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再论恐龙绝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恐龙的绝灭长期以来一直是学术界争论不休的问题,出现了众多的假设、假说、猜测甚至臆测,但至今仍未有一种公认的理论来科学地合理地诠释恐龙绝灭的机理:本文从对生物绝灭的认识切入,对比地质历史上生物的绝灭事件来认识恐龙的绝灭。从绝灭理论来分析,认为恐龙绝灭决非单一因素,而环境的恶化是导致恐龙绝灭的根本,恐龙绝灭是绝灭选择的必然,而最近恐龙的鸟类起源学说将提醒人们该重新认识恐龙的绝灭问题。  相似文献   

2.
关于生物群集绝灭的论点及其争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球上曾存在过的40亿动植物种,绝大多数都绝灭了.绝灭往往是呈群集绝灭形式.关于生物群集绝灭的原因,可归纳为两大类:一类是强调生物所处环境的剧烈变化(球外事件和球内事件),另一类侧重于生物自身的演变更替.本文着重评述8种当前最流行的假说及其争议,如自然种群竞争、火山爆发、古地磁极性反转、板块运动、小行星或彗星撞击等假说作者认为,群集绝灭的原因十分复杂.往往是多种因素联合作用的结果,不能仅强调一种因素.对群集绝灭应运用综合研究方法.既要研究生物自身的兴衰更替,又要研究其所处环境的变化(球内和球外的),这样才能弄清绝灭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3.
重大地史事件、节律及圈层耦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讨论了岩石圈的联合古陆事件,生物圈的重要生物类别的出现、生物爆发事件和集群绝灭事件,水圈和大气圈的海平面变化事件和气候的变冷、变暖事件。联合古陆事件包括陆核型联合古陆(2500Ma)、初始原地台型联合古陆(1900Ma)、成熟原地台型联合古陆(1450Ma)、地台型联合古陆(850Ma)和大陆型联合古陆(250Ma)事件;生物圈事件包括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后生动物、带壳后生动物的出现事件,寒武纪生物大爆发事件,奥陶纪—志留纪之交(439Ma)、晚泥盆世弗拉斯期—法门期之交(367Ma)、二叠纪—三叠纪之交(250Ma)、三叠纪—侏罗纪之交(208Ma)、白垩纪—第三纪之交(65Ma)的生物集群绝灭事件,并从遗迹化石的角度,阐述了后生动物及其行为习性的起源和演化的新观点。水圈和大气圈事件包括晚震旦世、奥陶纪—志留纪之交、晚石炭世的自节律海平面变化事件,奥陶纪和白垩纪的他节律高海平面事件,震旦纪—寒武纪和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的耦合节律海平面变化事件,并以泥盆纪为例作了进一步阐述。这些事件是岩石圈、生物圈、水圈和大气圈发展、演化的重要里程碑。上述事件的重要特征是,在时间上的节律性和在成因上的圈层耦合效应。  相似文献   

4.
本文评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古地磁事件与生物绝灭事件之间存在某些对应关系的观点,认为地磁倒转事件与生物绝灭事件之间不存在简单的对应关系。本文根据大陆黄土及湖沉积物的磁性和深海发现的细菌磁性化石所提供的古地磁资料,提出某些古地磁突发事件与土物绝灭事件之间可能存在的对应关系及地磁场强度的变化对生物门类影响的选择性观点。  相似文献   

5.
古植代陆地维管植物的多样演化和绝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中明 《地质论评》1994,40(3):237-244
本文描述了石炭-二叠纪陆地维管植物在物种,生态和遗传方面的多样性,并根据古生代末这些植物在时空上的演化过程和数量统计数字,确认二叠-三叠纪集群绝灭事件同样在植物中存在,进而还探讨了植物集群绝灭事件发生的原因,笔者认为其直接外部原因,可能是局部地质事件(如:构造活动,火山爆发)引起热带雨林大面积消失,使气候变干埋所致。又根据当今对化石植物生殖生物学的研究结果,认为当时大部分植物(即古植代植物)的生殖  相似文献   

6.
史晓颖 《地球科学》1996,21(3):235-242
在地球过程中存在着35Ma的旋回周期,它不仅表现在全球性海平面变化,生物集群绝灭,构造运动幕,岩浆旋回以及古气候变化方面,而且也反映在古地磁倒转和陨击事件方面,反映了地球演化的自然阶段,重鄄质事件明显地集中于特定时期,形成自然临界,其可能主天体运行周期的控制,与太阳系穿越银道面有关。  相似文献   

