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国内外泥浆材料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系统介绍了泥浆材料的现状及发展趋势,重点叙述了水基泥浆、油基泥浆及合成基泥浆这3大类泥浆材料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李志康 《探矿工程》2012,39(9):62-65
在非开挖工程施工中,钻孔泥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就非开挖工程施工对泥浆的要求、泥浆材料、泥浆设计、泥浆配备设备、废弃泥浆的处理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泥浆的作用、功能和特性的角度,探讨水平定向钻穿越过程中粘土层和非粘土层泥浆配比的要求。并通过对地下泥浆压力的分析,导出输出的最小泥浆压力(钻压),从而为控制土体变形提供了相应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关州水电站位于较为偏僻的丹巴县境内,工程所在地没有合格的粘土,只能使用外运的膨润土作为防渗墙固壁泥浆的原料,工程成本很高。冲击钻机施工防渗墙的泥浆净化回收利用存在较大的难度。因此进行了冲击钻机施工防渗墙的泥浆净化回收利用技术的研究,应用效果良好,显著节约了泥浆成本。  相似文献   

5.
ZX-200泥浆净化装置是一种用于人工造浆的地连墙及灌注桩工程施工的技术先进、性能可靠的泥浆处理设备。阐述了ZX-200泥浆净化装置的研制思路、工作原理及现场布置方案  相似文献   

6.
黄振国 《探矿工程》2012,39(5):56-60
在澳门美高梅金殿大直径扩底灌注桩工程中,为了减少钢护筒的人埋深度,确保其顺利回收,设计和实施了一套有效的泥浆技术,包括:用优质膨润土造浆,用具有降粘稀释和抑制地层水化分散的腐殖酸钾(KHm)处理剂,配制高抑制性低固相泥浆;应用气举反循环系统清洁钻孔,地表大循环系统调度泥浆、调整泥浆性能;强化重力沉淀和旋流除砂方法清除钻屑;把钻屑和废弃泥浆用低标号水泥硬化处理后外运,避免污染环境等。并通过泥浆损耗量的计算分析,提出了降低损耗和成本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介绍了FS-45型反循环泥浆振动筛的研制过程、结构原理和现场试验。试验表明,该筛用于反循环钻探泥浆净化,连续取样性能可靠,有着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8.
以某实际工程的地质情况为例,根据固体颗粒含量进行物质平衡计算,分析达到与盾构掘进能力相一致的泥浆零排放的泥浆处理技术。  相似文献   

9.
指明泥浆技术是φ3—3.2m大口径工程施工钻探的关键技术,讨论了在第四系地层中采用低碱性、低处理剂用量的Na-CMC和KP共聚物的聚合物泥浆的选择依据,最后介绍了泥浆性能的控制技术和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0.
泥浆在煤系地层钻进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泥浆在钻探施工中的作用出发,详细介绍了泥浆材料、造浆方法、泥浆质量以及泥浆土的鉴别与配制,并运用实例,介绍二种地层条件下泥浆的使用方法:在地层条件比较好的情况下使用泥浆替代套管支护孔壁;在复杂地层钻进中使用泥浆保护孔内安全。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钻孔灌注桩试桩的目的、试桩种类、试桩方法及试桩中的一般规定,从全面质量管理的角度分计划、实施、检查、总结四个阶段介绍了试桩施工技术。  相似文献   

