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基于综合自然区划的天山区域气温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天山山区综合自然区划,选取14个代表性气象站点,利用线性趋势分析、Mann-Kendall突变检验、R\S分析方法对天山四大自然地带14个自然区1960—2013年气温变化特征及未来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天山山区20世纪90年代来气温呈上升趋势,在90年代末发生突变,21世纪以来增温显著。四大自然地带气温增加速率不尽相同,其增速从大到小依次为伊犁谷地温带荒漠自然地带、天山北坡中温带荒漠自然地带、天山南坡暖温带荒漠自然地带、巴音布鲁克寒温带草原-草甸自然地带。四大自然地带都表现为日最低气温增幅大于日平均气温和日最高气温。从季节上看,天山山区冬季增温主要源于日最低气温的升高。根据Hurst指数,未来一段时间内,天山伊犁谷地、天山南坡和巴音布鲁克气温将会继续上升,尤其是日最低气温上升会更加明显,它的升高对日平均气温的升高贡献显著。天山北坡秋季和冬季升温趋势将可能放缓或者呈降温趋势。  相似文献   

2.
山区农业土地利用模式的设计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本文分析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提出了山区农业土地利用模式的构想。指出影响我国山区农业土地利用模式的因素主要包括自然地理因素、市场因素和土地制度因素 ,特别是市场因素和土地制度因素对于农业土地利用模式设计的影响在新的历史时期尤为突出 ;强调山区农业土地利用模式设计必须遵循自然地带规律性、与农业经济多样化和规模经营相结合、与开拓产品市场相结合的原则 ;以河南省洛宁县为例具体说明了山区农业土地利用模式设计的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3.
王北辰 《中国沙漠》1986,6(3):29-36
编绘本图的主要文献依据是成书于公元六世纪初期的郦道元著《水经注》,故本图的时限定为公元六世纪。从自然地物、人文地物了解该时期的自然景观,为分析历史时期沙漠化过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植被带布局对局地流场的作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罗哲贤 《地理研究》1992,11(1):15-22
本文用一个二维数值模式,实施了六组试验,分析了植被带不同布局对局地温度场和垂直速度场的影响。结果指出,若植被带布局得当,植被—裸地之间的非均一性可望激发出更强的上升运动。这对于半干旱区对流性降水的形成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5.
基于国家自然地图集的国土数据库建立与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澈  成夕芳  姜丽惠 《地理学报》2001,56(Z1):122-126
利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自然地图集》部分地图作为数据来源,建立"基础宏观国土数据库"作为国家级综合信息网络系统和共享数据库的组成部分.同时介绍了该数据库的结构、技术方法、元数据库以及数据分类、编码方案.并且利用共享网络系统发布空间数据、属性数据,为不同地域的用户提供浏览、查询和分析功能.  相似文献   

6.
由沈阳师范大学、美国芝加哥大学和德国波恩大学组成的课题组在我国内蒙古宁城道虎沟,距今约1.65亿年的中侏罗世地层中,首次发现迄今最原始的带毛发哺乳动物——“哺乳性巨齿兽”化石.8日,这一新发现以《侏罗纪哺乳性动物和最早期哺乳动物的演化适应》为题,发表在英国《自然》杂志上.  相似文献   

7.
青藏高原高寒草原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36个样点数据,分析了青藏高原高寒草原土壤活性有机碳(SAOC)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在水平方向上,SAOC含量呈现出东南高、西北低的总体态势和斑块状交错分布的格局,高值区主要集中在藏北高原腹地和喜马拉雅北麓湖盆区,不同草地型和自然地带SAOC含量差异显著;(2)在垂直方向上,不同草地型和自然地带0~40cm剖面SAOC含量分布状况,均可分为由高到低型、由低到高型和低-高-低型3个类型,表土层(0~10cm)与底土层(30~40cm)SAOC含量差异显著;(3)基于回归模型的标准系数法,分析了气候因子对高寒草原SAOC含量的影响程度,指出降水对高寒草原SAOC含量的贡献大于气温.  相似文献   

