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山东半岛和苏皖北部的第四纪火山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东半岛和苏皖北部的第四纪火山岩常与黄土共存于同一地质剖面中;山东黄土发育年龄与黄河中游地区的类似,在华北黄土带內的黄土地层具有等时面的意义。因此,根据黄土与火山岩的地层关系大致可以推断火山活动年龄。第四纪火山岩、火山岩烘烤层、以及黄土的热释光年龄测定数据表明,研究区的第四纪火山活动可分为四期,年龄分别为1.15—1.03、0.86—0.72、0.55—0.33和0.02 Ma B.P.。由于第四纪时期火山多期次活动,山东黄土层中有可能存在火山灰层。  相似文献   

2.
我国的黄土和黄土状土的分布面积约64万km2, 在黄河中游地区地表几乎全被黄土覆盖。这里黄土发育最好:分布连续, 地层全, 厚度大。但是长期以来, 由于对它的开发利用不合理, 致使水土流失严重, 是形成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地区。实践证明, 深演四认识黄士的物理力学性质和工程特性, 对合理开发利用黄土, 不仅与这千地区的工程建筑、农业、水利、交通密切相关, 而且对控制水土流失治迪好黄河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基于黄土物理化学性质变化的固化土强度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黄河中游地区黄土自西北向东南分布变化的规律,研究黄土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矿物成分对水泥基土壤固化剂固化土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黏粒含量的增加,固化土的强度先降低后增加,其中黏粒含量17.0%是分界点;随着碱度的增加,固化土的强度增加;蒙脱石的加固效果好于伊利石,在以伊利石为主的土中,随着伊利石含量的增加,固化土的强度升高;随着阳离子交换总量的增加和交换性钠离子百分比的降低,固化土的强度增加。研究表明,黄土的物理化学性质不同是水泥基土壤固化剂土质适宜性产生的主要原因;黄河中游地区自西北向东南加固土的强度具有增大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4.
黄河中游黄土钙质结核及地层学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黄土钙质结核(Concretion)又称石灰质结核、砂薑、砂薑石、姜结人。中药用名姜石、异名(石羌)砺石及裂姜石,地质界通称为黄土钙质结核或黄土小僧。广泛赋存于黄河中游地区丰厚黄土地层中的各类钙质结核是一种土壤新生体。它是更新世以来,温湿与冷干气  相似文献   

5.
六十年代,我们把陕北陇东黄土区第四纪地层作了时代划分。本文对兰州、陇东、渭北、陕北等八个天然剖面和两个钻井剖面的古地磁测定的年代数据讨论黄河中游黄土形成的年代问题,仅是初步尝试。 一、黄河中游黄土剖面简介 黄河中游的黄土未测古地磁以前的划分情况如下(图1)。 早更新世黄土 色淡肉红,胶结硬,含17—18层密集钙质结核层,结核层厚一般小于1.0米,其间的  相似文献   

6.
中国黄土地球化学的若干河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土地球化学是研究黄土中元素的分布、分配和迁移、富集的规律。它的研究不仅有助于进一步了解黄土物质成分的特征,而且对探索黄土堆积的地球化学环境,以及黄土形成过程的地球化学实质有重要意义。这些年来,我们继续以黄河中游黄土为重点,结合有关地区,进行了黄土地球化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黄河中游陕、甘、宁、晋及豫等省、区是我国黄土主要分布区。气候干旱, 水源缺乏, 因而开发利用地下水是值得深人研究的间题。黄土地貌具有一定的区域展布和一定的古地形从属关系。这在极大程度上反映了黄土地区地下水的赋存条件和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8.
黄河中游河床覆盖层渗透变形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前言 在黄河中游干支流河床中,普遍沉积有不同厚度的沉积物。由于物质来源不同,沉积时的地形和水流条件各异,这些沉积物的岩性和粒度成份变化很大,特别是多数支流流经黄土地区,挟带大量泥砂,使这  相似文献   

9.
黄河中游岩土侵蚀问题及防治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中游出露地层岩性主要有古生界奥陶系碳酸盐岩、石炭系和二叠系碎屑岩;中生界三叠系砂泥岩、侏罗系砂泥岩和白垩系砂泥岩;新生界古近系砂泥岩、新近系(原为第三系)红土及第四系风积黄土和现代风积沙。第四系黄土厚度大,结构松散,遇水易解体,具湿陷性,是黄河中游粗泥砂的主要物源;第四系风积沙分布于黄河中游北部,亦是黄河中游粗泥砂的主要物源。岩土侵蚀类型有五:一是风力侵蚀—风沙侵蚀;二是降雨对谷坡面的面状冲刷—坡面侵蚀;三是地表径流对谷底的侧蚀—沟谷侵蚀;四是滑塌对谷坡坡体的破坏—重力侵蚀;五是潜蚀。并对不同侵蚀类型提出了不同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0.
刘东生 《地质论评》1958,18(5):368-374
黄土在我国北方,黄河中游各省占面积很大,是我国中生代以后,大陆沉积中分布最广和沉积最厚的地层之一。从考古的材料证明自石器时代以来人类的文化活动在黄土地区就很多。经过几千年来不?的耕作,肥沃的黄土仍然继续供给人们以大量的粮食。可以说它所产生的财富胜过历史上任何矿产的价值。我  相似文献   

