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内蒙古大青山煤田晚古生代砾岩的沉积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青山煤田晚古生代地层中有 1 4层沉积砾岩。其中,晚石炭世地层中赋存 8层,二叠世 6层。通过对这些砾岩层的野外测量、室内岩矿鉴定等综合分析研究,查明晚石炭世的砾岩几乎全是稳定的单成分砾岩,石英砂岩和燧石质砾石的含量高达 93 %以上,砾石最大扁平面均向南倾,倾角在 5° - 1 0°之间,与砾岩伴生的粗粒石英砂岩发育大型低角度双向交错层理,萨胡环境判别参数等特征表明晚石炭世砾岩为滨海环境下的产物。二叠世的砾岩则主要是复杂成分的砾岩,尤其是早二叠世晚期及晚二叠世初期形成的 2层砾岩中砾石种类达 1 5种,以中酸性火山岩和火山碎屑岩砾石为主,并含较多量的变质岩和中酸性侵入岩砾石,砾岩层各种特征表明二叠世砾岩为河流相产物。大青山煤田晚古生代沉积砾岩的形成与北部造山带的隆升密切相关,它们是前陆盆地的沉积产物。  相似文献   

2.
李克永  李文厚  刘哲  张东阳 《地质通报》2016,35(203):383-389
六盘山盆地是近南北向狭长的中新生代断陷沉积盆地,位于秦岭、祁连加里东褶皱带与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断褶带之间,华北古板块南部边缘,为河西走廊东延部分。通过六盘山盆地六盘山群底部砾岩砾石特征、古水流等分析,探讨下白垩统沉积时期的物源特征。从露头观察结果看,三桥组沉积的粗粒砂砾岩具有分选性和磨圆度差的特点,反映结构成熟度低及离物源近的特点。早白垩世初期,六盘山盆地受晚侏罗世挤压构造的影响,盆地周缘山体为剥蚀区,西南缘沉积了一套以粗碎屑为主的冲积扇,向盆地内部过渡为辫状河;早白垩世晚期,受伸展构造的影响,盆地边界向外扩展,坳陷一并向西部扩展,随着气候的干旱-湿润交替出现,发育冲积扇、河流、三角洲及浅湖、咸化湖沉积。  相似文献   

3.
云南弥渡地区新近系三营组砾岩层砾组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云南省弥渡地区哀牢山断裂带两侧的两个小型盆地内新近系三营组砾岩层砾性、砾度、砾态和砾向等的详细研究与分析,结合盆地基岩地层特点和周边构造带的岩性组合特征。对比了两盆地的砾岩层组合特征,得出两者皆为半干旱—干旱古气候条件下形成的沉积盆地,其中南涧盆地为一套冲积扇—河流相粗碎屑沉积,具有快速堆积的特点,其砾石成分组合在盆地不同位置有较多的差异,反映了其物源供应条件较复杂;而金宝山盆地虽也呈现冲积扇—辫状河—洪积相粗碎屑沉积的特性,但其砾岩组合特征表明水动力条件相对南涧盆地弱,且砾石层沉积前砾石遭受了较强的物理化学作用。就盆地基岩及周边地层岩性特点,结合砾石扁平面倾向统计,南涧盆地砾石主要来自盆地基底及周边高山,而金宝山盆地的砾石则主要来自盆地内部的基底地层及其西缘的哀牢山构造带。  相似文献   

