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本台测时所用的仪器是 No.1:帕兰(Prin)80毫米,与 No.2:100毫米蔡司(ZeissNo.14968)回转中星仪,并由超人差测微器与记时仪自动记录观测所得时刻.观测一般在世界时 11~h—13~h 之间进行.每次观测的星数一般是10—12颗,天顶南北的星体约各占一半.观测结果的整理采用梅耶(Mayer)公式,恒星赤经以 FK_3星表系统为根据。观测者为龚惠人,罗定江,沈祖耀,苗永睿四人。中星仪所在经度帕兰为东经8~h  相似文献   

2.
本台测时所使用的仪器是帕蘭(Prin)80毫米迥转中星仪,并由超人差测微器与记时仪自动记录观测所得时刻。观测一般在世界时11~h—13~h之间进行。每次观测的星数一般是10—12颗,天顶南北的星体约各占一半。观测结果的整理则採用梅耶(Mayer)公式,恒星赤经以FK_3星表系统为根据。观测者为龔惠人、羅定江、沈祖耀三人。中星仪所在经度为束经8~h5~m42_(?)~s890。  相似文献   

3.
本台测時所使用的儀器是帕蘭(Prin)80毫米迴轉中星儀,並由超人差测微器與記時儀自動記錄觀測所得時刻。觀測一般在世界時11h—13h之間進行。每次觀测的星數一般是10—12顆,天頂南北的星體約各佔一半。觀测結果的整理則採用梅耶(Mayer)公式,恆星赤經以FK_3星表系統为根據,觀测者为龔惠人、羅定江、沈祖耀三人。中星儀所在經度为東經8~h5~m42~s.890。  相似文献   

4.
1990年5月21日世界时01~h23~m—25~m,我们用四波段(1420MHz,2000MHz,2840MHz,4000MHz)快速采样射电望远镜观测到类尖峰辐射结构(见图1 a、b、c、d、e、f)。  相似文献   

5.
1987年5月19日UT 05~h50~m17~s至05~h50~m25~s云南天文台太阳射电点频式频谱仪收到了来自太阳微波辐射的谐波结构(Harmonic Structures)。这是目前世界上时间分辨率为1ms的频谱仪首次观测到。该频谱仪由1420MHz、2840MHz和3670MHz构成。  相似文献   

6.
本文简单介绍利用十米天线秒级通道观测1987年9月23日21cm射电日食的情况及处理结果。射电掩食半径为1.280r⊙,等效半径为1.083r⊙。食甚时刻01~h50~m30~s(比光学食甚推迟05~m49~s),复圆时刻03~h12~m20~s。剩余流量为63%。总流量59.3s.f.u,宁静成分49.6s.f.u.,活动源9.7s.f.u.及与所掩各光学源相应的射电源参数。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四次冲的观测资料,计算了(16)Psyche小行星的自转.结果如下: (1)极点坐标是λ_(P1950)=225°,β_(p1950)= 5°; (2)顺向自转; (3)恒星周期为P_恒=0.~d17483120±0.~d00000010 =4~h11~m45.~s42±0.~s01. 在1955、1965和1980三次冲期间,太阳、地球和该小行星的空间相对位置几乎一样,且观测曲线也大体相同.因此,可认为,该小行星的自转轴至少在20年的观测期间内是无进动的。这个结论和小行星自转轴不进动的假定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8.
The kinematical parameters,spatial shape and structure of the open cluster IC 2391 and the associated stellar stream are studied here using Gaia Data Release 2(GDR2) astrometry data.The apex positions are determined for the open cluster IC 2391(data taken from Cantat-Gaudin et al.) and for the kinematical stream's stars mentioned in Montes et al.employing both convergent point and AD-diagram methods.The values of apex coordinates are:(A,D)CP=(6.~h17 ± 0.~h004,-6.°88 ± 0.°381;for cluster) and(6.~h07 ± 0.~h007,-5.°00 ± 0.°447;stream),and(A0,D0) =(6.~h12 ± 0.~h004,-3.°4 ± 0.°3;cluster) and(6.~h21 ±0.~h007,-11.°895 ± 0.°290;stream).The results a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previously calculated values.The positions of the stars in the disk and the spatial dispersion velocities are determined.The paths of cluster and associated stream are traced in the disk by orbit calculation back in time to their places of formation.A possible gene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luster and stream has been detected.The approximation of the spatial and kinematical shape of the stream and the cluster is made.According to this study,even though currently the cluster and stream seem to have a spatial difference in their locations,they appear to have formed in the same region of the Galactic disk.  相似文献   

