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板桥凹陷位于渤海湾盆地东部,断裂发育特征较为复杂。基于地震解释资料,根据断裂活动特征及构造演化史恢复,明确板桥凹陷主干断裂几何学特征及活动过程,分析断层形成演化模式;根据砂箱物理模拟实验结果,验证先存主干边界断层几何形态对后期构造变形特征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板桥凹陷构造演化遵循“断陷—断坳—坳陷”的演化序列;新生代,区域伸展方向逐渐由NW—SE向过渡为SN向,新生界断裂优势走向从NE向逐渐转变为近EW向。板桥凹陷于沙河街组三段—二段、沙河街组一段—东营组、馆陶组—明化镇组沉积时期发生3期断裂活动,分别对应裂陷Ⅰ幕、裂陷Ⅱ幕和后裂陷期。板桥凹陷伸展变形过程符合铲式断层主控下的多期次构造演化模式,上盘地层在多期演化后可划分为地层旋转区、裂陷区和斜坡区。该结果对研究区下一步油气勘探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南堡凹陷5号构造带火山岩广泛发育,是油气富集的有利区域。利用地震识别、测井分析、岩心观察等技术,以及薄片分析、稀土元素与微量元素分析等方法,研究南堡5号构造带沙河街组火山岩的岩性、物性及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火山岩发育受东、西两个火山构造控制,发育面积较大,西部火山构造以"丘状"酸性火山岩为主,东部火山构造以"层状"基性火山岩为主;火山岩储层主要发育原生的熔岩气孔、火山碎屑岩的粒间孔、次生的斑晶溶蚀孔、基质溶蚀孔、构造裂缝及晶间微裂缝等6种储集空间类型;储集物性主要表现为中—低孔、低渗储层。南堡5号构造带火山岩单体叠合面积大,与沙河街组三段、一段优质烃源岩直接接触,成藏条件十分有利。  相似文献   

3.
板桥凹陷大张坨断裂带构造特征及其成藏模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张坨断裂带是黄骅坳陷板桥凹陷最大的Ⅱ级断裂系统,对凹陷油气分布与富集具有重要影响.为了揭示大张坨断裂带与新生代油气成藏的关系,利用油区构造解析理论对断裂带的活动性、断裂构造样式及演化特征进行研究,综合断裂输导体系与断层两盘(上升盘、下降盘)的油气分布状况,建立板桥凹陷大张坨断裂带油气的断控成藏模式.结果表明:大张坨断层具有垂向分期、平面分段的活动特征,断层两盘派生大量次级断层,在断裂带内可识别阶梯型、"y"型、"y"型复合、多米诺式、对倾伸展型等5种构造样式,断裂活动贯穿于整个第三纪沉积史,构造演化具有明显的继承性.不同的断裂构造样式决定断层两盘油气运聚规律具有明显差异,形成不同成因类型与不同储量丰度的油气聚集单元.  相似文献   

