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李良  孙丰月  李碧乐  钱烨  许庆林 《地球科学》2015,40(7):1163-1176
成因类型与控矿条件的不确定一直是制约砂宝斯金矿床找矿突破的关键因素.就成矿背景而言, 多数学者认为其形成于造山过程的挤压背景, 而是否与伸展构造体系有关则鲜有研究.为重新确定砂宝斯金矿床的成因类型, 在详实的野外调研基础上, 对该矿床的控矿构造、成矿流体特征、成矿物质来源等方面展开深入研究.结果表明, 矿床受大型拆离断层控制, 矿体主要赋存于拆离断层的次级张性断裂中.通过扫描电镜首次发现了含砷黄铁矿, 与毒砂、黄铁矿共生于早阶段, 指示该矿床形成于中温或中温偏高的热液环境.石英中流体包裹体较为发育, 以气液两相为主.主成矿阶段流体具有中温(峰值为200~260℃)、低盐度(平均值为5.56% NaCl equiv.)、低密度(平均值为0.87g/cm3)的特征.成矿流体气相成分主要为H2O、CO2与CH4, 属于H2O-CO2-CH4体系.硫主要来自深源岩浆(成矿早阶段黄铁矿δ34S为-1.3‰~5.6‰), 也有少量地层硫.成矿流体盐度随着温度降低而降低, 不同流体混合是成矿物质卸载沉淀成矿的主要机制.综合研究表明, 砂宝斯金矿床的成因类型属受拆离断层控制的中温热液脉型金矿床, 形成于燕山晚期地壳强烈伸展和幔源物质大规模参与地壳演化的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2.
甘肃武都金坑子金矿床位于碧口地块北缘西秦岭南成矿亚带。本文为探讨金坑子金矿床成因,对矿床野外地质特征,H、O、S同位素组成及流体包裹体特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矿体产于千枚岩与灰岩岩性不整合面及其附近的断裂破碎带中,主要受断裂构造控制;不同成矿阶段石英的δDH2O-VSMOW值范围为-81.4‰~-67.5‰,δ18OH2O-VSMOW值范围为7.51‰~10.55‰,显示成矿流体早期主要来源于深源岩浆水,晚期有大气降水的加入;黄铁矿δ34S值变化范围为-0.7‰~0.6‰,显示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深部岩浆,并有地层物质加入;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为155.6~304.0℃,盐度(w(NaCl))为0.53%~13.29%,显示成矿流体具中温、中低盐度和富含CO2的特点。结合区域研究资料,认为金坑子金矿床成因类型为印支晚期的中温热液脉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3.
牟乳成矿带是胶东半岛金矿集区三大金成矿带之一,但带内金矿床的成矿流体来源仍存在着较大分歧。范家庄金矿床是近年在该成矿带内新发现的金矿床,其成矿流体的研究较为薄弱。鉴于此,本文从流体包裹体和H-O同位素研究入手,结合矿床地质特征,对范家庄金矿床的成矿流体和矿床成因进行探讨。金矿体主要产于侏罗纪弱片麻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内,呈脉状、透镜状,受断裂构造控制明显。该矿床热液成矿期可分为3个成矿阶段:石英-粗粒黄铁矿阶段(成矿早阶段)、石英-金-多金属硫化物阶段(主成矿阶段)、石英-碳酸盐阶段(成矿晚阶段)。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显示,矿床中的原生包裹体以气液两相包裹体和纯液相水溶液包裹体为主,另有少量含CO2三相包裹体。显微测温结果显示,成矿早阶段和主成矿阶段的均一温度分别为167.2~297.5℃和168.4~253.6℃,盐度(w(NaCl))分别为3.55%~22.65%和2.58%~12.05%,密度分别为0.77~1.06 g/cm3和0.84~1.02 g/cm3,具有中低温、中低盐度、低密度的特征,与中温热液成矿系统流体特征相一致。对成矿压力和深度的估算表明,主成矿阶段的成矿压力为45.8~68.7 MPa (平均为52.8 MPa),成矿深度为5.38~6.71 km (平均为5.93 km),显示出中浅成成矿的特点。成矿流体H-O同位素示踪显示,成矿早阶段流体的δDH2O-SMOW值介于-96.9‰~-89.0‰之间,δ18OH2O-SMOW值介于-4.3‰~4.5‰之间;主成矿阶段的δDH2O-SMOW值介于-90.7‰~-85.3‰之间,δ18OH2O-SMOW值介于-5.4‰~-0.2‰之间。由此认为,范家庄金矿床的成矿流体来源于岩浆水与大气降水的混合,且随着成矿流体的演化,大气降水的混入比例增加。综合矿床地质特征和成矿流体研究,认为范家庄金矿床应属中温热液脉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4.
布敦化铜矿是大兴安岭中南段一个斑岩-热液脉型复合铜矿床,包括南部的金鸡岭斑岩型铜矿段和北部的孔雀山热液脉型铜矿段。本文在详细的矿床地质特征研究基础上,通过对矿体的氢、氧、硫和铅同位素系统研究,探讨了成矿流体和成矿物质来源以及成矿机制。氢、氧同位素组成表明,金鸡岭矿段与孔雀山矿段早期成矿流体主要以岩浆水为主,至成矿晚期有大气降水的参与。硫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金鸡岭矿段相对富集重硫,成矿热液的硫同位素组成为+2.54‰-+2.60‰。而孔雀山矿段相对富集轻硫,成矿热液的S同位素组成为-1.84‰--1.71‰,两矿段的硫同位素组成表明硫主要来源于地球深部,铅同位素组成则表明铅具壳幔混合的特点,其来源与岩浆活动密切相关。结合大兴安岭中南段区域地质演化历史认为,布敦化矿床两个矿段的成矿作用均是由流体混合而导致黄铜矿等金属硫化物的大量沉淀。  相似文献   

