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大兴安岭中南段燕山期三类不同成矿花岗岩中黑云母主要为富铁黑云母和铁黑云母,属富铁黑云母—铁叶云母系列。黑云母主要化学成分表明本区花岗岩碱度属正常碱度—过碱性岩石系列;本区燕山期花岗岩为壳幔混源成因,其岩石系列属于长江深源系列和南岭浅源系列之间的过渡类型。燕山期三个不同期次不同成矿系列的花岗岩中黑云母的化学成分明显不同。燕山早期早阶段与铜成矿有关的花岗岩黑云母相对以富镁贫铁为特征,燕山晚期早阶段与锡多金属矿化有关的花岗岩其黑云母成分相对以富铁贫镁为特征,燕山早期晚阶段与铅锌银矿化有关的花岗岩黑云母成分处于两者之间,黑云母的化学成分是判别本区三类不同成矿岩体的有效标志。  相似文献   

2.
韩振哲 《地质与勘探》2010,46(5):852-862
小兴安岭东南鹿鸣-兴安-前进地区,与早中生代二长-正长花岗岩有关多金属成岩成矿过程可划分为三期:第一期为似斑状二长花岗岩有关的Mo(Au)成矿期,第二期为二长花岗斑岩有关的Mo成矿期,第三期为正长花岗岩有关的Pb、Zn、Mo成矿期,总体显示不同成矿元素与不同时期岩体存在一定程度的耦合性。从早期至晚期成矿元素由Mo(Au)→Mo→Pb、Zn、Mo依次演化,其中Mo成矿作用延续时间较长,成矿作用也由强变弱,成岩成矿时代为225.0~191.4Ma。在野外岩相学、岩石主微量元素特征上,成岩成矿显示出时间上的相近性和同源岩浆分异演化的特征,其中含矿岩体以高硅富碱和过铝为特征,含矿二长花岗斑岩、正长花岗岩分别属低Sr低Yb类、低Sr高Yb类花岗岩,而不含矿似斑状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多为低Sr较高Yb类花岗岩。上述成岩成矿特征上的差异,以及岩体是富集Mo还是Pb、Zn,可能与源区物源、岩浆成因(壳幔混源程度、混合比例等)和岩浆结晶分异、岩浆侵位深度,以及与成矿构造背景等有关。  相似文献   