9.
天津纬度站位于我国天津市西郊暂庄,1956年冬开始筹建,1958年春建成并安装仪器.天顶仪室的位置在选址时虽曾作过初步堪测,然精确的测定由我们在1958年3—4月间进行.观测使用的仪器为邦贝尔77262号子午仪和拉丁7302号天文表.子午仪物镜的口径为50毫米,焦距450毫米,挂水准分划值为2″.07.塔尔谷特水准分划值为1″.05.仪器备有接触测微器和目视测微器,目视测微器螺旋周值为114″.02.仪器安放在天顶仪室外距天顶仪墩子向正西7.86公尺处的砖墩子上.观测由一个观测员进行.经度测定采用一般测时站用子午仪测时的方法来测定钟表改正量,即由一组(8—12  相似文献   

10.
在1988年12月16日08~h31~m—09~h41~mUT,日面出现了Ⅳ型射电大爆发。我们用云南天文台三波段(1.42、2.84、4.00GHz)快速采样射电望远镜记录到12.5min的长周期振荡和1.2min的短周期振荡;同时还记录到了丰富的快速精细结构(spikes)。根据活动区扭斜的磁场位形,我们给出一个定性的动态冕环模型,认为爆发中的快速精细结构是由产生这次Ⅳ型爆发的相对论性电子喷注在冕环磁拱的顶部而激发的。  相似文献   

11.
1976年5月到7月间,用北京天文台60/90/180厘米施米特望远镜在紫外波段(Kodak103a-O UGZ)用多次露光法以赤经α_(1950)=16~h23~m,赤纬δ_(1950)=-24°38′为中心,继续对蛇夫-天蝎暗云区进行耀星观测,得多次露光底片11张,共做了46个不同露光的观测,有效观测时间11小时.从这些资料中发现两颗新的大变幅快变星,从变光情况看它们都属于耀星。此外,在处理耀星资料的时候,发现M4边缘有一颗新的RRc型变星,用我们已有观测资料进行测量处理,初步定出了它的周期,画出了它的光变曲线,将有关资料这里一并发表.  相似文献   

12.
我们于1989年用北京天文台兴隆观测站的60/90/180厘米施密特望远镜及Thomson红敏CCD对14个PG候选激变变星进行光度观测.其光变曲线特性表明:PG0027+260,PG0818+513,和PC1030+590为激变食变星,PG1341—079 是一个可能的激变食变星,PG1551+719为SU UM_a型矮新星,此外还有6个天体的光变曲线有激变星特有的闪变特征.因此PG样本中,激变变星的成功率为79%.PG1030+590的轨道周期为3~h279,PG1717+413的闪变变幅在二个月内有明显变化,它与本身的亮度无明显相关,说明闪变变幅的变化可能是亮斑的局部效应.  相似文献   

13.
在闪视用紫金山天文台40厘米双筒望远镜对金牛暗星云区进行的耀星观测底片的时候,在一处比较透明的地方发现了一颗周期非常短的变星[图1]。我们把这颗变星编号为ZB33。其坐标是赤经α=4~h30~m8,赤纬δ=+23°36'(1950)。从我们得到的资料看,它可能是一颗新变星。借助附近的浪多特(Landolt,A.U.,1967,A.J.72,8,1012)的光电B星等标准序列,对1977年12月11日晚的一组6张多次露光底片用Iris光瞳光  相似文献   

14.
本文提出了1981年4月27日日面西边缘耀斑以后的爆发环珥的H_a观测资料和分析.在这事件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环的缠绕过程.从这些资料可看出环的运动与缠绕有紧密的联系.我们还观测到一些有趣的现象:在08~(h)29~(m)30~(s)和08~(h)33~(m)UT时在环顶(其高度约为2.6×10~4公里)分别出现持续时间约为1分钟的奇特的“吸收结构”,同时观测到3厘米波段的射电辐射强度相应有例外的下降,而8毫米和10厘米波段的射电辐射强度无此变化.  相似文献   

