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半圆型结构冰压力的物理模拟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DUT-1非冻结合成模型冰开展1:25冰对半圆型构件的物理模拟试验研究. 首先用简单的斜面构件的物理模拟试验检验了整体试验装置和技术设备的可靠性, 然后以同样比尺进行2种冰厚在5个不同水位条件的系列试验, 获得了模型冰排在半圆型构件前的破碎堆积现象和作用于构件上的水平和垂直作用力过程.结合实测模型冰物理和力学指标, 通过优化组合, 拟合出半圆型防波堤冰荷载的试验公式. 这些公式包含了冰对半圆型结构的弯曲破坏作用力、挤压破坏作用力及爬坡和堆积作用力.  相似文献   

2.
DUT-1合成模型冰的弯曲强度和弹性模量实验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依据渤海海冰物理和力学特征值和国内水池实验室能力,以1:10~1:30比尺要求,发展了DUT-1合成模型冰.文中简介该模型冰的理想参数、成分和制备过程.就其弯曲强度和弹性模量进行系统的实验分析.通过500多次弯曲实验,获得该模型冰在不同加载速度下的破坏方式,各向同性证据和弯曲强度为35~65kPa和弹性模量平均53MPa的结果.并且得到弯曲强度和弹性模量在实测湿密度范围内呈递增关系,浸水模型冰性能稳定时间超过4h,弹性模量与弯曲强度之比82%超过2000.  相似文献   

3.
李锋  胡玉镜  岳前进  毕祥军 《冰川冻土》2003,25(Z2):322-325
依据原型结构现场测量和有限元法, 对锥体结构动冰力的速度效应进行了定性分析.试验结果显示, 动冰力随冰速增加的趋势与冰排弯曲破坏由楔梁型向板型的转型过渡相联系.当冰排开始向非弯破坏转变后, 冰速效应不再显著.论证了动冰力分析应按照冰变形和破坏模式的转变趋势进行定性地分类.通过等截面梁模型有限元分析, 证明冰速对冰梁断裂长度有影响, 随梁端位移速度的增加, 断裂长度趋向于减小.  相似文献   

4.
基于海冰物理和力学参数的渤海冰工程分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志军  卢鹏 《水科学进展》2004,15(5):598-602
根据渤海海冰物理和力学参数分布建立渤海海冰工程分区.其特点是将作用到相同直径或宽度的直立结构物上冰的作用力范围相同的区域划分为同一分区内,因此不同重现期设计冰厚度和峰值压缩强度之积作为区划指标.为了获得不同重现期渤海海冰物理和力学性质参数,利用渤海历史资料建立用气温、水温、冰期和冰厚表达非变形平整冰层和冰样温度、盐度、密度的关系,进而获得冰的孔隙率;利用渤海海冰单轴压缩强度同孔隙率的试验关系计算相应峰值压缩强度;然后发展渤海不同重现期平整冰层物理和力学参数的平面分布.在此基础上以新区划指标做不同重现期的海冰工程分区.作为新区划的实例,给出25、50、100年重现期的渤海海冰工程分区.  相似文献   

5.
环渤海海冰弯曲强度的试验测试及特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渤海冰区油气开发中,海冰物理力学性质对海洋结构设计、海冰动力学过程均有重要影响.目前,随着渤海冰区锥体海洋平台的增加,对海冰弯曲强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对环渤海沿岸9个测点的海冰弯曲强度进行了现场和室内测试,同时对影响海冰弯曲强度的海冰盐度、温度进行了测试;分析了莱州湾、辽东湾西岸和辽东湾东岸等不同测点海冰弯曲强度的...  相似文献   

6.
渤海海冰和海洋的动力相互作用模拟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苏洁  吴辉碇  高郭平 《冰川冻土》2003,25(Z2):292-298
利用冰-海洋动力耦合模式, 对渤海海冰和海洋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和模拟试验.耦合模式中的海洋模式采用普林斯顿海洋模式(POM), 冰模式采用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预报中心(NMEFC)的渤海海冰业务化数值预报模式.通过模拟研究, 分析了M2分潮对海冰质点运动轨迹、冰外缘线位置、瞬时冰速和冰厚分布的影响; 同时探讨了海冰对冰下海洋的动力作用.  相似文献   

