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花岗岩体的累积生长与高结晶度岩浆的分异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马昌前  李艳青 《岩石学报》2017,33(5):1479-1488
花岗岩成因研究是认识大陆地壳形成和分异的有效方式。野外地质和地球物理观测、岩石学和地质年代学研究以及热演化模拟证明,很多花岗岩体是在数百万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跨度内、由多次岩浆累积添加侵位而成的。地壳内可能不存在岩基尺度的大岩浆房,具有流动能力的岩浆体一般规模很小(宽度1000m)。1000m宽的岩浆体冷凝到固相线只需要数千年时间。复式岩体的形成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即源区岩浆沿岩墙的上升、在脆-韧性地层界面处岩墙转化为岩床以及无数的岩床的垂向堆垛导致侵入体长大。存在于上地壳的岩浆储库,特别是多次先后侵位产生的岩浆体,主体上是晶粥体,其晶体含量高,粘度大,活动性弱,不利于发生对流、分异和混合。当幔源镁铁质岩浆大规模注入到地壳时,使粘稠的晶粥状岩浆受到加热,熔体含量增大,岩浆的粘度降低,引起岩浆体内部的成分分异和不同成分的岩浆之间的混合;当逐渐加厚的熔体层产生了足够大的浮力后,特别是有挥发份加入后,就会快速上升,甚至穿透上部的晶粥体,触发大规模的火山喷发。幔源岩浆的通量越大,地壳岩浆的活动性也越强,大规模的长英质岩浆聚集就可能发生大喷发,形成超级火山。本文提出,只有将侵入岩与火山岩相结合、长英质岩石与镁铁质岩石相结合,重点从侵入体形成的时间长短、岩浆相互作用的规模和频率、岩浆通量的演变、高结晶度的岩浆分异机理、侵入岩与火山岩的关系、地幔热和物质的贡献、挥发份在岩浆分异和火山喷发中的作用等方面入手,开展野外地质、岩石学、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及岩浆动力学的综合研究,才能深入认识花岗岩的成因机制,深化对大陆地壳形成和演化过程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为了分析望云山复式花岗岩体侵位时的动力学状态,对该岩体进行了岩石磁组构参数测定,磁化率的变化特征反映了望云山得式岩体侵位过程中构造环境的变化和单元岩石的暗色矿物组成及其性程度的高低;磁面理的产状与岩体形态和岩石单元分布相吻合,清晰地反映了不同构造单元岩浆侵位方式;磁线理指示岩体的侵位中心,线理表现形式不一,标示侵位方式与受构造应力的不同;晚期岩浆对早期岩浆中的磁线理有一定的改造作用,磁线理方向基本上反映了岩浆原始流动状态;从磁化率椭球参数可以看出岩浆侵位的应变状态;岩浆应力场分布体现了岩浆侵位方式及其所处构造环境,岩体岩石磁组构参数佐证了区域构造,围岩构造及岩体内部其他构造所反映的岩体侵位机制。  相似文献   

3.
岩浆侵位机制研究综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岩浆侵位机制是研究地球动力作用的重要依据,综合国内外资料,对岩浆侵位机制提出了按侵位深度,岩浆迁移距离,岩浆结晶程度的分类方案及其联合侵位类型。分别对各类侵位机制 岩浆侵位过程,特点,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并讨论了岩浆定位空间问题和影响岩浆定位的因素。  相似文献   

4.
广西海洋山花岗岩体侵位构造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晓峰  华仁民 《岩石学报》2000,16(3):371-379
花岗岩是大陆地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球动力学演化的示踪剂。花岗岩体侵位构造的研究对于揭示花岗岩体的变形历史和侵位机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本文研究了海洋山花岗岩体的内部构造、与岩浆侵位应力有的围岩构造及热接触变质带特征,探讨了岩体和围岩的应变状态。研究发现,从岩浆侵位到冷凝固结,海洋山花岗岩体经历了液态流动、塑性变形和“半固态”冷凝阶段的演化。岩体各单元的应变类型分别是单轴压扁、平面应变、单轴压缩,  相似文献   

5.
吴限 《地质与勘探》2018,54(1):31-40
基于矿床地质特征的研究,以构造地质学、流体力学等为主要研究手段,对粤北石人嶂矿区含钨矿花岗岩侵入体进行分析。通过对岩体形成时的温压条件、岩浆密度、岩浆粘度、岩浆冷凝速度等岩浆动力学参数进行计算,并分析岩浆动力学特征,发现了密度值随温度的变化规律,对于侵位过程中的能量聚集有利,冷却速度缓慢,因而有足够的时间满足任何晶体生长。通过花岗岩体侵位机制的深入探讨,查明了岩体侵位与钨矿化的关系,为总结矿床的成因提供了流体动力学依据,为矿床成因探讨和矿山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王强  邱家骧 《矿物岩石》1999,19(4):15-20
本文根据相图和多种地质温压计确定了大别造山带核部典型花岗岩岩浆的源区,岩浆房和固结成岩阶段的温度和压力,并建立了区内岩浆演化的p-T轨迹。该轨迹表明:(1)石鼓尖侵入岩浆上升能力最强,上升的最小距离为25km;(2)天堂寨侵入岩岩浆上升能力也较强,上升的最小距离为5km,(3)九资河侵入岩的上升能力最弱,上升距离小于3km。(4)石鼓尖和天堂寨岩体为异地侵入体,九资河岩体是一个原地-半原地花岗岩体  相似文献   