4.
胶莱盆地早白垩世莱阳群沉积物源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古流向、砾石成分及砂岩碎屑锆石定年方法,综合分析了胶莱盆地早白垩世莱阳群沉积时期的物源组成及其地质意义。古流向,五莲—诸城显示较稳定的N向,莱阳—乳山一带由早期的E-SE向逐渐转变为晚期W-NW向。砾石成分,五莲—诸城—胶州地区以花岗片麻岩、花岗岩、大理岩和石英岩为主,莱阳—乳山早期花岗岩砾石成分含量高,晚期成分复杂。碎屑锆石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110~145 Ma,150~180 Ma,200~250 Ma,600~950 Ma和1700~2600 Ma。由此推断胶莱盆地在早白垩世莱阳群沉积期的物源主要由三部分组成:1盆地南缘苏鲁造山带超高压-高压变质岩和浅变质杂岩;2盆地周缘燕山期(J2-3-K1)花岗岩;3北侧胶北隆起基底(亲华北型)变质岩。并且盆地物源组成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性,这种差异说明当时苏鲁造山带的南、北段在抬升及抬升后可能存在着差异性的隆起和改造,表现为苏鲁造山带南段(南苏鲁造山带)隆升幅度大并且稳定,北段(北苏鲁造山带)表现出较为低缓的隆起或者局部的小隆起并且后期经历大规模的塌陷。另外,物源也指示早白垩世莱阳群沉积时期,胶莱盆地呈现出西高东低的古地貌特征,直到莱阳群沉积晚期,盆地东部才有所抬升。  相似文献   

5.
大兴安岭北部绣峰组下部砾岩的形成时代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总被引:21,自引:6,他引:21  
对漠河盆地南缘绣峰组下部砾岩的野外观察,发现其碎屑物除了主要来源于被前人置于新元古代的花岗岩外,还含有火山岩砾石;与上部砂岩之间被断层分隔而不是连续沉积。作为该砾岩主要源岩的花岗岩中的锆石蒸发法年龄为354-164Ma,锆石SHRIMP定年揭示其最后一次岩浆活动可能发生在早侏罗世(180-190Ma);全岩-长石-黑云母内部Rb-Sr等时线年龄为177~191Ma,黑云母Ar-Ar年龄为171~175Ma,表明该岩基在中侏罗世还深埋地下没有出露地表。其中的火山岩砾石的岩石学和岩石化学特征与区域上晚侏罗世塔木兰沟组火山岩类似。结合区域地质资料,推测该砾岩的形成时代不是中侏罗世,而可能是早白垩世;漠河盆地是与蒙古-鄂霍茨克造山带有关的前陆盆地,而不是侏罗纪陆内断陷盆地。  相似文献   

6.
燕山板内造山带东部辽西、冀北地区,晚三叠世末—中侏罗世期间发生了两次大规模的滑坡、泥石流沉积和成群的巨大岩块崩塌事件。辽西晚三叠世—早侏罗世邓杖子组是一套以碳酸盐岩砾岩为主的崩塌、泥石流、滑坡及深水浊积岩序列,邓杖子组中砾岩的砾石成分自下而上表现出明显的变化规律,即邓杖子组下部砾岩砾石时代新而上部砾岩砾石时代老。其中最新的砾石成分是来自于邓杖子组之下的晚三叠世水泉沟组的安山岩,砾石时代的倒序显示同构造剥蚀-沉积的特点。同时,邓杖子组沉积组合也反映出伸展盆地的沉积特点。邓杖子组沉积后不久,在辽西—冀北的其他地区,还发育许多早—中侏罗世巨大的崩塌岩块,野外见到的最大岩块延伸长度超过4km。崩塌、滑坡、泥石流及成群发育的巨大崩塌岩块都是在地壳快速隆升过程中发生的同构造沉积记录,这从构造-沉积学的角度显示燕山地区在早中生代曾经发生过强烈快速隆升。  相似文献   