8.
袁玲 《地理科学进展》2020,39(1):177-177
为直面地理科学领域的发展需求,由刘南威主编、科学出版社于2019年11月出版的《自然地理学》一书在总结各项地理特征的同时,对可持续发展策略进行了全新的梳理。该书以地理及相关专业的学生作为讲授对象,是能够完全体现"自然地理学"课程应用特点的书籍。  相似文献   

9.
新疆自然地名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语种(言)、自然地名通名的自然属性、时段、自然地名专名渊源等四个方面对选取的新疆1120个重要自然地名进行分类,在分类统计的基础上,运用地名语言分析学和地理学相关原理方法分析得出新疆自然地名特征。研究发现:以山体类和水体类自然地名为主,分别占总数的40.5%、35.3%,尤其以山脉(272条)和河流(214条)类自然地名最多,分别占总数的24.3%、19.1%。通名名称的数量及其出现的早晚与人们关注程度以及自然学科研究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各民族的聚居及迁徙使新疆自然地名具有浓厚的民族性。自然地名存在10种以上民族语地名以及其他古语和合璧语地名分布的独特现象,各民族对自然地名专名和通名称谓不尽相同。在新疆的自然地名中存在着大量地名通名的叠加,如"塔格山"、"郭勒河"、"库木沙漠"、"布拉克泉"等。民族语地名的空间分布和当地居民的民族成分存在很大的相关性。维吾尔语自然地名的53.6%都分布在和田和喀什地区;哈萨克语自然地名的73.2%分布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直辖市县、阿勒泰地区和哈密地区;蒙古语自然地名的64.3%分布在阿勒泰、博尔塔拉、巴音郭楞和伊犁等地、州。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有96%的自然地名是蒙古语地名,克孜勒苏自治州的柯尔克孜语地名占到柯尔克孜语总地名的81.6%。自然地名形成和发展具有历史演替性(历史阶段性),保存至今的古语地名仅占2.9%,语源较为复杂并且一些古老的地名在使用过程中已被取代或消失;近现代地名数量最大,并且语种明显易于区别。自然地名专名类型复杂多样,共计13类,从多个方面反映出新疆的资源概况、环境以及人们的心理状态、意识形态以及人们的生活或生产方式等,其中以地物、形态、地名以及颜色类居多;在颜色类中又以黑色、白色最多。文章对新疆现存自然地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发现民族语言的差别造成了新疆自然地名存在多地同名、一地多名和地名的转音现象;此外,自然地名实体之间也存在着等级从属关系。  相似文献   

10.
中国山地垂直带信息图谱的探讨   总被引:27,自引:4,他引:23  
通过构建山地垂直带谱数据结构,实现了垂直带谱数字化,增强了垂直带谱的可视化;提出了垂直带谱的三级体系:以基带区分一级带谱,以特征垂直带区分二级带谱,以垂直带组合结构、优势垂直带及垂直高度及宽度区分三级带谱;概括出山地垂直带谱的7种变化模式:同构模式、结构递减模式、突变模式、纬向递减模式、经向减升模式、阶梯递增模式和高原叠加模式;归纳出垂直带谱的5种生态类型:与自然地带相联系的顶极带谱、与主要山地相联系的基本带谱、与特殊地生态现象相联系的过渡/特殊带谱、与人类干扰相联系的扰动带谱,以及与强烈人类活动相联系的次生带谱。深入比较和分析垂直带信息图谱,可以揭示更多的地学信息。  相似文献   

11.
善于追踪地理学最新信息的人总是经常见到一个赫然的名字A.G.Wilson。A.G.Wilson以其在现代地理学中的巨大成就引起了愈来愈多的地理学工作者的关注。一、A.G.Wilson是一个数学地理学家A.G.Wilson早年就读于剑桥大学数学专业,而后任职于英国中心科学研究所,同时受聘于牛津大学的经济学院和统计学院,并出任英国输运大臣的数学顾问和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现任英国里兹大学区域地理和城市地理教授。其主要著作有《城市区域模型的熵》、《地理规划中的城市区域模型》、《城市区域模型:理论和经验进展》、《地理和规划的数  相似文献   

