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我国的实际需要,在各有关方面的支持赞助下,从1979年8月起筹备并成立了地震社会学专业研究室,并与其他部门的有关专业人员共同协作开展了地震社会学的各项调查研究工作。关于这方面的基本工作概况和现状,在以本专业研究室名义撰写并先后发表在《国际地震动态》1981年第9期(总第33期)的《国际地震社会学概况及中国地震社会学研究工作的开展》和1983年第1期(总第49期)的《中国在地震和地震预报社会经济影响研究工作方面的概况回顾》两文中均已作了概述,本文的第一部分在此仅作几点补充体会;本文的第二部分主要是对于作为1982年以前的课题“地震虚报和地震谣言的社会经济影响及其相应对策”的调研概况作一综述;本文的第三部分则对于作为1983—85年的课题“调查几次大震的预报效果,提出相应对策和改进预报方式的意见”的研究工作提出进展情况及其进一步设想,其中并将涉及开展地震社会学研究工作的今后展望。  相似文献   

2.
综述了近年来国际关于地震预报社会经济反应各类问题研究的主要进展,如制定计划、组织机构作用、经济效果、预报与警报的发布等,通过调查分析提出一些问题以供讨论研究。紧接着是一篇“编后记”,主要说明了本刊对地震和地震预报当前所涉及的社会问题,今后拟主要采用“地震和地震预报的社会经济反应”这一提法以取代过去沿用的“地震社会学”一词。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地震谣言和地震误传事件的某些特点及其对策作了概括分析研究和探讨。文章从含义、产生原因与背景、传播途径和社会经济影响等方面分析了地震谣言和地震误传各自的特点及其异同;并对它们的相应对策作了阐述,包括:既要有科学根据,又要注意政策性,及时进行公开辟谣;调动地方各级地震机构的工作积极性,加强地震科学知识的宣传普及教育;切实执行抗震加固计划;本着“内紧外松”的精神严守地震趋势会商的机密;特别应根据有关规定严禁泄露或擅自发布未经批准发布的地震预测预报意见;提高地震预测水平和地震预报的准确率;同时还应进一步加强对地震社会学有关地震预报社会经济影响的研究。本文另附地震谣言和地震误传事件的典型调查报告摘要六则。  相似文献   

4.
鉴我国地震工作,特别是地震预报及其有关问题为社会广大公众所关心,为做好宣传工作,本文作为宣传提纲从4个方面阐述了有关问题的基本观点:1.减轻地震灾害的途径和新时期地震工作的方针。2.关于监测预报问题,包括20年来我国地震监测预报的成就;地震预报具有广泛的社会经济影响;地震预报的现状和水平;为什么唐山地震未作出短临预报。3.关于工程地震问题,包括地震危险区的工程和城市建设必须重视抗震设防;工程地震工作是工程和城市抗震设防的科学依据;我国工程地震工作效益显著、水平先进。4.地震社会学和地震对策问题,包括地震社会学和地震对策的任务及内容;我国地震社会学及地震对策研究的主要进展。本文并指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是当今科学发展的趋势,地震社会学包括地震对策正是这两大科学领域之间的新兴的综合边缘学科。  相似文献   

5.
群测群防是预测预防震害的重要工作对策,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地震群测群防的本来含义是群众性地震预测预防工作,它仅是地区性地震工作的一项主要内容,后来逐渐成为整个地区性地震工作的代名词。本文在介绍群测群防工作发展概况中包括其沿革和现状,以及这支队伍包含的几方面力量;在介绍它对地震对策的作用中,阐述了在地震预测预报对策中的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影响、临震前措施和发震后措施等方面的作用,以及各级人民政府在地震对策中的职能;尔后阐述了它今后的发展方向是:提高预测预防的科技水平,配合专业队伍做好地震工作,减轻震害损失,保障社会经济效益;最后指出它的任务是: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合理布局地震观测网点,协助搞好防震抗震和工程地震,开展地震社会学研究工作,宣传地震和防震抗震知识。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地震社会学的观点出发,对地震预报有关的对策问题作了讨论,这些问题包括:1)地震预报的地震社会学分类;2)地震预报尺度与地震预报精度;3)地震预报评分及统计决策函数在地震预报对策中的应用;4)集成预报问题。基于对这些问题的讨论,本文从理论上对地震预报的对策给出了若干准则。  相似文献   