15.
本文叙述根据较差测量法,试用柯达103a—D GG11、103a—O GG13及103a—O UG2组合,对本台口径15厘米折光镜进行 U、B、V 系统照相测光.结果表明,前两种组合的有效波长约为5610及4440,比 B、V 系统的长.焦点照相结果,星等与标准值有系统差.这具望远镜消色差在蓝紫波段,当在其他波段测光时,焦距调节对星等测定极为敏感.但存在一个焦距调节范围,在此范围内照相,可以消去系统差.这个范围对三种组合都不同.103a—D GG11,约在该组合的焦点以外2毫米处,可变范围约±0.2毫米;对103a—O GG13,从该组合焦外1.5厘米到星象显著变大的焦外;对103a—O UG2,从该组合焦外约1毫米到星象显著变大的焦外.为校验上述结果,拍摄了疏散星团M45, M45,NGC752和IC4665.用103a—D GG11还观测了红化 O 星协 CygⅥ.在我们使用这架望远镜进行照相测光工作所要求的精度下,这个方法是可以应用的.我们使用萨尔托累光瞳光度计(Sartorius Iris Photometer)测量底片,讨论了测量方法及误差.此外,还考察了导星不好的初步后果,在我们所要求的精度上没有发现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了紫台1966—1978年间,3.2厘米太阳射电总辐射观测资料.由相关分析表明,一个月中太阳射电噪声温度的逐日间标准差为±(2.2—3.9)%,而78年10厘米的相应值为±4.1%.3.2厘米波段大于200 s.f.u.的爆发峰值与 TYKW 的相应值比较得均方差为士34%,峰值时间与 TYKW 的相应值比较得时间差一般为士0.~m2.还分析了各种误差的来源.  相似文献   

17.
从1949年起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开始用蔡斯天体照相仪(紫外物镜;口径=150毫米;焦距=1500毫米)系统地进行小行星照相观测.至今已积累了一千多张底片,主要是黄道附近天区的照相.我们利用了上述底片估计了几个研究得很少的鲸鱼座蒭藁增二型变星的光度.为了同一目的,我们这用了昆明天文工作站用短焦距照相仪(罗氏[Ross]物镜;口径=105毫米;焦距=800毫米)所照的底片.很可惜这些底片还不足以进行详尽地研究上述的变星,但终究测定了七个鲸鱼座蒭藁增二变星的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析了1993年11月16日—12月4日期间用青海13.7米射电望远镜(22.235GH_2)观测的毫米波活动区及其爆发的观测特性,得到如下几点结论:1.毫米波活动区出现双极环结构是衰亡的征兆。2.毫米波上的渐升渐降型(GRE)爆发,与H_a耀斑和软X射线爆相关性强,其辐射为热迥旋辐射机制,其爆发源可能在色球高层。3.在GRE爆发上没有观测到毫秒快速精细结构,这与目前分米波的观测结果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9.
观测地点:江苏省阜宁县观测仪器:φ200毫米天文望远镜(马克斯 托夫-卡塞格林系统),通光口 径208mm,等焦距2012mm, 视场50':望远终端附JVC彩 色录像机,此照片摄自录像机 屏幕,并经过技术处理。观测时刻:1.1987年9月23日10时01~m 13.~s14(北京时间) 2.1987年9月23日10时01~m 19~s.76(北京时间) 3.1987年9月23日10时01~m 28~s.18(北京时间) 4.1987年9月23日10时01~m 33~s.00(北京时间)观测者:上海天文台日环食观测队  相似文献   

20.
本文给出了IRAS LRS表中0°<δ<66°0~h<α<12~h的未被证认的2n、3n类源的光学证认图、近红外测光及近红外位置,并应用近红外和远红外双色图对观测结果进行了定性分析.结果表明:其中大部分源是AGB或RGB星,但还有几个特殊的源,我们分别对它们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