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对青藏块体强震与祁连山地震带中强震的相关性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青藏块体发生强地震后,祁连山地震带中强地震活动具有增强趋势。通过分析认为,祁连山地震带已进入新的地震活跃期,并有可能发生7级以上地震。  相似文献   

2.
张福平  刘芳 《华南地震》2003,23(2):47-55
基于动力学背景和强震活动格局,从多个角度研究了中国大陆及其各次级块体的强震活动趋势。结果表明: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并不是第五个强震轮回的结束地震,中国大陆特别是青藏块体今后1~3年还将继续发生7级以上地震以进行应力场调整。青藏川交界—四川中部地区是未来最有可能发生7级大震的危险区。  相似文献   

3.
朱红彬 《地球物理学报》2010,53(7):1611-1621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汶川地震前,青藏块体曾出现与2001年11月昆仑山口西8.1级特大地震前相似的大规模中强地震活动图像.为了探讨8级左右地震前的中强地震活动规律,本文研究了1900年以来中国大陆地区8级左右地震前中强地震的时空分布特征,认为①青藏块体8级左右地震前一般会出现中强地震活动图像的两阶段演化,第一阶段主要表现为中强地震沿印度板块与青藏块体接触带附近分布、青藏块体内部平静,第二阶段主要表现为中强地震向青藏块体内部扩展,形成大规模中强地震条带,未来主震一般发生在大规模中强地震主条带或者多组条带的交汇处.②该演化规律可能反映了印度板块作用于欧亚板块(尤其是青藏块体)产生的大区域地壳运动与构造应力场的动态变化过程,对预测青藏块体8级左右地震(尤其是8级以上特大地震)有一定意义,对预测新疆块体8级左右地震有参考价值,但尚不适用于中国大陆东部地区.③从更大范围考察中强地震活动图像的演化,有可能发现大地震前的场兆信息,对分析、预测未来的8级左右地震是一个有意义而且可行的方向.本文还对汶川地震的孕震过程和大规模中强地震条带的形成机理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正>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前,青藏块体及周边曾出现与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相似的、大规模中强地震异常图像演化现象。进一步研究青藏块体8级左右地震前的中强地震活动规律,发现该地区1900年以来7个7.8级以上地震前都曾出现中强地震活动图像的两阶段演化现象。其中,第一阶段主要表现为中强地震沿印度板块与青藏块体接触带附近分布、青藏块体内部平静(该阶段一般主震前约2.4~3.5年开  相似文献   

5.
青藏块体强震活动状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强震活动状态分析与研究是地震形势跟踪分析的重要基础,以频次的角度分析和探讨青藏块体的强震状态特征,研究表明,青藏块体存在强震平静与活跃交替活动的状态特征,已经历5个平静与活跃交替活动的状态过程.2008年3月21日于田7.3级地震、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和2010年4月14日玉树7.1级地震的发生表明青藏块体强震活动已处于活跃状态.  相似文献   

6.
印度板块北边界地震活动和中国大陆地震   总被引:17,自引:8,他引:17  
本文研究了印度板块北边界地震活动与我国大陆地震活动的关系,给出了两者在时间起伏上的一致性,以及印度板块北边界兴都库会和缅甸两端点附近中深地震对中国大际强震活动所具有的前兆性和相关性。这些特点,对于中国大陆强震活动的预测,尤其是地震大形势预测是十分有意义的。文中还应用了中国大陆强震孕育发生的计算机模型的研究结果,讨论了强震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对于理解中国大陆作为一个孕震系统在周围地质构造块体动力作用  相似文献   

7.
南华北盆地与秦岭大别造山带在构造上有耦合关系,地震活动水平相当。将南华北盆地和秦岭大别造山带组成的南华北地区作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其地震活动特征和青藏高原强震对其影响作用。发现南华北地区地震活动水平显著低于北华北地区,略低于下扬子地区。并且,通过对比分析青藏块体7.0级以上地震和南华北地区4.0级以上地震的对应关系,发现两个地区之间存在明显的成组对应现象,并表现2年左右的时间差,表明青藏块体的地震活动对南华北地区有明显的构造应力场传递作用。该结果为南华北地区中长期地震预测提供依据。2017年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根据时间延迟的存在,对南华北地区未来中等地震的发生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主要地震活动区的地震间隙分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结合地震间隙和强度变化分析了本世纪全国及国内主要地震活动区中强以 上地震活动特征,间隙大多在5.5a内,一半以上在2.5a内,最大间隙近18a.50年代 以后全国7.5级以上和7.0级以上、青藏块体7.0级以上地震活动及近20a来台湾 7.0级以上、华北和四川6.0级以上地震活动明显减弱,20-30年代青藏块体北部大 震的活动影响一直持续到70年代,5.0-6.5级地震活动自80年代明显增强,云南 70年代后形成的地震活动高潮实际上从60年代就开始增强,华北和台湾地区表现 了强震前活动增强而甘宁青地区表现了强震后活动衰减的典型过程,制约我国地震 活动的大三角应力场、东部应力场和全球应力场具有长期稳定的20a周期性,后面的 应力场依次滞后于前一个应力场约1/4个周期,前两者起主导作用,青藏块体东北缘 的地震活动除受东部应力场的影响外,还与青藏块体地壳物质东流的重要作用有关, 今后几年要特别注意四川和甘宁青6.0级以上、甘肃地区5.0级以上及新疆7.0级 以上地震。  相似文献   

