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介绍杨志波教授运用消风散治疗瘙痒性皮肤病的经验。杨教授认为瘙痒性皮肤病以“风邪致病”为核心病机,常伴有血虚、肝郁、血热、湿盛等。其治疗应以消风散祛风邪为要,辨证施治,注重内外兼治,强调饮食与精神调护,临床疗效显著。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2.
痒为皮肤病常见症状,其病因十分复杂。痒虽病在肤表,却与五脏六腑的功能活动密切相关。本文从中医整体观念出发,基于五脏六腑的生理病理特点,结合痒的病因病机,提出“五脏六腑皆令人痒,而非独心也”的辨证思路,旨在探讨痒与脏腑的关系,为临床治疗瘙痒性皮肤病提出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以肩周炎的局部病理变化为特点,根据临床症状从中医病位对其进行辨证分型,并以五体痹理论将其分为皮痹、脉痹、肌痹、筋痹、骨痹5种类型,结合现代医学病理生理变化,提出“皮痹宣散祛邪以通经””脉痹活通血络以止痛”“肌痹通行揉肌以解肌”“筋痹松解经筋以缓筋”和“骨痹温通气血以止痹”的中医外治理念,将肩周炎的发病、诊断及治疗的中医认识与西医挂钩,以期为临床外治法提供新思路,发挥中西医结合治疗肩周炎的优势。  相似文献   

4.
下肢深静脉血栓属中医学“股肿”范畴,其病机多以“瘀”“热”为主。“股肿”与“蓄血证”均以瘀热互结为主要病机,治疗应以祛瘀通络、清热凉血为原则,均可运用桃核承气汤治之。通过论证将下肢深静脉血栓归纳为中医学“蓄血”范畴,并将桃核承气汤应用于该病的临床防治,有助于开拓桃核承气汤在临床中新的应用领域,为血栓性疾病提供中医药治疗新方案。  相似文献   

5.
介绍朱晔教授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经验。朱教授认为本病临床可分为急性期和缓解期,急性期多责之于“风热”“热毒”,治以疏风清热、凉血解毒;缓解期以“脾气亏虚”为主,治以益气健脾、摄血养血;“瘀血阻络”贯穿疾病始终,全期均佐以活血化瘀药,同时注重调护,临床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6.
总结卜献春教授治疗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的经验。卜教授认为本病病位在“心”“络脉”,累及脾肾,其发病与“虚”和 “瘀”密切相关,“虚”为脾气亏虚、肾阴亏虚、心气亏虚、心阴亏虚、心阳虚衰;“瘀”为心脉瘀阻、痰瘀互结。临床选用益气养阴、活血通络之滋膵通脉饮为主方,结合心脾两虚、心肾阴虚、心阳不振、心脉瘀阻等证,合方加减,辨证施治,临床疗效显著。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7.
自2015年以来,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按照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基本内容和要求进行培养,即“双轨合一”,旨在培养具有中医临床思维能力的合格中医临床医师。本文回顾了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中医住院医师培训并轨的历史背景及意义,阐述了中医住培研究生临床思维能力不足的原因,主要包括临床培养“重西轻中”,中医临床培养“形同虚设”;临床带教“重用轻培”,未充分体现“教学相长”;临床培训“学而不用”,未做到真正“临床临证”。并提出了应对的方法与策略,包括围绕临床再现经典理论、围绕教学创新课程体系建设、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完善培养模式、 围绕效果建立考评体系,以期为进一步推进中医住培研究生培养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肾毒止痒方外洗联合氯雷他定口服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相关皮肤瘙痒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 例维持性血液透析相关皮肤瘙痒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 例。2组均予规律血液透析和基础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氯雷他定片口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肾毒止痒方外洗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瘙痒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改良Duo’s瘙痒评分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0.0%(27/30),高于对照组的70.0%(21/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瘙痒VAS评分、改良Duo’s瘙痒评分及PSQI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肾毒止痒方外洗联合氯雷他定口服可有效改善血液透析相关皮肤瘙痒的症状,提高患者睡眠质量,具有较好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介绍刘向哲教授治疗月经性偏头痛的经验。刘教授认为月经性偏头痛的发生与月经周期密切相关,主要涉及肝、脾、肾三脏,尤与肝关系密切。其以“从肝立论”“以风立论”为理论指导,提出肝气郁结、风邪上扰清窍为本病的基本病机,临床以疏肝解郁、祛风止痛为治疗原则,以逍遥散合川芎茶调散为基础方,并根据头痛发展的不同阶段分为前驱期、先兆期、发作期、后遗症期,灵活运用基础方,随症加减,临床疗效显著。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0.
介绍蒋益兰教授运用“杂合以治”学术思想治疗恶性肿瘤的学术观点与临证经验。蒋教授认为,治疗肿瘤不仅要“治”,同时要“注”,即多关注患者。故临床上以“杂合以治”的方式治疗肿瘤,采用中西医并用、药食同治、内外合治、形神并调及病患家属同调等方法。“杂合以治”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不仅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可以延长生存期,实现带瘤生存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介绍尤昭玲教授从“乙癸同源”论治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经验。尤教授认为围绝经期综合征病多与肾阴亏虚、肝失疏泄等有关,临床上结合“乙癸同源”的理论,采用滋肾养肝以肝肾同治,并根据尤氏“辨卵调泡八法”妙用花药随证加减,佐以食疗巩固疗效。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2.
系统论述俞红五主任医师运用针刺治疗“脉躁”和“少气”的老年衰弱综合征的经验。俞师认为,老年衰弱综合征的产生与发展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无论虚实,其机体虚衰均为不可逆的趋势,衰弱导致的“虚”已成定论,故其在长桑君脉法脉息术的基础上,加“下三皇”(董氏奇穴中将“天皇副穴”“地皇”“人皇”称为“下三皇”)调补肝脾肾。此针法将人体刻下虚实以及人老年衰弱综合征的特点进行了结合,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动态结合与统一,以补为主,补中亦分补泻,临床疗效较好,对中医临床采用针刺治疗老年衰弱综合征具有积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方氏头针的简易定位为出发点,基于穴区定位、进针点、处方选穴、针刺方法等方面进行创新设计,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探析其临床应用。方氏头针穴区分为“伏象”“伏脏”“倒象”“倒脏”“其他中枢”,临床中多采用快速进针法,选穴方法可分为4种:相应取穴法、仿体取穴法、特定取穴法、米字取穴法。  相似文献   

