步诊断法”的城市收缩识别体系及其类型划分标准,同时针对中国最具典型和代表性的东北三省开展城市收缩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① 东北三省存在明显的城市收缩现象、且呈现出区域化的发展演化趋势;整体可归纳为资源依赖型收缩城市、“虹吸”型收缩城市、综合型收缩城市及区位制约型收缩城市4种模式,其中资源依赖型收缩城市是主体,占据了整个收缩城市的2/3;② 空间上整体呈现出北高南低的空间格局,与经济发展重心不断南移相呼应;③ 指标维度收缩整体遵循“投资消费与经济下行→人口收缩→财政收缩”的内在演化逻辑关联;④ 立足于“二步诊断法”的城市收缩识别体系及其类型划分标准反映出当前基于人口变化学的识别标准的合理性及其局限性——人口变化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识别收缩城市,但是对于划分收缩城市类型、揭示收缩城市内在耦合机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⑤ 实证结果表明“二步诊断法”是合理可行的,其可为中国城市收缩的识别、东北振兴政策的制定提供工具支撑与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城市快速增长期生态与环境整合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我国城市化已进入快速增长时期 ,同时城市的环境恶化、生态破坏也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瓶颈之一。由于在概念的理解上 ,“生态”与“环境”既有一定的区别 ,同时也有重叠的部分 ,导致城市生态指标与环境指标选取易出现一定的混淆或过于偏重某一方面 ,影响对城市生态与环境总体特征的全面反映。  相似文献   

8.
崔敏 《地理研究》1987,6(2):94-94
在煤炭资源开采利用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煤炭工业城市,现在是,今后也将是我国城市中的一种重要类型。根据煤炭工业与非煤工业在城市中的相对地位和作用,结合煤城职能结构,煤炭工业城市可以划分为不同类型。分析煤城的形成过程,发展趋势及其影响因素,从研究煤城经济结构入手,剖析煤城各经济部门(尤其是各工业部门)在煤城不同阶段的发展可能性和经济合理性,是拟定煤炭工业城市发展性质的主要办法。煤炭工业城市人口有一定特点,不同类型的煤城在人口发展和结构上又有所差异。煤炭工业城市人口发展规模的推算方法应因城因时制宜。根据煤炭工业生产的特点和城市本身建设发展的要求,煤城宜采用分散成组的布局结构,形成以中心城镇为核心的矿区居民点体系“一矿一区”的小型居民点形式是不适宜的。煤炭工业城市的铁路系统、道路系统、公建系统以及郊区规划布局等也具有一定特点。  相似文献   

9.
在谈到城市增长时,传统观点仅指人口的增长,但我们更强调收入或人均收入的增长。这一点,和传统观点差别很大。一般假定,一个城镇由于劳力需求增加,引起人均收入增加,这会吸引人口流入。反之,需求减少,会引起失业和人口迁出。换句话说,城市经济增长可以通过人口的增长来表示,即使收入和工资水平存在差异也没有问题。而城市的衰退则可以通过失业来反映什么导致城市的增长?现在还没有哪个理论能解释各种城市的增长。每个城市都是城镇体系中的一个成分。除非整个城镇体系扩展(例如,在工业化早期,农村人口涌入城镇),那么,位于城镇体系某处的某个城镇,其增长或变化的原因,就与整个城镇体系无关,因此,对特定城市增长的解释,可以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10.
<正> 一、 我国城市绿化建设的现状 1.城市绿化的基本情况。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下,我国的城市绿化建设稳步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绿化得到了迅速发展(见表1),城市绿地面积、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和城市公共绿地面积增长得较快,在美化、净化城市环境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1999年,全国667个城市的平均绿化覆盖率已达到27.44%,建  相似文献   

11.
葡萄牙经济     
1985年葡萄牙人口估计有1013万人,其中14岁以下的占25.7%(1970年占28.8%),65岁以上的占10.3%(1970年占9.3%)。人口平均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110人,这个指标超过了西班牙(每平方公里76人)和法国(每平方公里100人)。1985年在欧洲经济共同体国家共有约100万葡萄牙移民,其中85%居住在法国。1985年底葡萄牙有经济收入的人口454.6万人,而工人的数目是404.8万。下述部门所占比例(%)分别是:农业、林业和渔业——24.3(1960年——44,1970年——33),工业——33.2(29,36),服务行业——42.5(27,31)。1986年末,根据各方面估计,葡萄牙的失业率为9—12%(意大利为21%)。  相似文献   

