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基于GIS的新疆和田地区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居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运用GIS和RS技术采用单因子评价和综合评价模型,系统地归纳了国内外人居环境评价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应用研究成果,利用DEM与[WTBX]NDVI[WTBZ]数据将多年平均气温、降水量、人口和GDP等要素的栅格数统一到1 km×1 km的栅格尺度,以此反映干旱区适宜性的空间分布特征。通过数字评价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和田地区的人居环境指数介于1.139~4.495之间;整体分布景观是从和田河流域、克里雅河流域等绿洲区向北部沙漠区和南部山脉区递减,大部分地区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人居环境中高级适宜区面积最少,占全研究区面积的1.04%,较适宜区占5.95%,中等适宜区占21.13%、难适宜区和不适宜区占71.68%,表明自然环境基础很恶劣,生态环境相当脆弱。因此,开展和田地区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研究,对干旱区生态环境保护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选取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自然因子,建立1 km×1 km栅格单元的人居环境基础数据库,构建了基于人居环境指数的关中-天水经济区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评价模型,采用GIS技术,定量评价了该地区的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揭示了关中-天水经济区人居环境的自然格局与地域特征.研究表明:关中-天水经济区人居环境指数整体呈现由东南向西北递减趋势,人居环境指数可以综合反映区域人居环境的自然适宜程度;关-天地区人口明显集中分布于人居环境适宜程度较高的地区.评价结果显示,关-天地区人居环境-般适宜区和比较适宜区面积最大,接近全区总面积的95.09%,相应人口最多,占全区总人口的96.19%.  相似文献   

3.
以陕西省西乡县为例,选取自然、社会和生态3个方面共9个因子,构建移民工程选址空间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评价因子的权重,利用GIS技术及评价模型研究移民工程选址空间适宜性分布。结果表明:西乡县移民工程选址空间分为最适宜区、一般适宜区、较不适宜区和不适宜区4个类型。最适宜区沿十(堰)天(水)高速走向成条带状分布于研究区中部的冲积盆地;一般适宜区主要分布于最适宜区周围的河谷阶地以及部分丘陵缓坡区;较不适宜区主要分布于研究区北部的丘陵区、西部和东南部低山区;不适宜区集中连片分布于十天高速以南的中山区。沙河镇、城关镇、堰口镇和白勉峡镇北部、茶镇中部以及罗镇北部是移民工程选址的理想区域。受制于地质地貌条件的制约,西乡县移民工程选址空间适宜性不高,面积由小至大依次为最适宜区、一般适宜区、较不适宜区、不适宜区。移民安置工程建设中应节约土地,科学布局,实现适宜区土地的集约利用。  相似文献   

4.
周榕  石磊  庄汝龙 《地理学报》2023,(6):1553-1572
旅居养老是养老需求升级的产物,有效契合了乡村振兴的国家发展战略。在把握旅居养老内涵的基础上,借助推拉理论构建发展分析框架,综合运用多种分析方法探讨了中国乡村旅居养老的时空格局演变及其形成机制,并进一步揭示和剖析了典型发展模式。研究发现:(1)旅居养老是老年群体出于深度体验与生活居住的双重目的,前往旅居地持续性居住的养老方式,对其内涵的把握需厘清行动主体、行为动机、时间界限、移动距离等关键性问题。(2)在时间维度上,中国乡村旅居养老经历了萌芽期、缓慢发展期、快速发展期3个阶段,表现为类型结构优化、社会资本参与度提升、市场发展细分化的趋势。(3)在空间维度上,旅居养老的发展与“胡焕庸线”呈强关联性。2005—2020年间高密度核心区由长三角“单级核心”向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三足鼎立”格局演化。(4)在“推力—拉力—中间障碍”的分析框架下,现阶段中国旅居养老的发展以拉力为主导性驱动力,主要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旅游度假区数量等影响因素。(5)基于对地域发展因素的综合研判,将乡村旅居养老归纳为自然依托型、文旅依托型、康养依托型与多元混合型4种典型发展模式,并提出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的发展路...  相似文献   

