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根据史料考证并分析了1888年渤海7 1/4级地震震群的时空分布,及地震序列、震中位置、震级,其结果此次地震为具有前震和余震的主震型地震。  相似文献   

2.
邢台震群的应力场“窗口”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邢台强震群以其作为华北近十几年来成串强震的“先驱”,以及小震群活动十余载经久不息而著称。早在1972年,我们就注意到邢台余震区小震群活动与华北较大地震有关,特别是1969年7月18日渤海7.4级地震前,邢台余震频度出现明显峰值,更难用“巧合”来解释。我们曾提出设想,邢台余震区是华北区域应力场中的一个“敏感点”,邢台余震活动是华北地震  相似文献   

3.
11996年河北省及京津地区地震活动实况1)据河北省地震台网测定,1996年1月1日至1996年12月31日河北省及京津地区共发生大小地震1158次,MLZ.0~2.9级地震243次,ML3.0~3.9级地震29次,ML4.0~4.9级地震1次,最大地震为1996年12月16日北京顺义ML4.9级地震。2)1996年河北省及邻近地区小震群活动不多,只有12月16日北京顺义震群,震群最大震级为ML4.4级,这次震群是在1996年我省发生了几次较显著的地震(如文安大城间的ML3.8级、丰南宁河交界的ML3.6级地震,均发生在渤海及沿岸地震危险区内),而京西北至晋冀蒙交界地区却…  相似文献   

4.
1999年11月29日的岫岩5.4级地震,发生在一直被列为年度重点地震危险区的北侧,此次地震是1979年以来该区发生的最大、具有前震性质的震群型地震。5.4级地震的发生,是该区地震危险程度的缓解,还是标志着地震危险性继续增强,或者说是标志着该区地震活动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本文选取渤海、北黄海及附近地区(36°~41°N,119°~124.5°E)为研究区,以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编制的中国地震目录和日报目录以历史地震目录为基础资料(中国地震简目汇编组,1988),对上述几个问题进行研究。1 与渤海、黄海及附近地区地震趋势关系1.1 历史地震活动时…  相似文献   

5.
杜方  吴江 《四川地震》2007,(1):14-20
本文系统清理并分析了西南划分的五个预报区[1]中的强震发生前的前兆震群和显著性地震特征。在西南划分的五个预报区中,各区域的前兆震群和显著地震存在共性特征,但又具有明显的区域个性。从共性特征上看,西南划分的五个预报区的前兆震群和显著性地震发生后1-2年可能发生强震,强震一般发生在前兆震群或显著性地震附近地区或相关联构造带上;川滇往往是块体内部构造较复杂的区域,发生的强震会有前兆震群或显著性地震发生。从个性特征上看,西南划分的五个预报区的前兆震群和显著性地震发生与西南地区的地震地质构造具有一定关系,也就是说特殊的构造使得各区域的前兆震群和显著性地震具有明显的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6.
2008年3月—2013年12月新疆南天山西段小震群活动水平较高,系统整理该地区31次小震群,并对震群活动的参数特征进行分析总结,以探讨小震群活动与中强地震的关系,同时检验前兆震群类型的判断指标。结果表明:(1)新疆南天山西段震群活动集中,强度以M_L2.0~3.9地震为主,震群中最大震级多数为M_L3.5左右,而震级值M_L≥4.0共7次,最大为M_L4.9,震群序列总频次多数小于20,持续时间大多为7天以内;震群序列中地震总频次和震群持续时间与震群中最大地震震级之间不成正比。(2)震群活动主要集中在阿图什附近,75%震群发生两个月后对应M5.0以上中强地震,对应范围为0~500km,未来中强地震震中位置主要集中在喀什—乌恰交汇区,震群强度大小与未来中强地震的对应率高低值和对应的地震强度大小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震群序列频次与震群的地震对应率之间也不存在相关性。(3)采用U-K和U-ρ组合方法判定震群类型的检验效果相对较好,正确率约占总数的32%。分析结果可以为判断震群活动是否具有前兆特征和震情跟踪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1997年青海省震群活动的某些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青海省1996年12月~1997年7月发生的4起震群活动的特征进行了研究,对其空间分布图象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锡铁山震群和大武震群为前兆性震群,龙羊峡震群和茫崖震群为非前兆震群.4起震群在总体上形成NW向条带.根据震群的总体特点及地震空区等,讨论了青海省近期地震活动趋势  相似文献   

