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0年前的唐山地震,至今留在人们的记忆中.地震是怎么回事?为什么有那么大危害性?能够预测吗?诸如此类的问题,您可以在国家地震局主办的《全国地震科技展览会》上找到答案.这是我国首次举办的全国性地震科技展览会,展示了从邢台地震后20年来我国地震工作的科技水平和取得的成就,介绍了很多地震科技知识.展览分为6个部分.①监测部分:展示了我国地震台网建设和观测系统现代化建设取得的进展;②预报部分:介绍了地震预报意见产生——综合分析——科学评定——政府发布  相似文献   

2.
这是一份关于美国地震监测系统的现状、需求和相关价值的评估报告。依据美国《公共法10 5 4 7》 ,本报告提出了美国国家地震监测系统的发展战略以及美国国家地震监测台网、区域地震监测台网和城市地震监测台网发展规划 ,在报告的编写过程中广泛地征求了各方面的意见。地震监测系统要及时、准确地为国家提供由于地震、海啸、火山喷发造成的人员和财产损失的信息 ,这些信息对于国家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失是极其重要的。美国需要建设一个综合化、现代化、标准化、稳定化的国家地震监测系统。现代化的地震监测系统可以提供 :·在几秒钟内对即将来临的强地面运动预警 ;·对地面振动的强度分布进行快速评估 ;·对海岸地震所产生的海啸预警 ;·火山喷发预警 ;·给出地震危险性评估信息 ,以改进建筑物设防标准 ;·给出地震期间建筑物响应的精确资料 ,为地震多发区工程建设服务。今天 ,美国有许多研究机构从事地震监测工作 ,而他们都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 ,设备老化、缺乏稳定长期的资金支持是最严重的问题。地震监测系统是基于一些分布不均匀的台网。台网的运行者考虑最多的是经费问题 ,而不是资料产出和资料服务 ,仪器设备的现代化进程缓慢。为了保证地震警报的发布 ,加快地震的快速响应和长期收集  相似文献   

3.
我国又一个现代化的地震监测台网——鲁西南无线传输地震台网建成,已通过国家地震局的验收,投入运行.这个地震台网位于我国地震重点监视区之一的冀鲁豫交界处,华北平原强震构造带——聊考断裂带的东侧.其传输记录、分析中心设在山东嘉祥县城.监测台下设7个子台.台网采用一次传输方式和无外差的统一时间服务系统,在地震参数测定上用人机结合方法,提高了定位精度和  相似文献   

4.
苏乃秦  韩月鹏 《内陆地震》1989,3(4):385-388
地震分析会商系统是地震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疆是我国大陆多震区之一,地震分析预报任务繁重,但多年来地震会商条件十分简陋,很不适应时代的要求,因而地震分析会商系统的现代化建设十分紧迫和必要。在国家地震局科技监测司统一部署下,我局于1987年开始实施“新疆地震分析会商系统现代化建设”项目。  相似文献   

5.
正从1996年开始,中国地震局进行了大规模数字地震观测系统建设,通过"中国数字地震监测系统""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和"中国地震背景场探测"3个重点项目的实施,已建成由国家地震台网、区域地震台网和流动地震台网组成的数字地震观测系统。(1)国家地震台网。国家地震台网是一个覆盖中国的地震监测台  相似文献   

6.
为了提高我国微小地震监测能力,"一带一路"项目拟在黑龙江鹤岗地区建设地震台阵。在2019年8月4日至9月4日,鹤岗地震台阵监测到部分近震及远震,与黑龙江省鹤岗地震台观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得到以下结果:与鹤岗地震台相比,鹤岗地震台阵对近震及区域性地震的监测能力较高,对远震和极远震的监测范围较大,记录完整的地震个数更多,整体背景噪声更小,地震波形质量更高,定位更精确,提高了区域地震监测能力。  相似文献   