5.
基于栅格数据的陕西省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测评   总被引:22,自引:5,他引:17  
人居环境中的自然基础和生态背景,不仅直接关系到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而且影响人类发展水平与社会进步.科学度量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空间格局,对于界定主体功能区、引导人口合理分布与流动,促进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运用GIS技术,采用综合指数法,基于陕西省96个气象站点1966-2005年气象数据、1990-2007年逐月NDVI和Landsat TM影像、1:25万DEM、2000年陕西省人口详查数据、2006人口数据以及其他相关资料,以100 m×100 m栅格单元构建并直观展现了陕西省人居环境自然适宜程度空间格局,在此基础上,剖析了各区的适宜性和限制性因子.结果表明:陕西省的人居环境指数介于18.55~88.97之间:从西北向东南、从山地、高原向平原、河谷人居自然适宜程度递增.一般适宜区面积最广,占陕西省总面积的63.28%;比较适宜地区居次,占26.11%;临界适宜区占10.26%:高度适宜区面积最小,仅占0.35%.陕西省总人口的68.92%分布在占全省面积26.46%的高度适宜区和比较适宜区.地表水资源和地形起伏度是引起省内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分异的主要因子.实证分析表明该测评结果比较客观地反映了陕西省人居的自然生态背景.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充分分析和借鉴前人研究经验的基础上,采用区内场地稳定性、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地质环境条件及其他影响因素对莱芜市城市规划区内的地下工程建设适宜性进行了评价,进而划分了城市建设适宜区、较适宜区及较不适宜区。  相似文献   

7.
京津冀地区作为中国重要的能源消费基地,近年在产业转型与发展中对清洁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光伏发电是中国“十四五”期间加速能源结构转型,早日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举措与重要抓手。本文以京津冀为研究区,通过构建“地形—气象—成本”光伏开发适宜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计算了光伏开发适宜性指数,刻画出京津冀地区2018年光伏开发适宜性的空间格局特征,进而定量评估不同开发适宜性情景下光伏发电潜力与减排效益。研究表明:① 京津冀地区光伏开发适宜区占到区域总面积的22%,一般适宜区面积最广,“燕山—太行山”一线是适宜区与不适宜区的主要分界线,各类适宜区主要分布在承德、张家口和保定市3个市。 ② 京津冀地区光伏发电发展潜力巨大,开发非常适宜区和较适宜区的年发电潜力是2018年京津冀地区电力消耗的3倍。③ 光伏发电节能减排效果显著。在将非常适宜区和较适宜区全部开发情景下碳减排量为京津冀2018年排放量的47%。④ 土地利用限制、大型输电网络和储能系统是制约光伏发展的主要因素。总体来看,虽然大规模光伏开发仍存在一定的限制条件与技术瓶颈,但在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和社会经济发展进入“低碳脱碳”新常态的背景下,京津冀地区的大规模光伏开发仍是助力区域早日实现碳中和目标、优化能源结构和提升人民福祉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已存在的养老地产项目多数处于亏损状态,运营存在众多问题。基于现有问题,从养老地产的开发选址角度出发,对城市在养老地产开发初期的适宜性进行评估。建立包括人口因子、生活舒适度、居民消费能力、房地产市场成熟度和服务业发展程度五个维度的养老地产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并收集了2012—2016年河北省11个地级市的指标数据,运用基于组合赋权法的改进突变级数模型对11个城市的养老地产开发适宜性进行了评价。同时利用改进的障碍因子诊断模型对影响各城市养老地产开发适宜性的主要障碍因子进行诊断。通过分析得出主要  相似文献   

9.
选择了土壤、气候、地形、水文和交通5类11个指标,建立了适用于南方丘陵区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专家打分和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并应用GIS技术建立了衡阳盆地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模型,对衡阳盆地耕地、林地和建设用地的土地利用适宜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耕地适宜性以临界适宜性和一般适宜性为主,耕地不适宜区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49.63%,主要分布在山区;建设用地高度适宜区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5.32%,建设用地不适宜区域分布和数量与耕地不适宜区域分布和数量大致相当;林地适宜性整体较高.通过对比分析评价结果和基于TM数据提取的土地利用现状发现:现有耕地的适宜性以临界适宜和一般适宜类型为主,不适宜区域占耕地总面积的10.56%,主要分布在衡南县东部和西部以及衡阳县南部区域;现有建设用地整体适宜性较高,且分布集中,主要位于衡阳市区.据此提出衡阳盆地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0.
规划建设道路地处珠江三角洲前缘,为水域滩涂围垦成陆,区内广泛分布人工填土,并揭露有淤泥等软弱土层,路基不均匀沉降为该建设工程面临的主要地质灾害问题,因此着重运用分层总和法对地基沉降量进行计算,得出该地区路基不均匀沉降量在539.99mm~1723.6mm,发育程度中等~强,由此将评估区划分为危险性大区(I)及危险性中等区(II),同时判定出建设项目用地范围内适宜性差区段占路线总长92.13%,其余区段为基本适宜区,综合评定评估项目的工程场地适宜性为适宜性差。  相似文献   