3.
南坪矿区隐伏岩体特征及其成矿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光军 《地质与勘探》2010,46(Z1):1232-1241
[摘要]南坪大型钼-金矿床位于河南省栾川县狮子庙乡东部地区,矿区隐伏花岗斑岩体的发现 表明其可能属于斑岩型成矿系统。本文在野外地质调研和前人资料研究的基础上,厘定了南坪矿区隐 伏斑岩体的地质特征、锆石U-Pb 年龄和地球化学特征,认为该斑岩体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或钾玄岩系 列。与区域花岗质岩体对比,认为岩体形成时代为燕山中-晚期,属于燕山期花岗岩类第二阶段晚期产 物,岩浆物质来源于下地壳,并进一步探讨了岩体对钼-金成矿的贡献。燕山期花岗岩类第二阶段花岗 质岩浆活动与南坪钼-金矿化关系密切,该期岩浆活动提供了成矿的物质、流体和热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4.
二十一站岩体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大兴安岭地区塔河县境内,该岩体产出的岩石类型包括早白垩世二长岩和石英二长斑岩及早侏罗世花岗岩和二长岩等,在该岩体中已发现斑岩型铜金矿床,但是该岩体形成的物理化学条件和岩石成因尚不清楚,不同岩性岩浆岩的成矿潜力也不明确。鉴于此,本文以二十一站岩体中不同时代的花岗岩、二长岩、石英二长斑岩的黑云母和角闪石为研究对象,结合偏光显微镜、电子探针背散射图像和电子探针化学成分,对该岩体的岩石学、矿物学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对岩浆结晶的物理化学条件、岩石成因和成矿意义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早白垩世二长岩中角闪石化学成分显示:角闪石富钙(CaO 11.21%~11.78%)、富镁(MgO 13.61%~14.85%)、贫钠(Na2O 0.80%~1.11%)和贫钾(K2O 0.40%~0.54%),属于镁角闪石,结晶温度为704.92~805.58℃,平均温度为761.82℃,压力为73.83~115.93MPa,对应岩浆侵位深度为2.8~4.4km,结晶时岩浆氧逸度为△NNO+1.63,含水量为H2O=4.92%,反映出岩浆结晶时高温、高氧逸度、富含水分、浅侵位的特征。黑云母的Fe2+/(Fe2++Mg)比值比较均一,反映黑云母未遭受后期流体改造,均为原生岩浆成因的黑云母。其中早侏罗世花岗岩和二长岩所代表的A类黑云母化学成分上富铁(TFeO 19.92%~22.42%)贫镁(MgO 7.99%~10.46%),属于铁质黑云母,早白垩世二长岩和石英二长斑岩所代表的B类黑云母相比于A类黑云母更富镁(MgO 12.38%~14.45%)和钛(TiO21.90%~2.75%),贫铁(TFeO 16.64%~17.97%)和铝(Al2O315.00%~16%.79),属于镁质黑云母。A类和B类黑云母对应岩浆结晶温度分别为720~740℃和750~780℃;压力为202.20~443.49MPa和158~231MPa,对应岩浆侵位深度为6.67~14.64km和5.24~7.24km;结晶时岩浆氧逸度分别为10-15~10-16和10-12~10-13;岩浆来源为壳源,且B类黑云母对应岩浆有地幔物质参与。因此,可以认为二十一站岩体中早白垩世二长岩和石英二长斑岩具有中高温,高氧逸度应含水量,岩浆主要来源于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并有部分地幔物质参与,侵位深度较浅的特点,具有形成大型斑岩矿床的潜力。早侏罗世花岗岩和二长岩氧逸度相对较低,侵位较深,物质来源为地壳,因此不具备成矿潜力。  相似文献   

5.
江西大湖塘地区近年发现了一批大-特大型钨铜多金属矿矿床,矿床类型均为燕山期构造-岩浆热液型,成矿与燕山期花岗岩有关,基底中的成矿元素被活化并参与成矿;矿化受燕山期断裂及其岩体与围岩接触面的控制,根据岩体形成时代、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与矿化的关系判断,细粒花岗岩及花岗斑岩为成矿岩体或成矿地质体;该区的成矿作用与区域燕山期构造-岩浆热液成矿系统直接相关,并受深部作用过程和浅部构造环境的双重控制;其成矿机理是基于成矿系统内部各种物理、化学(生物)作用的耦合,成矿实际上是深部过程背景与表层岩石响应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西华山钨矿的花岗岩组成及与成矿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西华山钨矿田成矿花岗岩为一复式岩体,该复式岩体由燕山时期第二阶段西华山杂岩体、花岗斑岩单一侵入体组成.与两期三个阶段花岗岩有关,相应具有3次钨的成矿作用,形成了以西华山钨矿为代表的一毓不同规模的钨矿床,成为我国花岗岩区多阶段成岩多次成矿的典型范例.  相似文献   

