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们研究了我国M_s≥5.0级地震的时空分布和强度特性,发现台湾地震活动似乎是我国大陆强震的前兆震(或震群)。其具体情况如下: (1)凡在台湾及其海域1.5度区域内,在三个月内相继发生多次5.0≤M_s≤6.8级的地震,我们将这一组地震称之为报幕震;将中国大陆地区发生的M_s≥7.0级强震,称之为演出  相似文献   

2.
1.1966年至1987年华北M_s≥5.5级地震取自中国地震目录和中国地震台网观测报告以及1981—1987年辽宁省地震局公布的国内5.0级以上地震简录;辽西M_L≥2.0级地震取自辽宁省地震局1970—1987年地震目录和中国东部地震目录。 2.华北和辽西的划分及华北M_s≥5.5级地震分布 文中所说的华北范围大致为北纬31°至43°,东经105°至123°(不包括海洋地区);辽西为北纬40°至42°30′,东经118°至120°并用斜线表示,详见图1。  相似文献   

3.
《地震》1984,(2)
1984年1月6日甘肃省武威发生5.5级地震,其主要参数如下:发震时刻:07时34分0.5秒震级:M_s=5.5(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定)微观震中:北纬37°57′,东经102°10′(±2公里)震源深度:9.2±4.5公里  相似文献   

4.
本文据辽宁南部地磁重点监测区八○年五月至八三年三月九次复测资料和在该区及邻区发生的M_s≥1.0级1487个地震,探讨了利用段差变化异常捉取地震信息的方法及理论依据。并针对其中M_s≥4.0级三个震例,分析了其震磁异常的幅度大小及时空特征。  相似文献   

5.
本文根据滇南地区地震地质构造特征及历史地震活动情况,重点分析研究了1965年以来研究区(N23°—24°50′,E102°—104°)七次M_s≥5.0级地震前各种异常的演变特征,如:地震活动图象、能量、频度、震兆窗等,发现震前研究区内地震活动性异常均出现在主震前10个月以内。进一步分析滇南地区中强地震前空间环境,发现该区76.9%的M_s≥5.0级地震均发生在太阳黑子活动峰年(M)至谷年(m)的下降段,且在(M+2)位相年上发震频次最高;地球自转相对减慢年段有利于滇南地区中强地震的发生,地球自转减慢年段地震释放能量和均值是地球自转加速段地震释放能量和均值的9.94倍。滇南地区中强地震环境背景属“旱—震”型,且主震前两年内研究区部分气温、气压均有不同程度的异常显示。  相似文献   

6.
乌恰-帕米尔地区强震的灰色预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门可佩 《地震》1992,(5):35-43,53
本文应用灰色系统理论和可公度性理论,试对新疆乌恰—帕米尔地区的强震活动趋势进行预测研究,给出了一个检验性预测的反演实例,结果表明:该地区6级以上地震具有3.8年的可公度值,7级以上强震具有10.1年的可公度值;M_s≥6地震可能发生在1993年3月8日—1995年2月2日和1997年1月10日—1998年12月2日,下次M_s≥7强震大约在2003—2007年前后发生。  相似文献   

7.
在文献[1]中,吴荣用多个“平稳自回归序列”模型,对中国东部及近海地区(华北、华东、华南等地及附近海域)M_s≥5 1/2地震的发震时间、地区(判定地震发生在北纬30°以南或以北)给出了经验性预报公式。1977年以后,中国东部地区,已经从1966—1976年的地震活动高潮期转入相对的平静期,地震活动也以中强地震活动为主,一般表现为陆续地、成丛地发生5—6级地震,并以某种程度的规律性沿一定方向迁移。在中国东部地区的震情监视、会商和预报工作中,作者对文献[1]的预报公式,进行了检验,并对发震时间及误差项做了一些修改。修改的出发点是为了使预报与平静期地震活动的特点相适应。从效果上看,这个模型的基本思想是可取的,对发震时间及误差项的修改也是有益的。下面做一个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8.
白超英  曲延军 《内陆地震》1990,4(4):351-355
1990年6月14日苏联斋桑7.3级强震发生在重力异常梯度带的拐弯处;强震前存在明显的M_s≥3.5级地震围成的空区;空区走向为北西西向,与斋桑强震发震构造走向一致,长轴约170km。1990年2月14日4.0级地震可视为信号震。最后初步讨论了阿勒泰活动区的地震趋势。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1991年11月5日江苏射阳M_s4.7级地震较成功的预测经验和前兆特征,以期在东部地区建立一个震级接近5级的震例,作为地震预报实用化应用的成功尝试.  相似文献   

10.
一、前言 一份尽可能完整、准确的强地震目录是我们研究地震活动性和地震预报以及采取必要的防震抗震措施的重要基础资料。 自1965年以来已对云南地区的破坏性地震进行过比较详细的研究。现在根据云南省地震局新编的《云南历史地震资料年表》、《云南地震目录》、以及《中国地震目录》等有关资料,对云南地区M≥4.7级地震的基本参数:发震时间、震中位置及其精度、震级、震中烈度、震源深度等重新进行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编辑了新的云南地区M≥4.7级地震目录。  相似文献   