12.
秦小飞  冯永仁 《探矿工程》2012,39(Z1):109-112
本文介绍了地层测试器的工作原理及膨胀式封隔器的发展历史和国内外现状,分析了膨胀式封隔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设计了封隔器坐封性能测试装置,通过模拟井下封隔器工作环境,测试其坐封和自动解除坐封性能,在测试井进行了双封隔器坐封测试,验证了膨胀式封隔器的良好性能。膨胀式封隔器在地层测试器上的成功应用,为其他能源勘探开发仪器封隔器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In dynamic nondestructive inspection for pile quality, it is a key problem to determine exact location and degree of various defects according to wave analysis. In this paper, the influence of various defects on wave propagation is studied by model test of piles, and some related engineering case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4.
在桩身的动态无损质量检测中,关键问题是根据波形分析判断桩中各种缺陷的准确位置和程度。本文通过桩的模型试验,研究了灌注桩的离析、缩颈、扩颈和裂缝等缺陷对应力波传播的影响,并结合工程实例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5.
我国海洋地质分析测试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道华  刁少波  张欣 《岩矿测试》2013,32(6):850-859
21世纪是海洋开发和利用的新世纪,随着国家对海洋地质调查工作的日益重视,海洋地质分析测试技术迎来了快速发展时期。本文对我国海洋地质分析测试技术的最新进展进行了简要评述:为满足海洋区域调查、海岸带地质调查的需要,建立了以大型分析仪器为主的多元素同时分析海洋地质样品的快速高效分析方法体系;针对新能源天然气水合物样品,开展了异常识别测试技术和应用测试技术研究,建立了用离子色谱法快速测定孔隙水中阴离子Cl-、Br-、SO42-和阳离子Na+、NH4+、K+、Ca2+、Mg2+ 的方法,开发出了以声学、电阻、时域反射(Time Domain Reflectometry, 简称为TDR)三种探测技术为主的适用于天然气水合物模拟实验的探测新技术;对于海洋沉积物中有机污染物样品,采用复合固相萃取净化柱,对海洋沉积物萃取液样品进行净化分离,依次选用正己烷和正己烷-二氯甲烷混合液淋洗固相萃取净化柱,可有效保留基体杂质,实现了海洋环境地质调查中基质复杂沉积物样品的同时净化、分离与测试,可显著提高实验效率;同时在大洋矿产样品分析技术、海洋地质标准物质研制、船载与原位化学探测技术等方面也取得了重要进展。本文还提出在海洋调查和监测的应用中,船载及原位测试技术将愈趋重要,加强海洋化学传感器的性能和检测集成化技术是今后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复合地基是通过褥垫层的调整作用,充分发挥桩间土的承载作用,使桩土共同承担荷载的地基。基于复合地基的实际工况,设计了一种单桩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系统,既体现了褥垫层的调整作用,又可测得复合地基中桩体、桩问土、复合地基的荷载与其相应的沉降,同时可得出复合地基受力过程中桩土荷载分配过程与桩土应力比,提示了复合地基工作机理。通过工程实例测试,探讨了复合地基的工作机制,为复合地基的科研、设计与检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王颖 《城市地质》2009,4(2):35-39
遥感技术具有宏观、快速、准确、动态、多时相等特点和优势,可以为城市地质环境调查提供有效的技术方法和研究手段。本文主要结合北京地质环境及其调查监测工作,对地质环境遥感调查与监测应用性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8.
样品测试是研究岩溶区水工环问题的重要手段。岩溶区交通不便利、样品运输困难以及测试单位处理样品不及时,导致样品测试存在不同程度的滞后,现有研究还不能有效解释"测试滞后"对岩溶水样性质有何影响。为此,本文以云南宣威市一典型岩溶泉水为研究对象,通过离子色谱仪、原子发射光谱仪等测试手段,对同一时间点采集的泉水样品按照时间序列对K+、Na+、Ca2+、Mg2+、Cl-、SO2-4、HCO-3、pH、NO-3、CO2(fs)共10项指标进行对比实验,探讨"测试滞后"对岩溶水样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岩溶水样放置过程中,各指标A类标准不确定度为0. 02~1. 83,HCO-3、Ca2+不确定度值显著高于其他指标; Shapiro-Wilk正态性检验结果显示pH、K+、Mg2+、Cl-、NO-3服从正态分布;随着时间变化,各指标相对偏差变化范围0%~57. 38%,其中pH、Ca2+、SO2-4、NO-3的相对偏差在允许误差范围之内; 10项指标均值含量与变异系数总体呈显著负相关性(Spearman相关系数为-0. 709,P 0. 05),变异系数为Na+ K+ CO2(fs) Mg2+ Cl-SO2-4 Ca2+ HCO-3 p H NO-3,揭示测试滞后对不同指标的影响程度不同,其中对质量分数低的指标影响尤为突出。在整个实验期间内,水样水质变化可分为5个阶段:以各项指标未出现明显变化的初期稳定阶段(0~3d),以Na+、K+、Mg2+三项指标出现显著变化的初步变化阶段(3~5d),以多项指标发生较为显著变化的混合变化阶段(5~17d),以微生物作用为主的细菌潜在影响阶段(17~35d),以水质趋于稳定的相对平衡阶段(35~75d),其中"细菌作用"和"碳酸平衡作用"是岩溶水样放置过程中存在的两个重要作用机制。研究结果可为提高岩溶水样测试质量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种简便、经济,同时相对精确的检测方法,高应变检测技术在房屋建筑、市政桥梁、港口水工等工程的基桩承载力、完整性检测及打桩监测中得到了广泛地应用,但是无论是仪器设备等硬件抑或是信号采集、数据分析等软件,仍然存在许多局限性与不足。为了改进检测方法,提高准确度,从多个方面介绍了高应变检测技术的现存问题与改进方向,以期推动该项技术的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20.
Geoenvironmental concerns involve unsaturated soils in problems like soil contamination, waste disposal and ground-atmosphere interactions. This paper deals with the two first points. To tackle geoenvironmental problems in unsaturated soils, it is necessary to identify experimentally the retention and transfer phenomena that govern the movements of fluids and chemical species in the unsaturated soil. Some of the experimental techniques used in unsaturated soils can be adapted to face these problems, but extensions accounting for the various physico-chemical processes involved in soil contamination and waste disposal are necessary, including temperature effects and the mechanical couplings resulting from the changes in temperature and chemical concentrations. After an introduction to the geoenvironmental problems that are related to unsaturated soils, the paper presents a series of experimental developments carried out in relation to retention and transfer properties of water (pure or with dissolved species), hydrocarbons and gas, also accounting for temperature effects and chemical effects. The techniques presented are applicable to soil contamination and waste disposal, with a special concern addressed to nuclear waste disposal, in which the effects of desaturation of the geological barrier together with the unsaturated nature of compacted engineered barriers appeared to be quite importa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