5.
吉家洼金矿床位于豫西熊耳山金多金属矿集区中西部,矿体产出受断裂构造控制,属构造蚀变岩-石英脉型金矿床。为了查明吉家洼金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本次对矿床的碳、氧、硫、铅等同位素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吉家洼金矿的δ~(13)C_(V-PDB)介于-10.3‰~-7.7‰之间,δ~(18)O_(V-SMOW)介于14.2‰~17.8‰之间,表明成矿流体中的碳来源于岩浆。硫化物δ~(34)S值介于-20.4‰~-5.4‰,表明硫来源于早白垩世花山花岗岩基,造成硫化物的δ~(34)S值呈现出较大负值的原因可能是在成矿过程中成矿流体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引起硫同位素发生分馏所致。铅同位素组成为~(206)Pb/~(204)Pb=17.042~18.149,~(207)Pb/~(204)Pb=15.333~15.575,~(208)Pb/~(204)Pb=37.675~38.868,与由新太古界—古元古界太华群岩石重熔形成的早白垩世花岗岩的铅同位素组成相似,具有壳幔混合源的特点。综合碳、氧、硫、铅等同位素的研究结果认为,吉家洼金矿床的成矿流体来源于岩浆热液,并有大气降水的加入;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早白垩世花岗岩,矿床成因属岩浆期后热液脉状金矿床。  相似文献   

6.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羊鼻山铁钨矿床处于中亚造山带东段的佳木斯地块中部。兴东群大盘道组变质岩系为矿区主要赋矿地层,铁矿矿体呈层状、似层状赋存于大盘道组第一岩段,白钨矿矿体呈透镜状和脉状产于铁矿矿体底板围岩中,受片麻状花岗岩与大盘道组大理岩的接触带控制;主要含矿岩石为石榴石矽卡岩和透辉石矽卡岩,钨矿石中主要金属矿物为磁黄铁矿和白钨矿,并含少量磁铁矿、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锡石、毒砂和辉钼矿。含钨石英脉中δ18O值为3.6‰~7.5‰,δD值为-120.9‰~-66.2‰,表明其成矿流体以岩浆水为主。矽卡岩中与白钨矿共生的金属硫化物δ34S值为16.1‰~18.1‰,206Pb/204Pb值为17.879~18.863,207Pb/204Pb值为15.537~15.603,208Pb/204Pb值为38.202~38.544,表明金属硫化物中的硫和铅主要来源于地层与地壳重熔型岩浆。结合钨矿成矿地质特征,认为羊鼻山铁钨矿床中钨矿的成因类型应属矽卡岩型。  相似文献   

