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巨 目 作 者 描 页试点开新花 改革结硕果——谈山西省地震局的改革 孙国学11搞好七五期间山西地震工作的探讨 苗良田 2 34 ***山西忻定盆地活动断裂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及地震活动性研究 尹兆民17山西地堑带地震活动特征及地震发展趋势分析 喻克智21板块边界与山西地震带地震活动特征 阎志德28京西北地区的地震活动性 于新昌 靳雅敏4 11晋冀蒙交界地区中强地震活动的模式识别 李淑莲 戴英华 2 13华北一些地区地震活动的相关性 李文英 刘继禄3 16…  相似文献   

2.
缅甸弧作为印度板块的东边界,印度板块在此俯冲到缅甸板块之下.缅甸弧代表了主喜马拉雅碰撞带与安达曼弧的转换地带,是特提斯构造体系正向碰撞和侧向走滑的转换部位.同时缅甸弧地震带是喜马拉雅地震带上地震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也是中源地震集巾的地区之一.中国川滇及西藏东部的地震活动可能与缅甸北部的地震带有密切的联系,这里显然受到了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相互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柯龙生 《华南地震》1989,9(1):17-22
本文通过谱分析方法,探讨了台湾东带、台湾西带和泉州—汕头地震带地震活动的周期性。结果表明,这三条地震带均隐含了2—3种周种;三条地震带的卓越周期分别为17、30和335年。即由板块冲撞部位向大陆内部,地震活动周期由十几年增加到几百年。这一现象可能反映了板块活动及其对大陆内部作用的某种规律。深入研究这三条地震带的地震活动规律,有可能揭示板缘与板内地震之间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文献[1]、[2]和1)所采用的方法,对邢台地震后在山西地震带发生的震群和地震序列的U值、h值和k值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在山西地震带中,如果出现U≥0.6、K≥0.8或h>1的震群活动,在大华北东部都有中强地震发生。本文还讨论了山西震群与地震序列活动和大华北中强地震的关系。认为在1966—1976年大华北地震活动幕里,山西地震带的地震活动受其东部河北平原地震带的影响和控制。  相似文献   

5.
叙述并分析了山西地震带地质构造特点和近期的中强地震及震群活动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与大同一阳高地震进行了分析对比,认为大同-阳高地震是山西地震带近期地震活动的继续,而山西地震带今后强震活动阶段的开始,其标志应是NNE向新生代断陷内的中强地震活动,因此在分析和预估山西地震带今后地震发展时,应密切注视这一地带的地震活动。  相似文献   

6.
叙述井分析了山西地震带地质构造特点和近期的中强地震及震群活动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与大同一阳高地震进行了分析对比,认为大同-阳高地震是山西地震带近期地震活动的继续,而山西地震带今后强震活动阶段的开始,其标志应是NVE向新生代断陷内的中强地震活动,因此在分析和预估山西地震带今后地震发展趋势时,应密切注视这一地带的地震活动。  相似文献   

7.
2001年以来全球8级地震呈现新的活跃态势, 7.5级以上强震在空间上呈优势分布, 强震相对集中在西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 印度—澳大利亚板块的汇聚边界带上尤为突出。 2009年全球发生20次7级以上强震, 其中有15次发生在印度—澳大利亚板块, 近期仍具有延续全球强震活动优势空间分布。 本文在以往关于印度—澳大利亚板块运动方式以及相关地震活动研究基础上, 将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分为印度亚板块和澳大利亚板块, 依据强震应变释放资料分析中国大陆西部、 印度板块边界和澳大利亚板块边界之间强震活动可能的相关性。 结果表明, 中国大陆西部地区与印度板块边界的强震活动有较好的相关性, 印度板块边界与澳大利亚板块边界活动也有一定的相关性。 1914—1993年时段的中国大陆西部地区5个完整强震释放时段与印度板块地震活动表现出很强的相关性, 且中国大陆西部地区强震活动相对印度板块边界地区滞后0~5年, 这对于中国大陆地区强震趋势跟踪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构造应力场是构造地质学、地震学、地球动力学等学科的重要研究内容,本研究聚焦于澳大利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汇聚边界——新不列颠海沟及其附近区域的的构造应力场。新不列颠地区(150°E~155°E,3°S~7°S)位于澳大利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汇聚边界,复杂的板块构造使该地区衍生出多个次级板块:北俾斯麦次级板块、南俾斯麦次级板块、所罗门海次级板块、伍德拉克盆地。2015年3月至今已经发生多次强烈地震。我们搜集了哈佛大学矩心矩张量目录所收录的震源深度  相似文献   

