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苏勤  钱树伟 《地理学报》2012,67(8):1137-1148
地方感强调地方本身具有的特质及人与地之间的情感连结关系, 是近年来国外环境心理学和游憩地理学的热点论题。以世界遗产地苏州古典园林为例, 基于旅游涉入、旅游吸引力、旅游功能、地方感、遗产保护态度与遗产保护行为6 个潜变量, 构建地方感结构关系模型, 通过设计量表并回收909 份有效调查样本, 运用SPSS、Amos 软件及验证性因子分析方法, 探讨了旅游者地方感的影响关系路径及运行机理。研究结果表明:① 由地方感前因影响导入机制与后果效应输出机制构成的“导入—输出”系统机制的运行过程与结果是苏州古典园林旅游者地方感的影响关系机理;② 地方感前因变量旅游涉入、旅游吸引力、旅游功能均对地方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同时地方感的形成对遗产保护态度及遗产保护行为也具有重要的影响效应;③ 旅游吸引力对地方感的影响最小(0.341), 旅游涉入对地方感的影响最小(0.252);④ 地方感的形成对旅游者的遗产保护态度及遗产保护行为均具有重要的影响效应, 其对遗产保护行为的影响(0.467) 比对保护态度的影响(0.420) 更加显著。对地方感前因变量与后果效应进行整合分析, 探讨地方感影响关系机理, 以期为我国遗产地的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协调互利提供借鉴及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2.
国际大通道建设对云南旅游业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云南省构建“通江达海、连接周边”的国际大通道,将改变云南交通基础设施的落后面貌、充分发挥云南连接中国与东南亚、南亚的天然通道的区位优势,对包括旅游业在内的云南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云南旅游业将面临机遇和挑战。云南旅游业应勇敢面对挑战,采取以下对策:(1)与国际大通道建设结合,统筹规划沿线旅游业的发展;(2)加强旅游与交通的结合;(3)加强同其它邻近省份、国家的旅游合作;(4)提高人口的旅游意识和综合素质;(5)打造旅游精品,优化旅游产品结构;(6)加强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的保护。  相似文献   

3.
我国正在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明确国内保护地旅游产品类型及其特征具有重要意义。建立中国自然保护地旅游产品索引文献库,挖掘各类保护地旅游活动的数据资料,提取中国自然保护地旅游产品开发的两个基本理念,并基于到访规模和环境影响大小,构建中国自然保护地旅游产品的类型体系。结果显示:(1)中国自然保护地旅游产品可归为科考探险、健康休养、自然教育等6种类型,不同类型产品有其特征;(2)中国保护地旅游产品分类应与一般旅游产品或西方产品相区别,需考虑产品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难度系数和保护地内及周边的文化和社区条件;(3)生态旅游和低碳旅游是指导保护地旅游发展的主要理念。  相似文献   

4.
开封大相国寺游憩价值TCIA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传统的评估自然资源、环境资源经济价值的方法用于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经济价值的评估中.以河南开封大相国寺为例,采用旅游费用区间分析法(TCIA)设计出其游憩价值的评估路线,在实地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运用SPSS统计分析技术,评估大相国寺的游憩价值,得出大相国寺2011年的游憩价值为1.49亿元.运用这一结果对大相国寺资源管理决策和资源补偿提供一定的参考,对其维修、保护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帮助,同时为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价值评估提供可参照的样本,为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发掘、管理和补偿提供积极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以京杭大运河长三角地区扬州至杭州段为研究区域,在归纳沿线7个城市运河旅游规划的空间布局、配套设施和线路策划等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了其运河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古运河旅游开发的基本条件:(1)保护古运河遗产;(2)改善水质,控制货运船只;(3)整合城市文脉;(4)丰富古运河旅游内容.通过比较古运河遗产廊道保护模式与古运河旅游点轴开发模式发现:两种模式在实施流程和操作对象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由两种模式形成的古运河保护与开发的空间格局拟合很好,共同构成了古运河旅游开发的基本空间模式.构建了景区、城市和区域3个尺度的运河旅游节点与发展轴线,并指出影响古运河旅游空间范围的因素.  相似文献   