7.
对东昆仑东段布青山得力斯坦地区出露的上二叠统格曲组砾岩层进行砾石成分、砾度统计及系统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谱分析。结果表明,格曲组砾岩层砾石成分以石英岩和花岗岩为主,硅质岩和基性岩次之,砂岩和灰岩较少,砾石的分散系数为1.54~2.02,该套砾岩为近源快速堆积的产物。砾岩碎屑锆石U-Pb年龄可分为3组:1早奥陶世—晚志留世年龄组为499~409Ma,峰值年龄为426Ma,对应早古生代末期原特提斯洋向北俯冲碰撞产生的一系列构造岩浆事件;2新元古代年龄组为744~619Ma,峰值年龄为744Ma,对应于全球Rodinia超大陆裂解事件;3古元古代年龄组为2443Ma,对应东昆仑地区古元古代构造岩浆热事件。结合碎屑锆石年龄及沉积学特征综合分析,花岗质砾石来源于北侧东昆仑造山带加里东期岩浆弧,沉积岩砾石则可能来自造山带早期的沉积地层,石英岩及其他变质岩砾石则多来自东昆仑基底变质岩系。综合判别,格曲组为一套沉积于活动大陆边缘环境的滨浅海相磨拉石建造,代表南侧古特提斯洋向北俯冲开始的构造阶段,是初始俯冲的沉积构造响应。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总长2 705 m两条剖面的实测、40块薄片鉴定、419个砾石统计及其粒度分析,确定了辽西地区北票盆地中侏罗统海房沟组砾岩的沉积特征及成因。研究表明:辽西北票盆地海房沟组主要岩性为一套冲积扇相的复成分砾岩,并夹一套喷溢相下部亚相安山质角砾熔岩和另一套爆发相空落亚相安山质角砾凝灰岩、热碎屑流亚相安山质角砾凝灰熔岩;海房沟组沉积物源来自研究区SSW向的太古宇变质岩及结晶基底和下侏罗统兴隆沟组火山岩的全面快速隆升剥蚀。结合构造背景,通过对北票组与海房沟组界线的研究和岩性岩相的鉴定,确定海房沟组冲积扇相的复成分砾岩是燕山运动二期挤压伸展构造运动的重要产物,两套中酸性火山岩的出现是两次火山喷发的重要标识。  相似文献   

