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国外信息     
据“美国气象学会通报”报导1987年1月12日—16日在美国新奥尔良召开三个会议: 1、美国气象学会第67次年会; 2、第六次仪器和气象观测讨论会; 3、第三次气象、海洋和水文相互影响信息加工系统国际会议。 另外,三月份在瑞士洛桑召开中小尺度大气活动过程对工业影响的国际会议;三月—四月在美国巴尔的摩召开第四次气候变化、气候动力现代化会议。  相似文献   

2.
刘龙材  李丹妮 《贵州地质》1989,6(4):373-382
贵州第四纪资源丰富多采。发现38种矿,上千处产地;获取古人类化石遗物、哺乳动物及其化石越万件;探明各种用途洞穴超六百个;建成旅游地质区三十余处。它们的潜在经济价值大,学术价值高。本文根据前人资料和笔者实地所获,应用第四纪地质学、人类学、洞穴学和旅游地质学等有关理论,首次全面系统的论述了这些资源,特别是矿产资源的状况,以及对其研究利用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3.
碳酸盐岩岩块野外溶蚀速度试验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正> 为研究岩溶作用机理问题,当前国际上正在开展碳酸盐岩岩块野外溶蚀速度试验。其方法是把统一规格的石灰岩小园片(直径4—5厘米、厚3—4厘米)按不同的气候、地貌和植被条件分别放置在一定高度(距地面1.5米)的空气中、地面及地下不同深度的土层中,定期称其重量消失量,求出溶蚀速度以进行广泛的国际间对比。我们在进行七星岩洞穴及其附近地区岩溶水化学研究的同时,对桂林地区不同层位的碳酸盐岩进行了试验工作。试验点除考虑不同的地貌、植被条件外,还考虑了地下水和洞穴空气环境。试验内容包括在同一环境条件下不同岩性试块和同一岩性试块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溶蚀试验,这样作可以在环境和岩性两个方面广泛地探讨岩溶作用机理问题。以期使试验结果与岩溶水化学情况相互印证。   相似文献   

4.
对贵州茂兰自然保护区内凉风洞(LFD)洞穴系统中各组分(土壤水、洞穴滴水、土壤与基岩等)锶同位素组成(~(87)Sr/~(86)Sr)的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各个组分的~(87)Sr/~(86)Sr比值差异显著。不同剖面土壤水~(87)Sr/~(86)Sr比值明显不同,但均介于大气降水平均值和土壤之间;不同滴水点间~(87)Sr/~(86)Sr比值差异也很明显,大多落在洞穴上覆土壤水和基岩之间,受渗透水在洞穴顶板中发生的水-土作用和水-岩作用强度控制。此外,凉风洞上覆原生喀斯特森林生物量及其凋落物返还量较大,以植物落叶为主形成的凋落物层以及被微生物分解形成的表层有机土成为除洞穴上覆土壤和基岩外的另一个直接阳离子源,其释放的Sr随水体快速下渗对滴水~(87)Sr/~(86)Sr比值产生了明显影响。因此,利用本研究区洞穴滴水及其次生化学沉积物~(87)Sr/~(86)Sr指标表征洞穴上覆气候环境信息时,有必要事先识别不同物源~(87)Sr/~(86)Sr比值及其相对贡献、运移路径水文地质过程等限制性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5.
斯洛文尼亚和中国贵州喀斯特洞穴动物群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3年7-8月,中方专家野外考察了斯洛文尼亚的8个喀斯特洞穴,采集各类洞穴动物标本500余号,并对主要洞穴环境因子进行了测定,收集相关资料200余篇。2004年2月斯方专家野外考察了中国贵州12个喀斯特洞穴,采集各类动物标本1000余号。本文对两国喀斯特洞穴内的主要动物群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是斯洛文尼亚的物种丰富度比贵州的高: 前者有533种,密度为65. 80种/1000km2; 后者有238种,密度为0. 54种/1000km2。从洞穴蝙蝠看,两国均为24种; 但区系成分不同,斯洛文尼亚全为古北界种, 贵州则主要为东洋界成分( 83% )。此外,文中还对比分析了斯洛文尼亚施科茨杨洞和贵州龙洞内的动物群落组成: 前者以水生种为主体,后者全为陆生种。最后,对斯洛文尼亚无真洞穴鱼的问题及两国的洞穴动物起源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洞穴碳酸盐有机质荧光发光特征研究及其展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洞穴碳酸盐是洞穴滴水沉淀的结果,其有机质的荧光性质响应于外界气候与生态环境的高频率、周期性变化,是高分辨率反映气候- 环境变化的有效手段。本文详细分析了洞穴碳酸盐荧光物质的组成、来源及影响其荧光光谱的因素,并总结了其分析方法; 回顾了国内外在洞穴碳酸盐荧光发光性的古气候- 环境研究方面的应用,并对其将来的发展方向作了展望; 认为洞穴碳酸盐发光微层及其光谱特征形成机制的现代过程、微层层内物质组成,以及土壤、植被、气候三者响应关系是值得今后进一步加强研究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桂林穿山公园内—石灰岩孤峰中四层洞穴的沉积物研究,揭示了这些洞内沉积物系来自不同外部来源。下部三层洞内的沉积物颗粒均为棱角状,说明它们来源不远(10公里)。它们可能是在孤峰形成前由风或洪水带入洞内。上部两层洞内的沉积物与下层洞的不同处在于:它们是风积、冲积或洪积的,有的沉积物的形成历史很可能早于峰林地形发育史。   相似文献   

8.
勒穆尚洞是位于列日市东南的一个巨大的喀斯特洞穴,作者对位于上层与下层通道连接处的沉积物进行了孢粉研究,根据沉积物性质不同,剖面可分两部分,下部由河流相的砂砾组成,上层为数层石笋质盖板。最上层的石笋质盖板经放射性钍(?)铀(?)法测定,年代为距今10.5万a。 根据孢粉分析,石笋质盖板层可能形成于距今10.5万a的里斯—玉木间冰期中期,当时气候温暖潮湿,生长有以榛、栎、赤杨、千金榆为主,伴有一些椴、榆、常春藤等的阔叶林,洞穴处于低洼积水的环境。剖面下部的砂砾是在此温暖期之前由地下河在不同气候条件下多次堆积而成。 此外,本文还讨论了古植被及古气候的变化以及该洞穴的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9.
贵州纳朵洞洞穴滴水、现代沉积物δ18O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洞穴滴水及其对应的现代沉积物氧同位素的变化特征和对外界气候环境的指示意义,文章对贵州纳朵洞洞外大气降水、洞穴池水、6处滴水点及其对应的现代沉积物氧同位素进行了近2年的监测。结果显示纳朵洞外大气降水和洞穴池水δ18O值均呈现旱季偏重,雨季偏轻的季节特征,基本能反映洞穴所在区域的气候变化。而滴水沉积物δ18O值和滴水δ18O值自身存在协调同步的季节特征,但二者δ18O值与大气降水δ18 O值却呈现反向的季节变化,这可能是区域地形、岩溶表层带的调节和大气环流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在系统研究贵州地区已有的南华系地层剖面基础上,根据其分布、发育情况,岩性、岩相及其所反映的古构造、古地理、古气候特征,将贵州的南华系分成江南地层分区和扬子地层分区,并进一步将江南地层分区划分出锦屏—榕江小区和松桃—丹寨小区。应用岩石地层和气候地层相结合的方法,对贵州各地层区的南华系进行岩石—气候地层划分,并与相邻省区及加拿大、澳大利亚地区南华系(成冰系)进行对比。同时对目前南华系划分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