9.
以福建及粤赣地区内陆为分析区域,基于该区域的地质构造环境,主要使用测震学分析方法,结合GPS、形变等手段的研究成果,研究分析该区域与周边地区地震活动的互动关系。结果发现,青藏亚板块和中国台湾地区的强震活动对福建及粤赣地区内陆地震活动有影响,地震活动具有较明显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0.
王霞  宋美琴 《中国地震》2017,33(2):328-337
通过对大同地震活动窗自开启以来(1989年10月~2016年10月)的地震频次和应变能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大同窗的月频次衰减拟合结果呈现分段交替活动特征,可分为3个活跃时段和2个背景活动时段。当处在活跃时段时,山西和张渤这2个地震活动带的地震密集发生,但在正常背景活动时,2个地震带发生的地震则较少。应变能统计结果表明,鄂尔多斯块体周缘强震对大同窗的地震活动有较直接的影响,显示出强震的震级越大、与大同窗的距离越近,则大同窗出现应变能异常就越早、幅度也越大;另外,大同窗受青藏块体强震的影响较强,而受西太平洋板块俯冲的影响较弱;大同窗应变能在周边块体强震后的反应,可能与其所处的地质构造环境有关,因此对应力场的变化较敏感。  相似文献   

11.
闽粤海外历史地震与台湾海峡现今强震活动图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丁学仁 《中国地震》1998,14(3):51-59
闽粤两省强烈地震多发生在沿海地区,且福建南日岛至广东南澳一线的泉州-汕头地震带地震活动尤为突出。历史上东南沿海地震带曾发生过4次7级以上大地震,而其中3次都发生在泉-汕段海域,继华南地区本世纪著名的1918年广东南澳7.3级地震后,1994年9月16日台湾海峡南部又发生7.3级强震,这在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闽粤沿海地区引起了极大关注。本文通过历史强震活动资料,分析闽粤沿海与台湾海峡强震在时间进程,  相似文献   

12.
In this paper, the method which can combine different seismic data with the different precision and completeness, even the palaeo-earthquake data, has been applied to estimate the yearly seismic moment rate in the seismic region. Based on this, the predictable model of regional time-magnitude has been used in North China and Southwest China. The normal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time interval of the events and the magnitude of the last strong earthquake shows that the model is suitable. The value of the parameter c is less than the average value of 0.33 that is obtained from the events occurred in the plate boundary in the world. It is explained that the correlativity between the recurrence interval of the earthquake and the magnitude of the last strong event is not obvious. It is shown that the continental earthquakes in China are different from that occurred in the plate boundary and the recurrence model for the continental events are different from the one for the plate boundary events. Finally the seismic risk analysis based on this model for North China and Southwest China is given in this paper.  相似文献   

13.
青藏块体东北缘中强地震前小震频度异常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冯建刚  周龙泉  杨立明  代炜 《地震》2009,29(3):19-26
1980年以来青藏块体东北缘共发生26次MS5.0以上地震,其中22次在时间和空间上相对独立。 通过系统研究这22次中强地震前其邻区小震活动的增强现象,发现有17次中强地震前存在比较明显的小震增强现象。 虽然小震增强现象在多数中强地震前存在,但是利用小震活动的增强对未来中强地震的预测比较困难。 文中结合青藏块体东北缘小震活动的特点,尝试提出根据小震活动空间格局是否改变统计小震频度的方法,并且进行了初步的应用。 结果表明: 利用新方法统计小震的频度更能突出中强地震前的小震频度异常,并且中强地震前的小震频度异常幅度受空间范围大小的影响不大,能够有效的提取青藏块体东北缘中强地震前的中短期异常指标。  相似文献   

