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矿区GPS网坐标转换的高崩溃污染率抗差估计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高崩溃污染率抗差估计,将GPS网由WGS-84坐标系下的坐标转换成局部坐标系下的坐标,不仅能识别不稳定的地面基准点,而且对所产生的形变大小能作出近于实际的估计,从而保证了求得的坐标转换参数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决建筑物LiDAR点云数据震害信息定量分析中坐标系转换的问题,对经过滤波、去噪、分割提取的建筑物独立墙面LiDAR点云数据进行了三维坐标转换,并与仪器配套软件的转换结果进行对比验证,坐标系转换算法的结果与x轴方向水平线吻合,优于软件转换结果。该方法的建立降低了数据处理过程中人为误差因素,提高了地基LiDAR点云数据坐标系转换的精准性和准确性,有助于提高震后建筑物LiDAR点云数据处理分析的效率,为后期建筑物震害信息定量分析判定奠定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
新疆克孜尔水库诱发地震的形成条件和诱发机制问题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翟世龙 《内陆地震》2002,16(1):89-96
克孜尔水库自 1991年 8月下闸蓄水后 ,穿过水库大坝的 F2 活断层 (克孜尔活断层 )出现了水平和垂直形变的特大异常变化。分析后认为是前期水库施工开挖土石方、填筑土石方及水库蓄水引起地面负荷变化的综合效应所致 ,同时地震活动规律也产生了与形变同步的异常变化。综合测震、水文、地质分析认为 :1水库蓄水可以诱发地震 ,震级主要在 MS3.0级以下 ;2蓄水诱发 F1活断层 (却勒塔格活断层 )上中等地震的可能性比较大 ,而诱发 F2 活断层上中等地震的可能性则很小  相似文献   

4.
《近畿的活断层》一书并不是被略称为日活的《日本的活断层》或《新编 :日本的活断层》的近畿编。该书是度过 1 995年兵库县南部地震后的忙乱时期 ,离震灾至今 5年来 ,由活断层研究人员陆续发表的新成果 ,是最重要的成果之一。日活 ,价钱昂贵 ,搬运也不方便 ,但仍是建议地震学研究人员 ,各地方自治体和土木、建筑有关人员身边必备的书。日活的活断层图是把 1 / 2 0万的地图缩小60 %而成的 ,《九州的活动构造》(东京大学出版会 ,1 989)是把 1 / 5万的地图缩小 60 %而成的图 ,活动性高的活断层密集地分布于近畿地区。例如 ,打开这本书的“神户…  相似文献   

5.
旋转椭球面上的应变与转动张量表达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旋转椭球体面上某点为原点建立一个大地坐标单位活动坐标架. 通过平移, 使活动坐标架的原点与以椭球中心为原点的笛卡尔单位标架的原点相重合. 然后再通过两次标架旋转, 使活动坐标架与笛卡尔单位标架完全重合. 本文给出了使两个单位标架相重合的转换关系式, 以及该点位移在两个单位标架中的坐标转换式; 在此基础上, 考虑该点的位移及活动坐标架皆为该点大地坐标的函数, 经复杂推导, 分别给出了该点位移向量的微分在大地坐标系中的分量以及该点分别沿坐标曲线的弧微分表达式, 继而导出了该点的位移梯度矩阵; 最后推导出了椭球坐标系的应变张量与转动张量表达式, 并对转动张量的几何含义进行了较详细的解释, 且采用曲面理论对球面与椭球面的应变张量间的内在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柏美祥 《内陆地震》1992,6(2):206-216
地震构造系潜在震源区的蕴震及发震构造,也是地震所产生的断层和形变带,受活断层及活动褶皱控制。 新疆主要的地震构造位于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相碰撞的喜马拉雅碰撞带的后陆,多在碰撞期后形成。这些碰撞期后构造就是新疆主要的地震构造,分布于羌塘板块、冈底斯板块、哈萨克斯坦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相互碰撞地段,即塔里木盆地南北缘、准噶尔盆地南缘及东北缘、伊犁盆地两侧、塔什库尔干谷地、布伦口各地以及鲸鱼湖盆地南缘。 从新疆历史地震断层或形变带的时间及空间分布来看,其活动顺序为:1716年特克斯活断层→1812年喀什河活断层→1842年巴里坤洛包泉活断层→1895年塔什库尔干活断层→1902年托特拱拜孜—阿尔帕勒克活断层→1906年准噶尔盆地南缘活断层→1914年鄯善碱泉子活断层→1924年阿尔金活断层→1931年可可托海—二台活断层→1985年卡兹克阿尔特活断层,反映了地震构造活动的新生性及迁移性。7—8级地震迁移距离为120—1340km,平均为640km。这些地震构造一般都发生过多次古地震,其平均复现期为千年左右。由布伦口活断层、策勒活断层、木孜塔格—鲸鱼湖活断层及霍尔果斯—吐谷里活断层上古地震断层的发现,拜城、库尔勒、吐鲁番和木垒古地震遗迹的展布,以及地震迁移规律等表明,今后十年北天山、南天山  相似文献   

