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海州湾近岸张网渔获物种类组成和资源利用现状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2011年3月~2012年12月海州湾沿岸定置张网调查资料,对海州湾张网渔获物组成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张网渔获物组成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春季以尖海龙(Syngnathus acus)、六丝钝尾虾虎鱼(Amblychaeturichthys hexanema)、双斑蟳(Charybdis bimaculata)、长蛸(Octopus variabilis)、方氏云鳚(Enedrias fangi)和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为主,秋季主要为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六丝钝尾虾虎鱼、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日本枪乌贼(Loligo japonica)、鹰爪虾(Trachypenaeus curvirostris),冬季主要为六丝钝尾虾虎鱼、口虾蛄、鲜明鼓虾(Alpheus heterocarpus)、细鳌虾(Leptochela gracilis)和日本鼓虾(Alpheus Japonicus)。主要经济鱼类小黄鱼在9、10月产量最高,但达到可捕体长的小黄鱼不足1%,主要经济虾类鹰爪虾在9、10月产量最高,取样中69.46%的鹰爪虾达到可捕体长。渔捞日志记录表明,9月份单船平均网产达到最大值(17.01kg/net),12月份单船平均网产最低(2.87kg/net)。建议对张网渔业加强管理,开展生态型渔具渔法的研究,放大网目尺寸,加强对近海资源的养护。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烟台多棘海盘车种群个体大小分布及繁殖特征,自2010年5月至12月及2015年3月到5月,在烟台近海对该种群分别进行逐月采样调查。利用性腺指数(GI)和幽门盲囊指数(PCI)以及解剖组织学方法预测其产卵周期。结果表明:在所有的采样月份中,体长大于143mm的个体与体长小于42mm的个体在种群中均同时存在;在5-8月期间,种群结构特征以体长小于55mm的个体为主。同时该海域不同站点的采样月份中均有小个体存在,说明种群的产卵周期存在延后现象或者由于食物短缺造成了海星生长缓慢。腕长可以很好的用来衡量还行身体湿重。性腺在2010年5月-9月发育相对缓慢但在十月份迅速到达峰值20.95,之后明显下降,表明其产卵期从10月份持续至11月份。2015年3月-5月也发现了同样的现象,表明该种群自3月-5月存在另一个产卵期,且通过对卵的组织学分析也进一步证实该产卵期的存在。性腺指数和幽门盲囊指数呈负相关关系。由于食物来源短缺,烟台近海海星种群的繁殖特征极有可能受到当地近海扇贝养殖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使用套网法在海州湾海域进行了坛子网3种网目尺寸(30、35和40mm)的网囊网目选择性试验。在分析渔获物组成的基础上,基于Logistic选择模型和数量生物量曲线(Abundance-biomass comparison curves,ABC曲线)法,获得了渔获物中主要经济品种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鹰爪虾(Trachypenaeus curvirostris)和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 de Haan)的选择性曲线和ABC曲线。结果表明,坛子网网囊网目尺寸为30、35和40mm时,小黄鱼的50%选择体长(L50)分别为7.920、9.503和11.229cm,选择范围(SR)分别为1.975、2.306和3.775cm;鹰爪虾的(L50)值分别为5.400、5.901和7.404cm,其SR值分别为1.283、1.376和1.709cm;口虾蛄的L50值分别为7.844、8.324和9.602cm,其SR值分别为2.680、2.719和2.973cm;随着网目尺寸逐渐增大,小黄鱼、鹰爪虾和口虾蛄选择性指标50%选择体长(L50)和选择范围SR值也随之逐渐增大。3种坛子网试验网囊内ABC曲线W值均小于0,表明针对海州湾目前整体生物群落,网囊网目尺寸需要进一步放大。本研究结果可为中国黄海区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及张网网囊最小网目尺寸的确定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4.
环境因子对海州湾及邻近海域大泷六线鱼分布影响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11年在海州湾及其邻近海域进行的5个航次的渔业资源和环境调查数据,分析该海域大泷六线鱼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季节变化,运用广义可加模型(GAM)研究时空因子和环境因子对其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海州湾及其邻近海域的大泷六线鱼主要集中分布于35.0°N~35.6°N,119.6°E~121.2°E海域;7月平均网获质量最高(4 709.19g/h),12月平均网获质量最低(66.92g/h)。大泷六线鱼的空间分布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且主要分布于研究海域的东北部。GAM模型分析表明,底层水温是影响大泷六线鱼空间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模型筛选出的解释变量对大泷六线鱼空间分布的影响从大到小依次为:月份、底层水温、纬度、底层盐度和经度,GAM模型的总偏差解释率为75.32%。  相似文献   

5.