7.
采用第19次中国南极科考采集的冰芯样品、 数据, 基于海冰的"冻结日"记录, 使用海冰一维热力学模型来计算纳拉海峡固定冰的生长厚度. 考虑气象条件以及冰情观测结果, 将该模型的计算海冰厚度和实测厚度进行比较发现, 在纳拉海峡存在着多年生长的海冰. 对采集于南极洲中山站附近纳拉海峡的固定冰冰芯样品进行结构、 盐度和稳定氧同位素(δ~(18)O)分析, 获取了海冰的结构和盐度剖面特征、 冰芯雪冰、 附加冰的含量、 雪冰中的雪以及全部冰芯中雪所占的百分比. 结果表明: 样品冰芯具有典型的海冰特征结构, 如柱状冰水平方向的C轴以及上部粒状冰层和下部柱状冰层结构特征, 部分柱状冰中间存在着粒状冰夹层; 盐度和δ~(18)O剖面也显示了多年冰生长的证据. 海冰的结构和氧同位素特征表明, 纳拉海峡固定冰的生长主要受热力学过程控制, 其结果和2000年1月至2003年2月人工冰情观测结果一致, 观测中没有发现冰脊、 叠置等动力过程. 附加冰在冰芯中所占的比例平均为5.01%. 使用不同的同位素标准来区分雪冰层, 估计研究区域平均有多达16.4%~37.9%的雪冰, 海冰粒状层中雪的部分约占全部冰厚度的0.8%~23.5%.  相似文献   

8.
南极纳拉海峡固定冰生长、结构、盐度和氧同位素组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第19次中国南极科考采集的冰芯样品、数据,基于海冰的"冻结日"记录,使用海冰一维热力学模型来计算纳拉海峡固定冰的生长厚度.考虑气象条件以及冰情观测结果,将该模型的计算海冰厚度和实测厚度进行比较发现,在纳拉海峡存在着多年生长的海冰.对采集于南极洲中山站附近纳拉海峡的固定冰冰芯样品进行结构、盐度和稳定氧同位素(δ18O)分析,获取了海冰的结构和盐度剖面特征、冰芯雪冰、附加冰的含量、雪冰中的雪以及全部冰芯中雪所占的百分比.结果表明:样品冰芯具有典型的海冰特征结构,如柱状冰水平方向的C轴以及上部粒状冰层和下部柱状冰层结构特征,部分柱状冰中间存在着粒状冰夹层;盐度和δ18O剖面也显示了多年冰生长的证据.海冰的结构和氧同位素特征表明,纳拉海峡固定冰的生长主要受热力学过程控制,其结果和2000年1月至2003年2月人工冰情观测结果一致,观测中没有发现冰脊、叠置等动力过程.附加冰在冰芯中所占的比例平均为5.01%.使用不同的同位素标准来区分雪冰层,估计研究区域平均有多达16.4%~37.9%的雪冰,海冰粒状层中雪的部分约占全部冰厚度的0.8%~23.5%.  相似文献   

9.
渤海航运中的海冰危害和防冰减灾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树祥  周森 《冰川冻土》2003,25(Z2):360-362
介绍了渤海的基本冰情, 特别是2001年冬季海冰给海上航运带来的灾害.根据多年实践经验, 从非结构和结构抗冰减灾两方面提出了防冰减灾的对策和构思.  相似文献   

10.
DUT-1非冻结合成模型冰的弯曲强度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简介了DUT-1非并结合成模型冰的功能,给出DUT-1模型冰的弯曲强度的测试装置和设备,讨论该模型冰在不同加载速度下的破坏方式和发生峰值弯曲强度的条件,通过悬臂梁上弯和下湾实验结果,说明DUT-1模型冰的各向同性,检验了浸水模型冰性能的稳定性和模型冰湿密度对峰值弯曲强度的效应。  相似文献   

11.
南极海冰和陆架冰的时空变化动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美国冰中心和雪冰中心提供的海冰资料和我国南极考察现场的海冰观测资料, 对南极海冰的长期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20世纪70年代后期是多冰期; 80年代是少冰期; 90年代南极海冰属于上升趋势, 后期偏多; 区域性变化差别大, 东南极海冰偏多, 西南极海冰即南极半岛两侧特别是威德尔海(Weddell Sea)区和别林斯高晋海(Bellingshausen Sea)的冰明显偏少.东南极和西南极海冰的变化趋势总是反相的.90年代后期普里兹湾的海冰明显偏多, 南极大陆陆架冰外缘线总体没有明显的收缩, 有崩解也有再生的自然变化现象.西南极威德尔海的龙尼冰架(Ronne Ice Shelf)和罗斯海冰架(Ross Ice Shelf)东部崩解和收缩趋势明显, 东南极的冰架也有崩解和收缩, 但没有西南极明显.陆架冰崩解向海洋输送的冰山对全球海平面升高有一定的影响.目前, 南极冰盖断裂崩解形成的冰山, 向海洋输入的水量可使全球海平面上升约14 mm.南极海冰没有随着全球气候温暖化而明显减少, 而是按照东南极和西南极反相的变化规律进行周期性的变化、调整和制约.  相似文献   