7.
西秦岭李坝金矿床地质、同位素地球化学及其成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坝金矿床位于西秦岭造山带中的礼-岷矿集区内,赋矿围岩为泥盆系浅变质细碎屑岩,矿床产于中川岩体的外侧热接触变质带内,矿体主要受断裂破碎带控制。本文在李坝金矿床地质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对赋矿围岩、花岗斑岩岩脉、矿石硫化物进行了LA-MC-ICPMS原位微区硫同位素测试及化学溶样法分析,对不同地质体的铅同位素进行了系统测定与示踪,测定了成矿流体的氢-氧同位素组成,并对与矿体相伴产出花岗斑岩脉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研究表明,李坝金矿床花岗斑岩脉中黄铁矿δ34S值范围为8.19‰~10.06‰,赋矿围岩中金属硫化物δ34S值范围为4.94‰~9.81‰,矿石硫化物的δ34S值范围为4.94‰~10.82‰,矿石硫化物的硫同位素组成与矿区花岗斑岩及赋矿围岩的硫同位素组成相似,暗示成矿流体中的硫源主要来自受改造或变质的地层岩石与岩浆热液硫的混合。不同地质体的铅同位素组成变化范围较小,在Zartman铅构造模式图解中,样品投影点均落于造山带与上地壳演化线附近,矿石铅投影点与赋矿围岩及矿区岩脉的投影点重合,表明矿石中的铅可能来源于赋矿围岩和岩浆作用的混合。氢-氧同位素研究表明,成矿流体可能为变质流体、岩浆流体及地层建造水的混合热流体。矿区花岗斑岩脉与矿体相伴产出,花岗斑岩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223 Ma,与金矿化时间一致,暗示成矿作用与岩浆活动同时发生。李坝金矿床与矿区岩浆岩同为造山作用的产物,并且其矿床地质特征、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与造山型金矿床相似,为形成于秦岭造山带由碰撞向伸展转变环境下成矿物质来源复杂的造山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8.
甘肃合作早子沟金矿床流体包裹体及硫铅同位素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子沟金矿床是西秦岭西段近年来发现的大型金矿床之一。矿床产于中三叠世古浪堤组中,矿体产出与中酸性岩脉关系密切;矿体受断裂控制,呈脉状、条带状,少数似层状产出。含金石英脉可分为两个成矿期次,分别为含金粗粒石英脉期和多金属硫化物-金石英期;金属硫化物主要为辉锑矿、黄铁矿、毒砂等。辉锑矿石英脉型金矿石中流体包裹体主要为富液相的气液两相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29.8 ~324.3 ℃,平均为203.2 ℃,盐度(w(NaCl))为1.22%~10.73%,平均为6.04%,成矿流体的密度平均为0.90 g/cm3,矿床的成矿平均深度约为2.00 km;阴阳离子分析结果表明,流体包裹体液相成分主要为Na+-SO42--Cl-,单个流体包裹体激光拉曼显示流体包裹体中的气相成分主要为H2O、CO2和SO2,个别样品显示有CO和CH4,成矿流体为NaCl-H2O-CO2体系。流体包裹体研究揭示了早子沟金矿床辉锑矿-金成矿阶段的成矿流体为浅成中低温低盐度低密度流体,主要为岩浆水与地下水的混合热液,不同性质流体的混合作用和它们的沸腾作用是使金沉淀的重要因素。矿石中辉锑矿硫同位素组成很稳定,δ34SV-CDT值为-10.30‰~-8.10‰,平均为-9.33‰,表明硫主要为岩浆热液来源,并混有地层硫。矿石铅同位素组成显示206Pb/204Pb为18.166~19.027,207Pb/204Pb为15.608~15.741,208Pb/204Pb为38.249~39.275,矿石铅同位素组成为壳幔混合成因铅。根据早子沟金矿床特征,结合成矿流体性质及来源、成矿物质来源研究成果,推测甘肃早子沟金矿床应为岩浆期后低温热液金矿床。  相似文献   