7.
本刊1981年第6、8等期登载了有关国内几次地震谣传的调研报告,引起了有关方面一些反响,陕西省汉中综合地震台的同志在此启发下撰写了《汉中地区暴雨洪灾中的地震谣传及其辟谣对策》的调研报告,较典型地反映了这类地震谣传的特点,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本刊在文字上略有删节,现转载如下,供有关方面参考。1980年前后我国一些地区曾发生了多起地震谣传,以及诸如地震虚报等其他有关事件,本刊根据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地震社会学”研究室的考虑在此提出,希望这些地区的有关同志在进行社会调查的基础上,综合整理出调查材料或调研报告投寄该室参考或本刊编辑部选登,以便交流沟通情况,有利于在国内开展“地震社会学”,即地震和地震预报社会经济反应问题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8.
地震社会治安保卫对策是对因地震而引起的社会治安问题所采取的有效的防范措施和社会治安管理办法。本文在“引言”中论述了研究地震社会治安保卫对策的目的和制定对策的原则。在“地震前后社会治安情况及原因”一节中,概述了地震预报意见发布后和发生地震前后出现的社会治安问题及原因。在“地震社会治安特点”一节中,以我国几次强震前后出现的各种社会治安问题为基础,归纳出地震社会治安的四个特点。在“抗震救灾社会治安对策”一节中,根据地震前后可能出现的各类社会治安问题,按地震预报的不同阶段,分别提出了震前、临震前、以及震后应急和震后较长时期的社会治安对策。各阶段对策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相似文献   

9.
本刊《国际地震动态》系地震科技情报动态研究类中文刊物,附有中、英文对照的“目录”和“主要文章摘要”。本刊办刊的宗旨是把它办成了解国际上和国内外地震科研工作和动态信息的一个窗口,同时并成为宣传和交流地震社会学研究方面的喉舌。它的主要特色是在报道内容上兼顾我国地震工作的三大主要方面,即地震预报、工程地震和地震社会学;在每期刊登的文章中,中国地震专业学术研究、地方地震工作和地震社会学(包括地震对策)研究的综合汇编类文  相似文献   

10.
1975年2月4日在中国辽宁省南部发生的海城7.3级地震,是该区有史以来最大的地震。这次地震作了较成功的预报,并采取了某些预防措施,使地震灾害大大减轻,人员伤亡大大减少。本文在“地震区域背景、地震参数及灾害情况”一节中指出了地震所处的活动构造背景、地震情况、震区的社会经济状况、人口密度以及灾害损失。在“震前对策”一节中说明,确定地震危险区后,如何组织监测、预报系统,怎样发布预报和采取防震措施。在“震时应急对策”一节中阐明,如何对待这种突然事件的发生,争取时间自救、互救,减少人员伤亡。最后三节概述了震后早期、震后晚期的抗震救灾对策,以及海城地震预报、预防所取得的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
地震是群害之首。由地震引起的社会问题相当复杂。对这些问题的分析研究,从而得出有益于减轻地震灾害的认识、措施与方法,无疑是地震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和主要任务。首次提出地震社会学一词是1977年1月在东京举行的日美地震预报讨论会。其后,地震社会学发展迅猛。1979年4月在巴黎召开的国际地震预报讨论会上,7个专题组中就有4个专题组30余篇论文专门讨沦地震社会学问题。同年,我国成立了地震社会研究室(隶属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宄所)。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概念和内容”一节中指出:对策是对某种事物的策略,其范畴和层次将随着事物的复杂程度而变化。地震是极其复杂的事物,涉及诸多方面。当前地震工作可分为三大类:1.地震预报,涉及科技和社会两个方面,2.抗震建设,包括新建筑物的抗震和老建筑物的加固、以及重要设施的抗震与加固;3.防震救灾,分为震前防备与震后抢救两方面对策。在“地震对策工作系列的阶段划分”一节中,建议分为远期、近期、临近期、震时—震后早期和震后晚期五个阶段,并以此对上述三大类工作的各自工作要点列表说明。在“地震预报的战略性对策”一节中提出,我国华北地震区、南北地震带和沿海特殊地带三个地带应作为重点工作区;本文最后对五个工作阶段的对策研究作了概述。  相似文献   

13.
“地震社会学”这个新名词是1977年1月在日本东京举行的第五次日、美地震预报科学讨论会上首次提出的。它是研究地震和地震预报对社会影响的一门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两大领域的边缘学科。世界一些国家已在注意研究这方面的问题,其中研究较多的有美、日、苏、新西兰、墨西哥等国。从事这方面研究工作的除地震工作者外,还有建筑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律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科研人员以及政府官员等。1979年4月在巴黎联合国教科  相似文献   

