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分析了自29°N~67°S,1989~1990年中国南大洋考察和1990年中日黑潮调查部分站位海水样碘的不同化学形式,并讨论了碘与营养盐及生物生产力等的制约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大平洋赤道以南的总溶解无机碘较北侧为高.赤道南北热带、亚热带的碘离子分布具有明显的对称性.南极辐合带附近表层海水碘离子含量极低,一般仅占总无机碘含量的10%.海水溶解有机碘约占总无机碘的10%左右,无论平面或剖面都没有显著的变化.碘的含量分布在海洋生物地球化学体系中居于保守和生物制约性之间,从大尺度范围看I/S值有一定的稳定性,但在个别地域里其分布值又可受生物活动的影响.此外,实验证据表明表层海水有机颗粒的清除及真光层底部有机质的再矿化作用强化了碘在海水中类似于营养盐的剖面特征.  相似文献   

2.
南沙海域上层海水碳垂直通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1990年5-6月在南沙海域4个站点投放颗粒物捕集器采集样品的分析结果,计算了该海域上层海水碳垂直通量。结果表明:(1)南沙海域上层海水颗粒有机碳总生成量为298mg/(m^2.d),其中35%分解参与再循环,65%以颗粒形式离开真光层向下输送;(2)颗粒有机碳向下通量为193mg/(m^2.d)。总溶解无机碳穿过跃层向上垂直通量为3600mg/(m^2.d),真光层颗粒无机碳向下通量为27m  相似文献   

3.
郭水伙 《台湾海峡》2009,28(1):71-76
据南海环境调查资料,研究了南海水体NO3-N、NO2-N、NH4-N、DIN含量及无机氮组成的垂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NO3-N、NO2-N、NH4-N、DIN含量范围和均值分别为0.00~43.9,12.32;0.00~1.69,0.07;0.17-14.87,1.32;0.35~45.92,13.73μmol/dm^3.其含量分布与垂直变化特征与深海、大洋的相似,表明南海水是太平洋的变性水体.NO3-N、DIN含量的垂直分布跃层出现于75~500m间,夏季的跃层强度分别为6.61X10-’、6.68×1012Ixmol/(dm’·m),冬季的均为5.65×10^-2μmol/(dm^3·m);NO2-N含量的最大值多出现于75~100m之间,NH4-N含量的最大值出现在0m层.在浮游植物活动较旺盛的真光层中,NH4-N为无机氮的主要存在形态(平均占比为64.4%).真光层以下NO3-N为无机氮的主要存在形态(平均占比≥90.8%).对三项无机氮含量与其他生源要素、水文因子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NO3-N含量与PO4-P、TDP、TP、SiO3-Si、S均呈显著正相关,与pH、DO、O2%、t则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4.
胶州湾海水中无机氮的分布与富营养化研究   总被引:27,自引:4,他引:23  
根据2003年112月胶州湾海区12个航次海水无机氮等的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域生态环境中无机氮的分布特征及时空变化,评价了水质的富营养化状况。结果表明,测区全年溶解无机氮的平均含量为17.70μmol/dm^3。在4个季节中,溶解无机氮以NO3-N的含量为最大,占58.2%,是氮主要存在形态,其中秋季含量最高,占溶解无机氮的64.74%。无机氮分布从东北部高含量区域向湾内及湾口方向呈逐步递减趋势。溶解无机磷的年平均含量为0.49μmol/dm^3,表层海水4个季节中N/P比平均为39.41,胶州湾海水中的磷相对于氮是匮乏的。据营养状态指数划分,胶州湾的东、北岸海域属富营养化区,夏、秋两季可能受到赤潮的严重威胁。  相似文献   

5.
南沙群岛海域泻湖及礁外沉积物间隙水中的-2价硫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于1993年5月和1994年3-4月通过调查,用硫离子选择电极法研究南沙群岛海域泻湖及礁外沉积物间隙水中的∑S(-Ⅱ)及SO~(2-)_4,探讨泻湖内及礁外间隙水中-2价硫的分布特征,沉积物-海水界面间硫的扩散转移通量和-2价硫的热力学平衡控制体系。结果表明,该海区∑S(-Ⅱ)含量,泻湖间隙水中远比礁外高,人为活动剧烈的礁内泻湖高于人为活动少的泻湖,离礁近的礁外间隙水中的高于远离礁的间隙水中的。在礁外沉积物间隙水中-2价硫含量呈垂向增加的趋势,沉积物-海水界面间HS-,S2-均是从沉积物向上覆海水扩散,SO反之。礁内泻湖的扩散量远高于礁外的,HS-扩散总平均为61.34μmol/(m2·d),SO为-0.41mmol/(m2·d);礁外泻湖的HS-总平均为14.96μmol/(m2·d),SO为-0.35mmol/(m2·d)。该海区的-2价硫主要由S+2e→S2-氧化还原电对控制,平衡时Eh计算值与实测值接近,单质疏作为亚稳态可存在于沉积物中,并可与溶解铁继续形成自生黄铁矿(FeS2)沉淀。  相似文献   