9.
宁芜盆地分布着众多热液成因的脉型金铜矿床,铜井金铜矿床是区内该类矿床的典型矿床.矿体主要呈脉状、似脉状和透镜状赋存于近北北西向压扭性断裂与古火山机构复合部位,具有等距雁行排列的特点.研究表明,铜井金铜矿床先后经历了早期石英硫化物阶段、中期石英硫化物碳酸盐阶段和晚期碳酸盐阶段.矿石中黄铜矿硫同位素δ34S平均为3.63‰,34S/32S平均为22.139,为幔源硫来源.金、铜成矿物质为白垩系娘娘山组碱性玄武安山质岩浆分异演化到晚期分熔的产物,成矿热液沿着压扭性断裂构造上升,在有利的构造空间富集成矿.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71~253℃,成矿深度为100~400 m.总体上,铜井金铜矿床属与构造-火山活动有关的中浅成热液充填脉型矿床.  相似文献   

10.
安徽省东至县兆吉口铅锌矿床是近年来在江南过渡带上新发现的一处大型铅锌矿床。矿体受NNE向东至断裂及其次级张扭性裂隙控制。矿石主要呈脉状、细脉-网脉状充填于中元古界蓟县系木坑组浅变质碎屑岩中,亦见矿脉穿切细晶闪长岩脉。矿石的矿物组合主要为闪锌矿+方铅矿+黄铁矿+石英+方解石。矿石结构以交代结构、交代残余结构和填隙结构为主;矿石构造主要为脉状和网脉状,局部块状或团块状。围岩蚀变主要为硅化、黄铁矿化和碳酸盐化。矿床主成矿阶段流体包裹体类型以富液相气液包裹体(V_(H_2O)+L_(H_2O))为主,均一温度为110~275℃,盐度为0.18%~12.85%NaCleq,密度为0.57~1.03 g/cm~3,成矿压力为24.4~61.9 MPa,成矿深度为1.0~2.5 km,显示成矿流体为低温、低密度、中-低盐度的流体;流体包裹体液相成分反映成矿流体为CaSO_4-Na Cl-H_2O体系。矿石中石英δ~(18)O值为12.7‰~15.9‰,换算为成矿流体的δ~(18)OH_2O值为-2.7‰~0.8‰,δD值为-81.5‰~-70.7‰,显示成矿流体为深源岩浆水与大气降水的混合溶液。矿脉中的方解石δ~(13)CV-PDB值为-8.08‰~-7.73‰,δ~(18)OSMOW值为8.49‰~9.44‰,反映成矿的炭质主要来自深部岩浆。综合成矿地质背景、矿床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可以认为,兆吉口铅锌矿床是一个受断裂构造控制的、与燕山期中酸性岩浆作用密切相关的浅成低温热液脉状矿床。  相似文献   

11.
黔东南地处江南造山带西南段雪峰隆起西南端,区内金矿床(点)广布,是湘黔金矿集中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平秋金矿是该区金矿床的典型代表,其矿体产于下江群番召组浅变质火山-沉积岩,严格受北东向断裂褶皱控制。为理清其成因,对平秋金矿床含矿石英脉中的石英包裹体进行了氢、氧同位素测试。结果显示,其δD为-51.3‰~-59‰,δ18OH2O-SMOW为4.46‰~8.16‰,表明平秋金矿成矿期流体以变质水为主。对成矿期黄铁矿的硫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其δ34S值为-1.86‰~4.55‰,而围岩下江群浅变质岩中黄铁矿的δ34S值为9.63‰~13.56‰,二者相差巨大,表明矿床中硫不是直接来自于赋矿围岩。根据上述氢、氧、硫同位素测定结果并结合区域地质背景,本文认为平秋金矿的成矿流体和成矿物质源自下伏地层的变质脱水作用,成矿作用与加里东运动造成的变质变形有关。  相似文献   