8.
闽,赣地区小震群性质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运用地震频度衰减系数h值,震群能量释放均匀度u值、震群归一化熵值K等地震活动参数的统计分析,研究了长汀震群以及闽赣地区其它小震群的殊征,认为长汀震群是一次无前兆性质的正常地震活动,而龙南震群是一次前兆性震群。  相似文献   

9.
2005年9月新疆克孜尔震群活动特征分析与震后趋势判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5年9~10月新疆拜城县克孜尔地区发生5次4级地震,对该次震群活动的序列特征分析表明,这是一次非前兆性震群。震群中最大地震震源机制解和区域构造特征显示,本次震群的发生可能与克孜尔断裂活动有关。对比分析历史震群及其前后新疆及周边的地震活动后认为,本次震群附近短期内不大可能发生更大地震,但震群活动可能反映了新疆区域应力场增强,新疆及周边地区有发生中强以上地震的可能。  相似文献   

10.
王鹏  郑建常 《中国地震》2021,37(2):400-414
对震群活动特征的深入研究可以为区域地震危险性分析和地震活动趋势判断提供有效的依据,但受台网布局和震群位置的影响,地震目录中往往会遗漏一些地震,而地震目录的完整性将会影响震群活动特征分析的可靠性。因此,本文利用基于GPU加速的模板匹配方法对山东乳山震群2014年5月至2015年6月期间固定台站和流动台阵记录的连续波形进行扫描,检测出7500个地震事件,为台网目录的4倍,使完备震级从1.0级降至0.2级。基于完备地震目录,利用传染型余震序列(ETAS)模型分析了乳山震群的活动特征。ETAS模型中的随机成分可以作为外力作用触发地震的指标。研究结果表明,乳山震群外力触发的地震所占比例较大,结合前人研究结果,初步推测流体作用可能是外力因素之一,其在乳山震群的发展过程中起一定的作用,但不同时期外力作用对微震活动的触发强度不同。  相似文献   

11.
张之立 《地震学报》1985,7(1):45-56
本文从应力场角度分析了1976年唐山地震发生的可能力源。震前唐山地区除受有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板块的作用外,主要受有附近的热力源的作用。以渤中为中心的下辽河—渤中—黄骅上地幔隆起的高温区和沧东断裂水平温度梯度带的存在,使唐山地区位于热应力集中区。本文根据已有的观测结果,提出了将温度变化区简化为圆形、狭长矩形和椭圆形等三个力学模式,分别求得它们的解析解,并计算了它们的热应力场。结果表明:在增温区以内,正应力都是压应力,剪应力很小。在增温区以外,法向应力为压应力,周向应力为张应力,水平剪应力较大,但各个应力分量随着距离增加而衰减,只在增温区的边缘地带达到最大值,其数值有几百巴的数量级。唐山恰好位于该增温区的边缘地带,表明热力源是促使唐山地震发生的重要原因。 除唐山地震外,华北地区近年发生的几个大地震如邢台、河间、渤海、海城地震,以及1983年发生的菏泽地震,均位于热应力的高值地带,这些地震的孕育和发生显然也与热力源的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2.
渤海地震活动特征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渤海是我国东部陆缘海湾地震活动性最高的地区。研究渤海的地震活动特征,对探讨我国沿海地震的成因、沿海现代地质构造活动性质以及海洋石油开发都有一定意义。本文研究了渤海的历史地震资料,除中国大地震目录已发表的地震外,本文新增补了2次6—61/2级地震和3次5级左右地震。讨论了1969年渤海大地震的震源深度,大地震目录给出的深度为35公里(位于地壳以下)。根据其他作者的最新测定的结果和作者等人重新测定的微震震源深度,认为1969年渤海大地震的震源深度为25公里较合适,渤海地震都位于地壳以内。渤海地震活动的时间分布与华北地震区完全一致,渤海地震是华北地震区的一部分。渤海内部的现代构造运动是以水平构造应力场作用下的走滑运动为主要特征。渤海地震活动与北北东向的郯庐断裂的右旋走滑活动以及与其共轭的北西西断裂的左旋走滑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13.
The Yingkou-Weifang fault zone (YWFZ) is the part of the Tanlu fault zone across the Bohai Sea, and is also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tectonics of the eastern Bohai Bay Basin. Many studies have been carried out on the neo-tectonics and activities of the YWFZ in recent years. In this paper, the neo-tectonics and activities of the YWFZ, and other related issues were studied again, based on our previous work and results of other researchers. The neo-tectonic movement in the Bohai Sea area began in the late Miocene (12~10Ma BP), which originated from the local crust horizontal movement, the tectonic stress field is characterized by NEE-SWW and near E-W horizontal compression. The neo-tectonics of the YWFZ is represented mainly by Neogene-Quaternary deformation, due to rejuvenation of Paleogene faults. Many faults have developed. The neo-tectonics and activities of YWFZ have characteristics of segmentation and weakening, becaus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trending Northwest Miao Island-the Yellow River Estuary fault zone, which crosses the YWFZ. Earthquakes in the east of Bohai Sea are distributed along the Northwest Miao Island-the Yellow River Estuary fault zone, only few and small earthquakes along the Liaodong Bay and the Laizhou Bay section of the YWFZ. We made a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the mechanics for this phenomenon.  相似文献   