9.
扬子北缘黄陵地区晚中生代盆地演化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渠洪杰  康艳丽  崔建军 《地质科学》2014,49(4):1070-1092
扬子北缘黄陵地区古构造应力场于晚中生代经历发生了重大转变,是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在三叠纪碰撞造山之后陆内构造变形的体现。由黄陵背斜周缘晚中生代盆地充填记录所反映出这一变革的起始时间为中侏罗世晚期。早侏罗世-中侏罗世早期,盆地内沉积了以桐竹园组为代表的河流-湖泊相岩层,由沉积碎屑成分和古水流统计所得出的物源区为北部的秦岭地区,黄陵背斜上部可能也接受了碎屑沉积;中侏罗世晚期-晚侏罗世,沉积中心发生了改变,表现为仅仅在黄陵背斜西侧的秭归盆地内有所保存,沉积环境以曲流河到辫状河流和三角洲为主,物源区则局限于黄陵背斜;早白垩世初期,周坪盆地和宜昌盆地为沉积中心,近缘冲积扇和辫状河流体系占据主体,物源区依然为黄陵地区,两盆地在黄陵背斜南缘可能相连,黄陵背斜上部的原下侏罗统被剥蚀;早白垩世晚期-晚白垩世,远安盆地逐渐发育,盆地西缘为冲积扇-辫状河流体系,中、 东部则以曲流河-湖泊沉积环境为主体,并间有干旱沙漠环境。原型盆地再造结果显示,早侏罗世-中侏罗世早期盆地展布具有近东西向特点,古地貌总体呈现出北部为山脉、 南部为盆地的格局;中侏罗世晚期以来,盆地呈近南北向,黄陵背斜逐渐形成山脉,盆地位于其东西两侧。两期盆地沉积特征反映了扬子北缘古构造应力场由近南北向转变为近东西向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位于大巴山构造带东段秭归盆地较为完整地保存了侏罗纪地层,其沉积和构造演化过程可划分两个不同阶段,即早侏罗世受西北缘断裂走滑控制的伸展阶段和中、晚侏罗世受东部黄陵地区抬升挤压消亡的阶段。下侏罗统香溪组底部砾岩表明侏罗纪盆地开始形成。盆地北缘的砾岩较厚,主要形成于冲积扇和辫状河体系,并在其砾石中发现化石砾石,显示距离物源区较近。盆地东南部和南部砾岩较薄,形成于曲流河沉积环境。古水流和碎屑物源分析表明,盆地早期沉积物主要来自于盆地北部神农架地区。中侏罗统泄滩组和陈家湾组以湖泊相沉积为主。上沙溪庙组和下沙溪庙组为较成熟的曲流河沉积,沉积砾岩中无灰岩和燧石,几乎全部为泥岩砾石。上侏罗统遂宁组和蓬莱镇组虽然也为曲流河沉积,但其河床砂岩底部再次出现了灰岩、燧石等砾石。另外,中侏罗统上部和上侏罗统古水流方向为自东向西,指示物源区变为盆地东部的黄陵背斜地区。盆地的沉积充填特征和盆地西北缘具左行走滑运动的高桥断裂,以及北部南倾的多条逆断层表明断层对盆地形成的主控作用。黄陵背斜地区后期的不断抬升对秭归盆地有重大影响,持续的抬升可能导致盆地消亡。秭归盆地的沉积充填和演化过程,是对大巴山构造带东段“燕山运动”的响应。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同构造沉积分析的基本概念、研究思路、主要研究方法及其在区域构造变形过程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基于对辽西凌源南部区域构造变形、晚侏罗世土城子组同构造沉积粗碎屑沉积物成分变化规律的研究 ,获得如下主要认识 :( 1)同构造沉积始于髫髻山组火山活动之后 ;沉积物成分变化及古水动力特征表明 ,同构造沉积物源区主体位于盆地西侧褶皱隆起区 ,而不是来自南东方向的大型逆冲断层上盘的前渊沉积 ;而且显示了正常层序的物源区倾斜岩层的剥蚀和揭顶过程 ;当时的剥蚀作用已达中元古界蓟县系雾迷山组上部。 ( 2 )分布于郭家店盆地和邓杖子盆地之间的中元古界长城系地层“残片” ,与其东侧北票组间为向SEE逆冲的断层接触 ,而西侧与土城子组 (原邓杖子组 )之间为不整合接触 ;在老虎沟东南长城系地层“残片”不复存在的区域 ,土城子组不整合于北票组之上。该“残片”很可能是髫髻山组火山活动之前指向SEE的逆冲构造变形形成的飞来峰构造的残余部分。( 3 )凌源南部中生代逆冲构造变形可以区分为 :早侏罗世北票组之前 (印支期 )由北向南的逆冲作用、北票组之后髫髻山组之前向SEE的冲断推覆、髫髻山组之后的逆冲褶皱变形与同构造沉积作用以及九佛堂组之后局部的逆冲作用。指向SEE的主要逆冲作用以及伴生褶皱变形  相似文献   

12.
为了揭示华北北部晚侏罗世沉积盆地性质,对赤城-宣化盆地中土城子组沉积特征及盆缘构造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土城子组沉积特征研究表明,土城子组中-下部为一套河湖相沉积,上部为一套冲积扇粗碎屑沉积;土城子组砾岩成分系统统计分析显示,赤城盆地与宣化-下花园盆地具有相似岩屑岩性相旋回,反映源区具有相同或相近的蚀顶过程。研究区晚侏罗世盆地中土城子组充填特征及盆缘构造特征表明,土城子组形成于挤压构造背景,土城子组沉积时期盆地受控于盆缘逆冲断层。大地构造背景暗示,赤城-宣化盆地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期间,古太平洋板块向NW方向的俯冲作用与尚义-赤城断裂向南逆冲并伴随右旋走滑作用是土城子组沉积时期盆地格局形成的重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13.
徐刚  赵越  吴海  张栓宏 《地球学报》2005,26(4):299-308
本文根据重新理清的辽西凌源牛营子盆地晚三叠世-中侏罗世地层层序及时代,讨论其区域地层对比.晚三叠世晚期的邓杖子组是一套崩滑流为主的碳酸盐角砾,其为区域印支期构造运动的造山记录,与京西、冀北杏石口组、辽西北票羊草沟组(坤头菠罗组)可以对比;早侏罗世水泉沟组与京西、冀北南大岭组、辽西北票兴隆沟组层位相当,且各组火山岩时代基本相同;中侏罗世早期郭家店组底部含煤段与京西上窑坡组、冀北下花园组中部、辽西北票组中上部植物组合面貌一致;中侏罗世中期郭家店组砾岩段是燕山期构造变形主幕的产物,北京西山龙门组、冀北下板城下花园组上部、辽西北票海房沟组都是该期的记录,层位相当;辽西中侏罗世中晚期蓝旗组底部的时代为158±1Ma,与京西、冀北髫髻山组安山岩的同位素年龄总体一致.这说明差异较大的燕山板内造山带三叠纪-中侏罗世盆地的沉积记录显示了相似的演化规律.  相似文献   