7.
九岭花岗岩是华南地区出露面积最大的一个花岗岩基,长期以来一直被地质工作者所关注。文章以岩浆动力学理论为指导,对九岭岩体选择典型岩体分布区进行构造解析,探讨新元古代花岗岩岩浆活动与构造的关系,分析侵入岩的侵位机制。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南岭中段骑田岭花岗岩基地质-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判明了该岩基的侵位深度(5.5 km)、围岩温度(196℃)及岩浆初始温度(950 ℃ ),建立起骑田岭花岗岩基的数学计算模型,计算得出: 骑田岭花岗岩熔体侵位后,其初始温度降低至结晶温度所需的时间(Δt col) 为4.1 Ma;由于结晶潜热释放而使结晶过程延长的时间(Δt L)为2.6 Ma; 由于骑田岭花岗岩基放射性元素含量 (U-15.3×10-6,Th-51.35×10-6,K2O-5.02%)是世界平均花岗岩放射性元素含量(U-5×10-6,Th-20×10-6,K2O-2.66%)的2~3 倍,骑田岭花岗岩浆侵位后产生的放射成因热使结晶过程延长的时间(Δt A) 为35.4 Ma,远长于世界平均花岗岩计算的Δt A(2.93 Ma) 。因此, 骑田岭花岗岩基的岩浆侵位- 结晶固化时差 (Δt ECTD)为42.1 Ma, 结合锆石U-Pb 年龄值(161 Ma), 通过反演计算得出骑田岭花岗岩基侵位年龄值(t E )为203.1 Ma,从而为骑田岭花岗岩基属于印支期侵位提供了重要的岩浆动力学佐证。  相似文献   

9.
花岗质岩浆的生成、分异过程不仅与物理-化学条件有关,而且受控于区域构造。花岗质岩浆的上升、侵位机制除取决于岩浆与围岩的流变性质外,也受构造环境的制约。本文主要讨论花岗岩类岩浆在不同构造环境下对岩浆侵位方式的控制机理,并提出在一个完整的岩浆演化序列中,受构造活动影响发生侵位方式改变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崔召花岗岩岩体的磁组构特征及其构造侵位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侵入岩体的磁组构形成于岩浆运移侵位、固化的过程中,必然保留了岩体的构造侵位过程的信息.以玲珑复式花岗岩岩基南部的崔召岩体为例,对岩体磁组构的详细研究,可以揭示岩浆运移,就位和变形等一系列特征.崔召岩体的磁线理不发育,反映岩体侵位速度慢,岩体边部磁面理比内部发育,并且岩体边缘磁各向异性度P值明显大于岩体内部,磁线理倾角小,反映岩体侵位过程中侧向挤压作用比较强烈,具有类似于气球膨胀作用的侵位机制.并且此磁组构特征再没有受到后期构造热事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花岗岩拓扑学的反思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董申保  田伟 《地学前缘》2003,10(3):1-13
花岗岩成因与大地构造环境相结合的研究是壳、幔动力学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文中以花岗岩热力学体系的某一拓扑学处理为基础 ,把地质环境、花岗岩侵位和岩石、矿物、化学元素的共生组合相结合 ,形成“三位一体” ,建立起了花岗岩拓扑学的观点 ,用以说明一个地区的大地构造旋回各个阶段的花岗岩系的属性 ,并以此反映出大地构造中的某些基本问题。在拓扑学处理中以代表花岗岩体系主要组分的KNCASH为基础 ,建立了一系列不同层次的元素判据 ,描绘出花岗岩系的演化痕迹。其中TAS图解居于首位 ,用以说明演化的主要趋向 ;Al及Alk饱和度图解说明在各个主要趋向中Al及Alk的变化以及它们与源岩和演化过程的关系 ;K2 O在整个体系中是一个灵敏指示计 ,KS、K/N以及岩石中的K2 O含量对评价陆壳的参与程度以及岩浆作用过程中的变化是有效的。在上述前提下 ,以中国的主要花岗岩为准提出了一个花岗岩岩系分类 ,待进一步修正。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南岭几个金属矿床为例,阐明含矿复式岩体形成过程中岩浆入侵通道是否变动以及如何变动,影响到矿化分带特征。与单一入侵通道有关的岩浆-矿化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带,而与多个入侵通道有关的岩浆-矿化,则水平分带较为显著。构造类型影响矿石类型和成矿系列中各矿床类型间的相互关系。本文提出了各矿床类型间的过渡性、重叠性和互补性,并认为它们是客观存在的普遍现象。  相似文献   

