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曾小华  周宗桂 《现代地质》2014,28(2):348-358
青海铜峪沟铜矿床位于祁漫塔格-鄂拉山成矿亚带鄂拉山多金属矿带东南段。通过对铜峪沟铜矿床的矿石矿物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及矿石矿物的稳定同位素研究,探讨该矿床的成矿物质及流体来源,确定矿床的成因。从测试结果来看,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为轻稀土较富集、重稀土亏损、分馏程度较高、Eu中度-强烈亏损,显示矿石物质来源为混合来源;硫同位素δ34S测试结果全为负值,属轻硫型,总体上揭示出硫主要来自地层的沉积硫;铅同位素测试数据表明矿石铅部分来自沉积成岩阶段,部分与印支期造山运动有关,表明成矿物质混合来源的特征,富成矿流体在成矿之前存在均一化过程。氢、氧、硅同位素研究表明成矿热液为原生岩浆水和变质热液水,反映成矿物质来源与岩浆热液活动有关。通过研究认为,铜峪沟铜矿床为矽卡岩型铜矿床。  相似文献   

2.
陕西南秦岭志留系中铅锌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以泗人沟、南沙沟等铅锌矿床为例,讨论南秦岭志留系中铅锌矿床形成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矿石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反映了矿石及金属硫化物矿物与地层的稀土配分曲线的一致性.说明成矿物质主体来自于地层;闪锌矿矿物的微量元素含量及一些特征值介于热液矿床和热水沉积矿床之间.属改造型;硫同位素组成结果表明矿石与地层硫同位素组成不一致,矿石较地层富集轻硫,可能反映了造山作用产生的热液使其硫同位素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均一化或者有深源硫的参加,显示出矿石硫和地层硫的混合特征;流体氢氧同位素组成特征表明成矿介质可能是封存于深部的变质流体。这些矿床地球化学特点可能反映该区域铅锌矿床的最终定位与印支一燕山期的逆冲推覆构造有关。  相似文献   

3.
银山银铅锌多金属矿是近几年来在该区域发现的中型以上的银铅锌多金属矿床,为地层-构造-岩浆综合控制型矿床。运用矿区的黄铁矿矿石S、Pb同位素示踪的方法探讨了矿床成矿物质来源。矿区黄铁矿和方铅矿的硫同位素组成δ34S值为-1.5‰~27.9‰,且硫同位素分布直方图中显示3种来源特征,指示成矿物质来源可能为海水、地层或岩浆。Pb同位素组成μ(~(238)U/~(204)Pb)值特征、Zartman构造模式、Δγ-Δβ成因分类研究表明,矿区矿石铅为幔-壳混源,指示物源主要来自于中生代岩浆热液,而非海底热液沉积物。综合表明银山银铅锌多金属矿床是中生代岩浆热液型矿床。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卡尔却卡铜多金属矿床的物质来源, 探讨其成岩、成矿机制, 通过现场调查, 结合矿床地质成矿条件, 对矿区典型的岩浆岩、围岩及矿石进行了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分析及S、Pb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 矿区岩体属中酸性岩, 为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 源于深部, 上侵时受地壳混染, 具同源特征.不同地质体稀土配分曲线均为右倾轻稀土富集型, 岩浆岩、矽卡岩和矿石为同一成矿系统.微量元素地球化学显示矿区花岗岩产于火山弧环境.矿石硫同位素δ34SCDT值为4.4×10-3~11.0×10-3, 处于岩浆硫跟围岩混合硫范围内, 成矿物质具多源性.矿石铅同位素Th/U值范围为3.46~3.69, μ值为9.46~9.52, 均低于9.58, 介于地壳与原始地幔值之间, 反应矿石铅具深源铅和壳源铅特征.铅同位素特征参数示踪、构造模式示踪和Δβ-Δγ图解示踪的结果表明: 铅来源与岩浆作用有关, 以壳源铅为主并混合少量深源地幔铅.总结矿床地球化学特征表明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岩浆, 少量来源于周围地层.矿区岩体成矿演化过程复杂, 在岩体中形成斑岩型铜、钼矿化, 在与碳酸盐岩接触带形成矽卡岩型铅、锌矿化, 及至后期热液作用形成中低温热液脉型金矿化, 是一个多因复成矿床.   相似文献   