6.
居民参与是旅游发展中的重要要素,居民对旅游的认知、预期和态度都对目的地旅游产业发展和提升有重大影响。本文选择历史文化村落林浦为案例地,基于社会交换理论构建假设模型,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SEM)验证,探讨目的地居民对地方旅游发展潜力认知、地方感、旅游发展影响感知对其支持度的影响,发现:(1)居民对当地旅游发展潜力的认知正向影响了居民对旅游发展影响的积极感知和对旅游发展的支持度,与居民对旅游发展影响的消极感知呈负相关;(2)居民对旅游发展影响的积极和消极感知分别正向和负向影响了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支持度;(3)居民的地方感和其对旅游地旅游发展潜力的认知呈双向正相关关系,居民的地方感对旅游发展支持度带来正向影响,但其对旅游发展影响的积极和消极感知的正负向关系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基于我国33个沿海城市2000—2019年面板数据,在构建指标体系并运用熵值法测度居民美好生活水平的基础上,借助基准回归和门槛回归,探究旅游化和居民美好生活间的非线性关系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旅游化对居民美好生活存在单门槛效应,门槛值为1.740;(2)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居民美好生活的首要和关键因素;(3)旅游化水平对居民美好生活的促进作用呈现递增趋势,入境旅游在越过门槛值后产生负向阻碍作用;(4)城镇化率、政府支持力度等因素对居民美好生活的提升具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从认识旅游化动态过程、转变旅游经济增长方式、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以九寨沟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获得旅游企业主移民地方感数据,采用混合研究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试图解释地方感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旅游企业主移民地方感维度分为文化认同、地方依恋、地方依赖和地方认同,其对九寨沟的地方依恋和文化认同高于地方依赖和地方认同;(2)旅游企业主移民地方感在学历、来源地、定居时间和定居形式等人口学特征上有显著差异;(3)旅游企业主移民地方感成因有情感联结、生活关联、社交关系、文化认同、身份认同、经营障碍、设施功能、环境吸引,这8个因素以其不同强度、作用路径和方式对地方感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9.
居民参与是旅游发展中的重要要素,居民对旅游的认知、预期和态度都对目的地旅游产业发展和提升有重大影响。本文选择历史文化村落林浦为案例地,基于社会交换理论构建假设模型,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SEM)验证,探讨目的地居民对地方旅游发展潜力认知、地方感、旅游发展影响感知对其支持度的影响,发现:(1)居民对当地旅游发展潜力的认知正向影响了居民对旅游发展影响的积极感知和对旅游发展的支持度,与居民对旅游发展影响的消极感知呈负相关;(2)居民对旅游发展影响的积极和消极感知分别正向和负向影响了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支持度;(3)居民的地方感和其对旅游地旅游发展潜力的认知呈双向正相关关系,居民的地方感对旅游发展支持度带来正向影响,但其对旅游发展影响的积极和消极感知的正负向关系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中国自然保护地旅游资源利用的冲突和协调路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群绩  王灵恩 《地理科学进展》2020,39(12):2105-2117
协调旅游资源保护与利用冲突是当前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论文利用质性研究方法,在系统总结中国自然保护地旅游资源利用的阶段特征与模式基础上,分析了现阶段旅游资源利用的冲突及其矛盾本质,并从多维视角探讨冲突的形成机制,从生态保护、社区发展、理论逻辑等方面分析现阶段自然保护地旅游资源利用的可行性与合理性;最后从建立利益主体权责明确的一体化资源利用机制、加强对旅游资源利用活动资源环境效应的评估、因地制宜探索自然生态资源保护和利用的动态模式、建立更加精准化的自然保护地分区利用方案、以生态理念为指导创新生态旅游产品类型等方面,提出自然保护地旅游资源利用的合理路径。研究结论有助于各界从系统性视角深入理解现阶段自然保护地旅游资源利用的冲突,同时对合理推动自然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分布特征及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定量统计和GIS空间分析技术研究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类型结构、市域和县域尺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利用设想,这将可能为非遗旅游景点(区)开发利用提供空间决策依据。结果表明:(1)辽宁省非遗旅游资源级别结构以省级非遗为主,类型结构以美术类和传统技艺类为主;(2)非遗旅游资源呈集聚分布状态。共形成以沈阳市区为中心的1个极核区、阜新、锦州、辽阳、鞍山、大连和丹东6市境内的5个高度密集区和岫岩满族自治县和新宾满族自治县等县境内的4个次级密集区;(3)民间文学、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医药、传统音乐、传统舞蹈、民俗类非遗旅游资源高度集中,其他类型分布较为均衡。沈阳、大连、锦州和鞍山4市在数量和平均密度2个方面都在均值以上;(4)优势度分析结果显示沈阳市属于非遗旅游资源密集区,大连、鞍山、朝阳、锦州和本溪5市属于较密集区;(5)依据分析结果提出非遗旅游资源分区利用可行模式,各区可利用资源优势实行主体模式和辅助模式并存。  相似文献   

12.
农户耕地保护意愿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福建厦门、福州、南平为例,通过对627户农户的问卷调查,全面比较分析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农户耕地保护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家庭特征是影响各地区农户耕地保护意愿的基础与普遍性因素;(2)经济价值认知是影响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户耕地保护意愿的核心因素;(3)用途转换收益是影响经济发达地区农户耕地保护意愿的关键因素;(4)政策相关特征是农户耕地保护意愿的导向性因素。为提升农户耕地保护意愿、守住耕地资源红线,建议结合地方经济水平,制定出符合当地实际的耕地保护政策;尊重农户意愿,合理调整耕地保护政策执行方式;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推进耕地集中经营。  相似文献   