7.
在地球发展过程中存在着35Ma的旋回周期,它不仅表现在全球性海平面变化、生物集群绝灭、构造运动幕、岩浆旋回以及石气候变化方面,而且也反映在古地磁倒转和陨击事件方面,反映了地球演化的自然阶段.重要地质事件明显地集中于特定时期,形成自然临界,其可能主要受天体运动周期的控制,与太阳系穿越银道面有关  相似文献   

8.
中国扬子海盆奥陶纪末期生物集群绝灭事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李积金  王琨 《地层学杂志》1993,17(4):292-301
<正> 近年来,奥陶纪末期生物集群绝灭事件的研究,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Raup和Sepkoski(1982)认为,在晚奥陶世大约有22%科的生物绝灭,是显生宙生物集群绝灭5个最大幕之一。这次事件造成了所有海洋无脊椎动物的分异度和丰度的降低。Brenchley(1990)把晚奥陶世绝灭的若干类群的重要变化作了如下概述:阿什极尔中期的38科三叶虫,仅有14科存活到志留纪;在或接近奥陶-志留系界线,有13科腕足类绝灭,27科穿  相似文献   

9.
【目的】早侏罗世发生了多次重要的碳循环扰动,并伴随气候和环境的重大变化。然而,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西特提斯和欧洲北部,对东特提斯碳循环扰动事件以及定量探究事件对生物影响的相关报道较少。【方法】利用东特提斯藏南Kioto碳酸盐台地普林斯巴晚期—托阿尔(最早)期的生物地层学(大型底栖有孔虫)、沉积学和碳同位素(δ13C)地层学,探讨碳循环扰动以及相应的气候环境变化对该地区的碳酸盐台地生物演化过程影响。【结果】普林斯巴晚期—托阿尔(最早)期大型底栖有孔虫生物地层显示有3个带:Bosniella oenensis-Cyclorbitosella tibetica(?)、Streptocyclammina liasica和Siphovalvulina sp.A。在生物地层基础上,我们识别出以δ13C正偏移为特征的普林斯巴晚期margaritatus菊石带事件(margaritatus zone event,ME)和以δ13C负偏移为特征的margaritatus-spinatum界线事件(margaritatus-spinatum...  相似文献   

10.
我国一些碱性岩的同位素年代学研究   总被引:34,自引:3,他引:34  
周玲棣  赵振华 《地球化学》1996,25(2):164-171
对我国七个碱性岩体用一种或两种方法进行了年龄测定。Rb-Sr测定了岩石及微斜长石;40Ar-39Ar法测定了闪石、辉石、正长石及微斜长石;超基性碱性岩用Sm-Nd等时线法测定。各岩体年龄分别为:坪河462Ma,赛马244Ma,柏林川218Ma,紫金山153Ma,龙王庙150Ma,丫髻山127.5Ma,永胜31.7Ma,Isr为0.7044-0.7083。已获得的Sr、Nd同位素数据表明,碱性岩浆  相似文献   

11.
本文描述了石炭—二叠纪陆地维管植物在物种、生态和遗传方面的多样性。并根据古生代末这些植物在时空上的演化过程和数量统计数字,确认二叠—三叠纪集群绝灭事件同样在植物中存在。进而还探讨了植物集群绝灭事件发生的原因,笔者认为其直接外部原因,可能是局部地质事件(如:构造活动、火山爆发)引起热带雨林大面积消失,使气候变干旱所致。又根据当今对化石植物生殖生物学的研究结果,认为当时大部分植物(即古植代植物)的生殖方式较单一,胚在发育时无休眠期,成熟的胚缺少良好的保护结构,不适合在干旱环境下传种繁殖是这次植物集群绝灭事件发生的主要内部原因。  相似文献   

12.
郭卫东  罗谷风 《地质论评》1995,41(4):311-319
谢窦克等曾测定了大别山一个绿辉石的晶体结构,认为它具P2/c空间群;四面体链分别呈SA和OB扭转;M阳离子日位全部为6次配位的八面体:Al在所有这四种晶位另均有相当多的占有率,为绿辉石的新型结构。本文对该资料再研究后确认其真实空间群为P2/n;结构中仅有一种O旋转的四面体链;M2和M2晶位为8次配位;Al全部进入M1(1)晶位,Al-Mg呈完全有序分布,属典型的P2/n有序绿辉石。本文给出了重新计  相似文献   