7.
《地震地质》1991,13(1):53
地震预报和工程建设开展,有力地推动和促进了对活断层的广泛调查和深入研究。从另一方面看,近20年,特别是近10年来的活断层研究成果,又使人们对地震发生的构造环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更明确的认识,对工程场地断层活动性评定有了更科学的依据和更有效的方法。正是在上述背景和基础上编写出来的《活断层及其工程评价》一书,系统地反映了活断层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发展动向。 全书共分5章,系统阐述了活断层基本特征、地质灾害、调查方法及其工程评价原理、方法和实例。第1章介绍活断层含义和习性,第2、3章叙述活断层可能引起的各种灾害和14种调查方法,第4、5章论述活断层工程评价的主要问题、方法原理和评价实例。作者提出了对活断层准确度、活动度和危险度等概念含义的  相似文献   

8.
可视人数据集是人体解剖结构的基础信息数据集.为了确定人体结构在三维空间中的准确定位以及在不同个体之间便于比较,文中提出和建立了可视化人体的整体坐标系统.以通过耻骨联合上缘中点的水平横切面为标准原点平面,将人体分为上、下部:上部包括头,颈、胸、腹、上臂、前臂等重要部位;下部包括骨盆、下肢和手.人体的整体坐标系可以确定人体重要结构的每一个体元的空间绝对坐标及相对坐标,在图像的分割、匹配、重建中起重要作用.通过坐标系统的变换,人体整体坐标系统可以方便地应用于临床的定位定量诊断,手术导航,放射定位治疗以及人体运动功能等领域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托里活断层、达尔布特活断层、独山子—安集海活断层及霍尔果斯—卡子湾活断层是塔城地区主要的全新世活断层,均有过多次古地震活动。自1977年以来,4级以上地震活动的空区在裕民县西北。据活断层古地震活动复现期及地震活动围空特点分析,今后10年北天山或塔城西北可能有发生6级左右地震的危险。  相似文献   

10.
声波剖面方法由于具有很高的分辨率和信号发射频率,可以获得高品质的地层剖面(图1),能够显示出沉积地层的结构与构造特征,广泛用于工程地质勘探和活断层探查,经过在渤海湾活断层探测试验中证明声波方法对海域和沿海平原活断层时代判断十分有效,能够分辨小断距断层,资料连续性好,直观性强,探测工作效率高,适合于活断层探测及地震危险性评价、海洋工程、核电站选址的等项目.  相似文献   

11.
地球物理勘探工作需要三维坐标为其定位,尤其是重力勘探,对高程有较高的要求。作为一种先进的现代化测量技术,GPS能实时提供高精度的平面坐标,但因其使用W G S-84坐标系统,高程为大地高,没有实际的地球物理意义。地球物理勘探用的是正常高,故GPS测量的大地高无法直接使用。若联测高程,不仅增加工作难度,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也将大大增加。本文以长江中下游某些地区地球物理矿产勘查为例,介绍利用广义线性拟合法来获取高程。该模型不仅能对拟合结果进行评价,亦能评价模型参数的优劣。  相似文献   