14.
《International Geology Review》2012,54(12):1528-1556
ABSTRACT

The intra-continental orogeny and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Mesozoic Yanshan fold-thrust belt (YFTB) in the northern North China Craton (NCC) have been strongly debated. Here, we focus on the Shangyi basin, located in the centre of the YFTB. An integrated analysis of sedimentary facies, palaeocurrents, clast compositions, and detrital zircon dating of sediments was adopted to determine the palaeogeography, provenance, basin evolution, and intra-continental orogenic process. The Shangyi basin comprises the well-exposed Early–early Middle Jurassic Xiahuayuan Formation and the Longmen Formation, and the Late Jurassic–Early Cretaceous Tuchengzi Formation. Based on the 18 measured sections, five facies associations – including alluvial fan, fluvial, delta, lacustrine, and eolian facies – have been identified and described in detail. The onset of the Shangyi basin was filled with fluvial, deltaic, and lacustrine deposits controlled by the normal fault bounding the northern basin, corresponding to the pre-orogeny. In the Middle Jurassic, the cobble–boulder conglomerates of alluvial fan, as molasse deposits, were compatible with the syn-orogeny of the Yanshan movement, which played a critical role in northern North China and even East Asia. After the depositional break in the Middle–Late Jurassic, the Shangyi basin, controlled by the normal fault present in the north of the basin, re-subsided and quickly expanded southward with thick sedimentation, which is correlative with the post-orogeny. Combined with A-type granites, metamorphic core complexes, mafic dikes, and rift basins of the Late Jurassic–early Early Cretaceous present in the northern NCC and Mongolia, significant extension was widespread in the northern NCC and even in northeast Asia. Moreover, vertical changes of provenance indicate that the Taihang Mountain and the Inner Mongolia palaeo-uplift (IMPU) present at the west and north of the basin, respectively, experienced uplift twice in the Middle–Late Jurassic and Early Cretaceous, resulting in a regional depositional break.  相似文献   

15.
柴达木盆地北缘中小盆地(包括苏干湖盆地)是中国西部潜在的油气资源战略接替区,前期工作揭示了在柴北缘西段发育具有一定生油潜力的中生界烃源岩。沉积特征和沉积环境分析对于研究烃源岩及储集层分布具有重要意义。但有关柴北缘西段沉积特征和沉积环境的认识相对较少,制约了油气勘探工作的进一步开展。通过野外露头观测、钻测井资料分析以及地球化学测试等技术手段,初步落实了柴北缘西段侏罗系的沉积体系和沉积环境,为今后的油气勘探提供了依据。研究表明,苏干湖盆地早中侏罗世发育扇三角洲—湖泊沉积,晚侏罗世发育辫状河,物源可能主要来自北部祁连山;赛什腾山南缘侏罗纪发育沼泽—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富含煤层,物源来自西北和东北;冷湖一带早侏罗世主要发育湖西山组深湖—半深湖沉积,物源可能来自西北部阿尔金山附近。泥岩样品沉积地化分析显示研究区整体为还原环境,不同采样点样品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具有相似性。构造-沉积演化分析表明,早侏罗世柴达木盆地北缘西段初始断陷,湖盆沉积中心位于冷湖一带;中侏罗世中期(对应于大煤沟组四段)苏干湖盆地内部裂陷成盆,沉积中心向东转移,后期(对应于七段)湖泛形成大湖盆。侏罗系烃源岩主要发育于大煤沟组五段至七段湖平面上升时期。  相似文献   

