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通过调查,结合大量前人资料和多时段的遥感解译成果,在研究人类活动影响下地质环境与生态系统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基础上,进行了生态环境演化的动态演变分析,并选择具有代表性的3个典型地段进行深入剖析,充分揭示了人类活动-生态系统-地质环境三者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初步建立了流域生态地质环境演化机制概念模型。为改善、恢复和保护生态地质环境,实现人与生态地质环境的协调,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王明章 《贵州地质》2004,21(4):251-253,228
人类生存的环境是由地球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共同组成的复杂系统,地质环境子系统作为水圈和生物圈的载体,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与生态环境有着最直接、最密切的联系,与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相关的地质环境也就构成了“生态地质环境”。研究生态地质环境及其与人类工程活动的相互影响效应,才能从根本上提出合理有效的生态环境整治的方法,提出生态预测和控制的方法和途径,为生态环境的综合整治、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从而保持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遭遇和诱发了一系列地质环境问题,这严重危及了城镇安全及可持续发展。为了实现地质环境自身良性演化及其可持续利用,保障城镇安全及其可持续发展,文章系统分析了地质环境综合评价中的人-地相互作用以及人-地相互关系,并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人-地关系协调理论和地球系统科学思想,构建了评价的基本流程:1人类活动-地质环境相互作用机制研究;2人-地相互适应能力评价:地质环境脆弱性评价、地质环境适宜性与功能区划、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3人-地相互关系评价:地质环境影响性评价、地质环境风险性评价;4人-地相互关系协调。所建立的城镇地质环境综合评价研究体系,是实现城镇可持续发展与地质环境良性演化的协同调控技术,可为城镇化进程中减灾防灾、国土规划与地质环境安全保障提供理论先导。  相似文献   

4.
河北省地质环境评析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桂林  谷永昌 《地球学报》2000,21(2):198-201
地层、岩石、构造、水形成了地球表部的地质环境。地质灾害是地质环境演化为另一新的有序的自稳状态的调整。文中从生态地质环境、生产地质环境和生活地质环境 3方面论述了河北省环境系统的基本组成要素 (地层、岩浆岩、构造、水 )的特征与分布 ,简述了系统中地震、泥石流、崩塌、滑坡、地裂缝、岩溶塌陷、海水入侵、工程建设、生活污染等主要破坏因素 ,指明了破坏因素的分布范围、隐患区段、破坏程度以及诱发灾害的特定背景 ,分析了防治地质灾害的措施和对策 ,并对工程系统、地质环境及其与人类的关系问题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5.
关于城市生态地质环境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生态地质环境要把人类置于中心地位,而城市又是人类最集中的生产和生活活动的聚集区.未来世界都市化已成为主导思潮,半个世纪前全球30%的人口住城镇,现在接近50%,2015年将达到2/3.城市人口的增长比乡村快2.5倍.因此研究人类生态地质环境要先从城市生态地质环境开始.  相似文献   

6.
研究生态地质环境要把人类置于中心地位,而城市又是人类最集中的生产和生活活动的聚集区.未来世界都市化已成为主导思潮,半个世纪前全球30%的人口住城镇,现在接近50%,2015年将达到2/3.城市人口的增长比乡村快2.5倍.因此研究人类生态地质环境要先从城市生态地质环境开始.  相似文献   

7.
地质环境系统是对人类经济技术活动作出共同响应的一定范围内地质环境的有机整体 ,是复杂的人工自然复合系统。文中以洞庭湖区防洪减灾为例 ,探讨了地质环境系统的概念、特征与研究思路。地质环境系统具有边界不确定性 ,影响传递的远距性与滞后性 ,系统行为的取向性、不确定性、难控性与反直观性 ,系统的社会性与共享性。因此 ,必须从成生、发展的角度 ,对其进行多学科综合研究 ,把握自然状态下系统演变的固有规律 ,分析叠加人为活动后系统结构、功能的变化及其机制。顺应自然、约束自然与人类自身 ,是建立人与自然相互协调的优化地质环境系统的根本原则。  相似文献   

