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广西北部新元古代花岗岩锆石U-Pb年代学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70,自引:8,他引:62  
广西北部(扬子块体南缘)3个代表性的新元古代花岗岩体(本洞、三防和元宝山岩体)的矿物组合、岩石化学、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它们均为过铝质S型花岗岩。高精度的SHRIMP和颗粒级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本洞、三防和元宝山岩体的形成时代分别为(820±7)Ma、(825±6)Ma和(824±4)Ma,在误差范围内基本相同,排除了本区存在中元古代末/新元古代初形成的花岗岩。结合野外地质关系和扬子块体东南缘蛇绿岩的定年结果,扬子块体南缘新元古代晋宁期造山运动的时限应为1.0~0.80Ga,很可能以0.82Ga的晚造山花岗岩和约0.8Ga的陆相双峰式火山岩的形成而告终,同时,震旦系底界年龄也应小于820Ma。  相似文献   

2.
桑干地区大同-集宁一带孔兹岩系分布区有大量早元古代花岗岩发育。依据矿物组成和地质特征,这些花岗岩可分为两种类型:大规模的石榴石花岗岩和小规模的淡色花岗岩。花岗岩中长石Pb同位素组成显示,石榴石花岗岩是孔兹岩系部分熔融的直接产物,而淡色花岗岩不是孔兹岩系简单的部分熔融产物。石榴石花岗岩中锆石U-Pb一致年龄为1836±18Ma,代表石榴石花岗岩的形成年代。淡色花岗岩的锆石U-Pb一致线上交点年龄为1912±98Ma,形成略早。孔兹岩系207Pb/204Pb值整体上高于华北麻粒岩下地壳,具有上地壳的Pb同位素组成特征,其沉积原岩应该来自华北晚太古代形成的大陆地壳。根据深成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的年代学资料,可以确定桑干地区早元古代如下构造-热事件序列:小基性岩体侵入(2.2~2.3Ga)、早期淡色花岗岩生成(2.1~1.9Ga)、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剪切作用和大规模石榴石花岗岩发育(1.84Ga)、伟晶岩的形成(1.80Ga)和基性岩墙群的出现(1.77Ga)。大规模石榴石花岗岩形成于构造-热事件峰期  相似文献   

3.
鞍山-本溪地区中太古代花岗质岩浆作用十分发育,形成了3.1Ga立山细粒奥长花岗岩、3.0Ga东鞍山片麻状花岗岩、3.0Ga铁架山片麻状花岗岩和3.0Ga弓长岭片麻状花岗岩等一系列花岗质岩石。岩石的εNd(t)分别为,立山奥长花岗岩(10个样品)变化于-1.96~4.24之间,平均值为0.76,东鞍山片麻状花岗岩(5个样品)变化于0.26~2.72之间,平均值为1.26,铁架山片麻状花岗岩(5个样品)变化于-3.85~-4.83之间,平均值为-4.28,弓长岭片麻状花岗岩(1个样品)为-2.58。结合岩石的常量、微量和稀土元素特征,可以认为,立山奥长花岗岩和东鞍山片麻状花岗岩形成于地壳滞留时间不长的中酸性陆壳岩石的部分熔融,前者很可能有玄武质物质的参与。而铁架山片麻状花岗岩和弓长岭片麻状花岗岩则来自于成熟度很高的早期陆壳物质。由此可以推断,鞍山-本溪地区在中太古代以前陆壳基底就有了相当的规模,并具有很长的地壳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4.
张宏飞  赵志丹 《岩石学报》1995,11(2):160-170
北秦岭各岩类116个样品Sm-Nd同位素模式年龄(tDM)变化于0.9~2.4Ga之间,反映北秦岭地壳主要形成于元古代,0.9Ga之后没有明显大规模新生地壳的形成。在Nd模式年龄分布图上出现2.05Ga、1.40Ga和1.05Ga三个明显的峰值,它们相应地代表北秦岭地壳的三个增生期。与华北克拉通南缘地壳存在2.65Ga、2.10Ga和1.40Ga三个增生期相对比,表明从华北克拉通南缘到北秦岭,地壳侧向增生是逐渐发展的,这是一个统一典型陆块的地壳增长过程,而北秦岭原来应属于华北的一部分。另外,从北秦岭花岗岩揭示的北秦岭地壳深部性质看,北秦岭地壳深部在1.0Ga~1.2Ga左右的板底垫托作用是相当明显的,而在晚古生代后可能又受到区域折离层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广州-佛冈地区显生宙花岗岩类Nd-Sr同位素示踪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广州-佛冈地区显生宙花岗岩类岩体ISr为0.7016 ̄0.7391,Nd同位素T2DM值在1.17 ̄2.27Ga之间。广佛地区极可能具有统一的属华夏古陆一部分的元古代基底,其Nd同位素T2DM值为2.11 ̄2.27Ga。具低T2DM值(1.17 ̄1.35Ga)的古生代和中生代花岗岩类岩体的存在,表明广佛地区在古生代和中生代有一定的地壳增长,相应花岗岩岩体的成岩物质有幔源成分的加入,其中燕山晚期的地  相似文献   

