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拉卡兰褶皱带中,发育于Ballarat-Bandigo冲断带中的低级变质砂、泥岩的宏观构造以间离劈理和人字形褶皱为特征,而且劈理在褶皱中呈扇形发育。劈理和褶皱的几何关系分析显示:劈理和褶皱的形成为压溶作用、压扁作用、弯曲作用和被动旋转共同作用的结果,而褶皱砂、泥岩中变形构造则以与压溶作用和再沉淀过程有关的显微构造为其典型特征。Fry法进行的全岩应变测量显示,褶皱砂岩的内部应变相当低(X/Z=1.40—1.83),褶皱应变格局给出变形机制的信息包括:缩短过程中的压扁作用和压溶作用、褶皱过程中由弯滑导致的层平行剪应变、以及褶皱后期发育阶段内弧区强烈的压溶作用。宏观构造、显散构造以及应变特征多方面信息证明:低级变质的沉积岩在褶皱变形过程中,压溶作用为一重要的变形机制。应变分解显示在30%—50%的总地壳水平缩短量下,弯曲导致的缩短最为14%—36%,压扁导致的缩短量为3%—14%,压溶导致的缩短量为8%—26%,而且压溶作用主要发生在褶皱内弧区。  相似文献   

2.
经历了复杂多期变形的片岩和片麻岩地区,褶皱形态及形成时代的判定是变质岩构造地质过程研究的难点之一。变斑晶内包裹物迹线记录了区域变质变形作用历史过程,可为通过野外露头观测难以确定的复杂褶皱形态判定提供新的研究途径。本文以美国科罗拉多州阿肯色河Texas Creek地区为例,尝试运用垂直于5期面理弯切轴的定向薄片中叠加面理(变斑晶包裹物迹线)由水平到竖直和由竖直到水平的几何形状变化,确定研究区内一个存在争议的复杂褶皱形态为背形,并推断该褶皱形成于区域内第1期变斑晶生长过程(约为1 500 Ma)中。  相似文献   

3.
藏北羌塘中部晚古生代增生杂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西藏中部羌塘变质岩带发育复理石碎屑建造和片理化玄武岩建造,都经历了强烈的构造置换作用;还发育早—晚古生代大理岩岩片、无根勾状褶皱和大理岩与蓝片岩组成的同斜褶皱,不同时代的榴辉岩呈岩块出露。这些地质体呈岩片产出,经历了多期构造叠加和置换,原岩总体为碎屑岩、泥质岩、硅质岩、碳酸盐岩及枕状玄武岩、辉长岩建造。宏观上发育明显的区域性置换面理,为典型的造山带增生杂岩。  相似文献   

4.
呼和浩特变质核杂岩伸展运动学特征及剪切作用类型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王新社  G.ADavis 《地质通报》2002,21(4):238-245
叠加于大青山晚侏罗世大型推覆体之上的呼和浩特变质核杂岩具有与经典变质核杂岩相似的几何形态和构造组成。核杂岩表面为多重拆离,南翼主拆离断层系控制了山前坡地地貌,北翼拆离系发生褶皱并呈分叉状。糜棱状岩带中的线理、面理和拆离断层面及其擦痕等构造要素产状协调一致,宏观同向伸展褶劈理(C′)产状与拆离断层一致,少数已扩展为断层;显微C′具有与宏观C′相似的特点,为同向伸展褶劈理扩展为低角断层提供了显微尺度依据。运动学标志,如不对称褶皱、不对称布丁、不对称眼球、S-C组构、石英条带斜交面理以及C′等,指示核杂岩拆离系发生了褶皱并且具有相同的上盘向南东的剪切运动。  相似文献   

5.
叠加于大青山晚侏罗世大型推覆体之上的呼和浩特变质核杂岩具有与经典变质核杂岩相似的几何形态和构造组成.核杂岩表现为多重拆离,南翼主拆离断层系控制了山前坡地地貌,北翼拆离系发生褶皱并呈分叉状.糜棱状岩带中的线理、面理和拆离断层面及其擦痕等构造要素产状协调一致,宏观同向伸展褶劈理(C‘)产状与拆离断层一致,少数已扩展为断层;显微C‘具有与宏观C‘相似的特点,为同向伸展褶劈理扩展为低角断层提供了显微尺度依据.运动学标志,如不对称褶皱、不对称布丁、不对称眼球、S-C组构、石英条带斜交面理以及C‘等,指示核杂岩拆离系发生了褶皱并且具有相同的上盘向南东的剪切运动.  相似文献   

