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由国际雪、冰委员会和国际冰川学会共同发起,将于1981年9月14—19日在美国哥仑布城的俄亥俄州立大学召开。领导委员会的组成人员为:C.B.B.布尔(主席,美国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冰川学工作组成员)、  相似文献   

2.
由国际地科联地层委员会泥盆—石炭系界线工作组主席西德女地质学家帕普罗特、泥盆—石炭系界线工作组秘书长著名孢粉专家比利时斯台尔教授、著名有孔虫专家比利时康尼尔教授、比利时地理教员斯台尔夫人等组成的国际地科联地层委员会泥盆—石炭系界线工作组一行四人,应地矿部的邀请,在帕普罗特率领下,于八五年八月十二日到广西宜山县峡口村考察。工作组此行的主要任务是选择国际泥盆—石炭系界线层型。目前世界上有三个国家的泥盆—石炭纪剖面被列为国际候选剖面。我国贵州是候选剖面之一。工作组是在去贵州考察的途中到广西区调队驻地峡口村考察的。  相似文献   

3.
南极地区与全球变化集成研究展望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全球变化是21世纪人类发展面临着的重大课题。近20年来的南极研究为全球变化科学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许多证据表明南极地区是全球变化的最敏感指示器之一。南极地区的全球变化集成研究是目前极地科学和全球变化科学研究的重要方向。21世纪,围绕全球变化,国际上对南极地区的研究正朝向具有时间和空间尺度,具有生物、海洋、大气、岩石的圈层作用、星球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人类干扰因素等集成的关键过程研究。可以预测,对南极地区的多界面、大尺度、多学科的综合集成研究,将极大地丰富和提高人们对全球气候和环境变化的了解和预测能力。中国也将在国际南极地区与全球变化集成研究中作出自己的努力。  相似文献   

4.
中国志留系标准剖面紫阳现场讨论会于 2 0 0 0年 10月 9日— 13日在陕西省紫阳县召开。会议由全国地层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王泽九研究员主持。到会的有 :全国地层委员会下古生界分会主席汪啸风研究员、全国地层委员会志留系工作组副组长金淳泰研究员 ,工作组成员有 :国际地层委员会志留系分会通讯委员苏养正研究员和傅力浦研究员、江新胜研究员、张子福副研究员、陈孝红副研究员以及特邀专家代表共 2 4名。未能到会的全国地层委员会志留系工作组成员何心一教授委托苏文博博士带来书面发言 ;国际志留系分会副主席、全国地层委员会下古生界分…  相似文献   

5.
随着国际横穿南极科学考察计划的实施, 近年来开展了沿中山站-Dome A考察路线的冰芯研究, 获得了伊丽莎白公主地250 a来气候环境变化的高分辨率记录. 通过与Lambert冰川流域西侧有关研究结果的对比, 揭示了该冰川谷地为东南极洲重要气候分界线的特征. 综合南极地区其它地点冰芯记录和冰盖变化研究结果, 发现以小冰期为代表的寒冷期在东南极洲较为明显, 在西南极洲则不明显, 甚或恰好相反, 表现为温暖阶段. 就东南极洲来说, 也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 以Lambert冰川谷地为界, 东部地区, 如Wilkes Land (Law Dome), Victoria Land北部(Hercules Neve)等地, 小冰期冷期比较突出;西部地区, 如Dronning Maud Land和Mizuho高原, 情况不是很明确. Lambert冰川流域是非常特殊的地方, 虽然小冰期冷期也存在, 但1850年前后的显著高温和近100多年来的降温与南极洲其它地方都不一样, 而与南极半岛北侧一冰芯所给出的400 a温度变化记录极为相似, 我们尚不能解释为何如此遥远的两个地点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而与其它地方则不一致.  相似文献   

6.
    
1987年2月国际地科联批准“全球沉积地质委员会”(GSGC)为其下设的专门机构、即IUGS—GSGC,这个机构的常务委员会称之为项目开发委员(GSGC—PDC)。1987年6月在美国的帕塞迪纳(Pasadena)召开的PDC会议上,确定全球白垩纪为第一个试点项目一,名称为“白垩纪资源、事件和韵律”(CRER)。在该会议上还确定聘请几位专家就该项研究的几个方向和方法做准备,这些研究方向是:层序地层学和全球海平面变迁;黑色页岩和大洋缺氧事件;旋回地层学和米兰科维奇旋回;碳酸盐台地的发展和消失;白垩纪的古地理和古气候。会议还要求专家们就上述方向分成五个工作组分别提出一个研究方法的统一意见,以供1988  相似文献   