14.
长宁地区复杂地震活动的力学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长宁地区地震活动复杂,发生在长宁背斜轴部的长宁Ms6.0地震及其后续中强余震的震源机制与相距仅十几公里的南部向斜区内的中强震具有显著差异;这种差异仅仅是由于发震断层构造不同所造成的,还是孕育地震的应力场本身也存在局部变化?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本文在通过双差层析成像反演修正小震定位和波速结构的基础上,利用小震综合震源机制解方法获取了长宁地区地壳应力场的精细结构,并据此分析了其与中强震震源机制解的力学一致性.研究发现,长宁地区地壳应力场的最大主应力轴在整个区域内基本都处于近水平状态,其方位虽由北向南发生了一定角度的顺时针旋转,但也基本保持为近东西向;相比之下,应力类型在长宁背斜轴部和南部向斜区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前者为逆冲型,而后者为走滑型.同时,这两个局部区域的应力场与对应区域内的中强震震源机制解的吻合度较高,但与非对应区域内的中强震震源机制解的吻合度较低,甚至在力学上是相抵触的,表明区域应力场的局部改变是长宁地区复杂地震活动的必要力学基础.通过岩石力学估算,本文认为岩石泊松比的横向差异很可能是造成这种应力场局部改变的主要成因.此外,本文还对长宁Ms6.0地震序列的发震构造进行了探讨,认为长宁背斜轴部在6?9 km深度内存在基底断层,而正是这种基底断层在区域应力场作用下发生错动导致了长宁Ms6.0地震序列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渤海地区的地震活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渤海地区3级以上地震的扫描分析表明,自1970年以来,该区不断出出3级地震条带或空区等特殊地震活动图像,反映了该区应力场的演化过程。同时,这些条带或空区图像的出现,与外围附近地区的中强地震发生、大区域应力场的调整有关。  相似文献   

16.
渤海海域现代构造应力场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晓利  陈国光  叶洪 《地震地质》2005,27(2):289-297
根据渤海海域的构造演化背景和地质构造特征建立了该区的二维地质模型,用二维有限元方法计算模拟了渤海海域现代构造应力场,获得了该区构造应力场的分布特征;同时,根据计算结果把渤海海域的构造应力场分为辽东湾、渤中、渤东和渤西等4个区域,并对这4个区域在构造应力场上的差异性进行了描述。从渤海海域整体的应力分布可以看出,该区新近纪以来的断裂活动总体水平上西部较东部强烈,海域东部沿郯庐断裂带仍有较高的断裂发育程度及断裂张开性,而海域中部地区的断层发育程度、活动位移均较低  相似文献   

17.
川滇地区7级大震前中强震震源机制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分析了 70年代以来 ,川滇地区发生的 8次 7级大震前 5年内 ,发生在大震孕震区和震源区内的中强震震源机制解时空分布。结果表明 ,最早中强震发生在大震震源区或其附近 ,其发震应力场与区域构造应力场一致 ,与大多数大震发震应力场一致或接近。大多数中强震震源破裂特征与大震明显不同。之后有多次中强震发生在距大震震源区较远的大震孕震区内其他地方 ,它们的发震应力场往往经历了与区域构造应力场和大震应力场一致与不一致的多次交替变化。大震前最后 1个中强震也发生在距大震震源区较近的地方 ,其发震应力场与大震发震应力场明显不一致 ,偏转了 30°~ 5 0° ,或更多 ,大多数也与区域构造应力场不一致 ,有的中强震发震断裂破裂特征与大震不一致。大震前中强震震源机制的变化 ,反映了大震孕育过程的不同阶段 ,区域构造应力场的时空调整变化和增强过程 ,以及由此引发的构造断裂异常活动 ,揭示出与大震发生有关的应力场和震源破裂特征信息  相似文献   