6.
经重新研究,将原登封群分为3套岩石序列:(1)新太古代构造地层单位登封岩群,为变质表壳岩系,代表绿岩建造;(2)新太古代构造岩石单位,为变质侵入岩系;(3)古元古代侵入岩系。它们共同构成嵩山花岗岩—绿岩地体。新太古代岩石经历了嵩阳运动第一幕(约2.5Ga)、第二幕(约2.2Ga)和中岳运动(约1.9Ga)3个重要变质变形期,据此建立的p—T—t—D轨迹显示花岗岩—绿岩地体变质变形与陆壳碰撞隆升过程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芬兰西南部古元古代库提马加威金碲化物矿床热液流体的演化1区域地质芬诺斯坎德地盾的斯韦考芬构造域大约是在1.9Ga时由地壳快速增生形成的.坦佩雷片岩带位于地盾中部,其北部是大面积的花岗岩类(1.89±0.01Ga),南部是瓦马拉混合岩带.SmNd同位素...  相似文献   

8.
东北地区显生宙花岗岩的成因与地壳增生   总被引:141,自引:54,他引:87  
吴福元  孙德有 《岩石学报》1999,15(2):181-189
东北地区显生宙花岗岩极为发育,特别是中生代印支—燕山期岩体分布面积巨大,可称之为巨型花岗岩省。其主要的成因类型是I-分异型和A-型,而S-型花岗岩极为少见。区域地质分析表明,这些花岗岩的主体是在古亚洲域洋壳消失后形成的,其成因与由大量板块俯冲而导致的区域深部热异常或地幔柱有关。从地球化学特点上看,这些花岗岩主要表现为低的初始锶(ISr≈0.705)和高初始钕(εNd(t)>0,显示其形成与地幔关系密切。对其年轻的钕模式年龄(tDM<1000Ma)的分析表明,地质历史上的新元古代-显生宙也是地壳增生的重要时期;同时,垂向增生也是地壳生长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9.
福建省花岗岩类Nd-Sr同位素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19,自引:8,他引:11  
凌洪飞  沈渭洲 《岩石学报》1999,15(2):255-262
本文报道了福建省范围内前人分析数据稀疏或空白区域内的18个古生代-中生代花岗岩体的Nd、Sr同位素组成:εNd(t)=-3.6~-16.4,(87Sr/86Sr)i=0.7055~0.7318,tDM=1.2~2.3Ga。结合前人分析数据,区分出三个地域区带:福安-南靖断裂以东的沿海带:εNd(t)=-1.5~-6.8,(87Sr/86Sr)i=0.7056~0.7099,tDM=1.1~1.45Ga,弧后伸展构造背景下的幔-壳岩浆混合是该带花岗岩的主要成岩方式;福安-南靖断裂以西的内陆区域:εNd(t)=-4.0~-16.4,(87Sr/86Sr)i=0.7064~0.7410,tDM=1.3~2.3,其中加里东-印支期花岗岩主要由与麻源群相当之地壳物质部分熔融形成,而燕山期花岗岩,一部分由与麻源群相当或较年轻的地壳物质部分熔融产生,也有一部分可能由壳-幔岩浆混合形成;福建省南部的纬向带:εNd(t)=-3.6~-7.5,(87Sr/86Sr)i=0.7055~0.7099,tDM=1.2~1.55,同位素特征与沿海带相似,但该带构造拉张发育时间较沿海带略早  相似文献   