12.
“经济地理位置?(ЭГП)是H.H.巴朗斯基提出的,现已成为苏联经济地理学中一个基本概念,其定义为:“经济地理位置是某一地点,地区或城市与外部具有某种经济意义的客观实在的关系”。这一定义提出了关于被研究的各个地理客体或作为不同区域系统组成部分的一组地理客体区域联系的思想。任一区域的经济地理位置都可以通过对多维空间中经济地理客体(经济点、中心等)位置的评价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13.
城市功能区和人口流动是行为地理学和城市规划领域的研究热点,不同城市功能区的人口聚散现象更是其重点议题。该文基于POI和腾讯位置服务(LBS)大数据,以武汉市主城区为研究区,利用功能密度指数、功能优势指数识别城市功能区,并通过空间关联判断城市功能区人口流动变化规律,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归纳人口时空聚散模式。研究结果表明:1)中心城区功能混合度较高;2)受人群时空需求影响,不同城市功能区的人口流动规律呈现一定差异性;3)根据城市功能区人口流动聚散趋势并综合其构成特征,可分为公共主导-聚散波动、商务主导-持续集聚、居住主导-持续集聚、绿地主导-聚散交替、商业主导-动态平衡和工业主导-先聚后散共6种模式。研究结果对于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合理配置城市资源以及提升城市运行效率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4.
20 世纪美国城市体系的演变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谈明洪  李秀彬 《地理学报》2010,65(12):1488-1495
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在规模不等的城市中城市人口将如何分布?这是制订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必须考虑的一个重大基础问题。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经济体,城市体系成熟,100 年前的城市化水平和中国现在相当。研究20 世纪美国城市体系的演化特征,对中国会有所启发。采用美国人口普查数据,运用位序-规模法则等方法,分析了美国城市系统的演变过程。结果显示:在20 世纪前70 年美国城市化处于加速发展的中期阶段,大城市的人口增长明显快于中小城市,城市体系向非均衡化方向发展;20 世纪后30 年,美国城市化进入了稳定发展的后期阶段。与美国不同的是,处于城市化加速发展中期阶段的中国(1985-2000 年),小城市人口增长较快,城市体系趋于均衡。研究认为:未来我国大城市的人口集聚有较大潜力。  相似文献   

15.
在区域地理学中,心地(haartland)概念是借用政治地理学的心脏地区(The heartlard)或称枢纽区域(Pivotal area)概念,并加以发展而成的。心地概念在区域地理学中,除了政治含义以外,还被赋予了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含义。这一地理概念,在加拿大是指五大湖和沿圣劳伦斯河之间的中间低地,为加拿大的“心脏”——躯干的中心和最具活力的器官。在心地内,存在着地域和功能的综合。这一小区域是加拿大的人口和工业中心。  相似文献   

16.
城市化     
城市化是指城市形成过程,即人与环境发生变化的复杂过程。城市化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①人和一些活动渐渐集中在一些城市和集镇内,从而扩大了居民点的范围;②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生变化,农业活动不再是主导经济;③人口结构特征的变化(如,出生率降低,死亡率上升,城市人口增加);④城市不断向外扩张,超出城市和集镇的建筑区范围,导致农村经济用地  相似文献   

17.
土地承载力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问题的缘起当今世界上资源、环境和人口三者之间的矛盾随着人口的骤增变得更加突出,由此引起的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问题越来越突出,根据联合国人口活动基金会预测,到2000年世界人口将达到60亿(美国国情普查局的预测则认为将达到62亿)。全球的土地资源是否可以实现这种程度的增产并养活未来人口呢?国家的土地资源是否足以使我们现有的和未来的人口达到粮食自给呢?这里第一个问题是全世界关心的问题;第二个问题是寻求自力更生的国家提得越来越多的问题。我国人口与土地资源的关系与世界整体状况相似,甚至比大多数国家还要尖锐。这是因为我国人口众多,基数很大.增长的绝对值也大,同时我国的平地比例小,可供开垦的后备耕地资源不多,人  相似文献   

18.
当前中国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出现了城市增长与收缩并存的现象,而城市收缩又以老工业基地最为典型。以中国老工业基地城市为研究对象,根据2009—2018年各城市人口和经济变化,分析城市收缩状况及类型,探讨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从城市收缩类型来看,总体上老工业基地城市以经济收缩型为主,人口-经济收缩型次之,而人口收缩型占比较少,在空间分布上经济收缩型、人口-经济收缩型城市多呈现连片的空间分布特征,而人口收缩型城市呈“点”状分布特征;(2)从城市收缩路径来看,经济下滑先于人口流失现象是多数老工业基地城市出现收缩的一个首要表征,较少部分老工业基地城市为早期的人口流失进一步导致后期经济下滑,符合前一个转变路径的城市主要分布在我国中部省区和东北部分地市,遵循后一个转变路径的城市主要集中连片分布在东北老工业基地;(3)分析老工业基地城市影响因素可见,出生率水平、工业就业、产业结构、对外开放、科技投入多个因素以不同形式和程度影响城市人口与经济的增长和收缩。  相似文献   

19.
韩江三角洲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韩江三角洲正如其他东南山地河川的三角洲一样,是物产丰富、人口集中的地区。在这个面积不满1,200方公里的韩江三角洲上有二个1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汕头、潮安),总人口约为140万人(以潮安、汕头市、澄海为根据的估计)。  相似文献   

20.
闽南地区位于我国东南沿海的一个重要的对外开放区域,它是福建省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之一。目前仅开放了厦、漳、泉三市和十一个县,按行政区划分,闽南地区实际上包括三市十六个县(即厦门市辖一个县;泉州市辖六个县;漳州市辖九个县)。全区土地总面积有24984,4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20.6%;总人口99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830多万),占全省总人口的36%,人均耕地仅有0.56亩(1985年)。闽南地区处在我国南亚热带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