14.
南天山强震前小震活动的有序分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莹甄 《内陆地震》2005,19(1):36-43
小震活动有序图像是一种重要的以小震报强震的预报方法。通过对南天山西段强地震前小震活动有序图像进行研究,着重分析了图像与构造、与地震发生的时间、位置以及震源机制之间的联系。认为有序图像是区域应力沿构造快速调整、分布的结果,既可能反映发震构造带的活动,也可起到控震作用,图像受地震的断错性质影响,具一定的中期前兆意义。  相似文献   

15.
苏鸾声 《地震研究》2000,23(3):314-317
研究了燕山渤海地震带两端京西北及晋冀蒙交界地区和渤海海峡及邻区的地震活动特征,得出它们具有:同期活跃、间歇发震、强弱交替、西北早和东南晚的特点。分析认为,渤海海峡及邻区在2000年前后存在发生5~6级中强地震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Introduction Earthquakes are direct results from tectonic deformation and crustal movements, which usu- ally contain abundant information of crustal stress status and medium property in the deep lithosphere. Seismic activities might reflect accumulation and concentration of crustal stress in the seismogenic process. And different mechanisms of rock ruptures lead to different precursory phe- nomena prior to earthquakes (ZHANG, et al, 2001). Therefore, seismic activities before a strong earthq…  相似文献   

17.
渤海、黄海和东海等中国东部海域在地质构造上是大陆向海的自然延伸,海域内的构造方向与大陆一致,均为NNE-NE向,但属于不同的二级大地构造单元,渤海和北黄海属于华北地块,南黄海属于扬子地块,东海属于华南地块。由于各地块与现今活动板块边界位置不同,构造与地震活动性差异较大,渤海和北黄海地区地震活动主要受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形成的东喜马拉雅构造节远场效应影响,地震活动强烈;南黄海地区以中强地震活动为主;东海地区地震活动主要受菲律宾海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形成的琉球俯冲带影响。冲绳海槽是正在形成的(活动的)边缘海盆地,不仅有浅源地震,且有中源地震活动。东海陆架盆地由于受冲绳海槽扩张的影响,停止发育,构造与地震活动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18.
在对1966年以来63次强震前中等地震活动图象全时空扫描的基础上,讨论了大陆不同构造区域、不同震源机制强震前中等地震活动图象异常演化特征及其主要活动图象与震源机制节面的相关性. 研究表明:强震前中等地震活动图象显现出应力集中和减弱两个阶段性特征,第一阶段(中期阶段)的活动图象以条带、空区和集中活跃为主;第二阶段(中短期)以持续平静为主. 走滑和正断层机制震前显示出较好的特征图象;逆冲断层震前的活动图象与其它两种机制的图象不同,没有明显的特征图象,两个阶段都有平静现象出现. 强震前中等地震条带走向与震源机制的两个节面走向一致性较好,但空区的一致性较差.   相似文献   

19.
前兆地震活动图象及其在地震预报中的作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刘蒲雄 《中国地震》1993,9(2):112-120
本文根据长、中和短期预报研究对主要地震活动图象加以归类和简述。结果表明:(1)利用地震活动图象进行中、短期预报,预报时间量程可能达到1、2年,甚至几个月,但要进一步缩短预报的时间尺度就十分困难,除非有明显的前震序列活动;(2)地震活动图象分析,对于辨认未来主震(尤其是强主震)的位置是有效的;(3)强震和中强震前的图象特点是有区别的,据此,可以大概估计未来主震的震级。不过图象的空间尺度与主震震级无明显的相关性;(4)信号震、前兆震群和前震(包括早期前震)的确定应考虑到异常的地震活动时空图象。  相似文献   

20.
Based on the digital seismic waveform data observed from regional and reservoir seismic networks,the seismicity and source parameters in the Zipingpu reservoir area from January 1,2000 to May 11,2008 before the Wenchuan MS8.0 earthquake are studied. The analysis shows a continuous activity of small earthquakes before the Wenchuan MS8. 0 earthquake. The level of seismic activity was from ML2.0 to ML3.0 in recent years. The impoundment of Zipingpu reservoir started in September 2005 and the obvious increment of seismic activities occurred in February 2008,but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the longer time series,the frequency and intensity of seismic activities do not exceed its range,which means it is still a fluctuation of regional seismic activities or tectonic activity. At the same time,we also studied the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 and the change of apparent stress difference in the source region before the great earthquake,an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pparent stress values of small earthquakes are generally higher than fitted values of apparent stress in the reservoir area in the nearly three months before the Wenchuan MS8.0 earthquake. It can be seen from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apparent stress difference,that the epicenter of the earthquake is located at a low stress distribution area,and the relatively high apparent stress difference is at the east of the epicenter. Apparent stress increment occurred in local area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