11.
由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广州分部文启忠研究员等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黄河中游地区黄土地球化学演化”已提前完成了任务,并出版了目前国内外黄土地球化学研究的第一部综合性专著《中国黄土地球化学》,受到国内外同行专家的高度好评。该论著资料丰富、内容充实,方法多样,论证翔实,在理论上有明显创新,提高了黄土地球化学研究在理论上和应用上的深度和广度,对推动本学科的发展有重大意义。其  相似文献   

12.
北京斋堂盆地黄土结构构造与形成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斋堂盆地的马兰黄土,是我国晚更新世标准地层之一。为了揭示该地黄土的生成及其形成古环境,本文着重对该盆地黄土进行了构造、结构、颗粒成分、碳酸盐以及铁锰集合体等综合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斋堂盆地的马兰黄土同黄河中游的马兰黄土在组织结构、构造以及颗粒成分上极为类似,同属风成沉积;离石黄土同黄河中游离石黄土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在其形成过程中,曾经遭受过多次坡洪积作用参与。在马兰黄土中不遭受若干次冻融作用,表明  相似文献   

13.
黄河中游地区马兰黄土微量元素分布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黄河中游地区约340块马兰黄土(和有关沉积物)样品中Zn、Cu、Mn、Co、Ni、Mo六个微量元素的分析资料,编制了该区黄土微量元素分布图。分布模式图清楚表明,各元素的含量均自西北向东南逐渐增加,并明显地呈带状分布。这分布规律除受黄土粒度成分的控制外,并与区域的矿物成分和黄土堆积时生物气候环境的差异有关。黄土微量元素分布图对黄土区农业利用和人类生存环境评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克里雅河流域风成物质的粒度分析与讨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小平 《第四纪研究》1999,19(4):373-379
本文分析研究了昆仑山北坡克里雅河流域风成物质的粒度特征。该流域四大地貌景观带的地表沉积物表层样品的机械组成差别明显,黄土的粒度组成以粉砂为主,比我国黄河中游地区的黄土粗得多,亚砂土的主要成分为微砂,沙漠地区以细砂为主。除戈壁带以"非地"形式出现以外,由沙漠中心向南至昆仑山,在西北风和东北风的作用下,风成物质的粒度由粗变细。流域出露的黄土主要是在晚更新世和全新世沉积的。  相似文献   

15.
中国黄土区第四纪脊椎动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黄土研究中,脊椎动物化石一直具有重要地位。二十至三十年代,杨钟健、德日进、裴文中等对黄土中脊推动物化石做了比较深人的研究,为黄土地层划分奠定了基础。1962年,刘东生、张宗祜根据山西隰县午城剖面的脊推动物化石及地层的不整合关系,划分了午城黄土、离石黄土和马兰黄土。而后,刘东生等在“黄河中游黄土”、“中国的黄土堆积”和“黄土的物质成分与结构”等著作中,对黄土区的脊椎动物化石做了比较系统的总结。  相似文献   

16.
长江中游砂山的粒度特征及古气候环境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对江西梁家渡剖面的野外考察、系统采样和粒度测试,在与中原邙山黄土研究对比的基础上,分析和讨论了长江中游晚更新世风成砂堆积序列(江西梁家渡剖面)的粒度特征;并结合热释光年龄测试数据,按照安芷生等的粒度年龄模式获得相应的年代时间标尺,根据粒度与古气候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建立了长江中游地区晚更新世以来的气候环境演化序列;发现长江中游末次冰期以来至少发生过10次暖湿-干冷的气候旋回,其中还记录了发生在约22.0,29.5 ka BP的2次Heinrich事件.  相似文献   

17.
几年来,笔者在做二十万分之一区域地厦测量过程中,对黄河中游黄土地层进行了综合观察研究,按照剖面层次逐层系統地采集了400余个黄土矿物样品、200多块黄土薄片样和1000余个其他的样品。  相似文献   

18.
黄河水利委員会子洲径流实驗站位于陝西省北部的子洲县,是在1958年建立,从1959年开始进行观測实驗研究的。建站目的,主要是实驗研究黄土丘陵区径流泥沙形成的基本规律和水利水保措施的水文效应,为治理黄河中游提供可靠的数据;近期,則着重  相似文献   

19.
中国黄土高原地貌类型图的编制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中游黄土高原是黄土类土(包括典型黄土及黄土状土)广泛而连续分布的地区,面积约四十余万平方公里。由于黄土类土的土质比较疏松,抗冲刷能力较弱,且该地区沟谷交错地形复杂,降雨量于年内分配不均,暴雨比较集中,同时地表植被稀疏,表土极易被冲刷而流失。因此,该地区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也是现代侵蚀作用强烈地区。这一地区  相似文献   

20.
乐陵金丝小枣区土壤原生矿物组成及其生态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庆沐  盛学斌 《矿物学报》1998,18(4):456-472
乐陵金丝小枣区土壤原生矿物组成中,重矿物以角闪石-不透明矿物-帘石-辉石为主,其中不稳定矿物成分含量很高,与黄河中游地区黄土矿物组成十分相似,反映枣区土壤原生矿物与黄土有关。研究结果表明具有黄土特征的土壤是较好的矿质养分库,不同枣区沉积物的原生矿物组成和风化程度导致土壤养分有效性差异,这种差异同枣叶和鲜枣所含养分紧密相关。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枣区土壤原生矿物化学组成特征可以作为探寻枣树适宜区域的一种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