12.
滇西南澜沧江带官房铜矿矿床成因和成矿模式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官房铜矿是南澜沧江构造岩浆带正在勘探的规模较大的铜矿床,本文归纳整理了该矿床的地质特征,并结合微量元素和稳定同位素,对矿床成因、成矿模式进行了初步探讨,指出了区域找矿的方向。铜矿化主要与硅化和黄铁矿化有关,含矿岩石为上三叠统小定西组富钾基性火山岩,其稀土元素表现为轻稀土富集型,无或弱的负Eu异常;微量元素配分型式以K、Rb、Ba、Th强烈富集,Ti、Y、Yb、Cr明显亏损为特征,与石英脉型铜矿石存在明显的差异。矿体严格受放射状断裂和岩性双重控制。矿石硫同位素组成稳定,δ34SV-CDT变化范围为-11.88‰~-5.67‰,主要为深源硫。流体包裹体的成分和氢氧同位素组成表明成矿流体为大气降水和岩浆水的混合流体。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官房铜矿属浅成中-低温热液矿床,形成于相对开放的系统,成矿与隐伏岩体的岩浆作用有明显的成因联系。  相似文献   

13.
东天山红山铜-金矿床为卡拉塔格铜-金成矿带上新发现的两个铜-金矿床之一,大地构造位置上处于大南湖-突苏泉晚古生代岛弧带北段的中生代火山盆地中。容矿岩主要为流纹英安质火山碎屑岩,矿化与石英斑岩、流纹斑岩、次花岗斑岩密切相关,铜金矿化主要呈细脉浸染状和细脉状。该矿床处于东天山极端干旱少雨且稳定的荒漠地带,产有一系列复杂罕见的铁硫酸盐矿物。笔者研究了红山铜-金矿床具有代表性蚀变矿化的原生硫化物样品,其3δ4S值为+1.86‰~+5.69‰,平均值为3.70‰,绝大部分集中在+1.86‰~+3.20‰,且3δ4Scp小于δ34Spy,说明斑岩的成矿流体来自地幔,但却受到地壳的混染,成矿流体作用中S同位素分馏达到平衡。8种硫酸盐矿物的δ34S变化在2.15~6.73‰,平均值为3.74‰,与本矿床原生硫化物的3δ4S值+1.86‰~+5.69‰非常接近,说明该矿床的S源主要来自地幔流体,硫酸盐继承了母体硫化物的同位素组成。通过红山矿区岩芯矿化蚀变情况和激电剖面、激电测深以及Eh-4剖面资料分析,红山深部矿化异常体都具有低阻、中高极化的特征,Eh-4连续电导率剖面资料显示,深部450 m以下可能存在有隐伏的斑岩体,岩体顶部及周围为100~300Ω.m的低阻体,它极可能为铜矿的赋矿部位。因此,红山铜金矿区呈现出浅部(200~300 m以上)高硫化物型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和深部(300 m以下)斑岩铜矿的成矿体系,具有寻找大型规模浅成低温热液-斑岩金-铜矿床的潜力。  相似文献   

14.
东莫扎抓铅锌矿床位于青藏高原羌塘地体东北缘,是"三江"北段铅锌铜银多金属成矿带中的典型代表,对该矿床地质特征和成因类型的研究有助于理解区域铅锌铜银多金属成矿规律,对区域找矿具有重要意义.笔者通过详细的矿区地质考察、系统的矿石光薄片显微镜下鉴定和矿石中方解石的碳、氢、氧同位素分析测试,概述了东莫扎抓铅锌矿床的地质特征和成矿流体的碳、氢、氧同位素组成特征.东莫扎抓铅锌矿床矿体呈似层状展布,产状严格受到矿区逆冲断层的控制,赋矿围岩为上三叠统结扎群波里拉组灰岩和下一中二叠统开心岭群尕迪考组灰岩,发育强白云石化和弱硅化,矿物组合简单,主要为闪锌矿+方铅矿+黄铁矿+白云石+方解石+重晶石,矿石结构以皮壳状、草莓状等胶状结构和他形粒状结构为主,矿石构造为浸染状、角砾状、团块状和脉状.矿石中方解石的δ~(13)C_(V-PDB)值、δ~(18)O_(V-SMOW)值分别为δD_(V-SMOW)值分别为-1.8‰~+3.3‰、+6.1‰~+24.6‰和-137‰~-53‰,计算得到成矿流体的δ~(18)O_(流体)值为-0.5‰~+13.8‰.研究结果表明,东莫扎抓铅锌矿床的成矿流体主要来自盆地封存热卤水和大气降水,金属物质可能由区域流体在长距离迁移过程中通过与碳酸盐岩地层相互作用,以及淋滤含矿地层底部的火山岩而得来,成矿过程中伴随着碳酸盐岩的溶解作用,可能存在有机质的参与.据此,笔者将东莫扎抓矿床归为发育在碰撞造山带中受逆冲推覆断裂构造控制的类MVT铅锌矿床,并初步建立了东莫扎抓铅锌矿床的构造控矿模型.  相似文献   