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人工育苗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描述了口虾蛄在人工育苗过程中亲虾蛄的产卵、孵化与湿度、底质、洞穴、光线的关系,以及抱卵和卵裂形态特征.根据口虾蛄自然生态特性,通过模拟自然环境,采用让亲虾蛄自身挖掘洞穴的方法,在人工控温的条件下,首次进行了人工育苗繁殖,获得了口虾蛄幼体3.4×104尾,培育成体长3~4cm的幼口虾蛄2200尾.此项研究为今后虾蛄大规模工厂化育苗提供了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6.
根据2011年海州湾及邻近海域的底拖网调查资料,对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的群体结构、体长-体重关系、生长、死亡和资源利用状况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大泷六线鱼渔获群体体长范围为44~292mm,优势体长组为54~74mm,平均体长为88mm;体重范围为0.35~574.3g,优势体重组为10g,平均体重为17.94g;体长-体重关系为W=4.23×10-6 L3.31(R2=0.978 6,n=1 514)。应用FiSATⅡ软件中的ELEFANⅠ方法估算的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参数L∞、K和t0分别为328mm、0.36a-1和-0.43a;应用FiSAT软件中变换体长渔获曲线法求得总死亡系数Z为2.06,自然死亡系数M和捕捞死亡系数F分别为0.62和1.44,开发率E为0.70。Beverton-Holt单位补充量渔获量模型分析表明,在现行捕捞死亡系数F=1.44、YW/R取最大值时对应的开捕年龄为1.83a。现阶段大泷六线鱼资源已处于过度开发状态,考虑拐点年龄、临界年龄、繁殖和经济效益等综合因素,建议将海州湾大泷六线鱼最适开捕规格定为体长191mm。  相似文献   

7.
海州湾中时空和环境因子对桩张网捕捞小黄鱼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海州湾海区小黄鱼资源的时空分布,并对桩张网的使用提供指导。根据2011—2013年海州湾典型捕捞区域4个站位桩张网小黄鱼的连续调查数据,利用广义加模型(GAM)分析小黄鱼渔获量与时空及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表明,广义加模型可较好的解释小黄鱼时空分布与环境因子关系,模型拟合度较高(Pseudo-R2=80.2%),模型残差基本符合模型假定。对小黄鱼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具有显著影响的各因子的重要性依次为:月份、位置、海水表层温度。调查3年内,小黄鱼CPUE年际间没有显著变化,但季节间,秋季CPUE明显高于春季,表明小黄鱼分布有季节性差异并受伏季休渔影响。空间因子对小黄鱼CPUE影响显著,B、C站位小黄鱼CPUE高于A、D站位。海水表层温度(SST)为5~18℃时,小黄鱼CPUE随温度升高而增加;18~25℃时,随温度升高,小黄鱼CPUE没有显著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月份、位置和海水表面温度对海州湾小黄鱼的渔获率影响显著。本研究为提高张网捕捞效率及可持续利用小黄鱼资源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海州湾连云港邻近水域蟹类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2009年5月、9月和12月海州湾水域生物资源的调查资料,分析了海州湾水域蟹类资源密度的分布,多样性及蟹类优势种对蟹类数量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5月、9月和12月蟹类质量密度分别为36.15、53.85和44.91kg/km2,尾数密度为6.33×103、3.13×103和35.88×103ind./km2。5月、9月和12月蟹类以质量计算的物种多样性分别是0.95、0.64和0.65,以尾数计算的物种多样性分别是0.96、1.01和0.61。海州湾水域以广温广盐性蟹类为主,5月、9月和12月的最重要的优势种分别为双斑蟳(Charybdis bimaculata)、日本蟳(Charybdis japonica)和豆形短眼蟹(Xenophthalmus pin-notheroides)。春季蟹类的密度分布规律不明显;秋季蟹类的密度分布除湾外个别站位很高之外,其余站位分布均匀;冬季蟹类的密度分布沿岸稍高于湾外。季节变化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优势种的改变。不同季节,蟹类优势种类的绝对优势,使得蟹类多样性平面分布与蟹类密度分布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9.