6.
厦门西港引发有害硅藻水华磷的阈值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林昱  林荣澄 《海洋与湖沼》1999,30(4):391-396
1995年10月,在厦门市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的陆基水池中,应用海洋围隔生态系实验技术,研究了在无海流、盐度等因子干扰的情况下,磷的形态、分布及其与浮游植物生物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海水中的可溶性无机磷(DIP)随时间里指数函数减少。浮游植物生物量主要与可溶性无机磷密切相关:[Chl-a]=A×e-B[PO4],这种相关的浮游植物生物量表现2d左右的滞后现象。还探讨了限制浮游植物增殖的DIP的最低浓度为0.3-04μmol/L,从DIP表现浓度估算浮游植物可能达到的最大生物量为[Chl-a]=10mg/m3,并由此估算出引发中肋骨条藻赤潮的DIP的阈值为1.2μmol/L,作为赤潮预测预报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厦门西港浮游植物吸收磷酸盐的粒级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厦门西港微型浮游植物(3~20μm)吸收磷酸盐的百分比、吸收速率常数和单位体积吸收速率均最大,分别为74.85%、8.28×10-5/s和5.38×10-5μmol/(dm3·s),小型浮游植物(20~200μm)次之,超微型浮游植物(0.2~3μm)最小;单位叶绿素a的吸收速率是超微型浮游植物最大[5.38×10-5μmol/(μg·s)],微型次之,小型最小。相关分析表明各粒级浮游植物吸收磷酸盐的百分比与相应粒级浮游植物的叶绿素a含量和光合速率的百分比呈良好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
讨论了1997年冬季在北太平洋西北海域7个站位的表层至200m水深水柱中溶解及颗粒态234Th,颗粒态有机碳(POC)、氮(PON)及叶绿素a浓度的垂直分布剖面.溶解态、颗粒态及总的234Th的放射性在真光层中显著低于母体238U的放射性,总的234Th放射性在水深大于100m时趋于平衡.利用234Th-238U在海洋表层海水中的放射性不平衡推导出了北太平洋西北海域冬季真光层海水中234Th的平均停留时间和输出通量以及颗粒态有机碳和有机氮的输出通量.在亚北极环流区溶解态234Th的停留时间为40~50d,而在黑潮-亲潮共同影响区为20d左右.颗粒态有机碳和有机氮从真光层的输出通量范围分别为3.8~8.2和0.50~0.98mmol/(m2·d),西部海区高于东部海区,南部海区高于北部海区.在黑潮-亲潮共同影响区较高的颗粒态有机碳输出通量表明光照量及陆源营养盐物质的提供是两个决定生产力的主要因素.叶绿素a的水深分布和POC/PON的值同Redfield的比值的一致性表明这个海区的冬季颗粒物主要由浮游植物构成.北太平洋西北海域在冬季的颗粒有机碳输出通量可高于世界大洋一些海区春、夏季的颗粒有机碳输出通量.  相似文献   

9.
辽河口水域溶解氧与营养盐调查与分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2003年9月辽河口水域营养盐和溶解氧的调查结果,讨论了辽河口水体中的溶解性无机氮(NO3-N、NO2-N、NH3-N)、活性磷酸盐(PO4-P)和溶解氧(DO)的含量、分布与变化特征以及相关关系。结果表明:辽河口溶解态无机氮含量范围为3.26~59.67μmol/L,活性磷酸盐含量范围为0.05~0.95μmol/L,溶解氧范围为0.086~0.208mmol/L。溶解氧、营养盐关系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DIN与AOU(表观耗氧量),PO4-P与AOU之间显著或高度显著相关,营养盐之间也存在相关性,并对调查区域水质进行评价分类。  相似文献   

10.
对冬季南海北部陆架锋区的悬浮颗粒态生物硅(Particulate Biogenic Silica, PBSi)和成岩硅(Lithogenic Silica, LSi)含量进行了调查分析,讨论了悬浮颗粒态生物硅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南海北部陆架区悬浮颗粒态生物硅和成岩硅平均含量分别为059和893 μmol/dm3。生物硅分布与水团关系密切:在营养盐充足的沿岸水生物硅含量高(10 μmol/dm3);而在营养盐缺乏的陆架表层水生物硅含量低(023 μmol/dm3);在两种水团过渡区生物硅含量居中(065 μmol/dm3)并与溶解硅酸盐(Dissolved Silicate, DSi)成显著正相关(R=048,N=44,P=0001,a=001)。此外锋面位置也直接影响生物硅的含量与分布。大部分调查海区被高温高盐低营养盐海水占据,因此导致了调查海区以低浓度的生物硅和成岩硅为特征,且与世界其他海区相比,生物硅含量处于低值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