4.
南堡3号构造沙一期断裂活动特征及控砂作用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南堡凹陷古近纪断裂活动控制局部构造带的形成及沉积砂体的展布。在三维地震与测井解释基础上,采用分段评价方法,应用生长指数、古落差方法,研究南堡3号构造沙河街组沉积时期断裂活动演化特征及其控砂作用。结果表明:以沙一期为界,研究区经历两期伸展变形,分别为NW-SE与S-N向,伸展转折期为沙一下亚段,使EW向断裂逐渐增多;沙一期断裂活动强度呈现由强到弱变化趋势,不同时期区域断裂活动呈北强南弱的分区分带特征;西南部属于断裂特殊活动区域,应力状态独特,发育断裂调节带,沙一末期古地貌呈凹隆斜相间,对沉积作用具有导向意义,砂体堆积特征受地貌及断裂活动控制明显。该研究结果对类似构造带研究、南堡凹陷后续油气藏勘探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
利用新三维地震资料,分析渤中西洼地层展布特征、断裂结构特征、活动强度,明确多期构造演化特征,探讨新生代构造演化对油气成藏的影响,建立油气成藏模式。结果表明:渤中西洼划分为断陷期、断拗期、拗陷期及拗断期4个构造演化阶段;断陷期渤中西洼强烈伸展控制形成东三段、沙河街组两套最重要的烃源岩层系,断拗期、拗陷期构造相对稳定,拗断期渤中西洼构造重新活化,断层大量产生而形成多种类型圈闭,油源断裂及晚期调节断层的强烈活动将深部油气向浅层运移,促进研究区的晚期成藏作用。该研究为下一步油气勘探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应用构造-层序地层分析的思维,通过构造格架与地层格架的关联分析,对南堡凹陷东营组沉积充填样式与过程、控制要素进行了综合研究。通过沉降史分析,并结合区域构造演化特征,古近纪可划分为4个次级构造幕。凹陷内断裂发育,同沉积断裂及其时空配置关系对凹陷内结构和沉积体系类型及其展布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控凹断裂直接控制了局部构造带的可容纳空间变化和古地貌形态,从而形成不同的沉积展布特征。高柳断层是南堡凹陷内最为重要的二级断裂,其活动始于Es1沉积时期,在东营组沉积时期活动最为强烈。在东营组沉积时期,高柳断层将凹陷分为南、北两个独立的沉积系统,尤其在Ed3沉积期其强烈的翘倾作用使高柳地区成为一个孤立的湖盆,直接影响到了高柳地区的沉积充填。根据东营组沉积时期同沉积断裂组合样式划分出4种断裂坡折带:断崖型、断坡型、同向断阶型和反向断阶型,为研究南堡凹陷东营组同沉积断裂对沉积格局的控制作用提供了有利的指导,具有重要的石油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7.
断裂在贝尔凹陷油运聚成藏中作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为研究断裂在贝尔凹陷油运聚成藏中的作用,通过油藏解剖分析油藏与断裂之间空间匹配关系.结果表明:贝尔凹陷油藏从基岩至大磨拐河组皆有分布,主要为断层油藏和受断层控制的基岩潜山油藏,平面上主要分布在与断裂活动有关的凹间隆、洼中隆、斜坡断阶带上.贝尔凹陷主要发育早期伸展、中期走滑和晚期反转(或长期发育)3种类型断裂,断裂对贝尔凹陷油运聚成藏主要起3方面控制作用:(1)长期发育断裂为南一段源岩生成油向大磨拐河组运移提供输导通道,早期伸展断裂错断使源储侧接,南一段源岩生成的油向基岩、铜钵庙组和南屯组储层侧向运移;(2)早期伸展断裂为基岩、铜钵庙组和南屯组油聚集提供遮挡条件;(3)断裂活动为不同层位油聚集提供构造背景.在贝尔凹陷断裂控藏有早期伸展断裂遮挡油聚集成藏和长期发育断裂输导油聚集成藏2种模式.  相似文献   

8.
莱北低凸起构造样式和构造演化控制围区油气成藏和古近系砂体展布。结合最新的三维地震资料,根据断裂体系特征、构造样式和地层厚度等,研究莱北低凸起构造演化特征,在走滑构造作用下解析沙河街组和东营组古沟谷构造样式对沉积体系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新生代早期伸展作用控制莱北低凸起的初始隆升,始新世时期郯庐走滑断裂带活动强度加剧,剪切应力引起凸起发生扭动旋转,诱导先存边界断层发生共轭走滑;旋转运动使莱北低凸起北西侧和南东侧远离主走滑断层,造成局部伸展沉降,北东侧和南西侧发生挤压汇聚,产生垂向或水平方向调节构造,形成莱北低凸起现今的构造格局。莱北低凸起北西侧的快速沉降,引起郯庐断裂中支走滑断裂形成的古沟谷也逐渐向沉积坡折带转化,扩大东营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的规模。该研究结果为莱北低凸起寻找有利储集层发育区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9.
苏北盆地金湖凹陷西斜坡构造特征及构造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苏北盆地金湖凹陷的地质及地球物理资料,根据区域构造演化背景和剖面,描述了该凹陷的构造特征,讨论了该凹陷西斜坡构造演化阶段,并探讨了其构造演化特征.结果表明:金湖凹陷西斜坡地区断裂构造发育,大部分断层弧形弯曲,断层以小级别断层为主,断层组合以拉张型为主,断块圈闭发育;西斜坡在新生代期间的构造演化可划分为斜坡发育阶段(古新世阜宁期)、差异抬升阶段(始新世戴南期—三垛期)、逆冲褶断阶段(始新世三垛期末)、构造稳定阶段(新近纪和第四纪)等4个阶段;新生代构造活动强弱交替,断层活动差异性明显,古新世阜宁期和始新世三垛期断层活动规模和活动强度较大,新生代整体持续西抬东降,有利于聚集来自斜坡东部深部凹陷的油气形成油气藏.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南堡凹陷天然气成藏分布规律,在天然气藏类型及分布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天然气分布与成藏条件之间空间匹配关系,研究南堡凹陷天然气成藏模式及其主控因素.结果表明:南堡凹陷天然气存在4种成藏模式:源内断裂输导中—浅层断层圈闭天然气成藏模式,天然气聚集层位受输导断裂与馆陶组三段火山岩盖层配置和储层发育共同控制;源内断裂输导中—深层断层圈闭天然气成藏模式,天然气聚集层位受输导断裂与东营组二段泥岩盖层配置控制;源内断裂输导深—浅层断层圈闭天然气成藏模式,天然气聚集层位受储层发育和源岩供给程度共同控制;源外边部断裂输导深层断层圈闭天然气成藏模式,天然气聚集层位受储层发育和源岩供给程度共同控制.该结论对指导南堡凹陷天然气勘探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