13.
旅游用地作为城市旅游发展的载体,其用地选择对于旅游地可持续发展与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以张家界为例,分析了地形因子影响下的旅游用地结构及其成因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张家界旅游用地主要集中在海拔200~1 000 m和坡度5°~35°的范围,沿坡向的用地在135°~225°和315°~360°更占优势;(2)旅游用地中水域和建设用地集中在海拔600 m和25°坡度以下地段,而林草地则在海拔200~1 000 m和坡度5°~35°地段更占优势,分布相对均匀;(3)各类旅游用地与海拔和坡度具有更高的相关性,其拟合系数在0.6以上,坡向与旅游用地的相关性较低,拟合系数仅为0.06。城市旅游用地结构是城市旅游发展中各类用地在资源、区位以及市场影响下的结果,是人地关系相互作用的重要体现。城市旅游用地结构特征指示了城市发展规模、环境容量以及发展路径等,对于城市旅游的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杭州市湿地保护与管理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杭州是著名的旅游城市,湿地保护对杭州建设国际旅游城市和东方休闲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杭州市湿地资源的特点,从湿地保护工程、湿地管理和能力保障等方面提出了"643"保护与管理模式,较好地处理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将湿地保护与管理融入地方经济建设之中,实现了在湿地资源得到良好保护的前提下,为建设杭州国际旅游城市和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服务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5.
杭州是著名的旅游城市,湿地保护对杭州建设国际旅游城市和东方休闲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杭州市湿地资源的特点,从湿地保护工程、湿地管理和能力保障等方面提出了“643”保护与管理模式,较好地处理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将湿地保护与管理融入地方经济建设之中,实现了在湿地资源得到良好保护的前提下,为建设杭州国际旅游城市和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服务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6.
旅游目的地居民的旅游亲和力从根本上看既是影响游客旅游体验质量的关键,也是目的地旅游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以武汉市为例,通过对来过武汉旅游的游客进行访谈搜集资料,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对访谈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研究发现:(1)旅游目的地居民的旅游亲和力主要由地方认同、生活态度、言语交际、公共秩序以及奉献精神5个方面构成;(2)地方认同和奉献精神可以对游客感知到的旅游亲和力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  相似文献   

17.
河南森林旅游发展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森林旅游的发展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新亮点.河南森林旅游尚处于初期阶段,加快河南森林旅游发展已成为当务之急.在分析了河南森林旅游发展的现状、存在问题以及优势和机遇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快河南森林旅游发展的对策.主要对策是: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正确处理森林旅游开发和森林资源保护的关系;着力推进5个转变;整合资源,推出旅游精品线路;加大开发建设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管理,提升服务水平;创新用人机制,加快旅游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大力进行宣传推介,提高河南森林旅游的知名度和品牌效应.  相似文献   

18.
延川县旅游资源丰富,文化积淀深厚,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越条件。但旅游资源的潜力尚未完全挖掘出来。为了有效开发该县文化旅游资源,提升该县旅游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本文提出了景点主题化、加强文化资源的外化表现、整合民俗文化资源等、加大旅游产品的市场营销力度、开发与保护并重等对策。  相似文献   

19.
人才是乡村地域空间发展的基础,鼓励在外务工人员回流就业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保证。论文采用多变量交互作用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以乡村旅游地居民回流就业意愿为结果变量,构建地方参与、地方情感、感知获益、风险承受能力、政府信任、支持度为前因变量的研究模型,探索居民回流就业的驱动机制与多元影响路径。研究结果表明:(1)所有单项因素均不构成乡村旅游地居民回流就业的必要条件;(2)满足条件的组合路径共7条,总体一致性为0.876,总体覆盖率为0.862;(3)在所有路径组合中,支持度和政府信任出现的频率最高,包含地方情感的路径覆盖率较高;(4)7条路径构成了情感主导路径、信任主导路径、支持主导路径,以及知—情—意—行综合路径4大类路径模式;(5)当同时包含情感、信任、支持和参与因素时,路径具有最高解释力;(6)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地在回流就业影响路径上显示出差异。研究结论可为鼓励和吸引乡村旅游地在外务工人员回乡参与旅游发展提供参考,也可为更广泛的乡村地区鼓励人才回流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自然保护区群网生态建设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述了自然保护区在生态建设中的作用、我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分布、福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类型及其分布,提出了自然保护区群网建设的必要性.针对保护区建设的现状,提出了现阶段的工作重点:(1)建立自然保护区之间的群网关系;(2)开展自然保护区群网建设与研究工作;(3)保护区群网建设与森林涵养水源的重大意义和保护区域水的生态安全和生态效益;(4)保护区群网建设与发展循环经济;(5)主导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6)统一落实经费筹措;(7)加强部门、人员协调;(8)配合生态省建设工作.从而促进自然保护区的生态保护、生态修复和生态工程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