10.
张宏飞  骆庭川 《现代地质》1994,8(4):453-458
扬子克拉通北缘的铁船山岩体形成于新元古代,其岩石类型为霓石-钠铁门石花岗岩,岩石富碱质、St、Fe、REE和高场强元素,而贫Al、Ca、Mg、Sr、Ba、Co、Ni等组分,δEu=0.20,A/KNC=0.85,K2O+Na2O/Al2O3=1.09,A·R=9.28,岩石属典型的A型花岗岩,Nd、Sr和O同位素示踪反映其成岩物质来自于壳幔混合源区。根据区域地质背景的综合分析,岩体形成于活动陆缘的张裂构造环境,属活动板块边缘拉张型花岗岩。  相似文献   

11.
印度-亚洲碰撞大地构造   总被引:90,自引:3,他引:87  
印度-亚洲碰撞是新生代地球上最为壮观的重大地质事件.碰撞及碰撞以来,青藏高原的广大地域发生了与碰撞前截然不同的变形,地貌、环境及其深部结构都发生了深刻地变化.根据青藏高原形成、周缘造山带崛起以及大量物质侧向逃逸的基本格局,作者从大陆动力学视角出发,将"印度-亚洲碰撞大地构造" 与"前碰撞大地构造"区别开来进行研究,将印...  相似文献   

12.
黄土的本质与形成模式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赵景波 《沉积学报》2003,21(2):198-204
根据显微结构鉴定,有机质分析,颗粒分析,CaCO3测定和野外观察、统计等资料,研究了黄土的本质和形成模式。资料表明,黄土具有土壤的各种结构,具有指示草原和森林草原土壤发生特征的CaCO3和CaSO4淀积成分,含有土壤的有机质;黄土的本质是土壤,是在相对冷干气候条件下发育的多种灰黄色狭义土壤,而且是在当时当地气候条件下处于稳定状态的发育成熟的古土壤;黄土形成模式是风尘经草原、森林草原和荒漠草原区的成壤作用形成土壤的模式。黄土高原是世界上土壤资源最深厚、最富集的地区,黄土的工程地质性质和水文地质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成壤作用的强弱。  相似文献   

13.
塔里木盆地西南缘片麻状花岗岩锆石SHRIMPU-Pb定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塔里木盆地西南缘发现多个片麻状英云闪长岩,岩体表现为高S i、A l、N a,富集轻稀土元素、大离子亲石元素和高场强元素的Z r、H f、T i,亏损重稀土元素和高场强元素P、N i、C r,地球化学具有A型花岗岩的特征。通过锆石SHR IM P U-Pb测年,获得3组年龄:第一组年龄,T=(1 970±47)M a(n=4,M SW D=2.4),代表岩浆捕获的继承锆石年龄;第二组年龄,T=(764±33)M a(n=4,M SW D=2.50),代表岩浆结晶年龄;第三组年龄,T=(424±16)M a(n=6,M SW D=1.03),代表加里东期构造事件年龄。T=(764±33)M a的锆石年龄可能是塔里木地块在新元古代末期R od in ia超大陆裂解岩浆活动的记录,对约束该区地层时代、研究地质构造演化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4.
开采条件下河北平原中部咸淡水界面下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河北平原中部上层咸水入侵下层淡水已造成局部地下水污染,本文调查统计了地下水质监测资料和2700多眼深井孔的测井物探资料。以水化学方法和数理统计方法,从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开采利用状况入手,对研究区咸淡水界面下移的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认为,咸淡水界面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年均下移约0.4m,开采地下水造成上下层水头压力变化,加大上部浅层水向下越流是其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三江并流带位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缝合线部位,新构造运动强烈,构造发育,岩石破碎,地势陡峻,地质环境异常脆弱,地震、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繁。区内旅游资源、生物资源、水利资源、矿产资源、人资源极为丰富,是西部大开发中极有前景的地域,亟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了保护三江并流带的自然环境、生态环境、地质环境,在公路、水电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中,应该采取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对策。本针对该区新构造运动发育、岩石强烈破碎的特点,分析在公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中给区域环境地质带来的不良影响,并提出处治措施与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白城市水稻种植区灌溉用水的物理和化学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白城市水稻种植区的灌溉用水水源可以分为地表自流灌溉水、浅井灌溉水、深井灌溉水三种;不同水源的灌溉用水水质存在一定差异;灌溉用水的水质成分与土壤的元素组成存在着一定关系,且影响水稻的产量。  相似文献   

