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8 毫秒
1.
竺可桢是我国现代气象科学的奠基人,也是我国农业气象科学的启蒙者。他对我国农业气象理论的创立与发展、农业气象工作的开展与普及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他一向重视气象工作为农业服务和农业气象工作。早在1916年,在他的第一篇气象论文中就体现了这一思想;1921年,他在建议“我国应多设气象台”时,首先讨论的是“气象台与农业”;1922年,又指出“气象与农业之关系,至重且要。……气象在农业上实占  相似文献   

2.
在我省商品粮大县──铁岭市昌图县县政府,提起县气象局局长杨立山,那可是无人不竖大拇指,用他们主管副县长李志刚的话说,“老杨真是人民的好公仆”。若不是和调研组下去调研,我们还真不知道一向默默无闻的老杨的“内情”。老杨是位名副其实的老气象工作者,至今已在气象部门度过了36个春秋。几十年的沧桑岁月,没有改变他对气象事业的追求。老杨1961年7月毕业于辽宁省气象学校,当年8月参加气象工作。当时正赶上三年困难时期。对于独居外地的他,日子的确不好过。沈阳的老父亲爱怜儿子,几次来信劝他回家种地,他毅然回绝了,他要用自…  相似文献   

3.
公仆的本色──我党气象事业的创始人之一傅涌泉同志回涌泉同志是我党延安时代气象事业的创始人之一.他1924年出生于湖南省近江县,1938年来到革命圣地延安.他先后在延安保育小学、延安自然科学院、抗大七分校学习,1944年加人中国共产党,1946年2月调...  相似文献   

4.
中央气象局第一任总工侵师──程纯枢程纯枢(1914~)著名气象学家、中央气象局副局长兼总工程师、。国家气象科技会员会顾问、‘中国气象学会理事秘书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现改称院士)。程纯枢1936年,从清华大学地学系毕业后,就怀着一种强烈的探求大自然奥秘的愿望,奔上泰山之巅,从事高山气象和日射的观测研究。三年后,他又不畏艰难险阻西上华山,建立测候所.40年代后期,他离开重庆中央研究所到中央气象局(国民党时期),从事气象管理和技术指导工作,后到美国留学。在我国政局发生天翻地覆变化之际,他毅然留守在上海气象台…  相似文献   

5.
第一位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赵九章赵九章是中国著名的空间物理学家、地球物理学家、气象学家.赵九章,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35年赴德国柏林大学学气象,1938年获博士学位.1938年~1949年曾任清华大学教授兼航空研究所高空气象台台长,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员兼所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成风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气象组组长、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赵九章长期从事科学研究工作,促进了现代气象学,地球物理学等学科在中国的发展,并在他的倡导下,开创了中国空间物理学方面的…  相似文献   

6.
竺可桢是我国现代气象科学的奠基人,也是我国农业气象科学的启蒙者。他对我国农业气象理论的创立与发展、农业气象工作的开展与普及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他一向重视气象工作为农业服务和农业气象工作。早在1916年,在他的第一篇气象论文中[1]就体现了这一思想;1921年,他在建议“我国应多设气象台”[2]时,首先讨论的是“气象台与农业”;1922年,又指出“气象与农业之关系,至重且要。  相似文献   

7.
旬阳气象站建在县城以北的丹凤岭上,人们很少知道它准确的位置,更甚少知晓有一位气象工作者,他就是扎根山区40年的省级先进工作者,国家级优秀观测员,首创全地区“250班测报无错情”,扎根山区、默默奉献的气象工程师杨继仁同志。杨继仁同志是湖南省武岗县人,1958年毕业后背上行李卷来到旬阳,开始了他人生的创业里程。当时他,一个不到20岁的小伙子,要在远离城区荒无人烟的山顶上建起气象站谈何容易!就连一日两餐都很难保障。但他没有被困难所吓倒,顶风雨冒严寒选站址、运器材,经过两个月苦战,1959年2月1日“旬阳县气象站”正式…  相似文献   

8.
20世纪 80年代初毕业于气象专业学校的王前 ,就立志在气象事业有所作为。 2 0多年来 ,他从一名普通的气象人到副局长、局长 ,气象事业一直是他恋恋不舍的事业。特别是 2 0 0 0年他任鄂尔多斯市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以来 ,过硬的工作作风在全市气象部门的干部群众中有口皆碑。“  相似文献   

9.
在农民的心目中 ,他是一位知心朋友、科技专家。在农村的广阔天地里 ,他有永远研究不完的课题。他就是凌源市气象局农业气象工程师、市政协委员周国华。耕耘在大农业的广袤土地上———记凌源市气象局工程师、市政协委员周国华  ○本刊记者 王奉安周国华 ,1 95 9年生 ,高高的个子 ,衣着朴素 ,性格内向 ,为人谦和。他于 2 0世纪 80年代初毕业于辽宁省气象学校 ,那时我正在该校任教 ,给他们班上了两年气象专业课 ,他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他并不满足中专学历 ,工作几年后又考入南京气象学院农业气象系取得了大学专科文凭。周国华的最可贵…  相似文献   

10.
张乃召(193~1979),中央军委气象局副局长、中央气象局副局长、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世界气象组织第一任常任代表、世界气象组织执委会第一任中国委员。张乃玲同志足中国共)全党领导下气象上作最早组织项导之一。1939年4月参加人民解放军,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调延安工作,1944年9月调中央军委开始从字气象工作。随即任华北通市专科学校气象、通讯训练队队长。他受项任务后,立即从部队抽调了葛全民、朋友顺、周文彩、王振海、陆汉欣、房上奇等21名报务员,在“鉴仙胜境”的延安清凉山上办起了我军0批\象人员训练…  相似文献   