7.
湘东北地区是华南重要的Au、Cu、Co、Pb、Zn、W等多金属以及Nb、Ta、Li等稀有金属的矿集区之一, 区内的(稀有)多金属矿床在空间展布及形成时间上显示与燕山期花岗岩关系密切。本文在系统梳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将湘东北地区燕山期花岗岩有关的(稀有)多金属矿床厘定为一个成矿系列以及6个成矿亚系列。与早燕山期侵入岩有关的铜多金属矿床成矿亚系列(Ⅰ)的成矿岩体为石英斑岩, 为壳幔同熔的产物。与晚燕山期侵入岩有关的各成矿亚系列(Ⅱ~Ⅵ)均与该区伸展拉张环境下深部地壳重熔形成的幕阜山和连云山花岗岩体有关, 其中锂铌钽等稀有金属成矿亚系列(Ⅱ)属二云母二长花岗岩分异出的伟晶岩型矿床; 幕阜山岩体的酸性花岗岩岩浆所分异的成矿流体为钨多金属成矿亚系列(Ⅲ)和铅锌多金属矿床(亚系列Ⅳ)提供了成矿物源; 连云山岩体花岗岩浆的上涌, 通过萃取元古宙地层中成矿元素以及致早期区域构造的重新活化, 为钴铜多金属成矿亚系列(Ⅴ)以及金多金属成矿亚系列(Ⅵ)提供了成矿物源及矿质的运移、储存空间。依据区域成矿规律和“缺位找矿”理论, 本文认为长平大断裂南端是寻找钴铜矿的有利地段, 湘东北地区具备良好的稀有金属及金等矿床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8.
湘东北燕山期花岗岩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在查明区域燕山期花岗岩类的期次及各期次岩石组合特征的基础上,重点研究和系统总结两类花岗岩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壳幔质混熔型花岗类岩体多呈浅成-超浅成相小岩体,分布于长平深大断裂带附近及其东侧,其组成岩石主要为花岗闪长岩类,岩石化学成分属硅铝过饱和的钙碱性或钙性花岗岩类,为部分熔融岩浆的产物,与斑岩型和热液脉型铜多金属矿床在时空和成因上相关;陆壳改造型花岗岩类岩体多呈中深成相岩基,岩株状,分布于长平深  相似文献   

9.
银岩—锡坪地区燕山晚期花岗岩类划分为两个阶段三次侵入。第一阶段有花岗斑岩、石英斑岩两次侵入;第二阶段为中细粒黑云母钾长化岗岩。燕山晚期花岗岩类属板块内部张性构造环境理形成的陆壳改造型花岗岩类,定位浅,其分布明显受北西构造带控制。研究花岗岩特征与锡、钼、钨矿床成矿火系,认为第一阶段花岗斑岩与斑岩型锡钼矿床有关,第二阶段黑云母钾长共花岗岩与云英岩锡钨钼矿化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0.
东蒙地区燕山期三类成矿岩体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东蒙地区广泛发育的中生代燕山期岩体的成矿特征,将其成矿岩体分成三种类型。它们分别是铜成矿岩体、铅锌成矿岩体和锡成矿岩体。通过对三种成矿岩体的岩石学、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分析研究,认为铜成矿岩体具有明显的幔源和壳源双重特征,为燕山早期岩浆演化的结果;锡成矿岩体为燕山晚期岩浆演化的产物,具有壳源特点;铅锌成矿岩体的地质特征处于铜成矿岩体和锡成矿岩体的过渡。  相似文献   

11.
高寒干旱地区金矿氧化带金的次生富集机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探讨了高寒干旱气候条件下,金矿氧化带金的迁移形式、方向和次生富集机理。毛细管作用使Au(S2O3)3-2配合物向上迁移至近地表处,该配合物中S2O2-3被氧化成SO2-4,Au+岐化或被还原为Au0富集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析了客兰水库库区、坝体、输水涵管、坝基、溢洪道、输水隧洞等工程部位渗漏情况和原因,并对坝体进行了有限元渗流计算与分析。  相似文献   

13.
研究我国北部季风气候区石笋的微生长层及其气候意义,在北京石花洞石笋中发现微生长层。通过年代测定、气候事件控制分析,初步提出了石笋微层的年层时标含义及层厚变化主要响应降水变化的气候意义。试图利用微层的层厚-降水响应关系,重建北京地区最近1130年来干湿变化的年分辨率趋势,通过功率谱分析发现136年、50年、16~18年、11年、5.8年的降水周期变化。  相似文献   