17.
月球哥白尼纪地层是月球演化历史中最年轻的地层单元,哥白尼纪撞击坑数量较少,但其形成的哥白尼纪地层却是全球性的、非常显著的,大多学者普遍认为哥白尼纪基本没有岩浆活动与构造活动。通过对月球哥白尼纪地层进行地质填图,认为月球高地地区撞击坑辐射纹相对月海地区辐射纹发育更好,推测其原因可能为高地与月海岩石性质不同,或撞击的小天体体积、能量、物质特征以及撞击的角度、速度不同等原因导致的;哥白尼纪地层可划分为早哥白尼世地层(C_1)、中哥白尼世地层(C_2)和晚哥白尼世地层(C_3),通过对各世典型撞击坑的分析与研究,阐述了哥白尼纪各世地层的特征,为开展月球晚期撞击作用特征与效应的研究提供了资料。对哥白尼纪-爱拉托逊纪地层界限进行了初步探讨,提出月球年代学多源数据综合判别法方案,以重新厘定哥白尼纪年代下限。  相似文献   

18.
贵州三都早奥陶世同高组下燕高页岩段的生物标志化合物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许玩宏  沈平 《沉积学报》1997,15(3):72-77
本文着重报道了贵州三都早奥陶世同高组下燕高页岩段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首次在采自该层位的样品中检出丰富的正烷烃、链状类异戊二烯烷烃、萜类化合物及甾类化合物。测试结果显示:正烷烃图谱呈双驼峰形,碳数分布为nC15~nC35,以nC18为主峰碳,nC29为次主峰碳,C-21/C+22为0.77~1.02,OEP为0.94~1.04;植烷占优势,Pr/Ph为0.40~0.46;藿烷碳数为C27~C35,以C30占优势,C27+C29<C+31;仅见碳数分布为C20~C29的长链三环二萜烷,以C28为主峰碳;甾烷丰度顺序为C29甾烷>C27甾烷>C28甾烷,同时检出了孕甾烷和4-甲基甾烷。生物标志化合物显示出还原环境特点,且可能主要来自藻类。  相似文献   

19.
柴达木盆地北缘西端埃达克质花岗岩的发现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邱士东  董增产  辜平阳 《地质学报》2015,89(7):1231-1243
盐场北山英云闪长岩位于柴达木盆地北缘西端青海冷湖地区。岩体Si2O56%(62.86%~64.83%),A12O315%,MgO3%(含量为1.73%~1.96%),Mg#=33.4~37.0,小于50。Sr400×10-6(平均为409×10-6),Y18×10-6(Y=3.09×10-6~6.6×10-6),Yb1.9×10-6(Yb=0.4×10-6~0.58×10-6),具有埃达克岩地球化学特征;Na2O/K2O=2.39~2.73,富Na贫K,Eu、Sr正异常(δEu=1.22~1.44),属O型埃达克岩。岩体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K、Rb、Sr、Ba),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P),具火山弧型花岗岩特征。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表明,岩体形成于263±2 Ma。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认为柴达木盆地北缘西端埃达克质花岗岩可能产于与俯冲有关的活动大陆边缘火山弧环境,是俯冲板片直接熔融的产物。进而揭示中二叠世末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处于洋陆俯冲的构造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20.
刘海洋  陈俊合  欧素英 《水文》2004,24(5):10-13
针对北江中下游流域的特点的复杂性,建立了以水力学方法为主的河网一维及对无资料区间采用水文学方法为辅的洪水计算耦合模型,同时说明了区间洪水的作用。经“97·7”典型年洪水验证的结果表明,模型的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