11.
夏永久  邓世玉  王越 《热带地理》2021,41(4):769-777
基于生活圈理论,构建了城市养老服务设施空间配置合理性评价标准,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从城市、行政区及街道等不同空间层面对合肥市城市养老服务设施空间分布特征及配置合理性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合肥市城市养老供给以社区养老服务为主要类型,城市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数量和体量在4个行政区间存有较大差异;2)合肥市城市养老服务设施空间分布、配置合理性均由城市中心向外围地区呈圈层式递减,城市新区是养老服务供给的薄弱地段;3)合肥市城市养老服务设施空间配置合理性在街道层面差异更显著,覆盖率相似街道呈现明显的空间聚集特征。  相似文献   

12.
城市修建主题公园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国内外城市修建主题公园适宜性研究的已有成果和产业实践为基础,预选出城市修建主题公园适宜性的55个影响因素,运用德尔菲法、自相关分析法、变差系数法对55个因素进行3轮筛选,构建了包含16个因素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AHP和熵权法对指标确权,并对全国33个主要大中城市建设主题公园的适宜性开展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本研究所构建的指标体系仅用28%的指标反映了96%的原始信息,指标体系更简明科学、便于操作;二级指标中的人口因素影响作用显著,三级指标中的城市常住人口、GDP、旅游总人数、地价水平以及周边城市常住人口是影响主题公园在城市选址的关键因素。四大直辖市叠加四大一线城市修建主题公园适宜性最高,海口、银川、西宁等16个城市修建主题公园适宜性指数最低,城市修建主题公园适宜性指数与已有研究成果中的国内城市群发育指数基本一致;实证研究结论与中国主题公园的实际分布情况相吻合,表明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及可行性,可用以指导主题公园的在全国城市的选址。  相似文献   

13.
农村居民点用地整治适宜性评价是农村居民点整治分区规划的基础。以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官垱镇为例,基于三生空间格局重构的视角,采用GIS空间分析法和农户调查法对农村居民点土地整治进行适宜性评价和整治类型划分,为农村土地整治、新农村建设政策提供支持。研究结果表明:(1)运用GIS叠加分析的方法,对农村居民点整治适宜性进行合理评价,并将适宜性结果划分为高度适宜、中度适宜、低度适宜和不适宜4种类型。4种类型的面积分别为226.15,282.16,537.53,228.92 hm2。(2)根据适宜性评价结果,采用农户调查法,将土地整治类型划分为城镇吸纳型、挖潜型、保留型、迁弃型,并在空间上做出具体的时序安排。  相似文献   

14.
长江流域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综合评价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唐常春  孙威 《地理学报》2012,67(12):1587-1598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是国土开发格局优化与区域协调发展的科学基础,开展长江 流域国土空间综合评价,可以加强和深化对流域国土空间合理开发的科学认知,指导流域治 理与可持续发展实践。根据“3步骤4原则”首次界定长江流域覆盖的县级行政区域范围,从 长江流域实际出发,采用Delphi与AHP方法,构建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建立以724个县级行政区为基本单元的长江流域综合数据库。在此基础上,结合专业知识与 GIS 空间聚类方法进行单因子分级评价,运用动态加权求和法建立测度模型开展综合评价,构 建耦合差系数模型进行人口-经济空间耦合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全流域开发约束总体水 平较高,高值区 (V~VIII级) 主要分布在上中游地区。开发强度和开发潜力的空间集中度高, 区域发展差异呈继续扩大态势。综合评价分级高值区土地面积比重为22.95%,表明适宜开发 区域仅占少部分流域国土面积;人口-GDP耦合差系数 (D值) 为8.70,流域人口与经济空间 耦合度较低;上中下游开发适宜性存在显著差异,适宜性高值区主要包括长江三角洲、合肥 与皖江沿线地区、武汉城市圈、荆州-宜昌长江沿线地区、襄阳-南阳地区、长株潭城市 群、南昌-九江-新余地区、成渝城市群、贵阳-安顺地区、昆明市及大部分地级城市。  相似文献   

