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近年来,辽宁西部有个叫四合屯的小山村突然名声鹊起,不仅惊动了日理万机的政府高层领导,而且成了西方许多顶尖古生物学家不顾旅途劳顿,前来朝拜的圣地.  相似文献   

2.
新发现     
《国土资源》2008,(2):40-41
辽西:翼龙化石;河南:人类头盖骨化石;贵州:八辐射螺旋化石;赣州:恐龙蛋化石  相似文献   

3.
在辽西"热河生物群"的研究过程中,始终伴随一个与科学的本体精神毫不相干,并对科学发现与研究构成整体反叛的非专业挖掘和化石走私狂潮.于是,轰动世界的"辽西革命"也就上演了一个个喜悦与忧伤互见、希望与失望并存、理性与野蛮对峙、科学与无知较力的生动故事.最后,权力与责任联手举起法律的利剑,以全人类的名义为昔日的古生物乐园顶班站岗,从现在起直到永远.  相似文献   

4.
为摸清河南省古生物化石资源家底,对全省古生物化石进行系统调查评价和归纳总结,对部分重要的化石点进行科学挖掘和深入研究,建立全省古生物标准实体化石标本库和古生物化石数据库,进而研究河南古生物化石保护政策措施,制定古生物化石保护利用规划,河南省国土资源厅和河南省财政厅于2005年末启动了“河南省古生物化石地质遗迹资源调查评价”、“河南省脊椎动物(恐龙、古象)化石勘查发掘”项目,由河南省地质博物馆牵头承担。两年多来,项目在河南省国土资源厅的正确领导和有关单位的支持下,通过两项目组全体同志不畏艰难、扎实工作、共同努力,为河南省地质博物馆陈列布展提供了大量在全国乃至世界有影响的陈列布展标本,  相似文献   

5.
天台山,蜿蜒于东海之滨,以其绚丽多姿的形貌和深邃厚实的内涵,造就了华夏明苑囿中一座人杰地灵的“佛山仙国”。这里,曾经是地球上最大生物恐龙的乐园,大量被发掘的恐龙蛋、龙骨化石见证着这一切。自1958年至今,在天台,陆续发掘出龙骨化石记长形蛋、树枝形蛋、国清寺树枝蛋、椭圆形蛋、石咀湾副圆形蛋、二连副圆形蛋、圆形蛋、蜂窝蛋、巨型长形蛋等近10种恐龙蛋、类型蛋化石,数量之多,品种之全,为国内之罕见。大量专家学根据发现,并经过大量研究考证而断定,早在亿万年前,天台曾是一个恐龙乐园,只是物竞天择、适生存,经过亿万年的时间演变,恐龙已从地球上永远消失,而今在天台发现的遗迹则成为世人对恐龙进行研究和探索的珍贵地质宝藏之一。  相似文献   

6.
苏梅 《国土资源》2003,(11):35-41
引子 公元20世纪90年代 三塔鸟、孔子鸟、中华龙鸟……中国辽西古生物化石使以朝阳为一方的辽西大地一夜成名。 辽西,成为中国古生物界学术研究与科学探索的天赐宝地,成为世界各种肤色的古生物学者朝圣的“麦加”。 然而,刚刚摘了贫困帽子的当地农民不约而同把化石作为快速致富的“芝麻开门”,他们扔下了锄头,拿起了镐头上山了,化石贩子吃住在村里、就地“采购”。一时间,私挖滥采非法贩卖之风甚嚣尘上,走私暗流涌动。在美国、欧洲、韩国和日本多次发现走私出境的辽西古生物化石,有的标本保存之完好,价值之珍贵,常常令国内古生物界的专家学者扼腕叹息,夜不能寐。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中国东北辽宁省一直是探珍寻宝的热点地区:寻找发现介于恐龙与鸟类之间遗失的演化环节。1.2亿年前,该地区的火山喷发将各种各样的生物掩埋于精细的火山灰中,这十分有利于它们化石遗体的保存。在20世纪90年代,辽宁的一个大胆的中国农民用骨骼和羽毛状的印痕拼合成一块标本,酿出了一个科学骗局。但是今年4月,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古生物学家季强博士和美国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古生物部主任马克·诺利尔博士领导的科研小组宣布,他们发现了真正的化石:一枚保存在两块细粒石板中全身披覆羽毛的恐龙化石。这是一种生活在13…  相似文献   

8.
朋友,如果你是一个科普爱好者,或是一个善于探秘的人,一定会对各地的自然博物馆和地质博物馆感兴趣,因为博物馆里有许多鲜为人知的秘密。你会看到诸如恐龙、大象等大型动物的化石,也会看到长在石头里的树叶和小鸟……这就是化石。  相似文献   

9.
聂尔库组分布于辽宁东北部新宾县南杂木一带的苏子河盆地,为一套河湖相砂页岩沉积。该组含有较丰富的动、植物化石,但由于系统采集和研究不够,自建组以来,在地层时代和对比方面迄今仍是众说纷云。作者通过系统采集,共获植物亿石12属13种,化石组合面貌与英国威尔登植物群可以比较;与辽西的海州组、辽北—吉中营城组、黑龙江东部的穆棱组植物组合亦很相似,其时代大体相当于早白垩世尼殴克姆晚期。文中对我国首次发现的属种作了描述。  相似文献   

10.
近来,在山东省莒南县岭泉镇后左山村金牛墩岭上发现了远古时代留下的恐龙足印群。此处恐龙足印分布地点之多、足印类型之多、赋存层位之多皆为省内外所罕见。  相似文献   