12.
国家自然地图数据库信息分类与编码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澈 《地理科学进展》2001,20(Z1):52-62
本文着重研究利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自然地图集》,作为主要的信息来源,建立“国家自然地图数据库的信息分类与编码体系,分类原则和子分类体系。在此基础上完成了编码方案、分类原则、编码标准和专题编码的结构,同时描述了建立“国家自然地图数据库”的技术路线、地理数据组织、元数据库及数据字典等。  相似文献   

13.
冯海燕 《山地学报》2006,24(6):775-776
对再版的《集水区经营》论丛进行较详尽的评介。认为该论丛作者为水土保持研究和水土保持工作者提供了较为完整的、行之有效的集水区经营理念和借鉴模式,具有较高的指导性和可借鉴性。  相似文献   

14.
<正>为科学应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面对的减灾需求,推动落实联合国《2015—2030年仙台减少灾害风险框架》《巴黎气候变化协议》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携手国际伙伴共建科技协同减灾机制,2019年5月11日至12日,"一带一路"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大会  相似文献   

15.
《中国西部生态系统综合评估》评述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JerryMelillo 《地理学报》2006,61(1):110-110
《中国西部生态系统综合评估》是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所长刘纪远研究员主编、气象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一本专著(英文简写本于2005年已南气象出版社出版)。人类依赖于生态系统。地球上的各种生态系统在它们自然地发挥各自功能时,能够提供用于维持这个星球上的所有生命的各种材料、条件和过程,包括人类的生活。  相似文献   

16.
地基的均匀性是岩土工程工作中较为重要的一项内容,直接关系到建筑物的安全,不容马虎。本文对地基均匀性的重要性进行论述,分析了产生地基不均匀沉降的原因,并结合工程实例及我国的《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等参考资料,介绍分析了地基均匀性的评价范围及方法,并对不均匀地基的处置措施进行简要叙述。  相似文献   

17.
我国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与地中海喜马拉亚地震带这两大地震带的交界处,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因此加强中学生的地震灾害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指导意义。从《全日制中学地理教学大纲》(以下简称《教学大纲》)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考证,我国中学地震灾害教育主要集中在高中阶段,故本文主要针对高中地理的地震灾害教育展开研究,分析当前高中地震灾害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与不足、尝试提出建议及一些教育策略。  相似文献   

18.
中国自然地理区划研究的新进展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依据自然地带性和区域分异规律进行自然区划历来是自然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它不仅是获取地理知识的重要途径,而且可为拟定和实施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以及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生态与环境提供必要的科学依据.本文在简要回顾国内外自然地理区划研究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总结了中国近年来自然地理区划研究工作的特点:区划要素类型多样、自然综合区划"生态化"明显、区划空间单元及其尺度系列完整、区划技术方法鲜有创新、区划方法论有所重视、区划方案应用指向进一步强化.分析了当前自然地理区划研究工作中存在的学术问题:认识论研究欠缺、方法论研究薄弱.最后,对自然地理区划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持续增加的国家需求、不断规范化的区划工作,并提出了地理区划的几个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植被带宽度对局地环流及温度场影响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罗哲贤 《地理学报》1994,49(1):37-45
本文用一个二维模式,实施了七组数值试验,研究植被带宽度d对局地气候的影响。结果指出:存在着一个最适宜的植被带宽度dc,当d=dc时,植被-裸土之间下垫面属性的非均一性激发的上升运动的强度最强。当d>dc或d<dc时,上升运动均会减弱。这是一个具有非线性的现象。此外,还分析了背景流对次级环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滇池流域湖滨生态带建设的资料收集及实地调查研究,分析了滇池流域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现状,探索出滇池湖滨生态带建设管理的3种模式:政府管理、企业管理以及政府-企业共同管理,并比较了3种模式的优劣势。建议根据不同类型生态带建设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管理模式,对滇池流域生态补偿政策及各类型区生态补偿现状进行了分析,总结出适合滇池湿地生态补偿的机制与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