11.
由中国气象局组织,温克刚为编辑组组长,陶诗言院士任主编,叶笃正院士作序的《涂长望文集》,已于近日由气象出版社出版。 涂长望先生( 1906~1962)是中国近代气象科学奠基人之一,中国长期气象预报的开拓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事业的主要创建人,是新中国首任气象局局长。在涂长望先生的领导下,新中国气象事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 涂长望先生研究中国气象,无论是起点还是所达到的水平都是很高的。早在20世纪30年代,他的《大气运行与世界气温之关系》的论文,就引起国际气象界的瞩目;40年代,他的《中国夏季风之进…  相似文献   

12.
今年花胜往年红素女长岭县气象局纪行1992年10月,宋玉发就任吉林省气象局局长后,踏察全省基层台站,触目所及,大多陈年旧宅,干部、职工在艰苦的环境下工作和生活,人,C思变,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程度。他深有感触:振兴吉林气象,气象业务现代化要搞上去,台...  相似文献   

13.
1991年被国务院授为有突出贡献的气象学家张学文研究员,1935年2月出生于天津市,回族,1953年就读于北京大学物理系气象专业,从此开始了他的气象生涯,到今年恰是“五十大庆”。在北大,他是比我高一届的学兄,在新疆气象局,他是比我早一年(1957年)工作的师兄。我们俩相识很早,相知颇深,相濡以沫,相得甚欢。因此,我比较了解他的50年,这是充满坎坷的50年,是顽强拼搏的50年,也是硕果累累的50年;是为推动气象科技进步、为开发建设新疆做出重要贡献的50年。他可圈可点之处很多,而给我印象最深、让我最为敬佩的一点,就是他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坚持创…  相似文献   

14.
中国气象学会全国科普经验交流会,在小春城贵州安顺市召开了,参加会议的120多名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代表中,有一位30多岁农民气象员。是唯一不拿国家工资的代表,他叫吴龙山,是广西鹿寨县龙江乡拉吉村的农民。他从1970年开始自学气象知识,应用气象科学为农村种田服务,从未间断。1980年9月作为先进个人出席了在杭州召开的全国气象科普表彰会;1984年又被评为全国农村科普先进个人,受到了中国科协的奖励和表彰。  相似文献   

15.
仇永炎 《气象学报》2001,59(5):513-514
李宪之教授,我的老师,继竺可桢先生之后,他与涂长望、赵九章等先生共同开创了中国气 象教育与科研事业,是中国气象科学奠基者、开拓者之一, 1904年出生于河北赵县,1924年考入北京大学,1927~1930年参加中国西北科学考查团,负 责水文气象考察,后去德国柏林大学学习,1934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从事两年研究,1936 年回到清华大学地学系气象组任教,次年任教授。抗战期间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授,并 在云南大学、空军测候班兼课。1946年任清华大学新建的气象系教授、系主任。为了维护这 个新生系,牺牲了清华大学派其出国进修的机会…  相似文献   

16.
他,金鸿祥.今年58岁,现任湖北省气象局副总工程师.在气象战线上,整整奋斗了33个春秋.他从1951年开始涉足气象,便全身心地投入到了这项  相似文献   

17.
来自苹果基地的报告王志学,郑志孝,李晓红1995年,4月,宜昌,第三次全国气象服务工作会上,一个关中汉子发言,向领导和代表汇报组建县多村三级元线科技广播网络情况。他的发言,受到热烈欢迎,引起强烈反响。纷纷称赞他们闯出了一条在村气象科技服务的新路子。这...  相似文献   

18.
风雨耕耘录──记吉林省扶余气象局农业气象工程师张立华尹立武年逾不惑的张立华,生肖属虎,干起工作来也有一股虎劲。从事农业气象工作十多年,在风风雨雨中耕耘,他曾两次被国家气象局授与“优秀测报员”称号,被吉林省人民政府记大功一次,被吉林省气象局破格晋升为工...  相似文献   

19.
《大气科学》2001,25(3):371
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教育家、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教授李宪之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01年3月20日在北京逝世,终年97岁。 李宪之先生早年留学德国,获得博士学位,20世纪30年代回国,先后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任教,曾任清华大学气象系主任、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大气物理教研室主任。他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两半球大气相互作用的观点为其后的大气观测事实所证明,得到国际气象学术界公认。他培养的一代又一代学生,今天已经成为我国气象界的栋梁。一直到90岁高龄,他仍潜心钻研、笔耕不辍,受到广大师生敬重。 李先生一生…  相似文献   

20.
李春云高级工程师 ,1 962年从北京气象专科学校毕业后响应党的号召 ,支边来到内蒙古地区工作。他长期工作在基层 ,艰苦奋斗 ,克服各种困难 ,扎根于内蒙古的气象事业。他几十年如一日 ,积极从事气象现代化建设和气象服务工作 ,刻苦钻研业务 ,对技术精益求精 ,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曾多次获得地方政府、区局、国家民委、劳动人事部、中国科协表彰和荣誉证书奖励。李春云来到内蒙古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深深地认识到 ,中专毕业的学识是难以做好气象科技工作的。因此 ,1 964年 8月该同志就考取了北京大学气象函授班学习。即使在动乱年代 ,也是一边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