7.
我国地震地下流体数字化观测的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2003年全国地震地下流体数字化的102个台站的251个测项的全年资料为基础,系统总结了全国数字化台站的分布、资料的质量、数字化资料和模拟资料的衔接情况等,并就目前我国地震地下流体数字化监测的现状和国内外的部分手段进行了对比分析,初步探讨了我国地震地下流体数字化监测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地震信息系统发展综述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回顾了中国地震信息系统的发展历程.1966年3月在我国河北邢台发生的灾害性地震的抗震救灾行动,不仅开辟了我国地震监测预报的先河,而且产生了中国地震信息系统.中国地震信息通信系统的前期是以传递地震观测信号和实时传递地震信号为起始,现在已经为地震观测服务发展成为具有全国规模的行业地震信息平台.全球进入21世纪的信息时代,我国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以惊人的速度迅猛发展,地震信息系统在我国信息基础设施发展的基础上,同样发展迅速.信息网络通达地震行业各个角落,地震各项工作无不以信息平台为基础.地震信息系统已经彻底改变了地震监测预报、震害防御和应急救援的工作方式、科研方式,同时促进了人们传统观念的变革,使我国地震事业进入了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9.
大同地震台     
大同中心地震台为国家基本台,组建于1988年4月。下辖大同地震台、测震中心、维护中心和灵丘地震台,担负着山西北部及晋冀蒙三省交界区的地震监测预报任务。大同地震台2004年以来经过台站观测环境优化改造及“十五”项目数字化改造,基本建成了“规模适中、功能齐全、设施先进、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地震台站。现有定点水准、地电阻率、地电场、地磁、钻孔应变、井下竖直摆倾斜仪、气象三要素等数字化前兆观测项目,具有较强的数字化地震前兆监测能力。  相似文献   

10.
墨西哥地震预警系统(SASMEX)于1993年开始投入使用,是首个向公众发布预警信息的系统。现今,SASMEX由97个几乎跨越整个墨西哥俯冲带的监测台站组成。系统还包括监测俯冲科科斯板块地震活动的强震仪。这些地震都发生于内陆,靠近墨西哥主要人口中心。监测台站与控制和分配中心相连,通过一个多重手段的远程通信网络接收、处理和发布警报。预警信息通过低成本的无线电接收器、付费电视和广播电台以及墨西哥城内安装在整个城区街道的市政喇叭系统进行发布。从1993~2017年,台网已记录到6 896次地震,共发布了158次地震预警。最近的地震预警成功案例是2017年9月发生于墨西哥的两次地震。在2017年9月7日特旺特佩克大地震(MW8.2)中,SASMEX在强烈震动的地震波到达墨西哥城前提供了近2min的预警时间。第二个案例是2017年9月19日莫雷洛斯地震(MW7.1)。震中距离墨西哥城约120km,较短的震中距使得在S波到达墨西哥城前仅有几秒的预警时间。  相似文献   

11.
地震卫星和卫星地震应用系统建设已写入了<国家防震减灾规划(2006-2020年)>、<航天发展"十一五"规划>、<国家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与应用"十一五"规划>等多项重要规划中.根据防震减灾业务发展对空间对地观测技术的需求,卫星地震应用系统总体包括几个部分.  相似文献   

12.
根据国家台网中心自动地震速报系统在云南漾濞和青海玛多2个地区的台网监测能力,选取2个地区2021年5月18—29日的地震序列,对自动地震速报系统进行性能分析。国家台网中心自动地震速报系统基本实现1min内的单路自动地震速报信息初次产出,根据地震台网密度的不同,产出时间从30~60s不等。与地震编目结果相比,云南漾濞地震序列震中位置偏差较小,青海玛多地震序列震中位置偏差较大,2个地震序列震级偏差不大。青海玛多地震序列震中位置偏差较大的原因是该区域台站稀少且空隙角较大。自动地震速报系统存在少量的漏报地震,与系统定位时信噪比较低、台站空隙角较大及多个地震混叠在一起有关。  相似文献   

13.
徐杰 《华南地震》2011,31(4):23-28
地震构造带是地震地质研究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几十年来,许多研究者对我国所有已知的地震构造带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但这些都是老(先存)断层带新活动而导致地震的构造带.笔者通过多年的研究发现,还存在新构造时期(N-Q)才产生的断层带或地震构造带.揭示出唐山-河间-磁县、庙西北-黄河口和腾冲-耿马-澜沧等几条新生地震构造带.由...  相似文献   