15.
异地养老型旅游目的地开发初探——以云南卧云仙居为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异地养老旅游是一种集养老、康体、娱乐、餐饮、住宿、医疗于一体的旅游方式。作者通过分析目前中国异地养老旅游的发展现状及云南卧云仙居发展异地养老旅游的成功经验,探索提出了开发异地养老型旅游目的地应具备的条件、异地养老旅游的市场划分及客源地类型、异地养老型旅游目的地的开发类型及模式以及在开发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以期丰富老年旅游的研究,同时对其他地区发展异地养老旅游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旅游用地生态优化是实现旅游用地持续利用与管理的重要途径。为弥补目前该领域关于时空布局和土地类型结构优化研究的不足,构建了基于生态适宜性和生态绿当量的ES-EGE(Ecological Suitability and Ecological Green Equivalent)旅游用地生态优化模型,包括时空优化配置模型和类型结构优化模型。借助3S技术,运用基于生态适宜性的旅游用地时空优化配置模型进行时空分析,得到珠海市旅游用地布局的生态适宜性分区图,未来依次布局西部生态适宜区内的康体休闲度假旅游用地项目、中部生态适宜区和生态较适宜区内的游乐、会展、游艇、高尔夫等特色旅游项目、东部生态较适宜区内特色岛屿的海洋休闲度假、运动游乐和生态休闲项目。现有旅游用地中,对已布局在生态非适宜区内的用地进行生态修复,将其中至少5.74%的建设用地调整为林地;运用基于生态绿当量的旅游用地类型结构优化模型分析计算,得出在土地利用类型结构方面,除将全部草地调整为林地外,还需将至少13.04hm2的建设用地调整为林地;综合时空优化配置模型和类型结构优化模型得出珠海市旅游用地生态优化结果空间分布图。建议生态非适宜区、生态较适宜区和生态适宜区建设用地所占比例分别不超过总用地面积的10.92%、15.13%%和52.48%。模型计算结果可为珠海市旅游用地生态优化与管理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城乡结合部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初探   总被引:33,自引:5,他引:28  
刘贵利 《地理研究》2000,19(1):80-85
在GIS的支持下,采用邯郸市邯山区(含部分郊区)作为研究对象,围绕 3种主要建设用地类型(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商业用地),分类绘制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指标图及综合评价图。选取区位因素为主导因素,对研究区的建设用地进行适宜性评价,初步建立了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方法程序。  相似文献   

18.
基于GIS 的中国人居环境指数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总被引:39,自引:5,他引:34  
封志明  唐焰  杨艳昭  张丹 《地理学报》2008,63(12):1327-1336
以1km×1km 栅格为基本单元, 选取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自然因子, 构建了基 于人居环境指数的中国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评价模型, 运用GIS 技术, 定量评价了中国不同 地区的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 揭示了中国人居环境的自然格局与地域特征。研究表明: 中国 人居环境指数整体呈现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的趋势; 人居环境指数与人口密度显著相 关, 二者的对数曲线拟合度R2 值高达0.87, 人居环境指数可以综合反映区域人居环境的自然 适宜程度。中国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评价结果显示, 中国人居环境适宜地区430.47×104 km2 , 接近国土面积的45%, 相应人口占全国的96.56%, 其中3/4 以上的人口集聚在约占1/4 人居 环境高度适宜和比较适宜地区; 中国人居环境临界适宜地区225.11×104 km2 , 占国土面积的 23.45%, 相应人口4112 万, 占全国的3.24%, 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8 人, 是中国人居环境 适宜与否的过渡地区; 中国人居环境不适宜地区304.42×104 km2, 人口249 万, 不到全国的 0.2%, 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不足1 人, 大片地区沦为“无人区”。  相似文献   

19.
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有利于推进国土空间治理、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而城乡融合发展对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具有战略指导作用。该文以徐州市铜山区为例,构建城乡融合发展导向下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的理论框架及作用路径,据此建立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并根据适宜性评价结果,运用空间最大化覆盖模型对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农村居民点总体适宜度评价值在25.66~79.83之间,适宜性空间分布总体呈现“中心高、四周低”特征,非常适宜区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7.24%,主要分布在徐州市中心附近,不适宜区面积占总面积的65.81%,主要分布在铜山区北部和东部;铜山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后共节约用地310.63 hm 2,且居民点用地集聚度与适宜性显著提升。城乡融合发展导向下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的关键是从城乡融合发展视角对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进行评价,研究结果可为村庄规划与农村土地整治等提供方法支持与借鉴,以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为抓手助力城乡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20.
基于GIS的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理论与应用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以GIS和RS技术为支撑,利用德尔菲法确定影响城市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的自然、社会经济和生态安全等因素,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相关影响因子权重.遵循生态保护优先的原则,建立了一套城市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模型体系和方法,据此划分研究区城市基本生态控制区域,为合理有效地规划城市土地资源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