6.
大别造山带西段南部构造几何学和运动学初步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红安—大悟地区构造填图的结果,结合室内显微镜分析,给出了研究区的构造演化序列、变形几何学特征和运动学方向。本地区经历了两期构造变形,早期变形(D1)是发生在地壳中部层次向北的韧性剪切推覆,形成了区域性、透入性的面理和线理构造,第二期变形(D2)是向较浅层次的向北东方向的逆冲推覆,形成了控制地层分布的区域性褶皱和各种露头尺度的小褶皱。结合已有的构造年代学结果,西大别南部的变形历史可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40Ma到225~210Ma的韧性剪切变形;第二阶段为早于195Ma的褶皱变形,二者均表现为总体由南向北的运动学特征,揭示出大别造山带折返过程的动力学背景。  相似文献   

7.
吉南早元古代集安群构造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国巍 《吉林地质》1994,13(3):39-45
早元古代集安群经历了三期构造变形,分别形成了三个特征各异的构造形迹组合。Ⅰ世代为层理褶皱组合,由平卧褶皱、轴面片理和韧性剪切变形带组成;Ⅱ和Ⅲ世代为片理褶皱组合,分别由各种位态的片理褶皱和轴面褶劈理、膝折面理组成;Ⅰ、Ⅱ世代的原始构造线方位均为近南北向,为近共轴叠加,但因Ⅲ世代构造的强烈改造,现今多变位为东西向。Ⅰ世代构造形迹组合的特征显示集安群的早期构造环境具有构造层次较深、以近水平韧性剪切变形作用为主导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鄣公山地区位处皖赣交界地带,区内广泛分布一套浅变质的陆缘细碎屑岩为主含少量火山物质的复理石建造体,大量高精度同位素测年数据显示,该浅变质地层形成于820~840Ma新元古代。经系统野外调查,在该地层中首次解析出5期褶皱变形,其中F1以原始层理(S0)为形变面形成的紧闭同斜、平卧等形态的露头尺度级片内无根褶皱;F2以早期构造面理(S1∥S0)为形变面的轴向近东西向开阔斜歪及同斜褶皱;F3属与大规模逆冲推覆构造相关的紧闭同斜或斜歪褶皱;F4为与燕山期花岗质岩浆热隆升有关的轴面北倾的透入性不对称紧闭下滑褶皱群;F5为分布于区域脆性平移走滑断裂带附近的倾竖褶皱,上述褶皱分别对应不同的构造变形旋回。本文重点阐述褶皱变形的几何学、叠加样式、变形序次、运动学特征,并对变形机制及大陆动力学等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笔者于1977~1978年,在温都尔庙铁矿南带460平方公里范围进行了1/5万地质填图.在此基础上对褶皱构造作了进一步的研究.通过露头观察、大比例尺草测及构造要素的统计分析(5864个面理和线理要素),按历史分析的观点,我们认为本区温都尔庙群属于加里东褶皱带并构成华力西褶皱带的基底,而本身的褶皱既不是复式背斜也不是复式向斜,而是多期叠加褶皱,组合形态繁多.我们通过叠加褶皱的恢复及层位对比重新确定了层序、测算了厚度,将本区温都尔庙群分为三个组,五个岩性段,总厚1290米(见表);并确认:只有一个含铁层位,其原始厚度仅数米,且以小于2米者为主.目前所见之厚大工业矿床,主要归功于褶皱重叠和加厚作用.本文重点阐述本区温都尔庙群的褶皱特征及其对铁矿床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热流变构造     
提出了热流变构造诸如热流变断裂、热流变节理和热流变褶皱等新概念。它们是围岩受岩浆热作用的影响塑性增大,构造应力使塑性-粘塑性围岩极易产生流变,形成各种热流变构造。详细论述了热流变断裂、热流变节理、热流变褶皱和显微热流变构造的特征。讨论了煤层在岩浆热作用影响了所产生的宏观和微观热流变构造。  相似文献   