9.
地震活动加速模型及其在中国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文政  马丽 《地震学报》1999,21(1):32-41
运用岩石破裂的亚临界扩展理论,推导出区域地震活动性加速模型的基本公式.我们把中国板内的3个地震块体:华北亚板块、川滇块体和新疆亚板块按地震活动性及构造条件的差异分为7个研究区域,使用Sornette和Sammis的改进公式,分别对每个区域进行地震活动性加速模型分析.对于已经发生过的区域强震,模型能给出与实际强震较接近的震级与发震时间,表明地震活动性加速模型同样能适用于板内的地震活动.文中给出了地震活动加速模型预测的山西地震带、鄂尔多斯地震带、博乐——托克逊地震带和阿因柯——乌恰地震带未来强震可能的发生时间和震级.在同一亚板块内或块体中,各地震带的地震活动期在时间上较为相似.加速模型中参数可以用来表征区域地震活动强度,对于中国大陆,一般为0.4.对于台湾地震带和一些构造活动复杂的地震带,地震活动加速模型目前尚不能预测未来强震的震级和发震时间.   相似文献   

10.
正青藏高原是我国现代构造活动和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区,自有地震记录以来,在高原内记录到多达18次8级以上巨大地震和100余次7~7.9级地震,它们均发生在喜马拉雅板块边界构造带和板内地块区及其次级地块的边界活动构造带上。已有历史地震资料统计显示,青藏高原内活动地块边界构造带上大地震具有明显的空间丛集特征,有仪器记录以来的每次地震活动丛集期都形成以8级地震为核心的7级以上地震活动系列。这可能暗含着活动地块  相似文献   

11.
山西地震带是我国大陆地区的一条强震活动带,广大地震工作者对山西地震带做了大量的工作,本文简述了山西地震带的地震历史资料及先辈们的工作成果,并对近20年来山西地震研究中所取得的成就做了回顾.  相似文献   

12.
地震区、带的划分直接影响地震活动性参数的选取和地震危险性分析的结果,它是地震区划中一项重要的工作.龙门山地震带位于南北地震带中部,地震活动相当强烈.目前编制的五代图,根据最新研究的资料,对龙门山地震带与长江中游地震带、巴颜喀拉山地震带东南边界以及柴达木-阿尔金地震带的边界做了相应改动,将成都盆地、龙日坝断裂划归龙门山地震带,将日月山断裂划归柴达木-阿尔金地震带.  相似文献   

13.
由一系列断陷盆地所组成的山西地震带是地震活跃的场所,了解山西地震带的活动特征,不仅对研究地震活动规律、获取信息有一定的意义,而且对山西煤炭、重化工建设也有实用价值.本文对山西地震带地震的频度特征作了探讨.试图利用不同盆地的活动图象来了解现今地震较活跃的区域,并以此确立监视的重点.  相似文献   

14.
东亚地震活动的时空分布及其与区域应力场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纪人  赵志新 《地震学报》1991,13(3):287-294
来自板块之间相对运动的构造力可以传递到大陆地壳,从而形成了大陆内部的地震应力场.在某一地区,包括小地震在内的地震活动性的分布可以反映该地区的应力场的变化.根据这一观点,本文根据大量的震源机制解的结果以及最近500年的地震活动资料,详细地研究了东亚地区内几个地区的区域应力场的特征.其结果表明,来自太平洋板块相对欧亚板块的俯冲所形成的构造力,控制了从华北地区到南北地震带北段的应力场.本文根据小震的地震活动变化的特征,讨论了日本一部分地区由地震活动性的变化所反映的区域应力场的变化.中国西部以及印度-澳大利亚和欧亚大陆板块边界地区,最近大约100年地震活动性的同步变化表明,来自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所产生的构造力,传递到了中国西部.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和欧亚大陆板块边界,以及中国西部的地震活动,现在依然处在地震活动高潮期.   相似文献   