13.
鲁西地区中生代火成活动的^40Ar/^39Ar年龄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鲁西地区中生代有四种火成岩岩石组合,测得了三种组合代表性岩体的40Ar/39Ar坪年龄。平邑铜石岩体的石英二长闪长斑岩为189.8Ma,该岩体的二长斑岩为188.4Ma;枣庄沙沟岩体的黑云母辉石岩为115.1Ma;邹平茶叶山橄榄苏长辉长岩为112.5Ma,邹平四尖山石英二长岩为115.1Ma。结合已公布的年龄数据,将鲁西区火成活动划为早侏罗世和早白垩世两个阶段  相似文献   

14.
为解决张-宣地区含金石英脉形成的时代,对区内5个典型金矿脉测定了40Ar/39Ar年龄,分别为:1362.0±24.8Ma,963.7±22.3Ma,579.6±8.5Ma,570.8±24.2Ma,167.9±1.2Ma。谱线特征均为马鞍形,最低视年龄为石英的结晶年龄。依次相当于晋宁运动中期,晋宁运动晚期,蓟县运动晚期和燕山运动中期。  相似文献   

15.
大气^40Ar/^36Ar端元值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松山  桑海清  裘冀 《地球学报》1997,18(3):313-317
月岩和陨石形成时捕获了太阳风中的Ar同位素。作者对恩施陨石采用40Ar/-36Ar技术,并对Cl的诱发产物进行了校正后,获得了4600Ma前太阳风中40Ar/36Ar比值是0.89±0.44。它表明地球大气圈中40Ar/36Ar比值经历了从0.89到295.5的演化过程,影响这一过程的主要因素是地球的去气作用。  相似文献   

16.
四川华蓥山二叠纪与三叠纪之交沉积特征及动物群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晚二叠世晚期,华蓥山地区位于川东、鄂西碳酸盐岩台地上.二叠—三叠系接触关系是华南常见类型之一.生物群集绝灭不是正发生在界线上,而是在界线之下数十厘米处,δ(?)C最大负值和δ(?)O最大变化都发生在这个层位上,我们称它为“重要的生物绝灭(消失)线”.二叠—三叠纪之交生物大绝灭的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是环境的变化和生物的不适应性.工作区未发现地外星体撞击事件的记录.  相似文献   

17.
约在奥陶纪末(440百万年前),海洋无脊椎动物曾发生过大规模绝灭。据Sepkoski认为,阿石极期(奥陶纪末)这一绝灭事件,可能是显生宙时期第二次最重大的生物危机,科一级约消失20%。阿尔瓦茉士(Alvarez)等人曾指出白垩—第三纪界限的生物绝灭现象,并提出可能是大型流星或彗星与地球碰撞导致产生大量铱所致。奥尔什(Orth)  相似文献   

18.
井间电阻率层析成象是一种探测地下浅部精细结构的物探方法,它主要用于解决工程地质问题。本文采用2.5-D有限元法,针对井间电阻率层析成象中的AM观测系统进行了反演成象计算。文中首先计算了灵敏度矩阵,然后给出了一种电阻率层析成象反演算法—平滑度约束反演,理论模型的计算和实际资料的处理,都证明了该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关于新灾变论的争论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评介了新灾变论(Neocatastrophism)近年来的发展.着重介绍彗星陨击、小行星陨击、超新星爆发三种球外事件的生物绝灭效应,以及绝灭周期性及其与宇宙运动的对应.关于彗星与小行星陨击,讨论了有关陨击证据、陨击频率、陨击效应、特别是绝灭效应等四方面的支持和反对的论证.本文认为应当支持对灾变的研讨,但目前只宜作适当的估价.一方面要注意大规模绝灭的生物内在因素,另一方面,在外因中,常规地内因素与地外灾变因素的相对比重亦尚需研讨.  相似文献   

20.
应用^27Al、^29SiMAS NMR,喇曼和红外光谱技术研究了KAlSi3O8溶体中水的溶解机理。在0.1MPa和2GPa下由等压淬火熔体制成了无水玻璃。含2.5wt%的含水玻璃在5和7GPa压力下等压淬火制成。在2GPa压力下等压淬火制成含2.5,5.0,和7.5wt%的含水玻璃。所有含水KAlSi3O8玻璃的Raman和IR谱中均在900cm^-1附近出现一谱峰。所有2GPa含水玻璃9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