13.
花岗岩成矿的地球化学判别标志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花岗岩具成矿专属性。花岗质岩浆中成矿元素行为受控于源岩成分、氧化状态、结晶分异作用和挥发组份。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和矿物化学成分一定程度上继承了源岩的特征,反映了岩浆作用的大地构造背景、氧化状态和结晶分异,因此,可使用花岗岩成分判别成矿花岗岩。本文归纳总结了花岗岩成矿的地球化学判别标志。  相似文献   

14.
花岗岩研究的最新进展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28,自引:4,他引:28  
本文重点讨论了花岗岩成因类型及其同地球动力学体系的关系、花岗岩形成时的物理化学约束条件、产生花岗岩的热源、花岗岩的定位机制及花岗岩同成矿作用的关系。地球化学和其他证据表明,花岗岩浆一般说是地壳和地幔物质混合的结果,实际上可能存在一种地幔源与地壳源之间的连续谱系。花岗岩研究下一步将向何处去?同地球动力学相关联,花岗岩形成时的热源、岩浆混合和岩浆上升、定位的机制,可能是在最近的将来解决花岗岩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广西大容山花岗岩带中过铝质花岗岩岩体的定位条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钾长石与斜长石的结构状态和黑云的成分,得出岩带三个主要组成岩体岩浆结晶温度的定性变化规律。根据岩体侵入岩层的厚度、二长石地温计、熔体包裹体测温和黑云母逸度计,定量估算了岩浆定位结晶时的P、T、fO_2和fH_2O。估算结果表明,岩带岩浆定位条件差异大:P为4.86~0.4×10~8Pa,T从627至862℃,fO_2 5.01×10~(-11)~10~(-8)Pa,fH_2O2.06~3.11×10~8Pa。岩体定位条件的差异与不同岩体分别形成于钦州地槽褶皱回返的不同时期有关。  相似文献   

16.
安徽两条A型花岗岩带   总被引:23,自引:9,他引:23  
邢凤鸣  徐祥 《岩石学报》1994,10(4):357-369
安徽长江两岸平行对称分布有两条A型花岗岩带。江北为大龙山-城山-黄梅尖岩带;江南为花园巩-茅坦-浮山岩带。它们均由正长岩、石英正长岩和碱长花岗岩组成,形成年龄约128Ma.这些岩石富碱贫水,全碱含量高达9%~12%,而H2O+只有约0.5%,富含高场强元素,Ga×104/Al比值也高,花岗岩高达2.7~3.8。其形成环境为古裂谷拉张环境。两个岩带的花岗岩是正长岩浆通过AFC(同化混染-分离结晶联合作用)机制演化形成,而正长岩浆则是碱性玄武岩浆通过以分离结晶为主的AFC机制形成.  相似文献   

17.
陈鸣 《矿物岩石》1990,10(4):14-21
通过同位素年龄、岩石化学、造岩矿物、副矿物、稀土元素、成岩物理化学条件和自变质作用等方面,讨论了诸广山复式岩体中斑状和小斑状二云母花岗岩的期次划分。同时,根据花岗岩的若干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变化规律,运用微量元素定量模式,探讨了花岗岩浆的演化机制。  相似文献   

18.
玲珑花岗岩成因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系统的花岗岩地质、岩石学、矿物学、岩石化学、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等方面研究,认为玲珑岩体的片麻状花岗岩和中粗粒二长花岗岩同来源于新太古界一下元古界TTG岩系,燕山期激沭裂谷强裂以并产生大量热流,导致地壳局部熔融,并在构造挤压下发生底辟侵位,形成玲珑复式花岗岩基。  相似文献   

19.
西华山花岗岩及其成矿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家齐 《地球学报》1989,11(1):83-105
世界著名的西华山钨矿田产于西华山复式花岗岩体中。本文通过对此岩体中不同期次侵入体的接触关系、同位素地质年代学、岩石、矿物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以及成矿作用过程中流体包裹体温压地球化学等方面进行了较详细地研究,并探讨了西华山复式花岗岩的成岩和成矿作用问题。  相似文献   

20.
盘山花岗岩裂隙水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伟  王作友 《地质论评》1996,42(1):87-92
盘山花岗岩裂隙水起源于大气降水,赋存于各种成因的裂隙中,裂隙水年龄从小于4a到接近40a,差异较大。裂隙水中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主要来源于长石类矿物的水解,特别是钙长石的水解,其中SiO2和Sr在裂隙水中含量较高,已达到饮用矿泉水标准。裂隙水可开采资源量多年平均为1291.56万m^3/a,富水规律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