11.
粤西云开地区基底变质岩系的构造变形特征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粤西云开地区元古代变质岩系中存在拉伸体制下的顺层韧性剪切作用,形成顺层掩卧褶皱及相关的面理、线理构造,并遭受后期变形的叠加,其中褶皱至少有两期。由于横向置换作用强烈发育,使得这套层状变质岩系成为总体有序、局部无序的构造地层单位系统。  相似文献   

12.
在西秦岭泥盆纪、三叠纪地层中普遍存在着叠加褶皱,由于覆盖和两期褶皱的近共轴特征,使得这种叠加褶皱的识别和填绘长期未能得到合理解决。多期面理的识别和空间关系、小褶皱枢纽和轴面产状统计,为叠加褶皱的存在提供了依据。地质体平面形态的透镜化和走向弯曲,是两期叠加褶皱干涉图象的平面特征。有效解析叠加褶皱,合理建立构造模型,不仅对区域构造发展的历史具有重大意义,在指导地质填图工作的进行方面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甘肃西秦岭地区大面积分布的泥盆纪西汉水群和三叠纪隆务河群,以浅变质和砂板岩夹灰岩的沉积建造为特点,地质填图中厚度巨大的假象是叠加褶皱构造叠置所成,是构造复合的结果。多期面理关系的研究和小褶皱枢纽产状的统计分析,认为有两期近共轴、小角度的褶皱叠加。  相似文献   

13.
扬子地台北缘早前寒武纪结晶基底构造样式及变形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省南江地区出露的早前寒武纪结晶基底中存在有晚太古—元古代时期形成的多期面理及面理置换叠加;断裂构造以韧性剪切带占主导地位;褶皱构造则随时代的演化依次发育等轴卵形穹盆构造、短轴卵状背、向形构造、线状同斜倾竖褶皱。  相似文献   

14.
太行山南段自立庄韧性剪切带变形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祥信 《地质与勘探》2021,57(1):166-174
太行山南段临城自立庄地区古元古界甘陶河群中低级变质岩中发育一条左行逆冲型韧性剪切带。自立庄韧性剪切带出露长约10 km,宽约1 km,走向NNE,往西缓倾,在EW方向上由若干条强变形带与其间的弱变形域或岩块组成,平面上呈现平行式的组合特征。该韧性剪切带内发育糜棱岩、拉伸线理和皱纹线理、不对称褶皱、石香肠构造和构造透镜体、S-C面理和旋转碎斑等宏观和微观构造。S-C面理、旋转碎斑、不对称褶皱等宏微观变形特征一致表明自立庄韧性剪切带上盘由西往东逆冲的运动学性质。在对韧性剪切带宏观、微观构造特征研究基础上,结合区域资料,认为自立庄韧性剪切带的形成与华北克拉通古元古代末期西部陆块与东部陆块的EW向碰撞拼合有关,是18.5 Ga吕梁运动的产物。自立庄韧性剪切带的厘定为太行山南段古元古代构造演化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5.
新的资料揭示,青海赛什塘铜矿区是褶皱叠加变形区。为矿山勘探工作提供基础地质支撑,采用露头构造解析基础上的构造综合分析方法,在露头条件欠佳的矿区中下三叠统中首次厘定出4期褶皱组合样式,形成露头和区域尺度上的各类叠加构造。第二期褶皱(F2)叠加在第一期褶皱(F1)之上,主要形成Ramsy(Ramsay et al.,1987)的第三类叠加,表明二者可能是同一构造事件中连续的2阶段变形作用的结果,代表了从分层剪切到横向缩短的地壳变形机制转换过程,其间同时发生了印支期岩浆杂岩的侵入就位,推测是对区域上印支期西秦岭地块与柴达木地块之间从俯冲向碰撞转换的远程效应的响应。褶皱构造对赛什塘铜多金属矿的形成、改造和保存都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闽北政和地区晋宁期变质岩系的构造变形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德有  赵国春 《福建地质》1993,12(3):195-201
通过宏观和微观构造的详细研究表明,政和地区变质岩石共经历了四期构造变形作用。其中,前三期构造变形作用发生于晋宁期,第四期构造变形作用为后期加里东运动叠加的产物,四期构造变形作用所形成的构造形迹各不相同。变质岩石的区域性面理是第二期构造变形作用形成的轴面叶理,不代表原始沉积层理的产状。  相似文献   