12.
川西地区地壳形变和断层位移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地测量资料的分析表明,川西地区的地壳形变和断层位移活动沿着已发展成为块体边界线的鲜水河断裂带—安宁河断裂带—则木河断裂带表现为最强,两侧块体内的断裂活动相对次之。区内的现今形变活动趋势仍继承着晚第四纪以来新构造活动的格局,地震形变是现今形变的最佳表现,断层位移活动具有显著的不均匀性。  相似文献   

13.
The Kuril-Kamchatka subduction zone is the most mobile and seismically active region in Northeast Eurasia. The Kuril island arc is one of the few tectonically active regions, where until recently there had been no space geodetic network. The first GPS stations were installed on the Kamchatka Peninsula in 1997, and on the islands of the Kuril arc from Kamchatka to Hokkaido, in 2006. The collected geodetic data allowed us to reveal the geometry of the interplate coupling along the whole Kuril-Kamchatka arc, and also to estimate the source parameters and their features for a number of major earthquakes in this area.  相似文献   

14.
以青藏高原北缘及东北缘的柴达木-祁连山地块内的活动断裂、由断裂所围限的微小块体为研究对象,系统收集整理区内活动断裂定量参数和GPS速度场等资料,使用球面应变率计算方法分析研究区内GPS 速度场得到现今构造应变率场,讨论区内最大剪应变率、面膨胀率与旋转率等参数与区域构造变形之间的关系;同时,依据区内详实的活动断裂资料建立精细的微小活动块体模型,利用Backslip模型反演断裂所围限的各个块体边界断裂的滑动速率、块体内部统一应变率及块体欧拉运动学参数等,并与活动构造方法获得的滑动速率做对比;最后,讨论研究区内由GPS速度场所揭示的地壳运动变形模式.结果表明:(1)柴达木-祁连山地区地壳运动,在沿着山脉走向上具有带状区域分块运动特征,大范围内具有弥散变形特征;(2)青藏高原北部变形场应是通过不同断裂差异性相对运动、区域内部逆冲挤压和块体旋转共同作用的结果.从鄂拉山到古浪民勤一带具有强烈的逆冲活动,其两侧地壳块体分别具有逆向旋转的运动性质;(3)在研究区东部GPS速度场所呈现顺时针旋转的形态,应是处于不同地块边界处的中下地壳与地幔介质差异驱动机制对上地壳块体所产生的作用,并以近地表断层应变率积累形式表现的结果,是祁连山地块、阿拉善块体、鄂尔多斯地块等大型块体推挤旋转影响下的复杂运动学形态.  相似文献   

15.
《Journal of Geodynamics》2011,51(5):381-399
In this study we rigorously combine 18 old campaign GPS data sets from Greece covering the period 1994–2000. Although the majority of these old datasets have been analyzed and reported previously, it has not been possible to combine them into a single velocity field and apply strain analysis. Here a uniform, final coordinate solution is given by reprocessing 43 global, long-running International GNSS Service (IGS) sites together with 280 local sites. The 221 daily SINEX files are then combined in a least squares approach and the geodetic horizontal velocity field in ITRF2000 and Europe-fixed reference frame is derived. Two methods are used to compute the geodetic strain rates: (i) discrete estimates within contiguous polygons, and (ii) a continuous curvature surface fitted to the velocity field. The seismic hazard potential can be determined by comparing the geodetic and seismic strain rates. The published 300 year earthquake catalogue best describes the major active tectonic features at the scale of geodetic strain determination. The geodetic strain appears larger than the seismic strain for the majority of the region, suggesting that accumulated strain has not yet been released by earthquakes. The geodetic field is consistent with the detailed constraints implied by the observed orientations of faulting as these are given in the 300-year catalogue. We have shown that with the GPS dataset used in this work and following this processing scheme reasonable results can be obtained comparable with more recent studies, CGPS data and by recent earthquake activity.  相似文献   