7.
南极洲总面积为1400×10~4km~2,其中95%被一硕大无比的冰盖覆盖。南极冰盖平均厚度为2200m,总冰储量达2900×10~4km~3,占全球淡水资源的四分之三。南极大陆边缘还发育有若干个大小不一的冰架。冬季,南极洲边缘海面厚达1—2m的海冰向北延伸数百公里;夏季,海冰破裂随洋流飘逝,数以万计的冰山从冰盖边缘形成,星罗棋布遍及南大洋。南极冰盖、冰架、海冰和冰山,它们形成、发育过程和机制,与南半球进而与全球气候的关系,以及与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关系,是南极冰川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与任务。  相似文献   

8.
规模空前的1990年国际横穿南极考察活动,集极地探险和科学考察于一身,是一次极其艰巨的国际合作活动。该活动在1991年“南极条约”。期满之前举行,目的在于强调南极洲作为环境、生物保护区的特殊意义,南极洲丰富的资源将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在 南极洲进行的科学研究工作将按“南极条约”及其“合作、和平”精神持续下去。 考察队由六个国家的六名队员组成,维尔·斯蒂格(美国)、路易·艾地安(法国)、维克多·巴雅夫斯基(苏联)、杰夫·萨莫斯(英国)、舟津圭三(日本)和秦大  相似文献   

9.
中国南极气象考察与全球变化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利用中国南极长城气象站和中山气象台常规气象观测及与气象有关的科学考察资料 ,对中国南极气象台站的气候和大气环境特征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南极和邻近地区气候变化存在着时间、空间上的多样性。中国南极长城站和中山站正好处于南极半岛和东南极两个不同的气候区。近 10余年来 ,当位于南极半岛地区的长城站显著增温时 ,位于东南极的中山站恰有较明显的降温趋势。南极地区的温度变化趋势与全球平均变化有较大差异。这种变化和差异很难简单地用全球温室效应来解释。近 7年来 ,中山站地区的大气臭氧总量有减少趋势 ,与全球大气臭氧总量变化趋势相同。在南极地区 ,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 ,继续监测包括近地面温度在内的大气要素的变化 ,积极获取代用资料 ,仍是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0.
新生代以来,全球气候在持续不断的变冷,从两极无冰的"温室地球"变为现今两极终年有冰的"冰室地球",经历了多次冰盖扩张的变冷事件。始新世-渐新世界线(E/O)附近,δ18O值大幅度正偏,在短期内由 1.2‰迅速增加到 3.0‰,底层海水温度从12 ℃降低为 4.5 ℃。保存在大洋和大陆中的记录表明:E/O界线附近,全球气温大幅降低,海陆生物均有不同程度的灭绝,指示了气候变冷、变干的趋势。始新世-渐新世转换期间,南极洲与澳大利亚之间的塔斯曼尼亚海道和南极洲与南美洲之间的德雷克海峡(DrakeStrait)相继打开,形成环南极洋流,从而阻止赤道地区的热量向南极传送,导致南极大陆"热隔绝",使南极大陆东部为冰川所覆盖。最近的研究显示,E/O事件是与大气CO2含量快速变化密切相关的瞬时气候变化,其变化速率类似于现今地球由于人类活动引起大气CO2的变化,表明大气CO2浓度的变化在这一事件中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中国志留系标准剖面紫阳现场讨论会于2000年10月9─13日在陕西省紫阳县召开。会议由全国地层委员会副主任、秘书长王泽九主持。全国地层委员会下古生界分会副主席汪啸风,全国地层委员会志留系工作组副组长金淳泰,该工作组成员国际地层委员会志留系分会通讯委员苏养正和傅力浦、江新胜、张子福、陈孝红以及特邀专家共24名代表与会。志留系工作组成员何心一委托苏文博带来书面发言;国际志留系分会副主席、全国地层委员会下古生界分会主席、志留系工作组组长戎嘉余和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张元动通过电话对本次会议表示祝贺并提出…  相似文献   

12.
南极洲位于南极圈内,其面积达1410万km~2,为全球最冷最高的大陆。由于巨厚冰川覆盖难以取得资料,因而其地质调查最迟,还是未详知之地。但是自从1959年开始南极科学考察以及我国1984年在南极建立长城站以来,经国际间的共同观测,对其地质构造已有许多了解。  相似文献   

13.
南极地区自然界现存的冰雪体,是南极冰川学研究的对象。南极冰雪体及其变化对全球水体的分布和循环以及气候、环境演变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而使南极冰川学研究不仅在南极科学中处于主要地位,而且在全球变化研究中举足轻重。 南极冰盖巨厚的冰雪内保留有数十万年乃至上百万年地球环境和气候变化的详细记录,冰芯综合研究受到高度重视。目前,南极冰川学正在向大尺度宏观方向和冰体内部微观方向两个方面迅速发展,涉及的学科更加广泛。其热点为:1、冰盖的物质和动态平衡——海平面和气候变化;2、冰芯综合研究。 中国南极研究起步较晚,南极热的兴起仅是最近十年的事情,总体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为此,笔者提下列几点建议:1、南极冰川学是一门国际性很强的学科,其研究工作只能从横向与各国同行相比,要求研究内容具有国际水平;2、为接近和达到国际水平,需要培养一批年富力强、德才兼备的南极冰川学科研骨干队伍;3、抓紧建设南极冰川学实验室的建设;4、切实加强国内各部门、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和合作。  相似文献   