15.
早子沟金矿位于西秦岭同仁—夏河—岷县金成矿带,矿区赋矿地层为三叠纪中统古浪堤组一段细碎屑岩,中性岩脉大量发育。矿体产于地层、脉岩及其接触带中,严格受断裂构造控制。本文通过对不同期次、不同矿石类型的黄铁矿进行分布、形态、矿物组合、元素组成以及硫同位素的研究,发现不同矿石类型的黄铁矿形成于不同的深度和地质环境;主成矿期黄铁矿以五角十二面体为主,常具碎裂结构;严重亏铁亏硫,ω(Au)/ω(Ag)=5.54,ω(Co)/ω(Ni)=4.2,类似于卡林型金矿特征,又兼有岩浆型矿床的特征;矿体中黄铁矿硫同位素δ34S‰变化范围-7.43‰~-8.62‰,与围岩黄铁矿硫同位素组成接近,说明硫主要来源于沉积地层,同时由于构造活动和岩浆侵入作用对硫同位素分馏产生了一定影响,使重硫有所富集。  相似文献   

16.
河南桐柏县破山银矿和银洞坡金矿的硫同位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南桐柏县围山城金银成矿带的破山银矿和银洞坡金矿位于河前庄背斜的轴部和两翼,围岩为歪头山岩组,矿体受地层和构造的双重控制。两个矿床的矿石硫同位素δ34S值变化范围很窄,位于-1.8‰~5.3‰之间,具塔式效应,与围岩的硫同位素组成类似,具有深源硫的特征,由混合总体筛分可推测围岩提供了大部分硫源,破山银矿δ34S∑S为2.8‰左右。同时赋矿围岩的Au、Ag含量远远高于地壳丰度,因此可推断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围岩歪头山岩组。  相似文献   

17.
哇了格铅银矿床位于西藏昌都市卡若区北东(5°)约150km处,矿区出露地层主要为上三叠统,含矿层位为甲丕拉组灰岩段第2亚段(T3j^2-2)。矿区无岩浆岩出露,构造以断裂为主,构造行迹主要为北西向。共圈定7个工业矿体,Pb资源量(50.4×10^7 kg)以及伴生Ag资源量(580×10^3 kg)均达到大型矿床规模。本文在详细的矿床地质研究基础上,通过流体包裹体和C-O-S-Pb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探讨该矿床的成矿流体性质和成矿物质来源,以期为理解该矿床成因提供更加丰富的地球化学信息。研究结果表明:1)该矿床明显受地层和构造控制;2)成矿温度主要集中在130~180℃,盐度集中于6%~17%,具低温、中低盐度特征;3)赋矿沉积岩和热液碳酸盐矿物的C-O同位素组成(分别为-2.7‰~4.3‰和2.6‰~4.0‰)与正常海相碳酸盐岩相当,暗示其来源于赋矿围岩,方铅矿的S同位素组成介于-3.8‰~1.6‰,与幔源硫(-3‰~3‰)颇为相似,但考虑到矿区无岩浆活动,而沉积地层的δ34S值为6.2‰~20.5‰,表明成矿流体中的硫很可能地层中硫酸盐热化学还原作用的产物,硫化物Pb同位素具有壳源特征,绝大多数矿石样品与赋矿围岩相似的Pb同位素特征指示成矿金属很可能主要来源于赋矿围岩。综上,本文认为哇了格铅银矿床成矿物质主要来源赋矿地层本身,成因类型上应属于低温热液矿床。  相似文献   