16.
作为青藏高原南东向“挤出逃逸”的重要通道,青藏高原东缘中南部具有大型走滑断裂广泛发育和地震活动强烈而频繁的特征.本文使用线性球面块体模型理论,在前人活动地块研究的基础上吸收新近研究成果,建立研究区三维块体几何模型,使用1999—2007年的GPS数据反演得到青藏高原东缘中南部主要活动断裂滑动速率.使用反演得到的滑动速率和最优断层闭锁深度估算了川滇菱形块体主要边界和其内部断裂的地震矩积累,并利用历史强震目录估算了地震矩释放,在比较两者差异的基础上得到了研究区地震矩亏损(未释放的地震矩)较大的断层和断层段,该结果可以作为研究区强震中长期危险性研究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跨断层的定点地壳形变研究及发展前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新世纪内,在空间测地技术发展的同时,在现代地壳形变的监测和研究工作中,传统的大地测量方法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全自动激光测量方法(EDM)将是常规的跨断层定点的壳形变监测技术主要的发展方向。日本学者在20世纪90年代前后发展起来的中距离EDM观测台获得了良好的成果。台湾花莲跨花东断层的EDM观测台揭示了9.21大地震有明显的中期和短临前兆,实践证明,这种方法不仅在成果质量和观测精度上可以和GPS相  相似文献   

18.
山西带形变监测场地情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山西带跨断层短水准流动测量场地、定点台站跨断层水准场地和区域流动GPS场地及分布情况进行了调查、汇总和分析。调查了10个流动水准测量场地和4个定点台站水准测量场地,所跨断层绝大多数走向为北北东至北东向,多具有右旋正走滑活动性质,反映了山西带总体构造特征。同时发现,偶有近东西向断裂或北西向断裂与其互相切割,应该是容易造成应力集中的地方。整个山西带布有区域GPS观测点40个,每年正常观测1次的有39个,点距多为几公里到几十公里不等,在整个断层带上的分布比较均匀,并已积累了十几年的流动观测资料。结合地质资料和历史地震的活动特点,认为山西带再次孕育强震的可能性较大,这些多手段形变测量场地的布设情况、时间和空间上的相互联系及多年复测资料的积累对强震预测研究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差分GPS方法在城市活断层探测中的应用探讨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使用差分GPS方法, 测量西宁盆地内部各级阶地参数, 对比野外阶地特征, 探讨区域新构造时期活动特征, 以及西宁城市周缘活断层的分布及活动特征。 通过这一区域的实践, 认为DGPS方法能够快速、 精确的获得区域内阶地面的坐标和高程, 是确定弱活动或隐伏断裂的可行方法。 南川河断裂错断T3、 T4、 T5阶地, 断裂的活动时间为T3阶地形成后, T2级阶地形成前的0.10 Ma B.P.至0.05 Ma B.P.。 垂直断距15~20 m, 最小垂直活动速率约为0.30 mm/a。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分析了2011年3月11日发生的Mw9.0日本东北地区太平洋近海地震对亚洲地区和韩国国内GPS卫星常年跟踪站的位移影响.为此,利用了日本东北地区太平洋近海地震发生前后两周(2011年3月4日到3月18日)的GPS站点数据,包括震中附近地区(韩国,中国,中国台湾地区,日本和俄罗斯)55个GPS卫星常年跟踪站和284个IGS 全球跟踪站,并采用GAMIT/GLOBK软件进行处理和平差,估算出所有GPS站点的同震形变.结果显示,日本东北地区太平洋近海地震引起的同震形变影响在亚洲地区比较明显,包括日本和附近国家,距离震中2702 km的中国武汉(WUHN)站也观测到同震形变.为精确分析日本东北地区太平洋近海地震对韩国国家大地控制网的影响,通过GAMIT/GLOBK软件计算出韩国GPS卫星常年跟踪站之间的基线长度变形,并分析出弹性变形量.结果表明:大部分GPS站点均向震中方向膨胀,且向震中的垂直方向收缩.由日本东北地区太平洋近海地震导致的最大剪应变达到韩国国家大地控制网年均变形率的约7倍,对韩国的地壳产生14.5~57.7 mm的水平位移,并导致韩国国家大地控制网产生弹性变形.因此,在不及时更新维护韩国国家大地控制网的情况下,GPS测量成果将会发生最大20 mm的位置误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