8.
论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的相互作用及其环境效应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人类工程活动往到地质环境的制约,同时它作为活跃的因素,又积极地影响地质环境,促进其次生演化,地质环境垢次生演化,常会对人类工程活动产生次生制约,因此,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表现为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对这种相互作用的基本概念,制约关系进行了讨论,并阐述了这种相互作用的工程环境效应,所涉及的相互作用理论,应是环境工程地质学的基础,是工程环境调控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
环境地质学的现状及发展方向展望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环境地质学是一门应用地质学科,是地质科学和环境科学两者相互渗透、重新交叉组合而形成的一门新的边缘学科。它以人-地质环境系统为对象,研究地质环境和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的相互作用及其发展、演化趋势,重点是地质灾害和环境地质问题的产生和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协调人-地质环境关系,有效地预防地质灾害和环境地质问题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0.
万国江 《第四纪研究》2007,27(6):915-918
1972年刘东生先生发表了"环境地质学的出现".刘东生院士的环境地质观聚焦于:环境地质学发展的动力源于社会需要、地球环境系统的整体性及其与人类关系的相互依存性.35年来,地质环境的地球化学研究以区域环境质量和全球环境变化两大科学问题作为基本目标,经历了调查评价-区域综合-界面机理的3个发展阶段,在典型区域环境演化及环境-生态效应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环境地质学以"地质学与人类"为宗旨,将在21世纪为人类谋求更多的福祉.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区,以过去气候变化记录为主线,探讨了地质环境的变化过程及其分析方法;在时间尺度上,通过综合研究分别在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建立了概念化的高分辨率气候指标(温度、降水)演化过程曲线,作为分区的特征演化曲线;在空间尺度上,对研究较深入的现代和全新世最佳期(7500aB.P.前后)、18000aB。P.前后的冷期等时段的地质环境状况进行重建;利用空间分析计算机软件,对典型时段的地质环境状况进行连续空间分析,进而由分区特征演化曲线与典型时段地质环境空间分布模型耦合。这一分析对认识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区今后的环境变化是十分有益的。  相似文献   

12.
程巨能 《湖南地质》2003,22(2):87-89,106
地质资源包招矿产资源、地质旅游资源、土地资源和地下水资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资料的基本源泉,是国民经济和杜合发展的物质基础.地质资源是有限的,人类开发利用地质资源应遵循适宜、适度、综合性开发和保护性开发的原则,否则将合破坏地质环境,甚至形成地质灾害,直接影响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保护地质环境是关系到人类和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它必须采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予以保证。  相似文献   

13.
则木河断裂带具有构造活动强烈、地震活跃、次生地质灾害严重的特点。本文以鹅掌河流域为例,通过对断裂的活动特征,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长期活动性与成因机制和地貌演化进行分析,研究得出:(1)则木河断裂带活动特征影响地质环境的演化。新构造运动引起断裂带局部应变失衡,断裂活动诱发频繁地震;隆起和断陷断块的差异性活动,加剧地貌演化与地表过程;沉积建造环境的不同,影响岩土体的剥蚀与沉积;断裂的掀斜运动,改变地表水系格局与地热运移。(2)活动断裂对地质灾害的控制作用,表现为灾害具有时空效应。空间上,灾害沿断裂带呈带状分布,沿水系呈线状分布,具有地层倾向性,集中于断裂破碎带的软岩,微地貌效应显著;时间上,现有地质灾害在多次地震扰动和强降雨触发下形成,鹅掌河形成高频泥石流。(3)断裂活动影响灾害成因机制和灾害类型及破坏模式,脆弱的地质环境在地震持续扰动和极端降雨的耦合作用是灾害频发的根本原因;依据灾害成灾机制,将灾害分为3大类,7小类,具有震裂斜坡的典型破坏模式。(4)活动断裂与地质灾害相互作用决定地貌演化。鹅掌河泥石流影响邛海的地貌变迁,通过计算构造隆起量与灾害剥蚀量,表明鹅掌河处于隆起区,邛海处于淤积区。由此可见,则木河断裂活动特征通过影响区域地质环境演化,诱发大量的地震地质灾害,最终由地震构造作用驱动的隆起和断陷,地表灾害过程驱动的剥蚀和淤积,两者相互作用决定现有地貌的演化。  相似文献   