12.
The Big Ice     
Book reviewed in this article:
Fulton, Robert J. & Andrews, John T. (eds.) 1987: La calotte glaciaire laurentidienne-The Laurentide Ice Sheet. Géographie Physique et Quaternaire  相似文献   

13.
Ice is a component of frozen grounds that determines their rheological properties. Deformation and failure of ice under load are regarded by the authors as a single process due to the kinetics of defect development in the crystalline structure of ice.

Results of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s into the regularities of ice strain and failure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short-time creep are given in this paper. The experiments were to test ice for creep under a uniaxial compressive stress, using the emission—acoustic method of recording the microcrack formation.

It is shown experimentally that the ultimate strength of ice signifying a maximum stress after which ice deforms plastically, without passing into the stage of accelerated flow, is consistent with the stress under which the process of microcrack formation begins. It has been found that this limit is independent of temperature.

As a result of the study, an analytical relationship has been determined between defect number, stress and time, and an equation of ice strain has been deduced on the basis of statistical methods. This equation estimates temporal creep strain development, depending on stress,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ice and its temperature.  相似文献   


14.
15.
16.
冰雷达探测研究南极冰盖的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南极冰盖是地球上最大的陆缘冰体,其物质收支和稳定性对全球气候变化和海平面升高有重要的影响。冰雷达,或称无线电回波探测,是冰川学家调查南极冰盖冰下特征的主要方法。在过去的50年里,冰雷达被广泛用于测量冰盖厚度、内部构造和冰下地貌,这些参数是计算冰盖体积和物质平衡、重建过去冰雪积累和消融率以及冰盖动力和沉积过程的基础。现在,冰雷达测量覆盖了南极绝大部分区域,极大地提升了人们对南极冰盖和全球系统间相互作用的理解。首先,简要介绍了冰雷达及其技术发展,然后着重评述了冰雷达在探测研究南极冰盖厚度和冰下地形、内部反射层、冰下湖和冰下水系、冰床粗糙度以及冰晶组构上的进展。最后,对未来冰雷达探测研究南极冰盖的前景进行了展望,并给出我国的现状。


  相似文献   

17.
冰心包含大量的古气候资料和古生物学信息,这些信息对于从远古到现代的气候变化和生物进化都很重要。如何高效快速地获取无污染的冰心是极地科学家的一个重要课题。冰层空气反循环钻具采用双壁钻杆形成反循环通道,内管提供了从钻头底部到表面的冰屑和冰心的连续通道。钻具通过卡断机构卡断冰心,通过反循环通道不断运移冰心,从而实现连续钻具连续取心。本文采用ABAQUS软件对冰心卡断过程进行分析,运用XFEM断裂准则以及Explicit显式方法求解,选出适宜的卡断器尺寸和中心通道尺寸,从而得到更好的反循环钻进效果。  相似文献   

18.
基于微粒变化对崇测冰帽浅层冰芯的定年结果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冰芯年代学的建立, 对于稳定同位素定年方法失效的钻点尤为困难. 依据粒径在0.66~1.33μm之间的不可溶尘埃微粒的浓度垂向分布, 并结合阳离子Ca2 的浓度剖面变化, 实现了对崇测冰帽冰芯浅层的断代. 该冰芯钻自海拔6 532 m的冰穹顶部, 解析的18.7 m冰芯长度占到钻点冰层深度约2/5, 辅助的定年参数包括钻点表层5 a的实测净积累率和大气核试验的地层标志. 综合各种技巧定年, 崇测冰帽该冰芯覆盖的记录年代为1902-1992年, 最底部累积误差在±2 a(约为2%).  相似文献   

19.
国际冰研究与工程专业委员会及冰工程学术讨论会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桂芬 《冰川冻土》2003,25(Z2):207-209
介绍了国际水利工程与研究协会(IAHR)下属的冰研究与工程专委会(Section 4: Ice Research and Engineering)的概况, 并对第16届国际冰工程学术讨论会的简况进行了介绍, 同时对下一阶段冰研究与工程专业委员会的工作及第17届冰工程会议的重要内容进行了情况简述.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