18.
Double-couple point-source parameters for 11 of the largest intraplate earthquakes in the northern Indian Ocean during the last 20 y were determined from a formal inversion of long-period P and SH waveforms. Nine of the events have centroid depths at least 17 km below the seafloor, well into the upper mantle; two have centroid depths as great as 39 km. Using the source mechanisms of these earthquakes, we distinguish two major intraplate tectonic provinces in the northern Indian Ocean. To the west of the Ninetyeast Ridge, in the southern Bay of Bengal, intraplate earthquakes have thrust-faulting mechanisms with P axes oriented N-S. The centroid depths of these earthquakes range from 27 to 39 km below the seafloor. Lithospheric shortening in this region is thus accomplished by thrust faulting in the strong core of the oceanic upper mantle, while other geophysical evidence suggests that shallow sedimentary and crustal layers apparently deform predominantly by folding. In the immediate vicinity of the Ninetyeast Ridge, earthquakes display strike-slip mechanisms with left-lateral motion on planes parallel to the ridge. This type of faulting occurs from at least 10°S to the northern end of the Ninetyeast Ridge near 10°N, where the ridge meets the Sunda Arc. Seismic activity diminishes to the east of the Ninetyeast Ridge, but is also characterized by strike-slip faulting. Despite these variations in deformational style, the inferred orientation of greatest compressive stress in the northern Indian Ocean displays a consistent long-wavelength pattern over a large portion of the Indian plate, varying smoothly from nearly N-S in the Bay of Bengal to NW-SE in the northeastern Indian Ocean. This plate-wide stress pattern and the high level of intraplate seismicity in the northern Indian Ocean are likely the results of substantial resistance, along the Himalayan continental collision zone, to the continued northward motion of the western portion of the Indian plate. Oceanic intraplate earthquakes in other regions, where the level of deviatoric stress associated with the long-wavelength part of the stress field is likely to be smaller, need not be comparably reliable indicators of the plate-wide stress field.  相似文献   

19.
用非连续变形分析方法(DDA+FEM)数值模拟,在华北地区各地块相互制约的块体系统环境中,地块边界断层上发生1966年邢台地震、 1969年渤海地震、 1975年海城地震、 1976年唐山地震等不同类型破裂模式大震的破裂过程. 数值模拟结果给出每个大震释放的主应力场,最大剪应力变化等值线图,地震前后位移变化矢量图,发震断层滑移随时间变化以及走滑错距和应力降等震源参数. 这些结果与地震的震源机制,用地震波资料研究得到的震源参数,宏观等震线,地表观测的水平位移矢量图基本一致. 其中1969年渤海地震正交破裂模式的结果与宏观等震线及小震分布图像更接近. 1976年唐山地震复杂震源模式与该震早期余震分布图像更相符. 表明用DDA+FEM方法进行数值模拟研究,能较好地模拟地震破裂过程.  相似文献   

20.
强地震前兆异常特征与深部流体作用探讨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杜建国  康春丽 《地震》2000,20(3):95-101
根据华北几次强震前后地下流体和重力异常特征,结合大地测深资料探讨了地震发生前后深部介质的变化和地壳浅层应力场变化特征。地震发生前震中区地下水位异常主要表现为下降型,气体异常呈上升型,重力和形变也出现异常;在外围地区地震前地下水位异常以上升型为主。 海城地震和大同–阳高地震前地下水位上升、下降异常有方向性分布的趋势,呈 X 形分布,这意味着地壳浅层应力场是压扭型的,并存在垂向应力的作用。在孕震过程中,地球深部流体向上运移,使得震源区及其附近的岩石膨胀、密度降低,震中区地壳浅层应力场呈拉张型,造成地下水储容积增大,地下水位出现了下降型异常。 在特定的构造单元内,地下流体、重力异常的空间分布特征能较好地反映地球深部物质运动和地壳浅层应力场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