5.
湘东北地区有色金属矿床成矿物质来源综合研究相对缺乏。以桃林铅锌矿、栗山铅锌矿、井冲钴铜多金属矿为研究对象,分析矿床主成矿期矿石硫化物单矿物的硫、铅同位素地质特征,结合七宝山铜多金属矿等研究现状,综合研究湘东北地区有色金属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规律。硫同位素特征表明,4个矿床的成矿物质整体为深部岩浆硫源,其中,七宝山矿床为较典型的岩浆硫源,桃林、栗山、井冲等矿床混入了少量地层硫源,且桃林矿床比栗山、井冲矿床混入地层硫源的比例更高。铅同位素特征表明,4个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以上地壳为主,但混入了少部分幔源物质,且七宝山、井冲的幔源物质混入比例更高。  相似文献   

6.
广西大瑶山地区铜金多金属矿床成因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邓军 《地质与资源》2011,20(4):287-291
从沉积建造、岩浆岩、构造-岩浆活动、成矿流体性质、矿石微量元素和硫同位素特征等方面分析了大瑶山地区与浅成-超浅成岩浆岩有关的铜金多金属矿成矿地质条件,认为矿床属沉积富集-断裂构造-热液(气)叠加改造型成因,可概括为矿源层形成、岩浆期热液叠加成矿、岩浆期后断裂构造热液改造成矿3个阶段.  相似文献   

7.
张鲲  徐德明  胡俊良  卢友月  黄皓 《地质通报》2017,36(9):1591-1600
对湘东北三墩铜铅锌矿区花岗岩进行了系统的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和Hf同位素分析。LA-ICP-MS锆石U-Pb定年表明,三墩铜铅锌矿区花岗岩成岩年龄为131.9±1.1Ma。三墩铜铅锌矿区花岗岩为一套强过铝质钙碱性系列花岗岩,富集U、Ta、Pb,亏损Ba、Nb、Sr、Zr、Ti等元素,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为右倾配分模式,具有弱负Eu异常。Hf同位素分析表明,三墩铜铅锌矿区花岗岩燕山晚期锆石ε_(Hf)(t)值为-5.9~-2.4,Hf同位素二阶段模式年龄为1558~1338Ma,表明其物质来源于中元古代古老地壳岩石部分熔融。749.5Ma继承锆石核的ε_(Hf)(t)值为+4.8,Hf同位素二阶段模式年龄为1355Ma,暗示其物质来源有幔源物质加入。三墩铜铅锌矿区花岗岩可能是由于中下地壳的熔融岩浆形成后,混入少量幔源物质上侵形成的。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老寨湾金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分析矿床成矿地质特征分析研究,岩矿石的稀土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以及S、Pb同位素组成特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围岩、贫矿石和富矿石微量元素比值蛛网图型式基本一致,推断矿石中的Au主要来源于围岩。富矿石稀土总量低,正铕异常,其形成与岩浆热液作用有关。矿石硫同位素组成稳定,无塔式分布,δ34 S值为3.001‰~7.800‰,属混合硫。矿石铅同位素组成稳定,为正常铅,通过铅同位素图解可判断矿石铅主要来源于上地壳。  相似文献   

9.
澜沧铅锌银铜多金属硫化物矿床产于石炭系火山岩和碳酸盐岩中。矿床硫同位素研究表明硫具胡来自下地壳或上地幔的特征。据铅构造模式认为矿石铅为上地壳铅和地幔铅的混合物,具有多来源的特点。矿物及其包裹体的氢、氧同位素组成反映出成矿溶液早期以岩浆水为主,稍晚有大气降水混入。脉石矿物主方解石的碳同位素组成表明成矿过程中热液同围岩进行了广泛的物质成份交换。为与燕山期次火山活动有关的热液矿床。  相似文献   