17.
南天山造山带中段推覆体内部变形及其与逆冲构造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南天山造山带是古生代期间塔里木板块与伊犁—伊塞克湖板块对接、碰撞的产物 ,主体由向南逆冲的推覆体组成。推覆体内部变形构造在垂直于主断面方向上呈规律性变化。从推覆体底部向上 ,褶皱从 A型褶皱 ,紧闭、等斜的 B型褶皱 ,前翼褶皱经斜歪、倒转褶皱渐变为对称的尖棱或箱状 B型褶皱 ;构造面理从发育主断面近平行的 S-面理及剪切滑移的 C-面理渐变为只发育与主断面近垂直的 D-面理。据此 ,可把推覆体自下而上划分成为递进剪切、过渡和等轴挤压三个变形域。变形过程分析表明 ,存在水平挤压变形和随后的简单剪切变形两个变形阶段 ,前者发育于主断裂面形成之前 ,后者发育于主断裂面形成之后。这指示南天山造山带以变形扩展速率高于断裂扩展速率为特征  相似文献   

18.
吉林临江地区早元古代老岭群叠加变形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元古代老岭群经历了三期构造变形,分别形成了三个特殊各异的构造形迹组合。Ⅰ世代为层理褶皱组合,由斜卧褶皱、轴面片理和韧性剪切变形带组成;Ⅱ和Ⅲ世代为片理褶皱组合,分别由各种位态的片理褶皱和轴面褶劈理、膝折面理组合。Ⅱ、Ⅲ世代的原始构造线方位均为近南北向,为近共轴叠加,但因Ⅲ世代构造的改造,现今多变位为北东东向。Ⅰ世代构造形迹组合的特征显示老岭群的早期构造环境具有构造层次较深、以近水平韧性剪切变形作  相似文献   

19.
辽南中生代造山期缩短滑脱与晚造山伸展拆离构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区的构造格局主要由早期近东西向紧闭的褶皱带和晚期北北东向构造组成。早期的南北向缩短构造以龙王庙平卧褶皱和大小长山岛的直立紧闭褶皱为代表,分别具有扇状间隔性压溶劈理和透入性轴面片理,褶面倒向以北为主。北北东向构造切割近东西向构造,表层表现为北西西向薄皮逆冲推覆构造,浅层构造具有扇状压溶劈理的紧闭褶皱,深层表现为基底与盖层间的拆离断层及其下的韧性剪切带。早期的研究者将该断层作为辽南推覆构造底部的滑脱面,现今则压倒性地采用变质核杂岩的构造理念。根据相关剪切带早期面内褶皱发育,晚期伸展褶劈理发育,通过运动学涡度和应力状态分析,论证早期滑脱-推覆到晚期伸展拆离的演化过程。野外观测证明,辽南基底变质岩西侧的金州断层为一伸展拆离断层,它切割东侧的董家沟断层,前者平行于下伏糜棱岩中的同向伸展褶劈理,后者平行下伏糜棱岩的糜棱面理。金州拆离断层的形成及其东侧的隆起标志着辽南构造体制从缩短到伸展的转折。根据相关的年代学研究,这一构造体制转化发生在早白垩世(约120~107 Ma)。该区最新的构造事件是北东-南西向的缩短,相关的北北东向的右行走滑断层与晚白垩世以来的郯庐断层活动方式一致。  相似文献   

20.
大青山逆冲推覆构造带中劈理特征及其成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大青山逆冲推覆构造带中发育一组非透入性板劈理构造,主要发育有两种劈理,分布在中部构造岩片和外缘构造带中。第一种劈理分布在主干逆冲断层下盘,受断层控制,为一组压扭性构造面,其产状、变形特征和滑动方向与主干逆冲断层相一致;第二种劈理为层间劈理,受岩性控制。沿着劈理面同构造新生矿物组合和碎屑颗粒变形特征表明,劈理形成于地壳中浅部构造层次上的低绿片岩相条件下,以韧脆性变形机制为主。劈理切割了大青山褶皱构造,形成时代为(121.6±1.6) Ma。应力场的分析表明,劈理构造由近南北向的地壳水平挤压应力作用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