基于2011年和2013—2018年秋季在海州湾海域进行的底拖网调查数据,结合同步采集的底层水温、底层盐度、水深、底质类型等环境数据,研究了该海域细条天竺鲷(Apogon lineatus)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栖息地适宜性。利用提升回归树(BRT)确定各环境因子的权重,分别采用几何平均法(GMM)和算术平均法(AMM)构建栖息地适宜性指数(HSI)模型,并通过交叉验证确定最优模型。研究表明,海州湾秋季细条天竺鲷最适栖息的水深为19.0~37.5 m,盐度为31.4~32.0,水温为22.8~27.0℃,最适底质类型为粉砂质砂,其最适栖息地的分布范围在34.4°N—36.0°N、119.7°E—121.5°E海域。本研究发现,海州湾细条天竺鲷最适栖息地的分布与其自身生态习性、外界环境密切相关,其中对其栖息地适宜性影响最大的因子是水深,其权重为49.62%,其次是底层水温(22.67%)、底层盐度(15.76%)和底质类型(11.95%)。通过交叉验证发现,基于GMM算法且赋予权重的HSI模型具有较低的赤池信息准则(AIC),是最优的模型。本研究为海州湾细条天竺鲷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虾蛄的繁殖生物学及人工繁殖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虾蛄 (Squilla)俗名虾爬子 ,螳螂虾等 ,隶属于节肢动物门 ,甲壳纲 ,口足目 ,虾蛄科。虾蛄分布很广 ,从俄罗斯的大彼得海湾到日本及中国沿海 ,菲律宾 ,马来半岛 ,夏威夷群岛都有分布 [1]。虾蛄因其肉味鲜美 ,营养丰富而倍受青睐。近年来因海洋开发其资源日益减少 ,因此对其开展人工育苗已势在必行。目前国内已作过育苗研究的黑斑口虾蛄 (Oratosquillakempi)和口虾蛄 (Oratosquillaoratoria)均隶属于虾蛄科 ,口虾蛄属。现将它们的繁殖生物学及人工繁殖技术要点作一概括。1繁殖生物学虾蛄雌雄…  相似文献   

11.
根据1981年和2004年胶州湾口青岛文昌鱼(Branchiostoma belcheri tsingtauense Tchang et Koo)采集资料,分析了23年来青岛文昌鱼体质量、体长、生物量和栖息密度的变化,发现1981年文昌鱼个体最大体长为55 mm,平均体长为37.63 mm,而2004年个体最大体长仅42 mm,平均体长只有29.82 mm;1981年各月平均体质量范围为0.06~0.14 g,2004年为0.03~0.04 g;1981年平均栖息密度为753个/m2,2004年为1 220个/m2。采用成对数据平均数比较的假设双尾检验法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也表明,文昌鱼的平均体长和体质量在1981年和2004年均有显著的差异,平均分布密度在显著水平a为0.01时,差异不显著,而在a为0.05时,差异显著;说明2004年采集的青岛文昌鱼个体长度和质量都明显变小而分布密度有所增加;而平均生物量,1981年和2004年没有显著性差异。不同体长个体数比例表明,1981年和2004年文昌鱼种群的年龄组成以及各年龄组的生长情况等方面也不相同。引起这些变化的原因初步分析为底质的改变、栖息地萎缩、饵料丰度和组成改变以及人类活动的干扰。  相似文献   

12.