11.
分析2013年云南洱源5.5级地震前地震活动异常,发现地震前震中附近长达8个月M≥3.0地震平静,云南地区2013年2月4级地震连发,在震前一个半月内快速形成M≥3.0地震条带,地震当天在震中东北方距离约30 km处发生前震序列.结果表明,洱源地震的孕育、发生与大区域应力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12.
四川盆地南部地区孕震构造特征的综合类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式  王虹 《四川地震》1992,(2):7-15
本文根据卫星影象判译、地震地质调查、地壳形变测量、石油地质勘探和深部地球物理勘探的最新资料,对发生在四川盆地南部地区19个M_s≥4.4级地震的孕震构造背景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与研究区内随机挑选的25个无震子区的构造因子进行了综合类比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取了12项与地震孕育过程关系比较密切的孕震构造判别指标。它们是:①Ⅰ级地貌单元界线带;②地壳垂直形变速率梯度带;③NE向断裂带;④多条断裂复合处;⑤断裂与背斜复合处;⑥基底凹凸过渡带;⑦EW向基底断裂带;⑧布格异常梯度带;⑨均衡异常梯度带;⑩居里温度埋深小于40km处;(11)康氐面斜坡带;(12)莫霍面斜坡带。这12项判别指标,可为四川盆地南部地区潜在的发震能力的判定、长期地震预报、地震烈度区划和震害预测提供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近震震级标度系统的基础上,依据我国大部分区域的实际观测资料,本文通过震级残差统计分析和近震最大震相平均衰减形态的研究,确立了我国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中国近震震级量规函数R_(LE)(Δ)和R_(LW)(Δ),并约定了它们的使用区域。 中国东部地区:(Δ≤120km) (Δ≥120km) 中国西部地区:(Δ≤120km) (Δ≥120km) R_(LE)(Δ)和R_(LW)(Δ)的确立,突出反映了我国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地震和地壳介质的地区性差异,是对中国近震震级标度系统的完善,它保持了近震震级测定的简单、方便、实用的优点,它的应用将减少震级测定值的离散度,提高区域台网测定近震震级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河北省邯郸市电磁波实验观测点为例,介绍了震前电磁波实验研究的观测装置和记录资料。通过对记录信息出现的时间及波形特征的初步分析讨论,认为震前电磁波信息的出现,同距震中100公里左右、M_s≥3.5级地震发生,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1900年以来华北地区M_S≥6.0级地震资料,通过三元、四元、五元可公度计算,蝴蝶结构图和可公度结构系分析,对该区地震灾害的时间对称性进行了趋势判断.结果显示:华北地区2020年和2021年发生M_S≥6.0级地震的信号较强,其中2020年比2021年发震的可能性更大.空间对称性和震中迁移特征研究发现,其空间迁移经纬向具有一定的同步性和对称性,纬向迁移的对称轴在北纬38.7度左右,经向迁移的对称轴在东经118.7度左右.由此判断,华北地区下次M_S≥6.0级地震的发震地点向郯庐带和河北平原带交汇地区迁移的可能性较大,即渤海海峡及其附近地区.本研究可为华北地区地震大形势趋势判断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6.
同震异常效应及其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发现,强震(M_s≥7.0)前后普遍存在着明显的同震异常效应,其分布区域很广。这些异常既与发生的地震有关,其中有些又与一些潜在的地震有关,因此,通常这些异常可起三个方面的作用:①同震异常效应明显的地区可能是继发地震的地区;②同震异常是直接与地震事件有关的异常,它为地震的预报提供了可靠的信息;③同震异常的出现在时间上具有准同步性,所以大尺度范围内异常的集中出现,为强震预报提供了中短期信息。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模式识别方法,判定浙江省及其邻区的5.0级和5.5级地震的潜在震源区,并研究了它们的发震背景特征,同时与强震区的地震进行了对比。研究表明,两种地区的发震背景在地质构造和深部构造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文还指出了未来有可能发生5.0级地震的地区。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模式识别方法,判定浙江省及其邻区的5.0级和5.5级地震的潜在震源区,并研究了它们的发震背景特征,同时与强震区的地震进行了对比。研究表明,两种地区的发震背景在地质构造和深部构造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文还指出了未来有可能发生5.0级地震的地区。  相似文献   

19.
本文研究了1983年6月24日越南莱州7.0级地震前,云南境内所观测到的前兆异常,发现:震前2——3年云南西南部及其与越南、老挝、缅甸交界的相邻地区,M_L≥3.0级地震的半年频度及∑(t)曲线,分别出现三年和二年的高值异常;震前一年云南及邻区5.0≤M_s≤6.0级地震的年频度为平均年频度的二倍;震前两年,区内M_L≥4.0级的地震,构成北东向条带,并逐渐向未来大震震中移动,大震震中周围100——200公里范围内,构成中强震密集频发区;震前2个多月,云南境内震中距190——650公里范围内的部分地应力、水氧、水位、形变等前兆观测手段,先后出现异常,并具有分布范围大、不均匀、异常幅度和持续时间与震中距无线性关系等特征。作者用多源场孕震前兆模型对上述特征作了定性解释。  相似文献   

20.
据有关资料记载,从1475年至1985年的五百多年里,自贡地区共发生了M_s≥4.0级的地震9次(如表所示)。在这9次地震中,于春季(指2月~4月)发生的共4次占4/9;于秋季发生的共5次(10—11月)占5/9,冬季的12月、1月和夏季5月~9月未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