14.
浙江省仙居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曹恺  孟高头等 《地球科学》2002,27(2):217-221
结合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项目中“以人为本”的思想,在调查仙居县具体地理情况、地质环境的基础上,分析了对地质灾害起控制作用的因素,建立了敏感因子评估模型,由于地质灾害致灾害因素的复杂性及不确定性,引进了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法,对地质灾害进行区划,依据区划结果在仙居县土地规划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黑色岩系中海底热液SEDEX矿床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黑色岩系是含硫化物和有机质较高的暗色泥质岩、硅岩、碳酸盐岩组合,黑色岩系中以海底热液喷流作用形成的矿床是国际研究热点。因为海陆变化、壳幔作用以及全球构造变动均导致黑色岩系和SEDEX矿床的演化,所以研究湘黔张家界—遵义地区有机物从保存、埋藏、生烃、排气到过成熟,均与微生物的生命代谢、内生地质作用、成矿机制同步谐动,地球化学影响和生物成矿作用与全球性的气候变迁、缺氧事件相关联,而且以上研究集中体现在事件地质学的成因解释、热水喷流沉积作用、生物矿化与金属矿化、矿物成因与环境影响、铂族元素矿物、黑色页岩石煤与金属矿化、元素地球化学影响等方面。研究数据充分显示了特定的地质背景、成矿环境、生物作用机制在黑色岩系SEDEX矿床成岩成矿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为指导苏锡常地区浅层地下水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笔者从地质历史的角度分析了沉积环境对浅层地下水水质分布的影响;充分利用研究区域浅层地下水的历史水质资料,分析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水质演化规律。结果表明:沉积环境对研究区的浅层地下水水质的空间分布特征具有控制作用,而人类活动对浅层地下水的水质演化具有污染和开采淡化的双重效应。  相似文献   

17.
中国西南岩石高边坡的主要特征及其演化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岩石高边坡是山区工程建设的主要地质环境和工程承载体,尤其是在我国西南地区,高边坡问题几乎成了重大工程建设的首要工程地质和岩土工程问题。结合西南地区地质环境的特点,分析和总结了该地区岩石高边坡发育的主要特征,认为边坡高陡、地应力量级高、具有复杂的变形历史构成了这一地区高边坡有别于一般的特殊性。提出了描述工程高边坡环境的超高系数的概念、区域高地应力环境的形成机理、河谷高边坡应力场特征和发育模式。从河谷发育的动力学过程出发,提出了自然河谷高边坡发育的三阶段理论,即表生改造、时效变形和失稳破坏。  相似文献   

18.
地质环境及其功能的控制与开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地质环境是天然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人类居住和赖以生存的浅部地质空间。地质环境具有如下特征:空间性,其上限为地表,其下限视研究目的而定;稳定性,其环境要素是相对。稳定的;可变性,地质作用及人类活动可能改变局部地质环境;系统性,地质环境是一个由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组成的环境系统,该系统本身具有恢复调节功能。地质环境的环境功能是指它对人类居住环境质量的影响。其影响有两种,一是使环境质量恶化的影响,是一种不良的功能;一是使环境质量得以保护和改善的影响,是一种良性功能。地质环境是环境工程的一种,是控制不良地质环境功能和开发良性地质环境功能的环境工程。地质环境工程是环境地质研究的一个新思路。地质环境工程包括有:地下水环境工程、控制不良地质环境的地质环境工程、净化废物的地质环境工程、贮存废物的地质环境工程、特殊地质环境的开发和利用。  相似文献   

19.
渤海沿岸广泛分布有沼泽化、盐渍化和沙漠化现象。本区在20000—12000aB.P.为干旱期,沙漠化呈正向过程;12000—2500aB.P.为暖湿期,沼泽化呈正向过程;2500aB.P.至今为向干冷转化期,湖沼迅速消失,盐渍化由发展转向减轻—脱盐,沙漠化则日趋严重。特别是近100年来其趋势更为明显和严重,成为本区环境恶化的主要方面。这种变化主要受气候和地质环境变化所控制。作者根据地质历史时期三化现象的演替规律,预测演化趋势,并研究其与全球变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地质环境是自然环境的一部分,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客观地质实体。地质环境的开发利用,保护与改造,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是比较突出的矛盾。著名的佛教胜地,风景旅游区和重要的多金属矿产基地的南京栖霞山,在这方面就存在许多问题。对之应采取护岸工程,治水,治支,治坡,保护和改造地质环境,限制地下水的开采量,保持地下水资源的供需平衡等措施,是根治栖霞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