16.
通过野外地质露头和钻孔岩心观察以及对大量钻孔岩心编录和测井解释资料的综合统计分析,笔者将伊犁盆地南缘西段中下侏罗统水西沟群划分出4个大的沉积体系:八道湾组(J1b)的冲积扇沉积体系、三工河组—西山窑组一段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西山窑组二段至三段的浅湖沼泽沉积体系和西山窑组四段至五段的曲流河三角洲沉积体系。文中详细讨论了伊犁盆地南缘西段水西沟群各沉积体系的沉积相特征,研究了水西沟群沉积体系及沉积相与砂岩型铀矿的成矿关系,指出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是砂岩型铀矿成矿最有利的沉积体系,三角洲前缘河口坝及席状砂亚相、三角洲平原辫状河流亚相、扇中-扇端亚相及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亚相是砂岩型铀矿主要的控矿沉积相。  相似文献   

17.
西藏羌塘盆地东部中-上侏罗统沉积特征及沉积相划分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详细野外剖面测量基础上,对羌塘盆地东部中-上侏罗统剖面主要岩类的宏观特征(颜色和构造)、物质组分、结构及磁化率等特征进行系统研究,研究区碎屑岩主要为砾岩、砂岩、粉砂岩和泥岩等岩类,磁化率值呈现低→高→低→高→低(雀莫错组→布曲组→夏里组→索瓦组→雪山组)的规律性变化。综合沉积特征显示雀莫错组和雪山组主要为河流相-河控三角洲相沉积,布曲组为碳酸盐缓坡相沉积为主,夏里组主要为潮坪-泻湖相沉积,索瓦组主要为混积陆棚-泻湖-潮坪相沉积,中-晚侏罗世羌塘盆地古水深在下降的总趋势中呈现浅→深→浅→深→浅的升降旋回,盆地沉积中心由东向西迁移,区域构造演化和全球海平面变化共同控制了盆地沉积面貌。  相似文献   

18.
鄂尔多斯西南缘前陆盆地沉积物物源分析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前陆盆地充填沉积物中岩屑的分散形式和砂岩成分研究对确定物源区的逆冲事件、构造背景和与沉积物对应的物源层十分有效。通过对鄂尔多斯西南缘安口地区上三叠统沉积剖面系统采样测定发现,沉积物物源为一套变质碎屑岩和变质火山岩,为东祁连褶皱逆冲带中的陈家河组(O3ch)和葫芦河组(Z-O2hl)。而西南缘千阳县上侏罗统砾岩物源为陇山群(Pt2ln)。上三叠统地层的物源分散形式为混合型,而上三叠统和上侏罗统两套地层统一的分散型式为倒序型,它是两期逆冲活动的沉积响应。根据鄂尔多斯西南缘安口地区上三叠统沉积物的QmFLt端元成分作砂岩三角投影图,确定晚三叠世鄂尔多斯西南缘盆地性质为发育于碰撞造山带之前陆的前陆盆地。其物源为再旋回活动的褶皱逆冲断块  相似文献   

19.
辽宁兴城龙回头盆地海房沟组地层序列 及沉积环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栋 《地质与勘探》2012,48(2):227-236
[摘 要]龙回头盆地是位于辽宁省葫芦岛南的小型中生代盆地,盆地内充填中侏罗统海房沟组,本文以研究盆地内海房沟组地层序列及沉积环境为目的,在盆地内进行实测剖面、砾岩成分统计、砾岩粒径统计、砂岩粒度分析等工作,在海房沟组内发现植物化石(Podozamitaceae gen.indet.)及煤线,认为盆地内海房沟组与锦西南票盘道沟海房沟组及北票海房沟村海房沟组岩石地层序列可以对比。对砾岩的研究结果表明,盆地内砾岩普遍具有短距离搬运、快速堆积的特点,并通过分析剖面内砾岩、砂岩、粉砂岩及泥岩的岩石组合特征,认为盆地内海房沟组属山前盆地冲积扇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