10.
滇西南澜沧江带官房铜矿矿床成因和成矿模式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官房铜矿是南澜沧江构造岩浆带正在勘探的规模较大的铜矿床,本文归纳整理了该矿床的地质特征,并结合微量元素和稳定同位素,对矿床成因、成矿模式进行了初步探讨,指出了区域找矿的方向。铜矿化主要与硅化和黄铁矿化有关,含矿岩石为上三叠统小定西组富钾基性火山岩,其稀土元素表现为轻稀土富集型,无或弱的负Eu异常;微量元素配分型式以K、Rb、Ba、Th强烈富集,Ti、Y、Yb、Cr明显亏损为特征,与石英脉型铜矿石存在明显的差异。矿体严格受放射状断裂和岩性双重控制。矿石硫同位素组成稳定,δ34SV-CDT变化范围为-11.88‰~-5.67‰,主要为深源硫。流体包裹体的成分和氢氧同位素组成表明成矿流体为大气降水和岩浆水的混合流体。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官房铜矿属浅成中-低温热液矿床,形成于相对开放的系统,成矿与隐伏岩体的岩浆作用有明显的成因联系。  相似文献   

11.
西藏当雄县拉屋铜铅锌多金属矿床喷流沉积成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拉屋铜铅锌多金属矿床位于纳木错-嘉黎断裂带南侧的上石炭统-下二叠统来姑组中,矿体分布受日音拿背斜控制。矿区内矿化类型以层纹状、层状矿化为主,晚期有脉状矿化叠加。在矿床地质特征研究基础上,通过矿石和容矿围岩的稀土元素、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分析,探讨了成矿物质来源及矿床成因。研究显示,矿床容矿围岩稀土元素具有弱Ce负异常(0.89~0.95)和Eu中等亏损(0.56~0.64)的特点。硫化物硫同位素δ34S值变化范围为-2.92‰~-0.42‰,平均值为-1.68‰,为深源硫来源。矿石中石英包裹体氢氧同位素组成显示,矿床成矿热液流体早期以深循环的海水与岩浆水的混合流体为主,中、晚期则有为长时间大气降水的参与,成矿流体来源以大气降水为主。综合研究表明:拉屋铜铅锌多金属矿床属于喷流沉积-叠加改造型矿床,具有喷流沉积型矿床的特征,燕山期则表现为岩浆热液活动叠加改造。  相似文献   

12.
万全寺银金矿赋存于侏罗系上统白旗组二段的安山岩和粗安岩中。稀土微量元素测试表明稀土配分曲线向右倾斜,为轻稀土富集型,反映其属上地幔岩部分熔融成因,且主要形成于岩浆演化的晚期富集特征。矿石中微量元素测试结果表明矿床具有岩浆成因特征,推断其为深部产物。C、H、O、Pb、S、He、Ar同位素资料亦表明成矿物质来源于地球深部.成矿流体以岩浆水为主,并有天水混入。  相似文献   

13.
东塘子铅锌矿床是秦岭成矿带中典型的铅锌矿床之一,前人对东塘子铅锌矿床成矿作用研究较多,但受限于测试手段及认识的局限性,多年来对其物质来源的认识仍未统一。本文在充分研究东塘子铅锌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开展了相关样品的S、Pb同位素分析,分析对象包括了不同类型的铅锌矿石,讨论了该铅锌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区内岩浆岩与铅锌成矿的关系等。研究表明:东塘子铅锌矿床矿石硫化物δ34S值变化范围为1.8‰~12.5‰,平均7.50‰,计算获得成矿流体中总硫δ34S∑S为7.7‰,显示海水硫酸盐(蒸发膏岩)与岩浆硫的混合来源特征。矿石铅同位素组成稳定,铅源主要来自富U-Th-Pb的上地壳与深部,可能与深部岩浆活动有关。研究结果表明,东塘子铅锌矿床的成矿过程与南秦岭印支期大规模多阶段构造-岩浆-流体活动密切相关,为下一阶段区内找矿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孙立民 《辽宁地质》1997,(3):210-217
通过对青城子铅锌-多金属矿田闪锌矿的分布,组成,化学成分,微量元素,晶体结构,硫同位素和稀土等的研究和对比,从成因矿物学角度探讨闪锌矿的物质来源和成因,从而确定该矿床的成因类型,为进一步找矿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保山镇康地块矽卡岩型铅锌矿床成因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保山镇康地块是"三江"南段重要的铅锌多金属成矿区之一,地质构造复杂,铅锌成矿地质条件优越,其中核桃坪与芦子园是近年发现的两个大型铅锌矿床,矿床受近NE向断裂、背斜轴部和地层控制明显,上寒武统核桃坪组与沙河床组大理岩化灰岩为主要赋矿地层,近矿围岩矽卡岩化强烈,流体包裹体,Pb、S、H、O同位素和微量元素等地球化学对比研究表明:核桃坪和芦子园铅锌矿床均经历了中温、高温两个矿化阶段;核桃坪铅锌矿床矿石铅同位素较芦子园铅锌矿床有较高的比值和较大的变化范围,均以高μ值为特征,属于放射性成因铅,暗示其成矿物质以壳源铅为主;硫化物硫同位素均多为较低正值并呈塔式分布,具有岩浆硫特征,两者均无生物硫酸盐热化学还原作用的参与,其中硫同位素分馏已达平衡;与硫化物共生的石英δDH2O(-109‰~-91‰)和δ18OH2O(-4.3‰~2.3‰)同位素研究表明核桃坪矿床成矿流体主要来自深部岩浆水,并遭受后期大气降水或地层水的混合;核桃坪矿床与芦子园矿床的微量元素具有岩浆热液型矿床特征,不同于VMS型、MVT型铅锌矿床。因此,笔者认为两个矿床应属于与深部隐伏岩体有关的中-高温矽卡岩型铅锌矿床,矿区深部隐伏岩体的侵入产生岩浆热液并携带Pb、Zn等成矿物质与地层水或大气降水混合,在背斜轴部与NE向断裂的交汇处形成该类型矿床。  相似文献   