14.
地震地热说原理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立军 《内陆地震》2012,26(2):108-122
从地震与火山资料出发,定义了地震柱的概念,全球划分24个地震柱并逐个研究.发现了地幔深部能量自下而上逐层驱动的稳定通道,揭示了浅源地震与中深源地震的差异性、壳内地震与火山的同一性、本尼奥夫剖面的独立性、地震柱活动的间歇性、地震柱的衰变性等自然现象,探讨了地震柱的成因,构成了M型的热机带.同时,对全球GPS观测资料与大洋中脊带的继承性运动和脊轴扩张的比较研究,揭示了当前大陆漂移的优势方向,构成了W型的冷机带.两大系统呈倒扣之势并具有相位差异或许由于地球自转角速度的变更所造成,从而构成了当今地球的地貌差异.冷机带造成大陆漂移的渐变而热机带造成壳内强震和火山的灾变,形成地震地热说的两个研究体系.文中给出了地震地热说应用方面的几个例子.  相似文献   

15.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援建老挝国家地震监测台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一带一路"建设倡议下,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援建老挝国家地震监测台网,为期3年,现已初步完成台网建设工作。项目的实施,彰显了中国软实力,推进了中国"走出去"战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北京及其周围的天津、唐山、张家口地区,人口稠密,是历史上地震多发地区.对这一地区的地震监测,是国家地震局的主要任务之一.近年来,这一地区已架设了一系列用于监测地震的观测网.北京台网是我国最密、观测条件最好的地震观测网,约有36个地震台,遍布在京、津、唐、张地区,可以直接监测北京地区1级以上的地震.除了直接观测地震外,作为与地震有  相似文献   

17.
正2000年以来我国地震观测系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目前已建成了由国家数字地震台网、区域数字地震台网、火山数字地震台网和流动数字地震台网组成的新一代中国数字地震台网。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每天汇集的数据量达到40GB,可以说,我国地震台网产出的观测数据积累到了一定程度,如此海量的地震波形数据为地震监测与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原始资料,  相似文献   

18.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MS8.0)发生后,各部门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汶川地震相关的地学研究,包括国家科技专项"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项目.经过十年的持续探究,在地震地质、震源物理、地震实验、地震动力学、深部地球物理和长期监测等方面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与重要成果.在汶川地震十周年之际,《地球物理学报》集中在2018年第5期刊发39篇文章作为汶川地震十周年专辑,专辑涵盖了汶川地震和九寨沟地震断层作用与动力学过程以及相关领域的一批最新研究成果.这些工作涉及汶川地震断层作用、地震参数及地震动力学数值模拟、汶川地震前地震活动性与多参数异常、晚第四纪构造与地震活动及其地表作用、青藏高原东部壳幔结构与龙门山断裂带深部构造和九寨沟地震等六方面的研究.本文将从这六个研究方向简要介绍收入本专辑论文的研究工作,呈现地震断层作用及动力学过程等研究成果,为深入认识大地震孕育和发生过程提供重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中国地震地下流体监测系统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王铁城  鄂秀满 《中国地震》1994,10(3):277-286
本文对我国地震地下流体监测系统的观测台网、观测项目、观测仪器、观测效能等的现状作了较详尽的论述,明确指出地下流体所观测的前兆信息十分丰富,映震灵敏,预报效能好,在地震预报和为国民经济服务中有很大潜力,同时也探讨了我国地震地下流体监测系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解决的办法,对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文中提出建立多层次的地下流体监测体系,加强地下流体综合观测,强化地下流体观测网的科学性,优化观测项目,逐步实现观测技术现代化,特别强调要大力开展基础理论研究与国际合作,不断提高我国地震地下流体监测预报的研究水平。  相似文献   

20.
陈修民 《地震学刊》2001,21(3):51-54
建设专家为主、专群结合的地震监测预报体系是当前防震减灾的重点工作之一。通过回顾浙江省“九五”期间建设地震监测系统的实践,认为在当前科技水平和管理体制下,专群结合是建设好现代化地震监测预报系统的重要保证。省局必须正确处理好省级以下地震部门工作中的几个问题,发挥专业队伍在监测预报体系中的主导作用,才能做好新时期的地震监测预报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