14.
隧道工程围岩大变形类型与机制研究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通过对国内外隧道工程在施工和运营中以及正在施工的公路隧道遇到的围岩大变形问题的分析研究,在对围岩大变形进行定义的基础上,对围岩大变形进行了类型和机制划分,对我国今后长大深埋隧道工程大变形地质灾害的预测和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地球深部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动力过程与矿产资源的形成   总被引:46,自引:4,他引:46  
地球深部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和深层动力过程这一科学问题的提出,乃是近年来地球科学发展与逐步向量化“进军”的必然,它是探索一系列地学前沿课题的基础。地球表面所见到的一系列地球物理场异常,地质构造格局,地球化学组分变异,无一不受到地球内部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和深层动力过程的制约。如地球圈层的形成与演化,大陆伸展与裂谷,资源与能源等,均为深部物质运移和物理学、化学效应及地质构造耦合的产物。本文讨论了金属矿产资源与地壳、地幔结构及深部物质运移的动力学响应。通过几个典型矿床和其形成要素分析了成矿作用的深层动力过程。文中主要讨论了五个方面的问题:第一,金属矿产资源成矿和分布与地壳、地幔结构及深部物质运移和成矿带。第二,金的形成与深层过程。第三,金属矿床的形成、演化和分布与深部物质及能量的交换。第四,地幔热柱与成矿作用。第五,地球内部深层动力过程与流体运移和必须深化研究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6.
鄱阳湖区水土流失及其防治措施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江西是南方水土流失最严重的省份之一,而水土流失又主要分布于鄱阳湖水系“五河”流域中、上游及鄱阳湖滨湖地区。文章从多方面分析了鄱阳湖区水土流失的现状、类型、原因、危害等。造成水土流失的根本原因是人为因素,必须采用多种措施加紧对鄱阳湖区水土流失的治理。  相似文献   

17.
紫色土丘陵区典型小流域水体N、P含量及其环境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N、P各形态浓度在川中丘陵区小流域的水体中显示出明显的时空特征,在地表水中,以旱地为主的小流域上部的硝态氮、氨态氮、全氮要低于小流域下部水田的,而以流域人口密度较大的群英池和小流域下部的沟道水中氨态氮浓度较高,说明人为活动对其影响较大。在地下水中以小流域上部为最高,明显高于该流域的中下部;它们的季节变化与流域降水的季节变化基本是一致的。紫色土丘陵区水体富N,地下水NO_3~--N超标率达60%,;地表水和地下水均尚未出现P的富营养,但潜在的污染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8.
新疆贝勒库都克钾长花岗岩交代蚀变及锡矿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贝勒库都克钾长花岗岩是一个富含Sn、As和F的岩体,具同熔型特征,是形成贝勒库都克锡矿的母岩.在岩体形成的后期,经历了钾化—钠化—云英岩化三个交代蚀变阶段.Sn、As等成矿、伴生元素的析出和富集发生在钠化和云英岩化两个阶段,形成了一定规模的锡矿床.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东部拉张区变形期间发育的正断层,按其几何形态和运动学特征的差异,可确定为四种类型:1.非旋转平面状正断层;2.旋转平面状正断层;3.犁状正断层;4.低角度正断层或滑脱断层。它们及其组合控制着沉积盆地的外部轮廓、规模大小、沉积建造类型和内部变形以及油气构造的形成。本文综合分析了各类正断层特征及其演化过程,认为不同层次、不同尺度和不同类型正断层的发育过程,也是中国东部地壳拉伸变薄及沉积盆地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20.
隋唐时期气候冷暖特征与气候波动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依据物候、动物分布、孢粉、雪线和海平面等相关资料,对隋唐时期气候冷暖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重新肯定了竺可桢关于中国近5000年来气候变迁研究的基本结论,并对隋唐温暖期的起讫时代作了修正。在此基础上,对这一时期气候波动状况也作了相应探讨。结果表明,隋唐时期气候冷暖特征是以温暖为主,如与现代气候相比较,则当时年平均温度高1℃左右,气候带的纬度北移1°左右。包括南北朝晚期、五代、北宋中前期在内的隋唐温暖期(550~1050年)存在由温暖-寒冷-温暖的气候波动,其中的寒冷期持续时间约为150年左右(800~950年),第1个温暖期(550-800年)和第2个温暖期(950-1050年)则分别为250年和100年左右。这一现象反映了在持续时间约500年的隋唐温暖期中有渐趋寒冷的趋势,而这正与中国近5000年来气候总体上由暖转寒的趋势相吻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