16.
查个勒铅锌钼铜矿床位于念青唐古拉铅锌银铁铜成矿带西段南缘,为查明其成矿物质来源及矿床成因,对该矿床开展了系统的H、O、S、Pb同位素研究,并与念青唐古拉成矿带中-东段典型铅锌(铜钼)矿床进行对比。查个勒矿床石英H、O同位素(δD值介于-189‰~-157‰之间,δ~(18)O_(H_2O)值介于-2.2‰~2.9‰之间)指示其成矿流体主要由岩浆水与大气降水混合组成。矿区北部铅锌矿体硫化物δ~(34)S值为-5.6‰~-0.8‰,均值为-3.7‰,显示岩浆硫和地层硫混合的特征。矿区南部(铜)钼矿体硫化物δ~(34)S值为1.1‰~2.6‰,均值为1.8‰,显示岩浆硫的特征。矿石硫化物和花岗斑岩全岩~(208)Pb/~(204)Pb,~(207)Pb/~(204)Pb,~(206)Pb/~(204)Pb的比值分别为38.988~39.269、39.002~39.559,15.657~15.747、15.643~15.664,18.614~18.688、18.663~19.058。矿石硫化物与花岗斑岩的Pb同位素特征相似,均表现出上地壳Pb源的特征,推测成矿物质主要来自上地壳岩浆源。查个勒矿床H、O、S、Pb同位素特征与中-东段典型铅锌(铜钼)矿床相似,表明念青唐古拉成矿带铅锌(铜钼)矿床成矿流体及成矿物质来源一致。作者认为查个勒矿床是一个受岩浆和构造共同控制的斑岩型(铜)钼+矽卡岩型-热液脉型铜铅锌矿床,在念青唐古拉成矿带,自西向东分布有多处斑岩型(铜)钼矿+矽卡岩型-热液脉型(铜)铅锌矿矿集区。  相似文献   

17.
康家湾铅锌多金属矿床位于湖南水口山矿田的东部,是矿田内最大的铅锌金银矿床,以铅锌为主,共伴生金银矿。通过硫、铅、氢-氧同位素研究,显示金属硫化物硫同位素δ~(34)S(-4.3‰~+2.1‰)主要变化范围为0~+3‰,说明本区硫化物硫同位素组成具有岩浆硫的特征(δ~(34)S=0‰);矿石铅同位素组成~(206)Pb/~(204)Pb、~(207)Pb/~(204)Pb、~(208)Pb/~(204)Pb比值分别变化于18.182~18.840、15.180~15.96、37.892~39.499之间,显示具有正常铅特点;在构造分配模式图解和构造环境判别图中,本区矿石铅同位素的投点均分布于上地壳演化线、造山带演化线和地幔演化线之间,暗示其铅同位素属于壳幔混合型铅;在Δγ-Δβ成因分类图解中,本区矿石铅同位素投点均分布于岩浆作用范围内,反映本矿床的成矿流体来源于岩浆岩;而氢-氧同位素表明,康家湾铅锌矿床成矿流体是多源的,主要由大气降水和岩浆水混合而成,早期以岩浆水为主,后期混入大量的大气降水。从而证明康家湾铅锌多金属矿床的形成与岩浆侵入活动有着密切的成因关系,应属于中低温岩浆热液型铅锌多金属矿床。  相似文献   