14.
介绍谢静主任医师运用角药治疗小儿慢性咳嗽的经验。谢师认为小儿慢性咳嗽易迁延反复,病位在肺脾二脏,与痰湿关系密切。其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根据痰的成因不同,分为寒痰、湿痰、热痰、食积痰,临床上多选用小青龙汤、麻杏二陈汤、清金化痰汤及保和丸等方剂,及“麻黄、半夏、五味子”“干姜、细辛、五味子”“陈皮、法半夏、茯苓”“紫菀、百部、款冬花”四组角药加减化裁治疗,多获良效,并附验案1则,以资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5.
结合肿瘤病学特点,分析中西医临床专业课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以“中西医结合肿瘤病学”为例,讨论如何挖掘中西医临床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探索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中西医临床专业课程的实践途径,提出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通过典型案例融入思政元素的具体方法,以实现价值引领、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的“三位一体”教育目标,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16.
介绍旷惠桃教授治疗皮痹的经验。旷教授认为皮痹的病因以寒湿为主,疾病发展过程中又可因实致虚或因虚致实,临床以阳虚寒凝、血虚寒凝、气虚血瘀之虚实夹杂证常见。故而临床以“温”“补”法治“痹”,表里同治,脏腑兼顾,随症加减,每获良效。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7.
总结尤昭玲教授运用“假定月经法”联合“调泡法”诊治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ian syndrome,PCOS)性不孕的经验。PCOS是一种临床表现多样、病因复杂的内分泌紊乱疾病,以无排卵和卵泡发育停滞为主要特征。本文基于尤教授对卵泡发育的认识,主要介绍其运用“假定月经法”促排卵、配合“调泡法”调节卵泡的生长发育,再加饮食起居的调摄与药膳疗法,临床诊治PCOS性不孕,可提高患者的妊娠率,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多囊卵巢综合征可归属于“不孕”“月经失调”“闭经”“癥瘕”等中医病证范畴,病位位于女子胞,主要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与心、肺亦有一定联系。湖湘针推学术流派的主要学术思想为“五经配伍”,主张通过“针经治脏”以达到调和脏腑的目的。本文从湖湘针推学术流派“针经治脏”的角度阐述针五经、调五脏论治多囊卵巢综合征,为针灸治疗本病提供新的临床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19.
介绍肖长江教授从肝脾肾论治高血压伴焦虑状态的经验。肖教授认为高血压伴焦虑状态为肝、脾、肾共同病变引起,其病机为肝郁失达、脾虚失运、肾虚失养,病性虚实错杂多变,以脏腑气血阴阳之变为本,风、火、痰、瘀为标,临床从肝脾肾辨证论治,治以清肝泻火、疏肝健脾、补益肝肾,兼以解郁安神为法。此外在辨证治疗的基础上,肖教授还强调注重情志疏导、身心同治,饮食调摄、运动强身,首创“心理话疗”及“拍百会”“敲膻中”“小鸟飞”等系列保健养生操,积极倡导以素食为主的低盐低脂饮食方式,以达综合调摄身心的目的,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0.
特应性皮炎是一种临床常见皮肤病,常以四肢屈侧出现多形皮疹,并且局部皮肤伴有苔藓样变为主要表现,瘙痒剧烈,时轻时重。杨志波教授行医三十余载,以祛风止痒、清热利湿、养血润燥法为主,并配合西医抗组胺药物口服及乳膏外用,联合治疗特应性皮炎,收获良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