18.
安徽省金寨县沙坪沟钼矿床是近年来秦岭—大别成矿带发现的超大型斑岩钼矿床,已探明钼资源储量246×10~4t。通过对沙坪沟钼矿床不同勘探线剖面和不同深度代表性样品的S、H、O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的研究,揭示了沙坪沟钼矿床S、H、O同位素组成特征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矿床硫化物硫同位素组成变化范围较窄,δ34S变化于+0.4‰~+6.2‰,平均值为+3.47‰,落在火成岩范围,分布具明显的塔式效应,硫的来源比较均一,主要为深源硫。成矿流体的δ18O包裹体水为0.40‰~7.52‰。流体包裹体中δD变化范围为-90‰~-63‰。主成矿期成矿流体总体为岩浆水。在不同勘探线剖面上矿化中心具高的δ34S、δ18O值,而且显示出从深部钠长石—钾长石—硅化带→黄铁绢英岩化带→浅部的绿泥石—碳酸盐化带δ34S、δ18O值有降低的趋势。上述特征表明沙坪沟钼矿床主成矿期成矿环境由碱性向酸性过渡,且没有发生明显的低δ18O作用,成矿环境相对封闭,外部对流循环的雨水系统参与成矿作用程度相对较小,与东秦岭其他斑岩钼矿床不同。  相似文献   

19.
海连富  刘安璐  陶瑞  白金鹤  宋扬 《地球科学》2021,46(12):4274-4290
卫宁北山地区是宁夏境内最有望实现找矿突破的多金属矿成矿区之一,已发现众多Au、Ag、Cu、Pb、Zn、Fe、Co等矿点或矿化点.金场子金矿是该地区已发现的最大的金矿床,矿体主要赋存在前黑山组及中宁组内的层间断裂破碎带中,呈东西向带状分布,产状与地层近乎一致.区域上除少量闪长玢岩脉出露外,岩浆岩不发育.为了探讨金场子金矿成矿流体性质、来源和矿床成因,对研究区流体包裹体和C-H-O同位素进行了研究.金场子金矿床成矿热液期可划分为4个成矿阶段,从早到晚分别是绢云母-黄铁矿-石英阶段(Ⅰ)、黄铁矿-重晶石-石英阶段(Ⅱ)、多金属硫化物-碳酸盐-石英阶段(Ⅲ)和黄铁矿-碳酸盐阶段(Ⅳ),其中Ⅲ阶段为主成矿阶段.不同成矿阶段的流体包裹体有4种类型,分别是水溶液包裹体、纯CO2包裹体、CO2-H2O包裹体和含子晶多相包裹体.显微测温结果显示,成矿流体的完全均一温度介于171~396 ℃,主要集中于180~270 ℃,盐度介于1.30%~10.99% NaCl equiv,密度为0.24~0.78 g/cm3,为中低温、低盐度、低密度的CO2-H2O-NaCl体系,含有少量N2.热液期石英的δD值为-66.0‰~-32.0‰,δ18OV-SMOW值为+19.7‰~+22.6‰,指示成矿流体为变质流体.C同位素显示,晚阶段(Ⅳ)方解石和菱铁矿的δ13C介于-2.540‰~-0.736‰,表明成矿流体中的C具有混合来源的特点,奥陶系-石炭系陆源碎屑岩和碳酸盐岩的变质脱水作用形成的流体可能是金成矿流体的主要来源.成矿过程中流体发生了明显的不混溶现象,是造成金沉淀的重要因素.矿床成因类型属造山型金矿.   相似文献   

20.
朱拉扎嘎金矿地质特征及成因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朱拉扎嘎金矿是一个大型矿床,赋矿围岩为中元古界变质钙质砂岩、粉砂岩、板岩、大理岩、流纹岩.主矿体和围岩产状基本一致.划分出两个矿带,总体走向35°.矿体受层间裂隙控制,共发现56个矿体,规模为长10余米到300 m,厚度几十厘米到4.5 m,延伸可达200 m.主要蚀变有透辉石化、阳起石化、绿帘石化、冰长石化,还有碳酸盐化、绿泥石化、硅化.矿石类型有蚀变变质砂岩型、蚀变火山岩型、交代岩型、喷流沉积岩型和石英脉型.自然金和银金矿是矿石中金的最主要赋存形式.含金较高的原始沉积岩层,比较发育的层间裂隙或破碎带,与多次构造活动相伴的多次热液活动和多次矿化作用,便形成本区的岩浆热液蚀变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