11.
涠洲岛上的火山景观是如此的绚丽多彩,涠洲岛上的火山岩中可有什么珍稀的古生物化石的遗迹?意犹未尽的朋友问。很遗憾,答案是没有。在纯粹的火山喷出岩中,活的生物体和其印迹瞬间被高温岩浆熔化,没有机会留下来成为化石。然而,火山岩为珊瑚虫提供了最佳的生长环境,涠洲岛浅海滩上的珊  相似文献   

12.
正2013年12月26日,国土资源部发布公示,经部组织专家评审,拟命名辽宁朝阳等38个申报地为国家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集中产地(国家重点化石产地)。河南汝阳化石产地顺利进入该名录,并成为河南省唯一一家国家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集中产地。自2006年3月汝阳恐龙化石被发现以来,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河南省地质博物馆及汝阳县委、县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做了大量的工作,截至目前,在汝阳刘店至  相似文献   

13.
该文详细叙述了全国建立自然保护区的形势和概况。作者提出 :应抓住机遇、积极开展工作 ,力争早日建成“豫西南恐龙蛋化石地质遗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同时 ,深入探讨了建立自然保护区的重要意义和化石与文物的区别。最后 ,作者提出了对恐龙蛋化石应依法进行保护和管理以及建立自然保护区应与地区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由热应力引起的热破裂作用是造成恐龙化石破坏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太阳照射条件下,由于受热不均匀及日照的长久往复循环作用,使得化石表面发生热破裂作用,导致化石表面产生裂缝,加速了恐龙化石风化。采用模拟实验的方式,主要针对恐龙化石试件的物理力学受力变形特性进行研究。通过有限差分软件FLAC3D进行数值模拟,揭示日光辐射造成的恐龙化石温度差异分布对化石风化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恐龙化石不同部位的温度差异,是造成化石内部热应力分布不均匀的重要原因,热应力的不均匀性导致化石发生热破裂,加速了化石风化受损,因此化石保存要尽量放在恒温环境下,避免化石温度往复变化。  相似文献   

15.
一年多来,汝阳县采取多项措施,筹措巨额资金,高起点、高标准对该县刘店、三屯两乡的恐龙化石遗迹进行保护,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06年3月以来,在汝阳县刘店、三屯两乡的30余平方公里区域内,已发现恐龙化石点96处之多,并出土了大量的恐龙化石,是一个以巨型—大  相似文献   

16.
新发现     
《国土资源》2008,(4):46-47
河南:2亿年前古生物化石近日,专家在河南省林州市横水镇张家井村发现了一批2亿年前古生物化石:在一块约500平方米的岩石上,大量分布着较为清晰  相似文献   

17.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对古生物化石的保护,促进古生物化石的科学研究和合理利用,制定本条例。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从事古生物化石发掘、收藏等活动以及古生物化石进出境,应当遵守本条例。本条例所称古生物化石,是指地质历史时期形成并赋存于地层中的动物和植物的实体化石及其遗迹化石。  相似文献   

18.
2004年,对我们来说是值得回味和庆贺的一年。因为在那一年,我们这个刚刚组建不久的从事古生物研究的年轻科学集体,在辽西朝阳县大平房挖掘到第一枚属于我们自己的古鸟类化石。它的意义暂且不论,至少过去没有见过这样怪异的鸟化石标本。我记得十分清楚,那是在秋天。朝阳地区属于干旱气候区,秋天来得早, 少雨而干燥,草已经枯了,挂满黄丝的  相似文献   

19.
自发现了中生代白垩纪的恐龙化石标本以来,喀左县国土资源局十分重视化石标本的保护工作,与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签订了《采掘恐龙化石协议书》,并着手挖掘恐龙化石标本。集中一个月的时间,把霸王龙的化石标本,基本挖掘到。同时,又发现另一个个体恐龙化石标本,经请示省、市化石管理部门的同意,先后对大城子镇的双庙村、马莲沟村,草场乡的满井村,  相似文献   

20.
Turbulence is defined as an eddy-like state of fluid motion where the inertial-vortex forces of the eddies are larger than any of the other forces that tend to damp the eddies out. Energy cascades of irrotational flows from large scales to small are non-turbulent, even if they supply energy to turbulence. Turbulent flows are rotational and cascade from small scales to large, with feedback. Viscous forces limit the smallest turbulent eddy size to the Kolmogorov scale. In stratified fluids, buoyancy forces limit large vertical overturns to the Ozmidov scale and convert the largest turbulent eddies into a unique class of saturated, non-propagating, internal waves, termed fossil-vorticity-turbulence. These waves have the same energy but different properties and spectral forms than the original turbulence patch. The Gibson (1980, 1986) theory of fossil turbulence applies universal similarity theories of turbulence and turbulent mixing to the vertical evolution of an isolated patch of turbulence in a stratified fluid as its growth is constrained and fossilized by buoyancy forces. Quantitative hydrodynamic-phase-diagrams (HPDs) from the theory are used to classify microstructure patches according to their hydrodynamic states. When analyzed in HPD space, previously published oceanic datasets showed their dominant microstructure patches are fossilized at large scales in all layers. Laboratory and field measurements suggested phytoplankton species with different swimming abilities adjust their growth strategies by pattern recognition of tur-bulence-fossil-turbulence dissipation and persistence times that predict survival-relevant surface layer sea changes. New data collected near a Honolulu waste-water outfall showed the small-to-large evolution of oceanic turbulence microstructure from active to fossil states, and revealed the ability of fossil-density-turbulence patches to absorb, and vertically radiate, internal wave energy, information, and enhanced turbulent-mixing-rates toward the sea surface so that the submerged waste-field could be detected from a space satellite (Bondur and Filatov, 200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