15.
东亚地震活动的时空分布及其与区域应力场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来自板块之间相对运动的构造力可以传递到大陆地壳,从而形成了大陆内部的地震应力场.在某一地区,包括小地震在内的地震活动性的分布可以反映该地区的应力场的变化.根据这一观点,本文根据大量的震源机制解的结果以及最近500年的地震活动资料,详细地研究了东亚地区内几个地区的区域应力场的特征.其结果表明,来自太平洋板块相对欧亚板块的俯冲所形成的构造力,控制了从华北地区到南北地震带北段的应力场.本文根据小震的地震活动变化的特征,讨论了日本一部分地区由地震活动性的变化所反映的区域应力场的变化.中国西部以及印度-澳大利亚和欧亚大陆板块边界地区,最近大约100年地震活动性的同步变化表明,来自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所产生的构造力,传递到了中国西部.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和欧亚大陆板块边界,以及中国西部的地震活动,现在依然处在地震活动高潮期.  相似文献   

16.
山西地震带地壳结构变化与地震活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西地震带,是典型的一系列地堑盆地组成的裂谷地震带.历史上曾发生过不少破坏性地震.1966年邢台地震后,华北地震区处于地震活动的高潮期,山西地震带是否开始活动,引起地震工作者的关注.近几年全国地震趋势会商会,将山西地震带的北端(晋冀蒙三省交界处)、南端(晋冀豫三省交界处)列为全国重点监测区,认为近几年具有发生破坏性地震的背景.  相似文献   

17.
前言东地中海和土耳其东南部安纳托利亚断层南界的构造轮廓,是由截然不同的两类型式组成的:①土耳其和叙利亚东南部为大陆板块碰撞型地震带;②东地中海东部莱万蒂尼(Leva-ntine)盆地为海洋板块消减地震带。在大陆碰撞区,观测到的三个地震带,地震活动多数沿比特利斯呈带状分布,地震活动与该区存在的逆冲断层的活动有关。莱万蒂尼盆地中心区的非洲与土耳其间的板块界限,已转移到安纳克西曼德尔山脉与弗洛伦斯隆起以南,对安纳托利亚断层南界大部分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表明  相似文献   

18.
中国西部活动断层的InSAR/GPS观测与构造活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受印度次大陆与欧亚大陆的碰撞及持续挤压楔入影响,在我国西部地区发育了大量的活动强烈的断层,并形成了多个地震带,各地震带(即活动边界带)平均地震应变释放速率比东部地区高4~5倍,加强对西部地区尤其是青藏高原主要活动断裂带的综合监测,将有助于揭示大陆变形的运动形式及其动力背景,对综合理解和认识其物理环境与破裂过程,提高地震预测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利用历史地震资料,分析研究了山西地震带中段(包括大同、忻定、太原、临汾和运城)的M≥6地震活动特征,并对这几个盆地中强地震活动时序进行了分析对比,发现它们具明显的节奏活动特点。并对今后百年内山西地震带中段的中强地震活动趋势作出了估计。  相似文献   

20.
本文研究了日本内陆及其外围海域发生大地震后的地震活动迁移现象。在所研究的6个震例中,一个共同的特点是,地震活动的迁移总是沿着地壳内的活动地质构造带发生。有时可以根据地震活动的迁移来进一步确定活动构造带的存在。把板块边缘地区的地震活动类比为沿着力学偶合平面迁移和扩散,我们可以认为,岛上的活动构造带对应着地壳块体的力学相互作用边界。地震迁移的形式可能不只一种。在我们所研究的震例中发现了以下特征:地震迁移速度约为几km/年;大地震震源区之间存在着地震空区;在每一条地震带上有一定的地震活动周期。地震迁移的一种可能机制是:由于地壳块体的相对运动,在其边界上的凹凸不平区造成了构造应力集中,这些凹凸不平区相继地发生破裂,形成了地震迁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