18.
内蒙古东珺铅锌银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的基础上,讨论了内蒙古东珺铅锌银矿床的成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矿区岩浆岩属于钙碱性岩石系列,轻稀土和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富集;矿石与岩浆岩稀土元素配分模式相似,矿石、矿化蚀变岩、火山岩和二长斑岩的K、Th、U、Rb均具有明显的正异常,Ta、Nb均显示负异常,暗示本矿区各种岩石具有相同的源区,主要来源于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的富集地幔,可能有少量地壳物质的混染。矿石中金属硫化物Pb、S同位素研究表明,成矿物质来源于岩浆系统。通过矿床地质及地球化学研究,认为东珺铅锌银矿为一与火山-次火山岩浆作用有关、受断裂构造控制的热液脉型矿床,成矿与中生代火山-次火山岩浆作用关系密切,NW向和NE向断裂构造为控矿和容矿构造。  相似文献   

19.
邦铺铅锌矿床系邦铺钼铜矿区斑岩矿化体外围形成的矽卡岩型铅锌矿床;矿石品位较富,成矿元素以铅锌为主,基本不含铜。文章以矿床中主要金属硫化物为研究对象,采用S、Pb同位素研究方法对矿床成矿物质来源进行探讨。结果表明,矿石金属硫化物δ34S值分布范围较宽,但主要集中于-3.7‰~-0.7‰之间,具塔式分布特征,硫主要来源于岩浆;矿石铅同位素组成稳定,为正常普通铅,矿石铅的高μ值(大于9.58)及构造环境演化图解中样品点的分布特征指示矿石铅主要来源于上地壳物质。与驱龙外围知不拉、甲玛矽卡岩矿体对比研究发现,3个矿床硫均为岩浆来源;而金属物质来源空间上则显示出一定的规律,驱龙—甲玛—邦铺矿集区由南向北壳源物质的混染作用不断增加;大理岩及方解石碳-氧同位素组成特征显示矿床成矿流体中碳源主要来自于岩浆,碳酸盐岩地层提供了部分成矿物质。  相似文献   

20.
青海虎头崖铜铅锌多金属矿床硫、铅同位素组成及成因意义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马圣钞 《地质与勘探》2012,48(2):321-331
[摘 要] 青海虎头崖铜铅锌多金属矿是东昆仑祁漫塔格成矿带内多金属矿床的典型代表之一。本文对该矿床硫、铅同位素组成进行详细研究,探讨了成矿物质来源和矿床成因。结果表明,该矿床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黄铁矿等硫化物的δ34S 值变化于+0.6‰~+8.3‰,平均+4.4‰,反映成矿流体中的硫为海水硫酸盐的地层硫和深源岩浆硫的混合硫,而不同矿带硫同位素均值的差别,可能与围岩地层硫的差异及参与程度有关。矿石矿物铅同位素组成总体变化较小(206Pb/204Pb、207Pb/204Pb 和208Pb/204Pb比值分别为18.476~18.688、15.560~15.688 和38.261~38.599),主要分布于造山带和上地壳铅演化线范围内,为岩浆作用导致的上地壳和地幔混合成因。由于赋矿层位及主控矿因素不同,各矿带的矿石铅同位素出现一定的差异。比如滩间山群内6号铜多金属矿点207Pb/204Pb 值和产于岩体与缔敖苏组接触带上的域矿带207Pb/204Pb 值相比,后者的上地壳铅参与程度较高,进一步证明壳幔混合作用对本矿区的影响。该矿床为与岩浆侵入活动密切相关的矽卡岩型铜铅锌多金属矿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