14.
1976年8月16日松潘—平武7.2级强烈地震发生前,由于作出了较好的预测预报,并采取了相应的预防措施,因此,大大减轻了地震灾害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本文简述了这次地震预测预报过程,地震及其灾害情况,大震前后所采取的对策,其中包括大震监测对策、群测群防在地震工作中的作用、地震预报的发布与传递、临震对策、震时对策和震后对策;最后在启示中指出,地震预报是地震对策中的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15.
迎接新世纪推进地震社会学学科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60年代以来,很多国家开始有计划地发展地震预报研究。随着地震预报研究的推进,地震预报的社会实践为人们所关注。地震预报之社会发布,所引起的一系列社会反应,甚而造成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不仅为地震科学家所关注,也为社会科学家所关注。为研究其社会经济影响以及社会应采取的对策,兴起了地震社会学的学科。  相似文献   

16.
《地震预报与社会反应》(大22开本,365页)做为研究丛书,由日本东京大学新闻研究所编辑、东京大学出版社1979年4月出版,执笔者共12人,包括以冈部庆三为首的东大新闻研究所6人、东京大学大学院4人、东京女子大学文理学部和群马大学教养部各1人。该书着重研究探讨了“地震社会学”这一门新兴学科所涉及的一个重要课题,即“地震预报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尽管该书是根据日本国情所做的社会调查与研究,但对于我们国内开展“地震社会学”调查研究工作也是有一定参考和借鉴的。现根  相似文献   

17.
地震预报可行性的科学与实践问题讨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肇诚  张炜 《地震学报》2016,38(4):564-579
唐山地震40周年之际, 回顾我国地震预测预报探索的科学实践历程, 总结其进展, 讨论遇到的科学与实践问题, 展望未来, 这是最好的纪念. 实现地震预报的关键是短临预报, 震前是否有前兆, 是否可以观测到, 是否可应用于预测地震并取得减灾实效, 这都是地震预报探索需要阐明的问题, 即地震预报的可行性研究. 本文主要对地震前兆及其物理基础、 地震能否预测的争论以及观测的重要性等一些重要科学与实践问题进行讨论, 并在此基础上认识到, 地震是有前兆的, 且前兆很复杂, 在充分研究前兆的基础上地震预报是可能的; 此外, 地震预测预报探索需从可行性研究进入更高的探索阶段.   相似文献   

18.
地震预报、地震工程和地震对策已成为各国地震工作的主体。地震预报的准确程度决定了这一主体的实际效益。地震预报对策又是主体的核心。当前,地震预报有两种主要方式:一是向实用化方向发展,二是在实验场内观测研究或实验性的预报。前者,以日本预报可能发生东海地震为目标而制订的大地震对策特别措施法,它囊括了预报对策到防灾、抗灾和救灾对策;后者虽不向社会发布预报,但为了控制可能产生的经济困难,美国制订了地震灾害减轻法。近年来,一些国家(希腊、墨西哥、秘鲁等)受地震预报误传或谣传造成骚乱的教训,世界地震学界制订了地震预报的实施法规,对预报者进行自我约束。可以说,地震预报正日益趋向实用化。  相似文献   

19.
地震科学不只是一门多边的边缘科学,而且是横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横断学科”。《地震对策》一书就是这个“横断学科”的体现。本文首先概括介绍了《地震对策》一书的基本特点:它是中国第一部地震对策方面的著作,对地震对策作了较系统的总结;以地震预报为主线;突出救灾;列举不同地区对策实例,并按地震地区的地形、地貌、人文、经济、地震发生的季节、时间等特点较全面地撰写对策;取材广泛、内容丰富、具有普遍参考价值;读者对象适用性强;体现社会经济效益,可望在未来的大震活动高潮期中将起到一定的减灾作用。文章继而指出今后尚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包括今后应对地震对策的理论和定量化作进一步探讨;对对策条例和规范作进一步提炼和归纳;随时间变化有待进一步研究充实;针对地震活动高潮期与低潮期对策的不同特点,今后应不断补充、修改,使其规范化和条例化。文章最后指出,鉴于地震预报对策是整个地震对策的核心,对以下六个方面应予以重视:①地震前兆异常是宏观的量;②前兆场是散点布成的不规则“场”;③震源是地壳中既能集中应力又能很快释放应力的“开放系统”;④模式综合分析和数学综合分析是互不代替、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⑤重演是相对的,可变的,要从发展上综合解析震源;⑥测震指标与其它前兆相结合,可取长补短有利于地震预报。  相似文献   

20.
地震工作是一项防灾性的事业,包括地震预报、工程抗震和地震对策三方面的内容。不论是工程抗震的最佳措施,还是社会防范的最优对策,都必须依据不同阶段的预报或对某一地区的地震危险性的预测。因此,地震预报是整个地震工作的主体。当前,地震预报的研究途径是探索性的,而社会对地震预报的紧迫要求却是任务性的,预报工作的直接反响又是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