对2013年在连云港近岸海域采集的170个表层沉积物进行了粒度分析,以得到的粒度参数探讨其沉积物分布特征与物源和水动力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底质类型主要有泥、砂质泥、粉砂、砂质粉砂与粉砂质砂.总体趋势为近岸细、远岸粗,由岸向海呈现条带状分布.依据海底地形差异及水动力条件结合底质类型可将该地区划为3个区域:Ⅰ海州湾区、Ⅱ航道区、Ⅲ灌河口北侧砂质区.海州湾与航道区的沉积物都属于低能弱流环境下的产物,近岸区域以粉砂为主,远岸以砂质粉砂为主;砂质区沉积物则相对较粗,主要成分为粉砂质砂,受到了较强的波浪掀沙与潮流冲蚀.利用Gao-Collins模型对平均粒径、分选系数、偏态系数进行了趋势分析,得到了粒径运移趋势图,揭示了研究区内沉积物输运的趋势,连岛西北部与灌河口北部有较小辐聚区,海州湾北部沉积物运移方向为西南向,表现为向岸运移,与该区域的涨潮流方向一致;徐圩航道中段南部运移趋势较紊乱,是受到了航道疏浚与抛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根据2011年春季(4月、5月、6月)对浙江南部近岸海域进行的共3个航次的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资料,对该海域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生物量的时空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4—6月,在月间分布上口虾蛄的生物量呈逐月下降的趋势,但各月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在空间分布上大多数站位的生物量均较低(<150kg/km2);生物量重心位于27°33′N—27°55′N、121°20′E—121°38′E之间海域。各月相对高生物量(>150kg/km2)的空间分布与该月底温与底盐的变化相关。另外,随着月平均底盐特别是平均底温的升高,口虾蛄呈现逐月由较深海域向较浅海域移动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为掌握我国限额捕捞物种海州湾中国毛虾(Acetes chinensis)的资源动态,于2020、2021年6~7月分别采集了1 094、1 700尾中国毛虾样本,测定其体长、体质量和性别等特征,并运用FiSATⅡ软件对生长、死亡参数及资源利用水平等进行评估。结果显示:2020、2021年限额捕捞期间其平均体长分别为32.30、35.73 mm,雌雄性比分别为1.52︰1、1.62︰1,体长大于35 mm的毛虾中雌性比例分别为98.5%、90.0%,并得出了体质量-体长关系式;2020、2021年自然死亡系数(M)分别为0.55、0.61 month–1,捕捞死亡系数(F)分别为0.62、0.27 month–1;2020、2021年开捕体长(Lc)分别为26.28、29.73 mm,均小于最适开捕体长(Lopt) 33 mm;2020、2021年资源开发率(E)分别为0.53、0.31,均小于当年E0.1 (0.60、0.77),表明海州湾中国毛虾资源尚未过度捕捞。鉴于我国实施...  相似文献   

15.
杭州湾南岸互花米草潮滩底质粒度及其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加林 《海洋科学》2008,32(8):53-57
以杭州湾南岸为例,探讨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潮滩底质的粒度及其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杭州湾南岸互花米草潮滩底质由黏土质粉砂、粉砂、粉砂质砂和砂质粉砂组成;从杭州湾口向湾内,互花米草潮滩底质中值粒径逐渐变粗,分选性变好;从低潮滩向高潮滩,互花米草潮滩底质的中值粒径逐渐变小,分选性变差。互花米草盐沼的形成使得潮滩底质粒度及其分布特征产生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16.
茎柔鱼(Dosidicus gigas)是我国远洋渔业的重要捕捞对象。当前针对茎柔鱼渔场分布及其与环境关系的研究多集中于秘鲁海域,针对赤道海域茎柔鱼特定种群小型群体资源分布及其渔场环境特征研究较少。根据2019年12月至2020年2月茎柔鱼生物学数据,2019年12月至2020年4月生产和环境数据,运用胴长-体重关系拟合、地统计插值、广义可加模型(GAM)探究其资源分布及渔场环境状况。结果表明:东太平洋赤道海域茎柔鱼胴长范围为136~407 mm,体重范围为117~1557 g;2019年12月至2020年4月各月渔获量呈先增加后减小趋势,2月渔获量最高;CPUE曲线除2月增加外,总体呈下降趋势;渔场集中分布于0°~3°S、105°W~114°W海域,不同月份渔场重心经向变化明显;渔场最适SST范围是24.5~25.5 °C,最适Chl-a范围是0.16~0.20 mg/m3,月份是影响茎柔鱼CPUE的主要因子。研究表明:该海域茎柔鱼渔获主要为小型群体;小型群体生长发育期(2–3月)对渔场分布有重要影响,生长发育期前茎柔鱼集群度高,生长发育期后逐渐分散活动;单一影响因子与茎柔鱼CPUE相关性不显著,综合考虑其他环境因素及其交互影响是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7.