14.
2007年4月7—8日,在福建省厦门市召开了第三届全国地层委员会第九次常委扩大会议。出席会议的有全国地层委员会寿嘉华主任,王泽九、穆西南副主任,新生界分委员会主席张宗祜院士,部分断代工作组负责人和承担《中国主要断代地层建阶研究》项目第四阶段课题(含子课题)研究的专家共计45人。  相似文献   

15.
1991年3月9日,国科联岩石圈委员会中国全国委员会举行了主席团会议。此次会议的主要议程是,根据1990年11月17日全国委员会扩大会议纪要,商定下属机构的设立及其负责人选。主席团认为,除应设立与改组后的国际岩石圈委员会相对应的任务组和协调委员会(见附件一)外,还应针对中国大陆岩石圈的特色成立若干个工作组。本着成熟一个成立一个的原则,主席团决定成立一批任务组、协调委员会和工作组,并确定了负责人。这些任务组、协调委员会和工作组的  相似文献   

16.
1986年9月,国际科学联盟理事会(ICSU),决定实施一项新的跨学科研究计划,这个计划叫做“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全球变化研究”(International Geosphere-Biosphere Pragramme——Astrdy of Globle Change”,简称IGBP)。1987年元月,ICSU执行委员会任命了一个特别季员会负责IGBP的组织,协调工作。早在1983年,就组成了以全球变化为目的的四个小组,并提出了各自的大  相似文献   

17.
南极洲上空的臭氧耗减现象,似乎不仅仅局限于平流层。Schnell等人新近报道,在南极洲的春季里,当上部大气层中出现臭氧洞时,下部大气层即对流层中也出现臭氧损耗现象。这些作者认为,光化学扰动(紫外线辐射增强是由于平流层出现臭氧洞)和对流层环流的变化都与臭氧耗减现象有关。 在1985年首次发现的臭氧洞,出现于平流层中14—22km以上的高度内,每到南极洲的春季,当清新阳光、人为排放的卤化烃及极冷温度引起南极涡流内的冰晶云粒子发生释氯化学反应时,就出现臭氧洞现象。虽然  相似文献   

18.
GRACE重力卫星可用于观测南极洲冰川的质量变化。由GRACE重力卫星提供的月解重力场能有效探测质量的年变化及长期变化(周期和非周期性)。通过GRACE观测的质量变化时间序列,计算得到南极洲质量的长期变化及周期性年变化。计算结果受多种误差影响,其中GRACE模型误差的影响较小,而研究时段及其跨度的影响较为显著,以不同宽度的时间窗口进行平移,得到无穷时间序列下该误差的参考值为±14.89 mm/a。南极地区的气压修正误差可达±10 mm/a,GIA修正误差与其量级相同。由此我们认为,目前对于南极洲冰川质量变化的一些认识仍需商榷。南极洲西部地区冰川加速消融,Dronning Maud Land和Enderby Land等地区的质量持续累积;其他地区的质量变化情况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南极海冰与气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极区,海冰的形成在海洋上部和大气下部之间构成了新的交界面,改变了大洋表面的辐射平衡和能量平衡,隔离了海洋与大气之间的热交换和水汽交换;海冰冻融过程影响着大洋温、盐流的形成和强度;海冰对南大洋和南极大陆气象、气候有重要的影响,在气候环境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南极海冰作用区约占南半球雪冰作用区面积的58%,约占地球表面积的3.58%。其中,一年生海冰约占南极海冰区分布面积的83%;其分布面积从夏末2月份最小时的3×106 km2左右,到9月份冬末最大时的18×106 km2左右,一年中季节变化幅度可达15×106 km2,季节变化率>500%。海冰分布区域的年际变化较大。南极海冰区是影响季节和年际全球气候环境变化的重要区域。当前,国际南极海冰与气候研究的核心问题是海冰物理过程和在海冰区的海洋—大气相互作用。结合目前承担的研究课题,对国际南极海冰与气候研究的前沿动态和相关的国际计划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0.
本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兴起的地层界线热,被认为是近十年来国际地层学研究领域中重大课题之一。其目的是组织全球力量,利用已经确认的原则和取得的丰富资料,对业已树立起来的地层表中的系间界线进行验证、厘定和补充,给以更确切的肯定。全球性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研究始于1972年,1984年该界线工作组以15:4的票数通过我国梅树村剖面作为该界线的唯一全球层型候选剖面,向国际地层委员会推荐。时间已过三年,尚未得到最后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