虾蛄的人工养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98年5月1日~7月16日在浙江宁波大学水产苗种试验场进行了不同虾蛄种类,不同换水量,不同放苗规格、数量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黑斑口虾蛄Oratosquilakempi比口虾蛄O.oratoria生长快、成活率高;水质条件较佳的塘,虾蛄生长迅速,平均每10天体长增加1.4cm,产量达804.0kg/hm2。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1998~2005年浙江中北部沿岸3个张网监测点的渔业监测调查,阐述了浙江沿岸张网渔业中的主要经济幼鱼带鱼、小黄鱼、鲳鱼的渔获量比例月变化;同时结合浙江省的渔业统计资料和主要鱼种的生物学测定资料,以张网渔业中主要经济鱼种的平均网获量作为预报当年渔汛补充群体渔获量的主要影响因子,经回归统计分析,分别建立了带鱼和小黄鱼的渔获量单因子预报方程.结果表明:2000~2005年,张网中的带鱼、小黄鱼、鲳鱼3种主要经济鱼类幼鱼合计占总渔获量的月平均比例达22.79%,6~8月为幼鱼的出现高峰期,月平均比例为53.86%,7月份达到最高值,为62.66%.其中5~9月幼带鱼占渔获量的月平均比例范围为11.42%~46.42%,6~11月小黄鱼占渔获量的月平均比例范围为9.73%~14.30%,4~8月鲳鱼占渔获量的月平均比例范围为3.32%~6.52%.设5~9月张网中幼带鱼的日平均网获量(X,kg/网)与当年9~12月渔汛中带鱼补充群体的渔获量(Y,×108尾),经相关分析,可以得到Y关于X的一元一次、一元二次和一元三次函数的预报方程.设6~10月张网小黄鱼幼鱼的日平均网获量(x,尾/网)与当年浙江省小黄鱼的渔获量(y,万t),经相关分析,可以得到y关于x的一元一次、一元二次函数的预报方程.预报方程的相关系数和预报精度基本符合应用要求,表明沿岸产卵场和索饵场附近的张网渔获物中主要经济幼鱼的发生量与当年渔汛补充群体渔获量密切相关.张网渔业的监测调查可以反映当年主要经济幼鱼发生量情况,应加强对沿岸张网渔业的管理及保护主要经济幼鱼.  相似文献   

19.
基于中国渤黄海120个表层沉积物粒度分析,研究了其表层沉积物分布特征与物源和水动力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底质类型主要有黏土质粉砂、粉砂、砂质粉砂、粉砂质砂、砂和砂-粉砂-黏土6种类型,以砂质粉砂和黏土质粉砂为主,整体粒度较细、分选较差,在老铁山水道、莱州湾、北黄海北部等水动力较强区域分选相对较好且沉积物粒径相对偏粗。根据沉积物粒度参数、物源、输运路径将研究区划为5个沉积区,分别为渤海湾、滦河口粉砂沉积区,黄河口、莱州湾砂质沉积区,渤海中部粉砂质沉积区,北黄海西部黏土质粉砂沉积区,北黄海北部砂质沉积区。物源和水动力条件控制了研究区沉积物粒度分布。  相似文献   

20.
虎斑乌贼( Sepia pharaonis )胚胎发育及孵化历期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道海 《海洋与湖沼》2012,43(2):394-400
采捕虎斑乌贼野生卵群进行室内培育,采用显微成像系统,观察其胚胎发育过程,并详细描述各发育期的特征。结果显示:虎斑乌贼卵长径(30.7±2.4)mm,短径(13.4±1.3)mm,胚胎发育过程共分为卵裂、囊胚期、原肠期、器官芽原基出现、眼色由无色到黑色等30期,探讨了主要器官(眼、漏斗等)的发生变化过程。在胚体生长期间,胚体长度随时间逐渐增加,而卵黄大小则随之减小。从7—20d,胚体长度由2.5mm增至11.3mm,而卵黄直径由8.9mm减至4.5mm,胚体与卵黄长度比例由0.28增至2.51。在水温(23±0.5)℃,盐度28,pH7.41条件下,孵化高峰期为20—24d,孵化率为85.3%,初孵乌贼幼体平均体长(13.5±0.3)mm,平均胴体长(8.6±0.3)mm,平均体重(0.18±0.02)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